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精妙凝练,意蕴深刻,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只单纯的注重字、词、句的落实,往往忽略了“言”背后的深意。诚然,《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语句含义和基本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重点字词理解,逐句翻译,能够了解全文内容,但这种教学模式让课堂显得枯燥沉闷,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难以通过“言”去感知背后的“文”,学习文言文,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精妙的文字去感知其中所蕴含的情怀,去领略古代先哲的思想精髓,只有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才能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才能让文言文的教学课堂变得灵动精彩,充满美感。
一、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要真正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只是“颂其诗,读其书”是不够的,还需要“知其人,论其世”,全面了解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性格特点,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方能调动自己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实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所以,“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前提。
以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查阅关于苏轼的资料,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对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初步了解,对元丰六年苏轼这一段人生经历有初步认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写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通过文章文辞探索作者的写作源泉?到底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因何有感而发呢?在之前学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个问题兴趣颇浓,课堂上积极深入文本思考,对这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因月色,因贬谪,因与知己的默契,最后进一步品“闲”背后的意义?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有必要给学生讲解元丰二年到元丰六年的诗词作品,通过作品去体悟苏轼内心的情感起伏,元丰三年所作的《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所写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元丰五年所作的《定风波》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通过这一段时间对苏轼作品的解读让学生理解苏轼从元丰二年“乌台诗案”遭贬谪到元丰六年这几年间苏轼的心态发生的变化,从当初被贬的“有恨无人省”孤凄悲叹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闲适旷达,最后再让学生品读“闲人”的含义,得出夜夜有月,夜夜有竹柏,唯有闲者独见的结论,真正感悟到“闲”字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去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透过这篇文章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苏轼,体悟他历经世事后作品中所蕴含的丰盈情感和人格魅力。
二、讲究炼字,触摸情怀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千年,他们的思想已经普照后世,精辟的见解依旧警醒世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感悟先哲们的人文思想及济世情怀。《公输》一课,我抓住“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至于郢”一句解析墨子的“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一个“起”,一个“行”,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其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为了阻止这场非正义战争,他日夜兼程,不辞辛劳,不惧危险,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墨家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平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公理和正义的主张。在《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抓住中心論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军事和治国两方面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得道”,从而让学生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的思想主张。在讲解《惠子相梁》一文中,引领学生抓住“搜”字分析惠子的人物形象,一个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人物形象立即跃然纸上,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中,抓住“鱼之乐”让学生能够尽力理解庄子的超脱出世,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典雅的文字中让学生的思想情操和审美情趣得到熏陶,从古代先哲的身上去感受他们那种面对挫折旷达洒脱的性情,面对危险毫不畏惧的勇气,面对权势净心超脱的从容,以“言”解“文”,以“心”契“心”,追求语文的本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
一、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要真正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只是“颂其诗,读其书”是不够的,还需要“知其人,论其世”,全面了解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性格特点,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方能调动自己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实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所以,“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前提。
以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查阅关于苏轼的资料,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对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初步了解,对元丰六年苏轼这一段人生经历有初步认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写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通过文章文辞探索作者的写作源泉?到底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因何有感而发呢?在之前学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个问题兴趣颇浓,课堂上积极深入文本思考,对这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因月色,因贬谪,因与知己的默契,最后进一步品“闲”背后的意义?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有必要给学生讲解元丰二年到元丰六年的诗词作品,通过作品去体悟苏轼内心的情感起伏,元丰三年所作的《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所写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元丰五年所作的《定风波》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通过这一段时间对苏轼作品的解读让学生理解苏轼从元丰二年“乌台诗案”遭贬谪到元丰六年这几年间苏轼的心态发生的变化,从当初被贬的“有恨无人省”孤凄悲叹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闲适旷达,最后再让学生品读“闲人”的含义,得出夜夜有月,夜夜有竹柏,唯有闲者独见的结论,真正感悟到“闲”字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去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透过这篇文章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苏轼,体悟他历经世事后作品中所蕴含的丰盈情感和人格魅力。
二、讲究炼字,触摸情怀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千年,他们的思想已经普照后世,精辟的见解依旧警醒世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感悟先哲们的人文思想及济世情怀。《公输》一课,我抓住“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至于郢”一句解析墨子的“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一个“起”,一个“行”,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其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为了阻止这场非正义战争,他日夜兼程,不辞辛劳,不惧危险,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墨家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平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公理和正义的主张。在《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抓住中心論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军事和治国两方面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得道”,从而让学生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的思想主张。在讲解《惠子相梁》一文中,引领学生抓住“搜”字分析惠子的人物形象,一个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人物形象立即跃然纸上,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中,抓住“鱼之乐”让学生能够尽力理解庄子的超脱出世,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典雅的文字中让学生的思想情操和审美情趣得到熏陶,从古代先哲的身上去感受他们那种面对挫折旷达洒脱的性情,面对危险毫不畏惧的勇气,面对权势净心超脱的从容,以“言”解“文”,以“心”契“心”,追求语文的本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