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拨并举 激启同施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e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它是由教师、学生和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手法等因素组成。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诸多因素的最佳配合。在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应试的需要,本着“讲课讲透”的原则,教师常把一篇文章相关内容无一遗漏地讲给学生。这样,老师乏力不说,学生学起来也平淡无味,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以为语文课堂教学要“导拨并举,激启同施”。
   导拨,就是巧妙引导,适时点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参与、选择、发现和提高的过程,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语文课堂教学要由重学向重导转变,以培养学生参与、合作、发现、提高的积极性和能力,教学就必须根据教材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巧妙引导,适时点拨,使学生顺利进入活动角色和教学之中。上课前,教师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情景和氛围。加以巧妙的语言导入,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的情感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
   在以巧妙的语言和巧设的导入教学之后,我们在讲解分析课文时要根本节课文所反映的不同阶段的内容和发展过程,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适时点拨,适度点拨,会使语文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教人发现,好的课堂教学应该师生共同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走,学生推着教师走,这就需要恰当的点拨,为学生认知发展铺路搭桥,诱导他们触类旁通,以达到茅塞顿开、柳暗花明的境界,使学生越过障碍。
   在施用导、拨方法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老师在教学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编排”,做到重点、要点心中有数,以便为“导、拨”做好准备。第二,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心中的“有数”,针对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障碍、疑难或突发的问题做好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参与、选择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引导、点拨转化、运用发展、提高”效果。也就是说老师要恰当运用“导、拨”手段,促使学生由“需要教”向“不需要教”转化,以实现课堂教学多个方面的最佳配合,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激、启就是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激发兴趣,必须先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主体。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选择或表现自己的时间,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创造情境教学,把自己的活动时间“压”下去,让每个学生都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根据明确的学习导向,按照自己的实际水平自我表现,自主学习。
   启,就是启发思维。启发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设疑置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地活动。”教学中设置点而不透、含而不漏的问题导入,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令人深思的问题中生疑、质疑、释疑,可以启发其思维,开发其智力。例如:我们在教《孔乙己》一课时,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的名字为题,启发学生设想孔乙己是个乍样的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等问题,最后问: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通过恰当地提问,使学生在回顾课文的过程中找出教师提问的内容,并启发学生打开情感的大门,去深刻地理解教材丰富的内涵,既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启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良好情操,起到了文,道合一的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也可以在课后训练中使用。
   运用设置问句,启发思维教学方法时同样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提问要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只有教师“吃透”教材,“摸透”学生,才能设计好重点和难点,找准理解课文的突破点。2、提问问题要坚持难易适度的原则,用钱梦龙老师的话说,就是本着“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因为,过易,会留于形式,课堂教学活动纵然活跃,学生思维则处于被动状态。过难,问题显示得空泛,学生会无从想起,活动处于冷场局面,学生思维依然受到压抑。3、提问要有价值。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逐渐深化,从而达到既充分调动学生这一主体的参与,选择的积极性,又能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其他文献
一、会摘要,简单扣题   1、直接摘取法:即直接选取材料中某一个句子作标题   例如:人,最难超越的是自己。超越了自私,你就刚毅;超越了怯懦,你就会更加自信;超越了偏私,你就会胸怀博爱;超越了挫折,你就会不断进步……超越,实在是非常之举。要求:请以“超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根据以上材料,采用直接摘取法,题可拟为:(1)《人,最难超越的是自己》(2)《超越,实在是非常之举》。   2、
期刊
中考中,多数学生最头痛的莫过于中考作文。因为中考作文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 进入理想的高中。因此,中考作文成功的支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支点之一:以不变应万变——审清题目永远是作文的第一要务。   尽管老师一再强调审题,可是考场上,仍有很多同学忽视这一点,下笔仓促,偏离主旨,不着要义。教训年年有,“知道”却“做不到”是通病。近些年,中考中出现了大量的话题作文,其开放性最大限度的给
期刊
一、树立创新意识,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意识支配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不囿于教师的定论,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学生的可塑性不容忽视,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影响他,他就会具有某种思维倾向。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便能形成积极的创新型思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的一步。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学习兴
期刊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三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
期刊
一、以读激发,积累写作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第一爱好就应当是读书。”只有读书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广泛的阅读文章,积累语言和素材,是激发写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步。   1.精读教材范文,进行片段仿写。   课本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藏,所选文章无论在谋篇布局、思想内容和遣词造句方面都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好样本。训练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在
期刊
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班级管理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因此,班级管理工作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尽快了解学生,特别关注后进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接班之初,还未见学生的面,我就向熟悉学生的老师们了解了本班的老生的大致情况,尤其是那些后进生的情况。见到学生以后,我特别注意
期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挥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动机、自信和合作等积极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他们的最大潜能呢?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用内在之“情”感化学生,以情施教   语言
期刊
一、在发现性的观察中凝聚审美情感   写作离不开观察,古人作文讲究唯有“仰观俯察”才能“托物言志”。只有将鲜活的生命投入到真切的生活当中,用心审视,用情感悟,才能积淀下属于自我心灵的华彩乐章。《文心雕龙》说“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讲的正是广泛性的观察、发现性的“深思”。   今天的学生们大多处在相似的学习环境中,感受着相近的生活节奏,面临着相同的学习任务。那么,如何于千万人之中彰显一个
期刊
一、充分利用母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而这一点往往被我们语文教师忽略了。他们总认为初中生已经属于“大孩子”了,不需要像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渗透。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为学生在默写和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而头痛,而中考中的辨别错字题,往往得分率很低。基于此,在日常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
期刊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营造一种快乐教学环境   快乐教学的实质,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一种积极情感的投入,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学生的整个精神力量都受到了激发。在教学过程中,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知识是当前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到知识,伴随学生获得知识还有愉悦的情感体验以及获得知识后的自豪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