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命换路的领航者

来源 :南岛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3372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一无二的航海“秘笈”
  《更路簿》,又名《南海航道更路经》、《南海更路簿》,是自古以来海南渔民自编自用的航海“秘笈”,是每位船长必备的航海图。它是一种记录航海知识的手抄本小册子,或是一张手绘的航海地图。除了记载到西南沙群岛海域的航海路线外,《更路簿》还记录了西南沙群岛的气象、海况、海洋物产以及岛礁方位、地貌、距离等等,对海浪、潮汐、风向、风暴等气象气候和水文情况作了述说,并记录有观察海上风云和出行渔船的知识。
  海南大学的周伟民教授从海南建省以来就和老伴唐玲玲教授一直潜心于调查研究《更路簿》,他总结道:“《更路簿》形成于明代初年,即郑和七下西洋之前,盛行于明代中晚期、清代及民国前期。《更路簿》是由特定的人(海南渔民)用特定的文字(海南方言字)和特殊的方式(文字、地图)描绘出特定地区(由海南岛至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各岛礁)的航海图。这种航海图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海南渔民所创造的。”
  现在存世的《更路簿》已由几年前的13种增加至22种,其中包括两幅《更路图》。这22种《更路簿》集中发现于琼海和文昌两地,但是两地的《更路簿》又有所不同。根据《文昌县志》的记载,文昌渔民有到南沙群岛海域捕鱼作业,但是当地渔民说,其实他们很少去南沙,几乎都不过去。文昌渔民不像琼海潭门渔民那样有大船、人多、有钱,能够出远海。文昌渔民一般都集中在从香港、阳江到雷州半岛以及七洲列岛一带的海域下海钓、捕捞石斑鱼、马鲛鱼等。这一点从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海航道更路经》代表性传承人,文昌渔民郑庆能收藏的《广东下琼州更路志录》等三本《更路簿》中也能看出。而潭门渔民则大多到西南沙群岛海域耕海,其中尤以苏德柳和苏承芬的《更路簿》抄本最为全面详细。苏承芬是苏德柳的叔辈,两者的《更路簿》抄本应该说是同出一源,但又不完全相同。有些航线及更数在苏德柳的抄本中没有记载,在苏承芬的抄本中却有,反之亦然。另外,除了西南沙群岛海域的航海路线外,苏家版本的《更路簿》还记载了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的航线。
  勇气当帆的耕海岁月
  根据在西南沙群岛及相关海域发现的陶瓷等文物和岛上的庙宇等,可以推断出,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海南渔民出海到南海海域,并在一些岛上生活。但是确切人物及时间,没有官方的文字记载,民间也无从考证。只有一位叫符再德的渔民除外,琼海潭门一位叫许书林的老船长很肯定地说,符再德是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到的南沙,但是他没有子嗣,所以也没法考证,但是村里的人都知道。
  当时渔民们使用的是无动力的木帆船,靠季风作动力,所以海南渔民通常在每年11月初立冬之后,起东北季风时出海,来年4月份左右起西南季风时再返航回家。按理来说,渔民这个时段出海是错开了台风季节,但是不少渔民都提到,有时候这个时间段出海也会碰上“黑风”。所谓的“黑风”到底是种怎样的气候现象,渔民也说不清,只是不停地重复道:“‘黑风’很恐怖……”据渔民们回忆,平常他们出海到南沙群岛海域时,海水很清,能见度可达10米左右。可是当“黑风”来时,整片海水跟煮开的水似的不断在冒泡,海底的沙子都翻了起来,海浪猛烈地击打着渔船,“一片昏天暗地。‘黑风’来了,没有人能躲得过。少数能保命的就是看船长的本事了。”出海船只一般由当地船老板提供,每次都有二三十艘左右,如果不幸遇上“黑风”,船毁人亡,船老板就会损失惨重,所以他们也会根据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当时的生意情况,酌情增减出海的船只数量。出海船只一般都是先到西沙群岛补充淡水和柴火后,再到南沙群岛进行捕捞作业。渔民们出海都会备好大米等生活必需品,另外还会准备黄豆和绿豆,因为他们每天都必须摄取一定量的维生素和纤维素,避免得红眼病,保持肠胃通畅。而不像文昌渔民在七洲列岛一带下海钓捕鱼,潭门渔民在南沙群岛主要捕捞马蹄螺、海参、砗磲及海龟等。
  助郑和下西洋一臂之力
  大部分海南渔民到西南沙群岛海域捕鱼、拾螺、捞参后便返航回家,将丰收成果拿回家乡贩卖,剩下的则供自己日常生活食用。但有一部分海南渔民并没有止航于此,他们继续远行,将在西南沙群岛海域捕获的产品运至新加坡销售,再沿越南东海岸北返海南岛。苏德柳的《更路簿》抄本中就写道:“如船外罗东过,看水醒三日,且看西面,船身不可贪东。前此舟近西,不可贪西。”说的是自西沙群岛到越南的更路。另外,苏德柳抄本的第五篇至第八篇分别抄录了“谈昆仑洋上下各港针路”、“自星洲(今新加坡)去西寺更路”、“自星洲去吧里更路”和“谈越南到马来半岛各港针路”。文昌龙楼渔民符用杏在谈到自己于清代晚期出海的航行路线时也提到,“当时去南沙群岛一带捕鱼的船有20多艘。我记得各地航程。从新加坡到昆仑(昆仑山,今越南南端东面海上之昆仑岛)31~32更,从昆仑到罗汉头(又称罗湾头、罗汉湾头,今越南绥和市东南部海岸之嘎那角)18更,从罗汉头到大佛(指灵山大佛,今越南富安省大岭角附近之达别山)6更,从大佛至外罗(外罗山,今越南广义省平山县以东之李山岛)12更,从外罗到大洲(今海南大洲岛)18更,从大洲至清澜6更。”这里讲的是海南渔民从文昌清澜港出发,到西南沙群岛海域作业后再将渔获运至新加坡销售,最后沿越南东海岸北上至海南大洲岛,再返回清澜港的航线。
  而《郑和航海图》中从海南岛航行至新加坡的路线是“独猪山(今海南大洲岛)—外罗山(今李山岛)—占城新州港(今越南平定省归仁市)—灵山(指灵山大佛,今达别山)—罗湾头(又称罗汉头、罗汉湾头,今嘎那角)—昆仑山(今昆仑岛)—龙牙门(今新加坡岌巴港,古时泛指新加坡)”。除了没有到达占城新州港外,海南渔民从新加坡返回海南岛和郑和船队从海南岛航行至新加坡的路线是完全一致的。
  至迟于明代,即郑和下西洋之前就已经形成的《更路簿》中就有记录从西南沙群岛到越南、新加坡等国的航海路线。而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海南渔民关于出海至新加坡等国的航行记录和更数则更为具体详细。从其可见一斑的高度关联性可以看出,海南渔民的《更路簿》和《郑和航海图》是相互影响,一脉相承的。
  《更路簿》虽形成于明代初期,但是从其产生到形成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因此在此之前民间应该早就流传着不成文的《更路簿》。同时这也意味着在宋元年间甚至更早之前,海南渔民就已经扬帆至中国南海海域。而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到达东南亚和印度洋海域以后雇用了外国的航海家领航。那么,当抵达辽阔陌生的南海海域时,郑和船队应该也雇用了长期在南海耕海的海南渔民或老船长来为他们领航,至少也和当地渔民沟通交流过航海路线和岛屿分布,否则他们是如何畅通无阻,顺利抵达越南的呢?由此看来,海南渔民不仅在开发南海诸岛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还在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中提供了不可忽视的一臂之力。
其他文献
2015年6月27日,第17届中国上市公司金牛奖颁奖典礼暨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领导出席了颁奖典礼并发表讲话,公募、私募基金以及近百位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管人员共同出席了本次盛会。  “中国上市公司金牛奖”作为官方主办的上市公司价值评价标杆,以其完整而精确的评选体系备受各方推崇。本届金牛奖首次针对新三板挂牌企业设置了“最佳小微成长公司”
期刊
摘要:赫勒將已有的正义概念分为静态的正义概念和动态的正义概念,并认为静态正义的概念所要求的将规范和规则持续不断地适用于社会群体内的每一个成员是难以实现的,动态的正义概念所诉诸的自由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本身又是不可靠的。赫勒认为正义的最终只能是用正直的好人的良善生活超越正义,但是良善作为好的人类生活本身却是存在脆弱性的,良善对世界采取了一种柔顺、开放的姿态,但正因为此,良善像花朵一样脆弱,良善生活之于超
期刊
2015年6月2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民企商机研讨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来自海南省内外政、企、商各界代表,以及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侨华人企业家近500人汇聚一堂,以“一带一路”战略给民营企业带来的广阔商机为主题,畅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探讨民企商机。参会的民企商家认为这次会议上大家结交了新朋友,提供了新商机。不仅为海南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高规格的智力支撑,同时也给民营企业进行了一次强大的头脑
期刊
摘要:《易传》与《中庸》从天道与人道的内在关联对儒学价值本体进行了不同界定。《易传》侧重从形上天道建构价值本体,从价值维度以天道恒转为人道运行提供本体根据,凸显本体“弥纶天地之道”的超越性。《中庸》更强调主体心性对天道与人道之间的上下沟通,揭示人道价值的日常规范性,侧重对主体心性的照察,致力于将超越性本体内化于主体心性并展开于百姓日用常行,将形上天道转化为现实价值原则,在庸言庸行中追求高明的道德境
期刊
摘要:  文艺界“两个口号”之争中对立的主角鲁迅与周扬在文艺思维上基本上属于两类不同的模式:周扬偏向于将一切归纳于某个单一的、普遍的一元原则的“刺猬”类模式,而鲁迅倾向于多元的、漫射的离心式的“狐狸”类模式。思维模式的不同是鲁迅与周扬在“两个口号”中产生冲突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辨析鲁迅与周扬两人的文艺思维模式既是对“两个口號”争论原因的多角度探讨,也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的解读与观察,还可以吸取不应该
期刊
摘要:  明代中后期政治弊端日益显露,官修史书衰落,私修史书自觉承担起史学资治的责任,逐渐兴盛起来。面对政治压力,私修史书谨小慎言,却又希望反抗权势。史权与君权的矛盾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而加深,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也刺激私修史书的发展。总之,明中后期的政治因素对私修史书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  明代中后期;私修史书;政治  中图分类号:K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
期刊
摘要: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是中国当代极具盛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在诗作中,吉狄马加频繁地叙写了彝族的风尚习俗、祭祀礼仪、图腾信仰、神话传说等“仪式”意象。吉狄马加在诗作中常常以彝族的仪式文化为视角来探寻彝族的历史、思考彝族的现实,彰显了他对彝族文化的深沉思考和独特想象,表达了他对彝族现实生活、未来发展、人性人文等形而上的思考和终极关怀意识,这使他有关彝族的书写更切近于本民族的原生态状态。仪式是对现实的
期刊
最年轻的造船人52岁  两年前,英国人艾迪搬家来到海南。他是一个帆船玩家,很希望能够在中国南海驾驶帆船航行。在他的认识里,中国的航海历史可以追溯至2000年以前,中国建造的大型木船要比西方同等木船大得多,能够在东方驾驶帆船航行简直是梦寐以求的事——从这一点上说,他和15世纪时候的英国人没什么区别。但很快,他发现古老的帆船文化在海南岛似乎已经消失了,现在还在使用的船只都是机动船,这让他非常遗憾。幸而
期刊
胡椒是海南的特产。在田野乡间,你可以看到这种毫不起眼的藤本植物攀缠在一根根石柱上,和其他疯狂生长的热带植物并无二致。在超市或是菜市场小摊,胡椒亦是寻常调料,黑的、白的、颗粒、粉状,几块钱足矣。海南当地人还习惯以胡椒根来炖鸡、猪肚,能治胃痛,而且味道还十分不错。  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胡椒,却在历史上曾拥有与黄金等值的身价。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欧亚两端,它都曾书写过令人难以置信的传奇,令海上丝绸之路又被
期刊
海南澄迈清代中晚期龙窑  早在1964年,广东省文物工作者在海南考古调查期间就发现了澄迈福安窑址。直到2002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领到国家考古发掘证照后,才对福安窑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主持发掘工作的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郝思德说明道,2002年的发掘工作主要是试掘,2004年才是全面发掘。两次考古共发掘出土3000余件陶瓷器文物,其中以瓷器居多;另外还有14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