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是相对于优等生而言的, 是指在班级中有学习成绩比较差、学习能力不足、自我学习管理能力差、有学习障碍等特点的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 “学困生”虽然在班级中数量不多, 但依然需要积极关注其发展,需要采取适当的“学困生”转化策略改善其学习情况,促进每一个孩子的有效发展。“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在发挥很大的作用,虽各自定位不同,然而在一定程度上有“交叉重叠性”,即,一些教育问题需要家校良好和谐有序互动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不间断、立体化的发现与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学困生转化问题同样如此,有效发挥家校合力能切实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因此,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需要由班主任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携手合作,提高教育实效。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有以下几点粗浅体会,列举出来,抛砖引玉,希望对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一、“互利共享”的家校关系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基础
通常教师见到学习困难生的家长时,难免都会“报忧不报喜”,甚至有的教师还会把学生的“不是”转移给家长,这样只会令家长与老师的关系趋于紧张,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这不利于班主任教育工作的开展。只有赢得家长的信任,共同转化学习困难生才能使教育工作事半功倍。笔者在建立家校关系、促学习困难生转化这一问题上有以下一些做法。
1.尊重家长,以诚待人
从不因学习困难生给学校教育带来不便而迁怒于家长,不尊重家长的人格尊严。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争取家长的心理认可,并产生共鸣,继而转为支持老师、学校的工作。事实证明,站在与家长共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家长着想,充分理解家长的苦衷,真诚地帮助家长们,并与之一起教育孩子,真正做到家校一心。
2.积极倾听,有效沟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足,这个时候,倾听家长对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不仅有利于帮助自己更好地开展工作,而且使家长感受到老师的诚意,从而更加配合学校的教育。如,笔者教过的2007届学生小兵,单亲家庭,多次盗窃,父亲要么不管,要么就用铁条把他打得遍体鳞伤。笔者多次登门家访,家长不在,笔者就在路边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感动了家长,他重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改变了教育方法,不但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还注重发展多方面的才能,节衣缩食也为孩子添置了电脑等学习工具,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改掉了坏习惯,学习也进步了。
二、“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引导方法”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家长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会存在“重智轻德”的错误思想,忽略了对子女良好习惯的养成,往往会走入“死胡同”里,越陷越深。如有的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只要能提高成绩,凡事听之任之,在品德教育方面完全忽略;有的家长单方面追求成绩而不顾及子女的自尊,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良好习惯的形成。因此,作为班主任,协同家长纠正不良的教育行为,共同营造良好的家校教育氛围,是家校携手、促使学习困难生进步的共同目标,经过多年的尝试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1.帮助家长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
一项全国调查显示,52.5%的家庭教育仍然着重“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34.6%的家庭“陪着孩子做功课”,反而忽略了孩子身心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有一些是“错位”或者“缺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智力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正常的认识。”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好习惯是在人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品德是个体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个体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培养良好的性格和习惯是转化的关键。学生积极进取的性格,如坚毅、自信、向上等有利于智力的发展。而学习困难生往往是消极颓废的性格,体现为怠惰、自卑、自暴自弃等则阻碍智力的发展。对学习困难生来说,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品行习惯无疑是家校教育中最最重要的。如,笔者教过的学生小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家不做作业,喜欢看电视、玩游戏,在校自控力差(这些基本都是学习困难生的“标签”了),笔者跟他讲道理,他的行为习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但长期以来养成的坏习惯很快又占了上风,课堂上总是难以集中精力,导致成绩很不理想,家长也基本放弃了,说出“没救了”“蠢死了”这样的气话,使孩子的心理更加自卑、自弃。笔者通过多次家访,与家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起制定转化计划,并定期进行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伟的自制力增強了,成绩也提高了,随之而来的自信心也增强了,这些好的转变都是相辅相成、水到渠成的事。
2.针对学困生的发展性、激励性评价策略
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改变评价方式。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认可和赏识。然而对这些学习困难生来说,这种需求的得到简直就是一种“奢侈”,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师长的训斥和批评使他们开始怀疑自己,使他们原本就自卑的心灵更雪上加霜。其实赞美的语言也可以用在否定的语气中,关键是怎样合理放大学习困难生不多的“闪光点”,使他在黑暗中看到点光明,作为班主任,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不要吝啬好听的话,哪怕面对的是学习困难生。在他们心灵最脆弱的时候一起“发现”和“吹捧”闪光点,鼓励他们克服自身的弱点,并学会认识并重新审视自我,慢慢地帮他们走出困境。同时,班主任也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挖掘孩子的优点,及时表扬他们取得的进步,激励他们在困难和挫折中重拾信心。学校与家长一起改变评价方式,促进学习困难生进步。
3.家校合力需持之以恒,呈现序列化
养成学习困难生良好的性格和学习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不能因孩子行为上的反复而产生放弃的念头,而应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有计划有规律的进行。如,笔者教过的2000届的小张是班上有名“调皮大王”,常流连于游戏室,屡教不改。父母为此十分苦恼,声称不再管他。得知情况后,笔者马上进行分析,究其原因是由于自制力和自觉性较弱,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反复,就此与家长共同商讨对策,把他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和引导,该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学生家长意识到自己以前教育方法上的偏差。在此后的家校携手教育中他们有了更多的耐心、信心。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又如一方沃土,不种花植树,就会滋生杂草。怎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怎样开垦这方沃土,一起走向灿烂的明天,是班主任在做好日常教学的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就不仅要求班主任要把相当的精力放在转化行为偏常、学习有障碍的学习困难生身上,还要求长期陪伴孩子的家长积极配合,出一份力,尽一份责,只有学校、家庭携手,保持脚步的一致性,才能使学困生转化有效实现,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在良性的轨道上有序稳步行走。
一、“互利共享”的家校关系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基础
通常教师见到学习困难生的家长时,难免都会“报忧不报喜”,甚至有的教师还会把学生的“不是”转移给家长,这样只会令家长与老师的关系趋于紧张,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这不利于班主任教育工作的开展。只有赢得家长的信任,共同转化学习困难生才能使教育工作事半功倍。笔者在建立家校关系、促学习困难生转化这一问题上有以下一些做法。
1.尊重家长,以诚待人
从不因学习困难生给学校教育带来不便而迁怒于家长,不尊重家长的人格尊严。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争取家长的心理认可,并产生共鸣,继而转为支持老师、学校的工作。事实证明,站在与家长共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家长着想,充分理解家长的苦衷,真诚地帮助家长们,并与之一起教育孩子,真正做到家校一心。
2.积极倾听,有效沟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足,这个时候,倾听家长对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不仅有利于帮助自己更好地开展工作,而且使家长感受到老师的诚意,从而更加配合学校的教育。如,笔者教过的2007届学生小兵,单亲家庭,多次盗窃,父亲要么不管,要么就用铁条把他打得遍体鳞伤。笔者多次登门家访,家长不在,笔者就在路边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感动了家长,他重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改变了教育方法,不但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还注重发展多方面的才能,节衣缩食也为孩子添置了电脑等学习工具,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改掉了坏习惯,学习也进步了。
二、“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引导方法”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家长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会存在“重智轻德”的错误思想,忽略了对子女良好习惯的养成,往往会走入“死胡同”里,越陷越深。如有的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只要能提高成绩,凡事听之任之,在品德教育方面完全忽略;有的家长单方面追求成绩而不顾及子女的自尊,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良好习惯的形成。因此,作为班主任,协同家长纠正不良的教育行为,共同营造良好的家校教育氛围,是家校携手、促使学习困难生进步的共同目标,经过多年的尝试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1.帮助家长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
一项全国调查显示,52.5%的家庭教育仍然着重“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34.6%的家庭“陪着孩子做功课”,反而忽略了孩子身心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有一些是“错位”或者“缺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智力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正常的认识。”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好习惯是在人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品德是个体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个体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培养良好的性格和习惯是转化的关键。学生积极进取的性格,如坚毅、自信、向上等有利于智力的发展。而学习困难生往往是消极颓废的性格,体现为怠惰、自卑、自暴自弃等则阻碍智力的发展。对学习困难生来说,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品行习惯无疑是家校教育中最最重要的。如,笔者教过的学生小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家不做作业,喜欢看电视、玩游戏,在校自控力差(这些基本都是学习困难生的“标签”了),笔者跟他讲道理,他的行为习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但长期以来养成的坏习惯很快又占了上风,课堂上总是难以集中精力,导致成绩很不理想,家长也基本放弃了,说出“没救了”“蠢死了”这样的气话,使孩子的心理更加自卑、自弃。笔者通过多次家访,与家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起制定转化计划,并定期进行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伟的自制力增強了,成绩也提高了,随之而来的自信心也增强了,这些好的转变都是相辅相成、水到渠成的事。
2.针对学困生的发展性、激励性评价策略
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改变评价方式。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认可和赏识。然而对这些学习困难生来说,这种需求的得到简直就是一种“奢侈”,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师长的训斥和批评使他们开始怀疑自己,使他们原本就自卑的心灵更雪上加霜。其实赞美的语言也可以用在否定的语气中,关键是怎样合理放大学习困难生不多的“闪光点”,使他在黑暗中看到点光明,作为班主任,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不要吝啬好听的话,哪怕面对的是学习困难生。在他们心灵最脆弱的时候一起“发现”和“吹捧”闪光点,鼓励他们克服自身的弱点,并学会认识并重新审视自我,慢慢地帮他们走出困境。同时,班主任也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挖掘孩子的优点,及时表扬他们取得的进步,激励他们在困难和挫折中重拾信心。学校与家长一起改变评价方式,促进学习困难生进步。
3.家校合力需持之以恒,呈现序列化
养成学习困难生良好的性格和学习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不能因孩子行为上的反复而产生放弃的念头,而应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有计划有规律的进行。如,笔者教过的2000届的小张是班上有名“调皮大王”,常流连于游戏室,屡教不改。父母为此十分苦恼,声称不再管他。得知情况后,笔者马上进行分析,究其原因是由于自制力和自觉性较弱,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反复,就此与家长共同商讨对策,把他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和引导,该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学生家长意识到自己以前教育方法上的偏差。在此后的家校携手教育中他们有了更多的耐心、信心。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又如一方沃土,不种花植树,就会滋生杂草。怎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怎样开垦这方沃土,一起走向灿烂的明天,是班主任在做好日常教学的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就不仅要求班主任要把相当的精力放在转化行为偏常、学习有障碍的学习困难生身上,还要求长期陪伴孩子的家长积极配合,出一份力,尽一份责,只有学校、家庭携手,保持脚步的一致性,才能使学困生转化有效实现,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在良性的轨道上有序稳步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