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短文深挖作者是陷阱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lly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语文教师都有类似感慨,篇幅越短的文言文越难教。就拿《记承天寺夜游》来说,全文不到百字,即使字字落实、句句对译,似乎也耗费不了多少时间,那么剩余大把的时间该做什么呢?这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困扰,“除了疏通文义外,不知道还可以讲些什么”。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笔者在学术期刊网翻检新时期以来有关此文的一百多篇教学研究论文,梳理后发现大家解决问题的主线十分明晰,即“深挖作者”。这种深挖对《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导向,基于笔者大量听课实践来看,其实是个“陷阱”。
  一、深挖:教学研究的倾向
  综合来看,研究者对作者的深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作此文时苏轼的生活遭遇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倾向;一是此文前后苏轼的创作及之间的共同情感倾向。从理念看,前者主要是认为作品即作者生活情感的投射;后者主要是认为作者创作时情感具有主体一致性。从实施路线看,前者主要是以作品的创作时间为基点进行截面剖析;后者主要是以作品创作时间为基点进行连线分析。两者虽然意图一致,即都想通过研究作者来解释作品,但理念及实施路线有所不同。下面分别对两种思路及其结论做一点简介。
  1.苏轼创作此文时的遭遇及情感倾向
  研究者对此文创作背景的挖掘和考证,较其他文章更为重视,这主要源于文章第一句话:“元丰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夜。”很多研究者认为,苏轼在这里不惜笔墨详细记录时间,“全文84字,光时间,就写了10字”,是因为这可能是其“生命中非常熏要的时间”所以一定要弄清楚“这个时间点前后,苏轼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研究者对此文创作背景事件的挖掘和考证,一般都遵循通常的研究思路,即重点考察相关的熏大事件。就《记承天寺夜游》来说,挖掘的事件主要有:
  (1)“乌台诗案”。苏轼因此案被贬到黄冈的第四年,这段时间他虽然充任了一个黄州网练副使的官职,但其实是个闲职,不得签署公文,名为贬官,实为流放。
  (2)友人去世。创作此文六个月之前苏轼好友曾巩去世。
  (3)家人受牵连。四个月前苏辙被免去州学教授一职。
  (4)自称“东坡居士”。元丰三年(1081)即被贬黄州的第二年,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里劳作,怡然自得,自称“东坡居士”。
  研究者普遍认为这篇文章所抒发的情感与以上事件有密切关系。比如有的基于“乌台诗案”,认为《记承天寺夜游》含有无聊、愤懑之情;有的则综合材料,认为此时已距“乌台诗案”几近四年,苏轼渐渐有“出世”念头,因而其中也含有解脱或豁达的意味。
  2.苏轼创作此文前后的作品
  研究者连线此文前后苏轼的其他创作,按照两条线索进行:
  一是以时间为线索。通常的做法是连线同写于1082年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指出此两文中苏轼已经流露出了“出世与人世的思想矛盾”,因而《记承天寺夜游》可以算作是这两篇文章的续篇。这种思路进一步发展,就是扩大时间范围,比如有的研究者连线苏轼来黄州前后的作品,以分析苏轼的心境发展历程。
  二是以题材为线索。如有的研究者认为苏轼具有“月光情节”,“苏东坡词赋中,月色是挥之不去的”,并且联系先后的作品分析他对月光的情感具有前后一致性,“不论罪贬黄冈之前,抑或之后,东坡仕途坎坷,难有宁静伴随他,而他的情绪也始终与怅惘、苦闷联系在一起。每逢月夜,这种怅惘、苦闷往往勾起东坡的凄然和感伤”。
  以上两种研究思路是新时期以来教学研究的主流方向,并且在发展中有相互融合的趋势。
  在这一研究中,研究者结合了时代背景及苏轼的其句作品,几乎对《记承天寺夜游》记叙部分的每一句话,都做了类似详尽的探究。
  二、“陷阱”:教学指导的误区
  笔者从搜集到的100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中随机抽取了七份,并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见下表:
  
  从上表可见,多数教师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时,主要讲授以下内容:苏轼简介与文章写作背景;重点文言字词;文中的景物描写;诗人的情感与心境。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熏心主要放在了作者及其情感上面。这种教学的倾向,与上述研究的倾向恰恰是对应的。
  研究应该引导实践,但前提是要正确导向。阅读教学了解作者的日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作品之所以能诞生的情感或观念契机,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文本”。“深挖作者”的教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阅读教学错把“研究作者”混同于“研究作品”。作品虽然是作者的文字符号产品,但是作品并不等同于作者。
  首先,作品是作者以语言文字符号为媒介表达个体对于社会、自然、自我的认识的结果,是作者表达个体对事物认知的一种方式。因而,试图通过一种表达方式去探寻作者全部的生活、生活的全部,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企图越过语言符号这个媒介,直接去探寻作者的表达内容,也是不符合文学作品本质规律的。
  其次,作品中的自我,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自我,“而是深化了艺术化了的自我”。因此,试图通过艺术化了的自我去对接生活中的自我,也是徒劳的,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比如《锄禾日当午》的作者李绅,谁曾想他实际是一个酷吏呢?
  最后,每篇作品都是作者独特性的抒发。“文学文本个案只是作家的这一次、一刻、一刹那体验与表达。在文学作品中,作家的自我并不是封闭、静态的,而是以变奏的形式随时间、地点、文体、流派、风格等处于动态中。”因而,以作品阐释作品,认为一个作者的作品对事物的认知都是聚焦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三、形式:教学内容的追求
  很多研究者深挖作者,其意本在了解作品的内容,只不过是在深挖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自己的日标而已。当然,即使他们不迷失方向和忘记终极目的,从语文教育的角度上来看,其出发点也是有问题的。   第一,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看,形式其实更为重要。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家的观察、想象、感受及语言表达,都要受到特殊形式感的制约和分化,主观和客观并非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同时与形式发生关系。只有当形式、情感和对象统一为有机结构后才具备形象的功能”。也就是说,虽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同时成就的,但是作品的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实现言语内容,因而在解读作品时,言语形式更为关键。
  第二,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看,形式更为熏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对一篇作品来说,主要蕴含在言语形式当中,“语文教学应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现象,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运用语言的敏锐性”。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在学校教育中,语文以外的其他学科所教所学的是教材的内容,掌握了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而语文学科则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基本教学内容。换言之,其他学科重在教材“说什么”,语文学科则熏在教材“怎么说”。因而,言语形式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课文的言语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特征和优势所在,语文教学必须以言语形式为纲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那么,具体到《记承天寺夜游》,我们也应当以其形式的学习为主,比如作者如何状物写景,如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何巧妙地将记叙、描写、议论联系结合在一起等。尤其是最后一点,对于初中生安排文章思路、提炼文章情感帮助很大。
  四、活动:语文教学的形态
  前面我们曾提到,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而,阅读教学不应该以教师讲授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为主,而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教师在引领学生疏通文义之后,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活动,促使学生领会并运用其“运用”语言文字的手法,以读促写,以写来促读。
  平时的写作中,学生往往并没有注意情和景之间的关系。此活动进行完后,再让学生从自己的随笔中找出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仿照《记承天寺夜游》最后一段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提炼自己的情感。这一活动,笔者特意选择了与《记承天寺夜游》文体相近的随笔设题。其意不在获得一个准确的答案,而是试图使学生体会、领悟情与景的关系:人们在观察景物时,往往带有主观感情色彩,通过景物的描写可以传递一个人的主观情感。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一个无形而又有形的“场”。说它无形,是因为这个“场”看不见、摸不着;说它有形,是因为身在“场”中的每一个个体只要用心都能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理应存在各种各样的“场”。议论文教学,是一个严谨有力的“场”;说明文教学,是一个科学准确的“场”;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一个情感体验的“场”。“场”的形式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风格各异,如何建构并使之产生神奇的效果,那就要看教师的功力了。2013年5月18日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纯净。这源头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  《诗经》305篇中,有135篇提及植物,而这些植物的名称又非常笼统,所以具体说《诗经》中有多少种植物出现是不科学的。
此刻,孩子们正在教室里静静地写作文。教室里很安静,只有轻轻的呼吸的声音。答应孩子们,我和他们一起写作,将刚才这一段温馨的课堂敲打成文字。  每天早上,批改孩子们的练笔,是我最幸福的时光。看着一页页灵动的文字,我仿佛又一次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欢乐,一起忧伤。  改到周洁的本子,我迅速“扫描”了一下,还是和往常一样,语言简洁而有灵性——  “和往常一样,告别梦琦后,我就在车站里等车。风,
在初中阶段,许多语文老师认为虚词充其量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因为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主要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于是,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虚词置于爱理不理的境地,更不用谈去探究其在语境中的精妙所在、引导学生品味其中深厚的意蕴了。殊不知,虚词在语法地位上的弱势并不影响其在语境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虽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卻担当着“四两拨千斤”的角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虚词
杰,个子小巧,眼睛透出几分灵气,十足的“表情包”,时常做出怪异行为,闹得班上不安宁,隔三岔五成为班主任的“座上客”,学习上的落后分子,简直就是“编外生”。  没想到,临近毕业的那段时间,我无意中用文字打开了杰的心扉,和他上演了不少故事,其间有兴奋,也有感动,还有深深的思考。  我为什么会输  一节语文课上,杰玩弄乒乓球拍,被我没收了。下课后,他居然向我发起挑战——打乒乓球,五球定输赢,我输了归还球
黄厚江老师某次谈起他要写一本《论语读人》的小书,我说题目很有趣。今天他已写好,命我写个小序。匆匆读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厚江老师的这本书纯以简易之法读经典,从而将经典读成了平易近人的书。  古人平时读的书很少,孔子以前贵族才能受教育,读的也只是《诗》《书》而已。这两部经典是从乐师和史官手上的文献中选编出来用于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很像我们的《语文》教材,但古人还有一种文化资源,就是“古人之言”。从《左传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几位同事谈起对林冲的看法,却发现彼此的认识大有区别。及至走进课堂,不少学生对林冲的看法也是大相径庭。  有人认为,林冲根本不是什么英雄。恰恰相反,他是懦夫、狗熊,其所作所为根本不像个男子汉。原因呢?他们认为,林冲妻子遭调戏,他不敢打高衙内;被陷白虎堂,任凭被捉;刺配出发前休了妻子,不顾她的感受;途经野猪林遇害时哭泣着哀求公差;得救后又不敢让鲁智深杀了公差;刺配沧州后低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这揭示了师德是提高教师教书育人品质的关键,且指明了荣誉感是重要的师德情感,提高教师的荣誉感具有深远意义。一、何谓教师荣誉感  在伦理学范畴,“荣誉”指一定阶级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褒奖。[1]也就是说,它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用以评价个人行为的社会价值尺度。二是指个人对行为的社会价值的
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是否可以按照一样的套路进行教学?各种文体的教学是否应有独特的个性?如何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来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这是语文教学中最被忽视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改以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语文课上活动多了,而对文本本身的研究少了;教师的教学形式多了,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少了;对文学共性的关注多了,对不同类型文体的个性的研究少了。不论是诗歌、散文还
手机报是中国移动与国内主流媒体单位合作,通过彩信和WAP方式,向用户提供资讯服务的一项业务。手机报的类型很多,有新闻早晚报、体育新闻、无线音乐、凤凰聚焦等24种,上线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本文讲的手机报是2005年10月1日上线的新闻早晚报。  “IN”是个英文单词,有“流行的、时髦的、时尚的”之义,“IN语”就是流行语的意思。本文讨论的手机报IN语是笔者日积月累。从2008年12月12日到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