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去接触,认识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向。现在的中职生普遍对学习没有兴趣,尤其是对数学课,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太难学,枯燥无味,因而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部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下的呢?
一是教师的教学缺乏设计和感染力。
现在有许多教师上课前备课马虎,对一节课整体的实施缺乏设计,又或者有的老师一直在使用多年前的资料给学生上课,与现在的教育理念和学生心理特点严重脱节,还有的教师设计可能很好,但上课时语言贫乏,声调平缓,使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语言严重缺乏感染力,我就曾听到过这样的课,老师和学生完全是分离的状态,教师自顾自的一个声调的“念经”,下面学生睡倒一片,课堂状况“惨不忍睹”。
二是学生基础薄弱,缺乏信心,成就感低下。
許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从小学升入初中,特别是进入职业高中以后,数学感觉越来越难,成绩也比以前差很多。长时间的“缺乏成就感”的学习也逐渐导致了学生从“兴趣低下”到“成绩下降”到“厌恶学习”的恶性循环,让学生体验到“成就”和“被人认可”的感觉是多么重要啊!所以要拆除以上恶性循环的链条,我们就要以提高学生“自我成就感”为突破口,尤其要注重“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呢?这样的方法很多,现举例如下:
一、上课之前要做好教学设计
如果想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离不开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和精心设计。例如我在讲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不管是从课堂的导入,中间学习的过程还是最后的结束都进行了设计,导入时我利用几张图片展示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不等的量,如通过重力的不等,体重的不等,大小和速度的不等,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现实世界中不仅仅有相等的量,不等的关系也有很多,从而引出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我们要研究不等式就要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课题成功导入。不等式一共有三个性质,性质1的讲解是通过一个脑筋急转弯来引入:有两对父子,为什么只有3个人?(学生被这个小问题吸引,激发兴趣),然后通过比较祖孙三代的年龄,来说明性质一的传递性:
爷爷a 父亲b 孙子c
爷爷的年龄比父亲的年龄大(a>b),
父亲的年龄比孙子的大(b>c),
所以爷爷的年龄一定比孙子的年龄大(a>c)
得出性质1 如果a>b ,且b>c ,那么a>c .(不等式的传递性)
性质二和三同学们看任务书自己总结。任务书是“我的困惑”:
“我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不等式m>n变形,两边都乘以4得4m>4n,两边都减去4m得0>4n-4m,即0>4(n-m),两边都除以(n-m),得0>4,
0怎么会大于4呢?
我可糊涂了……
聪明的同学,你能告诉我究竟错在什么地方了吗?”
性质3的讲解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学习,同学们通过找出“我的困惑”,总结出了性质2和性质3。三个性质通过不同的设计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同学们积极踊跃,三个性质很快掌握。所以,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需要老师的付出,如果教师没有课前的精心准备,只是每天随随便便,敷衍的上课,学生也不会有很强的学习欲望。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运用生动形象、通俗新颖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兴趣是有必要的。例如,我在讲“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时特意安排一些后进生参与课堂活动,这些学生的突出特点是:数学成绩差,但是性格都很活泼,爱表现。所以我利用他们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了一个小品:康熙巧算牛马价。结果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还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给初一学生讲授直线的无限延伸这一特点时,我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直线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上可直插天庭,下可直通地府,以致达到无限长。通过这样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在理解性质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恰当地运用激励法,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情感激励
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任何人都有渴求各种情绪的需求。“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三个一点”:即嘴巴甜一点、说话艺术一点、行动快一点。所谓嘴巴甜一点,绝不是提倡那种不分原则的甜言蜜语和一味吹捧,而是指在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时,要做到赞其所长、容其所短,多赞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所谓说话艺术一点,就是在赞扬学生时说话要富有幽默感和感染力,要有真实感,不浮夸。批评学生时,要懂得以退为进,要注意分析主客观原因。所谓行动快一点,就是见到学生的优点和出色表现时,不要等到半年或学期末回顾时再表扬,最好是当时就说、就鼓励,即使因某种原因不便当场赞扬的话,也不能拖延过久。
(二)信心激励
很多学生成绩差源于对自己缺乏信心,不能清楚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尤其是对自己的能力,往往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而来自老师的鼓励则最为可贵,教师应当让学生树立信心,看到希望,扬起理想的风帆。学生有了信念、动力和良好的心态,才能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多角度、多方位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达到师生密切配合,教学相长。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部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下的呢?
一是教师的教学缺乏设计和感染力。
现在有许多教师上课前备课马虎,对一节课整体的实施缺乏设计,又或者有的老师一直在使用多年前的资料给学生上课,与现在的教育理念和学生心理特点严重脱节,还有的教师设计可能很好,但上课时语言贫乏,声调平缓,使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语言严重缺乏感染力,我就曾听到过这样的课,老师和学生完全是分离的状态,教师自顾自的一个声调的“念经”,下面学生睡倒一片,课堂状况“惨不忍睹”。
二是学生基础薄弱,缺乏信心,成就感低下。
許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从小学升入初中,特别是进入职业高中以后,数学感觉越来越难,成绩也比以前差很多。长时间的“缺乏成就感”的学习也逐渐导致了学生从“兴趣低下”到“成绩下降”到“厌恶学习”的恶性循环,让学生体验到“成就”和“被人认可”的感觉是多么重要啊!所以要拆除以上恶性循环的链条,我们就要以提高学生“自我成就感”为突破口,尤其要注重“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呢?这样的方法很多,现举例如下:
一、上课之前要做好教学设计
如果想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离不开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和精心设计。例如我在讲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不管是从课堂的导入,中间学习的过程还是最后的结束都进行了设计,导入时我利用几张图片展示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不等的量,如通过重力的不等,体重的不等,大小和速度的不等,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现实世界中不仅仅有相等的量,不等的关系也有很多,从而引出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我们要研究不等式就要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课题成功导入。不等式一共有三个性质,性质1的讲解是通过一个脑筋急转弯来引入:有两对父子,为什么只有3个人?(学生被这个小问题吸引,激发兴趣),然后通过比较祖孙三代的年龄,来说明性质一的传递性:
爷爷a 父亲b 孙子c
爷爷的年龄比父亲的年龄大(a>b),
父亲的年龄比孙子的大(b>c),
所以爷爷的年龄一定比孙子的年龄大(a>c)
得出性质1 如果a>b ,且b>c ,那么a>c .(不等式的传递性)
性质二和三同学们看任务书自己总结。任务书是“我的困惑”:
“我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不等式m>n变形,两边都乘以4得4m>4n,两边都减去4m得0>4n-4m,即0>4(n-m),两边都除以(n-m),得0>4,
0怎么会大于4呢?
我可糊涂了……
聪明的同学,你能告诉我究竟错在什么地方了吗?”
性质3的讲解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学习,同学们通过找出“我的困惑”,总结出了性质2和性质3。三个性质通过不同的设计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同学们积极踊跃,三个性质很快掌握。所以,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需要老师的付出,如果教师没有课前的精心准备,只是每天随随便便,敷衍的上课,学生也不会有很强的学习欲望。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运用生动形象、通俗新颖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兴趣是有必要的。例如,我在讲“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时特意安排一些后进生参与课堂活动,这些学生的突出特点是:数学成绩差,但是性格都很活泼,爱表现。所以我利用他们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了一个小品:康熙巧算牛马价。结果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还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给初一学生讲授直线的无限延伸这一特点时,我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直线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上可直插天庭,下可直通地府,以致达到无限长。通过这样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在理解性质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恰当地运用激励法,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情感激励
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任何人都有渴求各种情绪的需求。“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三个一点”:即嘴巴甜一点、说话艺术一点、行动快一点。所谓嘴巴甜一点,绝不是提倡那种不分原则的甜言蜜语和一味吹捧,而是指在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时,要做到赞其所长、容其所短,多赞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所谓说话艺术一点,就是在赞扬学生时说话要富有幽默感和感染力,要有真实感,不浮夸。批评学生时,要懂得以退为进,要注意分析主客观原因。所谓行动快一点,就是见到学生的优点和出色表现时,不要等到半年或学期末回顾时再表扬,最好是当时就说、就鼓励,即使因某种原因不便当场赞扬的话,也不能拖延过久。
(二)信心激励
很多学生成绩差源于对自己缺乏信心,不能清楚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尤其是对自己的能力,往往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而来自老师的鼓励则最为可贵,教师应当让学生树立信心,看到希望,扬起理想的风帆。学生有了信念、动力和良好的心态,才能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多角度、多方位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达到师生密切配合,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