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建水县城,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建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就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美誉。随着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旅游大省的总体思路,中共建水县委、县政府领导情系当地,心牵万户,团结带领全县各族群众,与时俱进、攻坚克难,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特色经济及农业产业建设,各项事业硕果累累,从而成为了红土高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水,自唐元和年间设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交通枢纽。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形成了汉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多元一体文化。县境内文物古迹荟萃,风景名胜诸多,具有元、明、清各朝代建筑特点的寺、庙、塔、楼、桥和民居达百余处,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为全面了解建水县在旅游经济、特色经济及农业产业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实绩,2015年“两会”期间,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建水县委书记李烨。
古风余韵 今朝新貌
2014年12月10日,红河州文旅融合发展推进会在建水拉开帷幕,这次会议的召开,昭示着建水的经济社会及旅游产业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跨越之后,又迎来了更加光明的前景。
旅游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催生旅游的灵魂。建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建城历史,元代设临安路兵马宣尉司,明清两代为临安府府治所在地。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秀美的自然景观,使建水拥有独具魅力的旅游文化资源。
建水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单已造册挂牌保护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就有505处。还有诸多始建于元、明、清年间的寺、庙、塔、楼、桥和民居的古代建筑,因此建水被外界称之为:“古建筑博物馆”。这些积淀了三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珍贵的古建筑、古遗风、古文物,成为建水打造国际型文化旅游目的地取之不尽的“古城韵”元素基础,为建水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境内有着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如“泸江烟柳”的田园风光,燕子洞的神奇岩溶地貌,滇南宗教名山云龙山,西南第一氡泉曲江温泉,神秘的红河谷风光等,都是建水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优势资源。
建水千百年来的历史,成就了汉儒文化与边地文化融合发展交相辉映的格局,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朱家花园、张家花园的建筑文化和朱子家训、百忍家风是居家文化的代表,使其境内,民风淳朴,地灵人杰。以建水文庙、学政考棚、崇正书院、焕文书院、崇文书院等为载体的儒学文化,日益受到世人瞩目,中外游客趋之若鹜。
以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制作工艺及围绕紫陶创作繁荣起来的书法、绘画、雕刻等文化,独树一帜,成为当地艺术创作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融合了本土文化、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法国欧陆异域文化而形成的风土人情、风味小吃,更是令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目前,建水的紫陶制作工艺、铓鼓舞,均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建水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务实担当,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文化旅游、开放带动“四大战略”,着力培植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国际型旅游业“三大产业”,全力促进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工业强县跨越、人力资源大县向县域经济强县跨越“两大跨越”。克服了经济下行影响,狠抓了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奋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发展,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效,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2014年,实现县域生产总值117.8亿元,同比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23.2:39.5:37.3。
古城保护 全国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建水目前在举全县之力实施的古城传统风貌保护与恢复攻坚战,就是在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
把握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和重点。一直以来,中共建水县委、县政府,始终牢牢抓住发展旅游产业这根主弦不放松,围绕云南省建设文化大省、旅游大省这一总体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征求多方意见后,响亮地提出了“恢复一座古城,擦亮两张名片,做强三个品牌,挖掘四类文化,打造六大景区,实现国际型旅游城市目标”的文旅发展战略思路。
即一座古城:紧紧围绕“古城风貌保护恢复”这个核心,精心挖掘和充分展示好“古城韵”这一人文宝藏;两张名片:擦亮“千年临安古城”和“千年建水紫陶”两张旅游名片;三个品牌:做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古城5A级旅游景区三个品牌;四类文化:挖掘最具特色的“居家文化、儒学文化、紫陶文化、市井文化”四大门类文化,并在古城风貌保护与恢复过程中,有机地填充和进行活态的展示。六大景区:古城文化旅游景区、泸江烟柳乡村文化体验区、燕子洞生态度假区、曲江氡泉生态园、云龙山南部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区,全力推进古城风貌保护恢复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并且在红河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及时组成建水古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和建水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举全县之力拉开了建水古城风貌保护恢复攻坚战的序幕。
创新模式,完善古城保护与开发机制。在这场改变建水古城风貌的攻坚战中,建水县委、县政府本着对历史负责和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凝聚共识,精心谋划,统筹安排,按照“降建筑高度,降建筑密度,降人口密度”的“三降”原则,以及坚持凡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一律修旧如旧;凡是历史文化街区,一律保持原有街巷尺度和铺装风格;凡是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逐步拆除和进行立面改造“三个凡是”原则,促进古城风貌保护与恢复从“片式改造”向“点式改造”转变,“仿古”建筑向“返古”修复转变。理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院落产权、使用权、经营权关系,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产权不变,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政府补助,限时完成”的古城风貌保护与恢复开发模式,进一步加大了对古城传统风貌保护与恢复推进力度。形成了全县上下全面参与古城风貌保护恢复建设的浓厚氛围。 突出重点,加快风貌恢复项目建设。以迎晖路、朝阳北路和玉皇阁片区作为首批示范街区,全面启动了风貌保护与恢复工作,推进南城门、小桂湖、西门古镇、泸江烟柳、双龙桥湿地公园、团山古村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10座建水传统民居宅院示范性修缮及米轨旅游观光列车项目全面展开;紫陶文化创意产业园、临安生态城、曲江温泉生态园建设稳步实施,碗窑村等20个村落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紫陶产销企业和个体户达329户,从业人员近8000人,产值突破8亿元。2014年接待中外游客372.8万人次,增长16%,实现旅游总收入23.3亿元,增长33.7%。
滇南邹鲁 辉煌再现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我国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此,中共建水县常委会提出了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培育发展五个万亿元大产业的机遇,按照红河州委提出的“一个中心、五个示范”战略目标和“一个试点、三大平台”建设要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稳定第一责任、党建第一保证,全面完成好“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奋斗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营造建水发展新优势,全面推进依法治县新进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进社会民生福祉,把“一城三村”建设作为第一选择、第一战略,全力打好古城古村风貌保护与恢复攻坚战,奋力开启重振建水辉煌梦的新征程。
实施建水古城古村风貌保护与恢复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共建水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套班子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出坚定必胜信心决心,突出建水古城、团山村、碗窑村、新房村“一城三村”建设,加快古城5A级旅游景区创建步伐,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着重抓好古城“十大片区”、“十大宅院”和四个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即全力推进迎晖路、玉皇阁、朝阳北路、临安府衙、朱家花园、武庙、指林寺、小桂湖、南城门、西门古镇“十大片区”风貌保护与恢复建设;全面开展普氏民居、朱氏民居等“十大宅院”示范性传统民居修缮;启动老火车站、南城门、西门古镇、朱家花园四个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在2015年基本完成迎晖路、朝阳北路、小桂湖片区风貌保护与恢复建设,以及玉皇阁主体建筑修缮,示范带动各片区项目加快实施。启动临安府衙原址恢复重建项目,让明清时期滇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临安”辉煌的重要标志得以重现。全面实施朱家花园周边环境整治,启动城隍庙、崇正书院建制恢复工程,年内迁出机关幼儿园,把朱家花园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景区。完成北城门及“文献名邦”牌坊恢复、双龙桥湿地公园建设;完成通用机场选址规划。着力抓好“三村”建设,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力度,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把团山、新房村打造成为集历史文化、田园风光、乡愁记忆为一体的观光休闲体验地,依托紫陶产业特色优势,把碗窑村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旅游村。
全力推进项目融资工作。包装整合潜力项目,盘活旅游资产资源,通过增加财政预算,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加大银行信贷协调力度,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改造,企业和群众自筹等办法,多渠道筹措古城古村保护与建设资金,实现古城古村保护与开发利用良性循环、和谐发展。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完成古城风貌保护恢复投资50亿元,基本实现建水古城核心区风貌恢复。
积极调整古城业态。探索研究本地特色产品、商品、名特小吃进入古城经营的政策支持机制,按历史街区原有商业经营种类调整古城业态,再现古城商业历史信息。将学校、车站和农贸市场等逐渐迁建搬出,给古城减负降压。加快古城业态由商贸功能向旅游功能调整,尽快形成以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主体的产业布局。适度保持古城内原住居民人口数,传承和保护好古城内书院文化、洞经文化、车灯文化、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外来游客和原住居民的“视觉享受、心灵体验”,再现古城悠闲和宁静,让人们能在古城里找得到“乡愁”。
想象一下,当几年后建水真正完成“恢复一座古城,擦亮两张名片,做强三个品牌,挖掘四类文化,打造六大景区,实现国际型旅游城市”目标后,她将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那时候的建水,不但是云南文化旅游产业的一面旗帜,也将是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面对中共建水县委、县政府为建水未来绘就的宏伟蓝图,我们仿佛看到建水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它正健步向我们走来!我们愿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共建水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早日实现这宏伟的目标,让当地50万余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王帮旭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水,自唐元和年间设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交通枢纽。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形成了汉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多元一体文化。县境内文物古迹荟萃,风景名胜诸多,具有元、明、清各朝代建筑特点的寺、庙、塔、楼、桥和民居达百余处,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为全面了解建水县在旅游经济、特色经济及农业产业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实绩,2015年“两会”期间,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建水县委书记李烨。
古风余韵 今朝新貌
2014年12月10日,红河州文旅融合发展推进会在建水拉开帷幕,这次会议的召开,昭示着建水的经济社会及旅游产业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跨越之后,又迎来了更加光明的前景。
旅游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催生旅游的灵魂。建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建城历史,元代设临安路兵马宣尉司,明清两代为临安府府治所在地。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秀美的自然景观,使建水拥有独具魅力的旅游文化资源。
建水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单已造册挂牌保护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就有505处。还有诸多始建于元、明、清年间的寺、庙、塔、楼、桥和民居的古代建筑,因此建水被外界称之为:“古建筑博物馆”。这些积淀了三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珍贵的古建筑、古遗风、古文物,成为建水打造国际型文化旅游目的地取之不尽的“古城韵”元素基础,为建水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境内有着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如“泸江烟柳”的田园风光,燕子洞的神奇岩溶地貌,滇南宗教名山云龙山,西南第一氡泉曲江温泉,神秘的红河谷风光等,都是建水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优势资源。
建水千百年来的历史,成就了汉儒文化与边地文化融合发展交相辉映的格局,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朱家花园、张家花园的建筑文化和朱子家训、百忍家风是居家文化的代表,使其境内,民风淳朴,地灵人杰。以建水文庙、学政考棚、崇正书院、焕文书院、崇文书院等为载体的儒学文化,日益受到世人瞩目,中外游客趋之若鹜。
以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制作工艺及围绕紫陶创作繁荣起来的书法、绘画、雕刻等文化,独树一帜,成为当地艺术创作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融合了本土文化、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法国欧陆异域文化而形成的风土人情、风味小吃,更是令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目前,建水的紫陶制作工艺、铓鼓舞,均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建水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务实担当,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文化旅游、开放带动“四大战略”,着力培植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国际型旅游业“三大产业”,全力促进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工业强县跨越、人力资源大县向县域经济强县跨越“两大跨越”。克服了经济下行影响,狠抓了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奋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发展,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效,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2014年,实现县域生产总值117.8亿元,同比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23.2:39.5:37.3。
古城保护 全国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建水目前在举全县之力实施的古城传统风貌保护与恢复攻坚战,就是在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
把握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和重点。一直以来,中共建水县委、县政府,始终牢牢抓住发展旅游产业这根主弦不放松,围绕云南省建设文化大省、旅游大省这一总体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征求多方意见后,响亮地提出了“恢复一座古城,擦亮两张名片,做强三个品牌,挖掘四类文化,打造六大景区,实现国际型旅游城市目标”的文旅发展战略思路。
即一座古城:紧紧围绕“古城风貌保护恢复”这个核心,精心挖掘和充分展示好“古城韵”这一人文宝藏;两张名片:擦亮“千年临安古城”和“千年建水紫陶”两张旅游名片;三个品牌:做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古城5A级旅游景区三个品牌;四类文化:挖掘最具特色的“居家文化、儒学文化、紫陶文化、市井文化”四大门类文化,并在古城风貌保护与恢复过程中,有机地填充和进行活态的展示。六大景区:古城文化旅游景区、泸江烟柳乡村文化体验区、燕子洞生态度假区、曲江氡泉生态园、云龙山南部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区,全力推进古城风貌保护恢复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并且在红河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及时组成建水古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和建水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举全县之力拉开了建水古城风貌保护恢复攻坚战的序幕。
创新模式,完善古城保护与开发机制。在这场改变建水古城风貌的攻坚战中,建水县委、县政府本着对历史负责和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凝聚共识,精心谋划,统筹安排,按照“降建筑高度,降建筑密度,降人口密度”的“三降”原则,以及坚持凡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一律修旧如旧;凡是历史文化街区,一律保持原有街巷尺度和铺装风格;凡是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逐步拆除和进行立面改造“三个凡是”原则,促进古城风貌保护与恢复从“片式改造”向“点式改造”转变,“仿古”建筑向“返古”修复转变。理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院落产权、使用权、经营权关系,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产权不变,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政府补助,限时完成”的古城风貌保护与恢复开发模式,进一步加大了对古城传统风貌保护与恢复推进力度。形成了全县上下全面参与古城风貌保护恢复建设的浓厚氛围。 突出重点,加快风貌恢复项目建设。以迎晖路、朝阳北路和玉皇阁片区作为首批示范街区,全面启动了风貌保护与恢复工作,推进南城门、小桂湖、西门古镇、泸江烟柳、双龙桥湿地公园、团山古村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10座建水传统民居宅院示范性修缮及米轨旅游观光列车项目全面展开;紫陶文化创意产业园、临安生态城、曲江温泉生态园建设稳步实施,碗窑村等20个村落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紫陶产销企业和个体户达329户,从业人员近8000人,产值突破8亿元。2014年接待中外游客372.8万人次,增长16%,实现旅游总收入23.3亿元,增长33.7%。
滇南邹鲁 辉煌再现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我国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此,中共建水县常委会提出了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培育发展五个万亿元大产业的机遇,按照红河州委提出的“一个中心、五个示范”战略目标和“一个试点、三大平台”建设要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稳定第一责任、党建第一保证,全面完成好“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奋斗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营造建水发展新优势,全面推进依法治县新进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进社会民生福祉,把“一城三村”建设作为第一选择、第一战略,全力打好古城古村风貌保护与恢复攻坚战,奋力开启重振建水辉煌梦的新征程。
实施建水古城古村风貌保护与恢复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共建水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套班子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出坚定必胜信心决心,突出建水古城、团山村、碗窑村、新房村“一城三村”建设,加快古城5A级旅游景区创建步伐,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着重抓好古城“十大片区”、“十大宅院”和四个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即全力推进迎晖路、玉皇阁、朝阳北路、临安府衙、朱家花园、武庙、指林寺、小桂湖、南城门、西门古镇“十大片区”风貌保护与恢复建设;全面开展普氏民居、朱氏民居等“十大宅院”示范性传统民居修缮;启动老火车站、南城门、西门古镇、朱家花园四个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在2015年基本完成迎晖路、朝阳北路、小桂湖片区风貌保护与恢复建设,以及玉皇阁主体建筑修缮,示范带动各片区项目加快实施。启动临安府衙原址恢复重建项目,让明清时期滇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临安”辉煌的重要标志得以重现。全面实施朱家花园周边环境整治,启动城隍庙、崇正书院建制恢复工程,年内迁出机关幼儿园,把朱家花园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景区。完成北城门及“文献名邦”牌坊恢复、双龙桥湿地公园建设;完成通用机场选址规划。着力抓好“三村”建设,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力度,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把团山、新房村打造成为集历史文化、田园风光、乡愁记忆为一体的观光休闲体验地,依托紫陶产业特色优势,把碗窑村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旅游村。
全力推进项目融资工作。包装整合潜力项目,盘活旅游资产资源,通过增加财政预算,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加大银行信贷协调力度,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改造,企业和群众自筹等办法,多渠道筹措古城古村保护与建设资金,实现古城古村保护与开发利用良性循环、和谐发展。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完成古城风貌保护恢复投资50亿元,基本实现建水古城核心区风貌恢复。
积极调整古城业态。探索研究本地特色产品、商品、名特小吃进入古城经营的政策支持机制,按历史街区原有商业经营种类调整古城业态,再现古城商业历史信息。将学校、车站和农贸市场等逐渐迁建搬出,给古城减负降压。加快古城业态由商贸功能向旅游功能调整,尽快形成以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主体的产业布局。适度保持古城内原住居民人口数,传承和保护好古城内书院文化、洞经文化、车灯文化、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外来游客和原住居民的“视觉享受、心灵体验”,再现古城悠闲和宁静,让人们能在古城里找得到“乡愁”。
想象一下,当几年后建水真正完成“恢复一座古城,擦亮两张名片,做强三个品牌,挖掘四类文化,打造六大景区,实现国际型旅游城市”目标后,她将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那时候的建水,不但是云南文化旅游产业的一面旗帜,也将是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面对中共建水县委、县政府为建水未来绘就的宏伟蓝图,我们仿佛看到建水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它正健步向我们走来!我们愿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共建水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早日实现这宏伟的目标,让当地50万余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王帮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