堂屋里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f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后的冬天屋沿边结上了冰凌,长长短短,晶莹透亮。可兴奋了我和表姐凌子,我们在屋外打闹着,完全不顾肆无忌惮扫荡的寒风,搭着凳子摘冰凌。“这可比冰棒还美味,还不用花钱呢。”凌子说道。
  奶奶则把房门关得紧紧的,但风把一块块的木板墙壁吹得啪啪直响,逮着机会从木缝里钻进来,连厨房里的灶台和锅、碗、瓢、盆都透着寒气。里间房里供奉的观音菩萨坐像前的香火,升起细细袅袅的烟缕。奶奶完全没有心思管屋外的我们两个小孙女,郁闷地坐在炭火盆前,用火钳翻动炭火,把炭火烧得旺旺的。
  我们在外面玩够了,哈着手进屋来,蹲到火盆前烤火。奶奶瞟了一眼,并没有呵斥我们。她对着坐在旁边的姑姑用手指了指楼上,在姑姑耳边小声嘀咕了几句,从兜里拿出来一张50元的钞票,要姑姑还给赵家翁妈,气得直喘粗气。姑姑刚要开口说话,奶奶就眨眨眼睛,对她说:“小声点,小声点。”又指了指楼上。
  原来今天奶奶被楼上的光头强借去了50元,说是借,奶奶也清楚这个钱是没得还了。
  堂屋里住了6户人家,光头强和他父母就住在我家的楼上。用木板隔开的楼层,一块一块楼板之间都有缝隙,晚上,楼上的灯光能从缝隙里透出光亮来。楼上的走路声、说话声、争吵声、叫喊声、哭泣声、厮打声,以及夹杂着的洗碗声、在马桶里的拉尿声……就响在我们头顶上。可奶奶从来都不敢说一句话,因为奶奶知道光头强可是“进去过的人”,她不敢惹。
  光头强长得高高瘦瘦的,一个标准的光头形象,却偏偏没有脖子。其实平时很难看见他,看见他时总是嚼着槟榔,手里夹着一支烟,走着标准的八字脚,直冲冲地往前走,从不看人,对我这样的小孩更不搭理。但他只要一咳嗽,整栋屋子都知道他来了。至于为什么经常看不到光头强,不仅仅因为他经常被“关进去了”,更是因为他太忙了吧,光头强有自己的团伙,除了时常打群架外,还有其他活动。所以奶奶很怕他,看见他便点头哈腰,叫着强子好。光头强也笑着露出他黄到起垢的牙齿,空气中弥漫着他的口臭味。
  光头强认为奶奶是一个好说话的人,也看出了她的畏惧,便找到奶奶要借50元给他。虽然50元对于奶奶非常多,但却不敢不借,她对光头强说:“强子,我现在没有钱,不过我、我可以找赵家翁妈借50元给你。”于是奶奶到了趙家翁妈家,把光头强借钱的事给赵家翁妈说了,两手不停地搓着说:“怎么办,怎么办,扯上麻烦了。”赵家翁妈大方地拿出钱,说:“先把钱给他吧。”奶奶终于绕了一个弯把钱给了光头强。
  赵家翁妈的儿子在派出所工作,家里的经济条件也相对较好。她们家住在堂屋进门的左侧,不规则的两居室,在我家正对面。赵家翁妈的儿子和儿媳妇结婚好几年了,一直没有生孩子,她非常不爽。一个人闲着在家的时候,她喜欢搬一条矮板凳,与邻居大妈大爷围坐在堂屋里说着家长里短,说是开“座谈会”。她口才很好,形形色色的所见所闻像撒豆子一样从她嘴里蹦出来,既生动又形象,大妈大爷们常常听得哈哈大笑。可是说着说着,她就把话头转到了儿媳妇身上,说:“家里喂只鸡婆,是盼着她生蛋是不是?长得光鲜是不错,可几年了,还是没听见过“咯咯嗒”地叫一叫!”“咯咯嗒”是母鸡下蛋后的叫声,大妈大爷们又被逗得“哄”地笑开了。赵家翁妈是盼着抱孙子,对儿媳妇不生孩子耿耿于怀,不满、抱怨、责怪的情绪总是顽强地要流露出来。如果说着说着,儿媳妇突然从天而降,她那眉飞色舞的表情立马收敛了,端坐着把话锋一转,随后大家知趣地相互招呼一声,“座谈会”便散了。
  赵家儿媳妇有一头好看的卷发,前面吹着时髦的“一片云”,走路屁股一扭一扭地,身材前凸后翘,皮肤白白净净。她喜欢说,还喜欢唱,什么样的歌儿在她口中哼唱出来都特好听。大家也都夸她嗓子好,她也洋洋自喜。
  儿媳妇是纺织厂的女工,每天清晨东方天际刚刚露出鱼肚白,她就起床了,拿着刷子,提起一只褪色的马桶,急冲冲去公共厕所排队泼粪便,刷马桶。女人们一成堆,就像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说个不停。于是,在她们大声说笑、大口吐痰和“刷、刷、刷”的交响乐中,大地开始苏醒。然后,儿媳妇就在自家厨房昏黄而孤寂的吊灯下为一家做早餐,忙前忙后。过不久,就能听见自行车开锁的声音,这时,赵家的儿子和媳妇就骑上自行车,铃声一响便消失在堂屋前逐渐汇成的车流中……
  赵家翁妈和儿媳妇的关系在外人眼里觉得有些微妙。有时她们会拉着手一起去买菜,有时俩人还会紧挨着一起掐菜,有时也会拉上三五个人在堂屋里嗑瓜子。奇怪的是,刚刚有说有笑的婆媳俩,忽然又斗起嘴来。儿媳妇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她嗵地一下坐在了地上,两腿一蹬,两只手不停地拍着大腿,口里说道:“这什么意思,不是拐着弯骂我吗?欺负人,太欺负人了!你们评评理,评评理!”赵家翁妈沉稳地坐着,嘴角一撇:“就我儿子这么好的条件,找什么妹子找不到啊,是不是?”旁边马上有人去扶儿媳妇,并好言好语给这婆媳俩调解……
  这时,赵家爷爷佝偻着背从房间里出来了,他患有气喘病,“哎、哎,出丑了,出丑了!哎哎,你看看你看看,家里的事被你们,哎、哎,弄得上下五十里都晓得了,出丑了,哎,出丑了……”旁边的春婶婶说:“赵嗲,没事呢,邻里邻居这么多年了,哪家的事哪家不晓得?就是哪家里有几位‘高客’(老鼠)我们都晓得呢。你看看我们家里——唉,不说了,没事的,吵吵,也是出出气消消火呢。”
  ……
  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堂屋里的每户人家、每个人,其实都是生活在别人有意无意的注视之中,在逼窄的空间里,我们都没有隐私可言。有人说,这是一种相互窥视,也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态的观赏。我觉得这不过是人的一种通性,普通人家,你的油盐酱醋,谁就没有呢?你的烦恼、忧虑、郁闷,甚或不幸,谁又能担保自己不曾经受过呢?日子就是这样重复着,你重复着自己的,同时也在重复着别人的。你活着,其实就是日子在一点点消解你,虽然有时给你一点意外,给你一点幸运,但终究还是一种重复,留给你的是长久的痛痒感受。张爱玲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于我们而言,有几个蚤子,不时痛痒一下,又能怎样?   傍晚,夕阳的红光从行道树的枝叶中透出来,破破碎碎地洒在地上,像星星点点,微凉的风拂面而过,扫去了白天积淀的热气。不知从哪个堂屋的角落跑出来一只土狗,灵活地穿过马路上又正在汇聚的自行车流,转眼就消失在马路尽头。
  这个时候,大家都拿着水票到公用自来水站挑水。李家大姨挑着水桶,一个肩膀高一个肩膀低,很吃力的样子。李家大姨太瘦了,胸前像一块搓衣板,一头无须打理也似乎从未打理过的短发,裤脚卷齐膝盖,一双帆布鞋,平时走路一阵风。她挑着水桶进入堂屋爬上楼梯,水洒得到处都是。楼梯拐角处是李家大姨的家,她在共用厨房卸下扁担,将一桶桶水倒入大水缸。
  李家大姨是一位环卫工人,早年丈夫去世,就靠她微薄的收入抚养独生女儿,家境很差。她每天天没亮就要出门,一身工服,一把扫帚。她的女儿甜甜年龄和我相仿,单眼皮、塌鼻子。我把她当好朋友,常常和她在堂屋里嬉笑追赶,更多的时候她是一个人靠在堂屋的木壁上不说话。在我印象中,她妈妈总觉得她做什么都不对,有事没事都打她,把竹扫帚的枝叶扯下几根,扎成一把“楠竹丫子”,甜甜的身上被抽打出一条条红色印痕,有时甚至用脚踢,用棍子打,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她是才六岁的小女孩呀。甜甜虽然平时不喜欢说话,但是哭起来声音震耳欲聾,整个建新里似乎都响彻她的哭声。而李家大姨的声音也非常洪亮,叫骂声也能让整个堂屋听得清清楚楚。有时邻居们看不惯,也说上几句:“这么小的孩子哪里经得起这样打?”李家大姨似乎也有点不好意思,但又为自己辩护:“小孩子哪有不打就成人了的?老班子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接着又粗声粗气说:“你们不要管!”李家大姨似乎也为女儿操碎了心,甜甜不吃饭,就追着她喂,追着她跑,她哪有小孩灵活,常常几个趔趄,差点摔一跤。甜甜为了逃避吃饭,有时故意蹲到床后的痰盂上大便,她妈也要寻过来喂上几口。
  我和表姐凌子还有甜甜喜欢在堂屋玩耍,但凌子有点欺负甜甜,作为姐姐的她时常弄哭甜甜,甜甜妈妈一来,凌子便往地下一坐,哼哼唧唧的,李家大姨就分不清楚谁对谁错,也懒得搭理她们了。我却愿意和甜甜抱亲亲,拉起她的小手一起看电视。我们最喜欢看的除了动画片外,就是新加坡的电视剧,虽然看不懂电视剧,但电视剧里那些过去荒凉的地方,一幢幢的高楼竖立起来,旧貌换新颜的画面震撼着我们。记得有一次甜甜凑到我的耳边,指着电视悄悄说:长大了我一定要离开这里,我要去住这样的高楼!说这话时,她的眼睛显得特别明亮。
  而甜甜也有开心的时候。那是她妈妈李家大姨用大脚盆洗衣服时,衣服打上肥皂在搓衣板上上下揉动,大脚盆里泛起白白的肥皂泡。我和甜甜就从床上垫的稻草中抽出几根做成管子,找个瓶子放进脚盆灌上肥皂水,李家大姨露出少见的笑容和温柔,说,好好好,好好去玩!我和甜甜跑到堂屋外,用稻草管沾上肥皂水,对着天空使劲地吹,阳光下,一个个被吹得大大的肥皂泡变得五颜六色,忽悠忽悠地飘远了……
  我和甜甜乐得咯咯地笑,跳啊蹦啊,突然甜甜不做声了,呆呆地站着,望着飘散的肥皂泡出神……
  快乐是相通的,而内心的苦痛未必能相通,也是无法说清楚的,一个小孩心里的苦痛更是难以言表,当时我只是懵懂着,甜甜怎么啦?而不能闻不能读,只能感受的苦痛,它甚至也难记忆,只有在某个时刻,你不小心触动到它,才能隐隐唤起你深深藏匿心底角落的过去了的那种感受。是不堪回忆,还是真的遗忘了?成年以后,我才明白李家大姨之所以打甜甜,是在发泄自己的痛苦;而现在,我的妹妹般的甜甜,在大洋彼岸,你还有儿幼时苦痛的记忆么……
  夏日的午后,马路旁大树的影子缩小成一团阴凉,匍匐在地上。刚才还是艳阳高照,一会儿黑云就不知道从哪里窜出来,聚集到了我们头顶上,地上那团盘踞的树影倏忽不见了。紧接着,堆积的黑云像被什么重物辗散,从一边倾斜下来,天空中立刻垂挂起宽宽的水帘,倾盆大雨就这样袭来了。
  春婶婶的老公正在做藕煤,这不才刚做了一半,看雨来了,他急忙跑回家拿来大块塑料薄膜,想盖住藕煤,可就在这短短时间里,他只能傻傻地站在马路边,眼睁睁地看着大雨把藕煤溶化成一滩黑色的水流……
  春婶婶住在我家隔壁,老公矮胖,头顶几根稀疏的头发,后脑勺也像稀疏的草地。他经常是白汗衫,蓝色桩子裤,背有些驼,走路慢吞吞的。成天窝在逼仄的家里,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去市场买菜,在家洗衣做饭,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要问起来,或要他帮忙做点什么事,他总说忙呢,“忙什么呢?”“做藕煤呢。”春婶则有着姣好的五官,就现在这个年龄也依稀能感受她的美丽,脸型身材都是男人喜爱的类型。可是怎么就嫁了这样一个窝囊的老公呢?春婶婶有体面的工作——会计,却是烦琐、枯燥、劳碌,每天的日子似乎都在重复,一天打发过去,然后就僵直着脊背和脖子,拖着机械的步子回家。春婶婶的家庭状况或许因为他老公无业而显得贫困,一间单房,厨房共用。单房的木板壁糊满了报纸,中间夹杂着几个画报上的美女头像。不大的房间摆放着两张床和一个大柜子,粗布做的蚊帐上面打了几个补丁。春婶婶有一个儿子,叫志刚,十多岁了,高高瘦瘦的,表情总是淡淡的,没有太多波澜,眼神却滴溜溜地充满了欲望。
  有几天的半夜,总是被春婶婶歇斯底里的叫喊声打破寂静,隔着木板墙似乎也能看到那边房间里的“热闹”,玻璃杯碎了,书本和笔撒落到地上,床在摇晃,粗布蚊帐扯垮了……有时我也会偷偷起床,踮起脚尖,把木壁缝糊的报纸戳一个洞,从洞里观看这一场“热闹”。春婶婶为阻止她儿子出门大声哭泣着,可儿子依旧头也不回地走了,春婶婶呼喊着儿子的名字,鞋也不穿光着脚,踉踉跄跄地跑到路灯昏暗的大街上寻找儿子。相比春婶婶的撕心裂肺,她老公的表现更多的是沉默不语。春婶婶火起来就会对老公拳打脚踢,骂他窝囊废,而他老公仍然是默不作声,任他老婆怎样骂他,撕扯他。儿子志刚虽然半夜出去了,但也会在一个清晨,在一行葱郁的梧桐树笼罩的黑暗中悄悄回来。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志刚回来的次数越来越少,就在即将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离家出走了,再也没见到他回来……   春天姗姗地来了,光秃秃的行道树绽开了点点绿色,万物开始复苏。这个时候,人们总以为自己能做点什么,或者这世界能发生点什么也好,就在这有些犹犹豫豫的期待中,我们努力着,挣扎着;在时间里岁月在成长,在时间里日子也逐渐消失,而时间里消失的不仅是日子,还有梦想与尘埃。而离家出走的志刚,后来我认真想过,他似乎更渴望在时间里抓住什么,那是关于年轻的梦和无数幻灭的瞬间——可惜当时他太年轻,太懵懂。
  一天,突然传出王老师的女儿小兰疯了的消息。大妈大爷们在堂屋里交头接耳,悄悄地议论着,说小兰眼睛里的光射人,说话也四不对六,也经常逃学,总是跑到楼上光头强家的门角落里躲藏起来。
  王老师一家住在春婶的隔壁,与春婶共用一个厨房,与我家隔一户,夫妇两人都是老师,王老师长得不胖不瘦,文质彬彬的样子,一副金边眼镜,衬衣裤子熨得笔挺。女的姓刘,大家喊她刘老师,留着齐耳的头发,只穿长裤,从来不穿裙子,双眼皮大眼睛,牙齿有点龅,这使她消瘦的脸庞更突出。一家三口平时生活准时准点,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女儿是他们最大的骄傲,因为成绩好呗。小兰姐姐十七八岁,清瘦、秀气,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她从小成绩就好,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一路过来,每次成绩不仅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甚至在每年的全市英语比赛中也常获第一名,爸妈说起她来特别兴奋。王老师刘老师做什么都是为了她,夫妇俩从来不看电视,就是怕影响女儿学习,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在辅导孩子学习,也从来不见王老师的女儿出去玩过,所有的一切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哎呀,不得了啊。小兰居然穿了一条极花的裤子,在大街上夸张地扭动着屁股。这时猛然来了一辆飞速驶来的自行车,一下把小兰撞倒了。骑车的小伙子一声不吭出着粗气,吓得脸色苍白。小伙子想要扶起小兰,小兰却用直直的眼光呆呆地盯着小伙子,突然将小伙子一把抱住……这一幕被李家大姨看到,堂屋里叽叽喳喳,赵家儿媳妇说小兰穿的那条花裤子是她的睡裤:“我说睡裤怎么就不见了呢?原来是小兰偷了啊!”她怒气冲天,提议大家一起去将这事告诉王老师和刘老师,大家说这种事我们不参与,你一个人去说比较妥当。
  夹杂着火气,赵家儿媳妇麻着胆子,来到王老师家。刘老师正在共用厨房,打开煤炉盖子,用火钳从炉子里夹出烧过的藕煤,见到赵家儿媳妇,她侧过身子,手上夹的藕煤那么一摆,藕煤还红着,吓得赵家媳妇连连后退。刘老师换了新藕煤后,手在围裙上抹抹,笑着问:“大美女啊,难得来我这‘三宝殿’,有什么事啊?”赵家儿媳妇就把今天小兰在马路上的事给刘老师讲了,并说她家女儿眼光射人不正常,神经可能出了毛病。刘老师说,她女儿好好的,没有什么不正常,眼神也正常,什么都正常。刘老师说,我女儿穿了你的裤子(她避开那个“偷”字),一定要赔你的。并急着拿钱给赵家儿媳妇。
  不管王老师一家怎么不承认,小兰疯了的事已经传开,连我们这些小孩子都知道了。几个顽劣孩子在邻近堂屋一个孩子王的带领下,在马路上又喊又笑地追逐小兰姐姐,拦截她,吓唬她。小兰姐姐在几棵大树之间惊惶地东跑西躲,双手提着裙裾不松手,两条雪白的大腿袒露着也无所顾忌。
  我呆呆地站在堂屋大门边,心里很不好受。
  不管王老师刘老师承认或不承认,时间都要让他们承担着生命之重。在后来的日子里,小兰姐姐去跳过河、割过腕、喝过毒药……不幸,笼罩着这个曾经充满希望与明亮的家庭。
  ……天空在逐渐暗下去,黄昏准时地降临了,它的步履是轻盈的,轻盈得使堂屋里的氛围愈发沉重。路灯照耀下的行道树,斑斑驳驳,在向晚的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清晰而神秘。在这样昏黄的时刻,岁月里那明净的日子竟有些模糊、杂乱起来。此时,刘老师一定是守在女儿身边,默默地对着一双失神的、曾经那么美丽的眼睛,默默地对着曾经使自己无比骄傲的女儿。伤心、悔恨、无奈、痛苦、无助……像蚕茧上裹着的丝,从她颤抖的心房里抽出,不断拉长——拉不断啊,又回过来紧紧地缠绕自己的心房,缠绕自己那已无抵抗力的意志……
  天下着毛毛细雨,冷风吹来,我把外套裹紧了一下。当我的目光重新落到这栋木房的堂屋,是我离开家乡十多年后,又回到了这座城市,而我离开建新里,离开堂屋已近三十年了。门前的那棵梧桐树依然在伸展自己的枝条,它静静地目睹着堂屋里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各种变迁。
  光头强后来在多次入狱后有了稳定的工作,却因为吸毒过量而死亡;赵家翁妈的儿媳妇终于生了个大胖儿子,如今在上海一家高科技公司拿着年薪百万的收入;王老师一家先后又遭遇不测,先是刘老师遇车祸去世,后是王老师脑溢血又丢下病重的女儿,小兰姐姐因為自身情况,在亲戚的帮助下嫁给了一位农人,生下了一个女儿,可喜的是女儿长得非常聪明可爱,读书成绩也非常优异;甜甜成了一个画家,先是在北京闯荡,后来随老公移民去了美国;而春婶婶的儿子志刚在外面闯荡,居然靠自己的力量成了亿万富翁,对父母也十分孝顺了,可叹的是,五年前因为经济犯罪而锒铛入狱……
  我在建新里徘徊。那曾经无比熟悉的街道,已经不再是往日模样;曾经人来人往的嘈杂菜市场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展的道路、绿茵的草地和一栋栋高高耸立的大楼。而我曾经居住过的那个堂屋,以及整栋二层木房子,已经破烂不堪,摇摇欲坠,正在等待拆迁……
  哦,我再也寻找不到堂屋里追赶嬉戏的孩子,再也寻找不到我儿时的时光和留下的痕迹了。
  细雨飘飞,打湿了我的衣襟。我发现已经过去了一个时代。
  我找到一处路边的擂茶摊,擂茶是手工磨制的,用白底起蓝花的小瓷碗盛着,甜甜的,清新爽口,味道正宗。从摊子的座位上望去,能隐隐看见那个破烂的二层木房一角。我想,曾经生活在堂屋里的人,他们在日子里挣扎,在岁月里寻求逆转,尽管平庸的岁月再漫长,尽管过去的日子再黯淡,也是可以等到绚丽的时刻,或许这样的时刻很短暂,但有了这样的时刻,便足可以将整个生命照亮。
  我用小勺慢慢地搅动瓷碗里的乳白色液体,淡淡的香气弥散开来。
其他文献
凝望  从未如此凝望谁  除了遥远的你  但你的目光如此炽热  火红的玫瑰燃成了烈焰  灼伤了我的眼  也灼伤了往事  那些美丽的往事  一夜白头  你的身影  你的身影  如雾中的远山  时隐时现  时而真切  好似春风拂过脸庞  时而渺茫  仿佛山谷深处的琴音  琴韵悠长,烟雾幽转  我听见的莫非只是  自己内心深处的回音  珠贝  你在我心里埋下一个错误  像针,像刺  但我无力拔出  不是
期刊
1  我爬上家门前那条长长的坡道,向西走三百米,再向北走二百米,便是叔叔经常会在假日里去拜访的清河养老院。此前我从未去过那里,仅仅只是知道名字。  周日是一个大晴天。  上午七点,我们用过早饭,稍做准备便走出了家门。  十月的阳光依然还留有八月的余热,叔叔拉着我的小手,很自然地走到向阳一侧,用他宽厚的身躯在坡道上拉出了长长的阴影,将我带到了一处被绿荫围满的地方。  清河养老院坐落在一片陈旧的住宅区
期刊
1  2011年6月份,我和妹妹跟随父母来到了山东青岛,那是一段对于我来说极其光怪陆离的日子,尽管印象中我们的旅途全程与阴天相伴,但是这并不影响那短短的几天在我的回忆中发酵出荒诞而怪异的光芒。我们先是住到了一家极其简陋的旅馆——如果那几间被垃圾堆和泥水环绕的平房可以被称之为旅馆的话,如今再回想起来那天,我会觉得我进入了一个阴暗逼仄的角落,阳光照不进来,而青岛恰逢雨季,小旅馆昏暗的水泥地走廊里弥漫着
期刊
我25岁,不工作,每天昼伏夜出,就在家看球赌球。我5岁就看球了,是真懂这个,老能赢钱,算起来收入比我爸高得多,但我妈老看我不顺眼,在她的眼里,在这个家,从人到狗都是我学习的对象。这次二哥回家,我妈安排二哥跟我谈心。  二哥是我童年的玩伴,大伯家的。记忆中也就比我大三四岁的样子,从小成绩就好。我俩十几年没见了,听我妈说他现在是公务员,很风光,让我好好跟他学学。但一见面,我大吃一惊,头发掉了一大半,剩
期刊
秋之气象:饱满、圆润、悲壮、凄美。  杜甫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王勃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范仲淹“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皆勾勒出秋日景象。  稀落的秋叶,极像人至暮年的残发,复杂而纠结;秋天的叶是蜷曲的,有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感。垂垂老矣的态,如岁月里渐失风骨的佝偻,一路引吭向下向远向死的生命悲歌。  人生代代无穷已, 年年岁岁花相似,生命
期刊
1  在中国历史上,铁的处境像现在这样落魄,是从来没有过的。  前不久,国家淘汰过剩产能,我是有机会离开铁,并可以获得一笔不小的补贴,开启全新的人生。后来,不断地有人追问,当时为什么没离开。这一切皆原于我与铁的情缘,与铁的诗意生活,彼此难以从对方的身体里剥离开去,我只能与它相依为命,共挡风雨。这大概就是我最终选择没有离开的原因吧。  现在想来,我与铁走到这一步,不是无缘无故的。在我的童年,我就比别
期刊
1  我的失眠症越发严重了。  墙上的挂钟“当当”敲了两声,提醒我已在床上虚度三小时光阴。在这燠热的初夏,全无倦意的我静静听着星星跟虫儿私语,看那清亮的月光流水般泻入窗户,把灰色的影子投射在天花板上。  浮荡的影子慢慢涨大,越发不似自己的轮廓,它仿佛属于另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人。  这个人是阿海吗?  算起来,打他从香巴拉大酒店的天台一跃而下,于今已有二十多日。  我的失眠便是自那时开始的。  医生开
期刊
古碾村  古碾村静静地掩映在山脚下,一些散淡的羊是这  个季节的几处闲笔。  古碾村因古碾而得名,吱呀的推碾声已经在小山  洼里飘荡了几百年了。古碾村的岁月一如碾盘上  的纹路 故乡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带上镰刀和火  种从塬上出发,一路北上,让灯捻细的日子,耕  种出麦子的金黄与四季的飘香。  碾子推出了一个村庄,  碾子推出鸡鸣狗吠翠烟袅袅。  登上山脊,凝望四野  ——那山那云  那银灰色的莜麦
期刊
从多伦诺尔的一座大院里,走出来我和大宝。我七岁,大宝八岁,他长我一岁。我们背着书包去上学。我们的书包是花布做的,我的是白地红花,他的是白地蓝花,我们走在五十七年前清澈的晨光里,身上开着绚丽的花。  和大宝的相识或者说熟悉,也可能比这还要早,也可能是在我们大院门口那个小铺里。那个小铺是一个姓林的老头开的,我们就管它叫老林小铺。老林小铺先经历公私合营,又经过公家独营,后来就成了国家的,没老林什么事了,
期刊
1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在中游的风沙之区流过时,也许心疼这块儿风沙肆虐、干冷贫瘠的不毛之地上的生灵,因此给予特别眷顾,馈赠给他们河套平原,而后大套又是河套平原的掌上明珠。河套文明依傍着黄河走来,黄河之于河套儿女,恩泽深厚。  河套,又俗称“后大套”,她是黄河的“宠儿”。大自然以神奇的伟力,造就了后大套这块儿膏腴、豐美、厚实的“塞上江南”。  自古以来后大套以她独有的黄天厚土,养育了一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