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昭示出了什么?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ge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愈演愈烈的“国进民退”现象,使得民营企业希望享受同等国民待遇的想法完全落空。这让我们再次警惕: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经济模式并不是走向越来越成熟、标准、规范的市场经济——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给中国经济真正的活力之源多一些温暖?为什么?
  
  当前,有许多人在谈论或关注“国进民退”。但往往以为这是当前宏观调控、政府刺激经济过程中的一个偶然事情,而非历史与制度的安排。我的观察不是这样的。
  
  令民企窒息的三件事
  
  我注意到,2001年是一个标志。这年中国加入WTO,但中国人希望开放促进改革的设想并没有实现。因为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只要满足利益要求就够了,剩下其他的是不管的。所以我们看到国际资本长驱直入,国有资本越做越强,而民营资本越来越边缘化,这是第一个阶段。民营企业本来希望借助WTO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这样的想法完全落空。比如说金融,外资可以进入,但是民营资本仍然不能进入。这是第一个标志性事件。
  第二个事件是2004年。因为2001年加入WTO,2002年中国汽车和房地产就开始起来,2003年开始进入到经济过热,2004年第一季度投资增长43%,然后进行调控。宏观调控的标志性事件是以整顿铁本拉开序幕。这表面上是宏观调控,实际上是微观调控;表面上是市场调控,实际上是行政调控。以宏观调控作为契机,给了民营企业第二次打击,所以民营资本全部汇聚到加工制造业。加工制造业是面向国际市场,但又碰到国际金融海啸,现在国际市场也不行了,于是整个民营企业溃不成军。中小企业去年有30万家以上处于倒闭和半倒闭的边缘,十几万中小企业已经倒闭。这是第二个标志事件。
  第三个事件就是从2008年11月5日中央提出4万亿扩大内需的战略举措开始。这个事件我们看到4万亿投资的90%以上进入国有大中型企业里,而民营企业没有办法分享4万亿的大饼。不仅没有分到饼,反而在一系列事件中受到打压,如山西煤矿收回事件,如山东民企钢铁被并购事件等等。
  经过2001年WTO制度安排,经过2004年宏观调控打压,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在生病。本来按理说民营企业生病了,应该进一步努力让民营企业焕发活力,以此对抗目前的经济衰退,但我们的做法是在国际经济刺激的过程中更加向国企倾斜。这样,扩大内需的好处就都到了国有企业那里。所以我说,这是猪生病了给牛吃药。国有企业本来就很牛,你还给它吃药让它更牛。这样,民营企业就更加奄奄一息了。
  
  背离市场经济的三症状
  
  由“国进民退”现象,让我们再次警惕的就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模式并不是走向越来越成熟、标准、规范的市场经济,而是开始走向一个怪胎。
  第一点表现就是“国进民退”。国有企业越来越强,民营经济越来越边缘化。
  第二点表现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以及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仍然牢牢地被政府控制,甚至控制越来越紧。比如资金,几乎完全被政府控制。土地,全国人民卖地只能卖给政府,买地也只能从政府那里购买。
  第三点表现是管制越来越严重。有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谈重组,表面是跟民营企业合并,其实背后是一个扭曲的制度安排的结果,把民营企业所有路逼没了,你只能嫁给我,而且要你自愿嫁给我,这背后有一个变态、扭曲、畸形的制度环境。如果制度环境不公平,所发生的貌似公平的交易,本质上也注定是不公平的。管理
  (本文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杨 光
其他文献
孩子有一种符合他们自身需要的学习方式,并且对这种方式运用得非常自然。  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会体现在孩子的游戏和试验中。  孩子大脑的工作方式,有时并非我们想像的那样……    让孩子去“鼓捣”    家长是不是有这个共识:孩子常常在浪费时间去“瞎鼓捣”。而且,很多孩子很愿意玩儿自己已经很熟悉的游戏,不厌其烦。比方说,前文案例中,父亲认为那个拼图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孩子却在看似没有推理的“鼓捣”之
期刊
在一个开放的环境和全球化的市场里,中国企业显示了超强的学习能力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他们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欧美、日本的管理营养,又同时不断地实践着自身的管理创新。  那么我们是否已经形成“中国式管理”了?恐怕还为时尚早。我们还没有出现像福特、丰田那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企业,自然也还没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堪称“体系”的管理“模式”。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我们“人在路上”。  当然,这样的记录、整
期刊
身处困境,有时一句话可能就会让你顿悟真理,让你拨开云雾、豁然开朗。而谚语,就具有这样的力量!  世界各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数不尽的谚语,且色彩缤纷。如今,这些谚语的来源多数都难以追溯,有的也无法揣度创造者的初衷,然而,它们的生命力却依旧蓬勃!而且,各国的谚语居然常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如果你有心收集它们,细细琢磨,将给你的职场生活带来更多智慧,更多的会心一笑。  在此,我
期刊
金融危机之后,人们总会对危机进行反思,由此对经济金融问题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银行业更需精细管理    2007年春的一个周末,杨柳初绿,微风徐徐,我们假怀柔一角讨论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其时,中国的主要国有银行已经经过了三年的股份制改革;也经历了法律尽职调查,建立了由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公司治理机制框架,并先后转制为股份制公司;其后又建立风险管理体制,引入战略投资者,并先后于
期刊
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只有“教”才能“会”,只有“学”才能“习”。  而事实上,有时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不需要你去教给他的。甚至,如果你强行按着自己的意愿和方法去教,反而会让还没有感性认知的孩子更糊涂和更不理解。同时,还有一种潜在的可能,就是抹杀孩子探索未知的兴趣。事实上,孩子有许多能力是你远远不能想像的,比如:自我学习的能力。  身为职场精英和企业主管,我们总希望让孩子在最快的时间,掌握最多的本事和
期刊
听过一个印象很深的故事:一个人带朋友去自己家里做客。快到家时,经过一个坐在路边的乞丐。这个人拿出点钱给了乞丐,乞丐却一声没吭,并没表达出感激。朋友有点生气,说:“看来以后不能给乞丐施舍了!你难道常给乞丐钱吗?”这个人说:“是的,我常给,包括这个在自己家附近的乞丐也常给。他们表达不表达感激是他们的事儿,给不给人施舍是我的事儿。既然我觉得有些人是应该给的,那给就是了。”  这个故事之所以给人印象深刻,
期刊
中国应急起直追,将减碳经济视为中国新世纪的最大战略机遇。  人类历史的发展,往往有着一些事先完全无从预知的巧合与因缘。    拿什么填补后危机的真空?    21世纪初,人类经历了一个世纪金融经济危机。说到底,危机来自于泡沫的破灭。而这个全球范围长期大泡沫的形成,却源自于上个世纪:1.过度透支的消费行为;2.过度扩张的财政赤字;3.衍生性金融商品高标杆的夸张操作;4.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元货币纪律
期刊
“以民为本”谈何容易    在我们2009年11月召开的第18届官产学恳谈会上,嘉宾们围绕“2010决胜复苏期”谈了方方面面的看法。会后,我反复想:什么是当今社会和企业管理的核心?    “小摊贩”反映“大民生”    每天早晨,我上班都经过一个路边摊贩市场。摊贩们一年四季站在那里,天寒地冻、风吹雨打……但他们总是笑脸迎人,因为他们要生活。可是他们总是心惊肉跳地睁大眼睛四处看——有没有城管来。一发
期刊
感谢《中外管理》的读者10年来阅读我的文章。从本期开始,我将争取每期写一个面  相解析与职业发展的案例。有此动议,是因为:我从2003年年初开始做猎头顾问,面  试了数以千计的老总。仅今年1月份,我就面试了84位老总。集中的量变引起了质变,我  对这个领域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把经验分享给大家,拨开几千年来面相玄学的迷雾,  为读者做一面相的科普教育。同时大家也能自我对照,挖掘自己的价值和特长,寻找
期刊
当这一切垮下来的那一天,自食其果的酒企、房企,是否已经想好了,该如何在废墟中重生?    一近年关,茅台率先开始涨价。紧接着,五粮液、沱牌等白酒企业跟风而上,在2009年的最后一个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价格营销”。  白酒商们一本正经地把自己当成了引领高品质生活的先驱。在他们眼中,本土市场的强大购买力和需求,使得自己未来丰厚的收益变成了可能。53度普通茅台酒的零售价在涨价后每瓶售价800元,涨幅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