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实践

来源 :教育界·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47189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对化学奥秘的探索更加感兴趣,有助于化学课堂形式的创新,也是对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与贯彻实施。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自然科学类课程,是化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學生以后继续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石,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与成长。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理论讲授与动手实践操作之间的相互配合,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在动手操作中积极动脑思考与动口交流,深化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内化与掌握。
  一、强化基础知识学习,做好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准备
  化学是一门在九年级才开设的学科,对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新科目,不仅缺乏理论知识的积累,而且缺乏一定的动手操作经验。要想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首先需要强化基础知识的讲授,做好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准备工作,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使学生慢慢学会动手实践。初中化学教师需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述,带领学生强化学习,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带给学生新的感受与更多欢乐,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比如在展开“氧气”教学时,教师提前制取多瓶氧气,与学生一起完成氧气与硫、木炭和铁丝燃烧的实验,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到新课学习中,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接着,教师在讲台上摆放两瓶气体,分别是空气和氧气,设疑:“该怎么区分?用鼻子闻与用眼看可以区分出来吗?”学生结合刚才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思考和研究,发现无法判断出来,需要通过动手实验的方式来检验。然后教师辅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用两支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两个集气瓶中;用两支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两个集气瓶中。得出结论:氧气能够让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继续观察装有氧气的集气瓶,提问:“氧气的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让学生描述氧气的颜色、状态和气味,并展示氧气的三态图和氧气瓶,设问:“氧气是否溶于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强化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为动手实践操作奠定基础,使学生在操作中以稳固的理论知识作支撑,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二、提供实验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属于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还原、验证与再现理论知识。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需把握好实验教学的契机,尽可能把实验操作的机会交给学生。初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根据知识内容与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大量的实验,使其在实验中更好地理解与吸收化学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以“溶液的形成”教学为例,教师先在讲台上展示各种颜色不同的液体,让学生畅谈各自的联想,指出这些液体都是溶液,然后指导他们动手操作实验。把5克氯化钠、白糖和硫酸铜晶体分别和100毫升的水相混合,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思考:“每一种混合物的颜色是否相同?相同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有固体析出?”让学生分析与讨论,顺势总结出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并指出上述三种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分析身边常见的一些溶液。接着,教师指引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验:分别将水与碘、水与高锰酸钾、汽油与碘、汽油与高锰酸钾混合,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使学生尝试从现象推理本质,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不同。随后教师继续为学生提供亲自操作实验的机会,使其深入探索溶液的奥秘。
  这样教师在化学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大量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理能力,加深理解记忆新知识。
  三、结合日常生活现象,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是整个化学教学的开始阶段,知识相对简单与浅层,不少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且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更是广泛存在,这同样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良好切入口。因此,教师要结合生活现象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初中化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围绕所授知识有目的地引入一些生活资源,引领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过程中,教师先在课件中展示出土文物中的青铜器和铁器,要求学生回忆金属的用途与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使其通过比较感受金属的用途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并根据青铜器与铁器的腐蚀情况判断铜与铁的活泼性,即Fe
其他文献
【摘要】在以往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教学时常常以政治知识点为主要内容进行授课,采用的大多是最直接的讲授法,使得学生学习政治知识多数靠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理解政治知识,自然导致政治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有所减弱。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文章主要研究了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法;应用  一、前言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将知识
【摘要】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衔接不紧密,导致部分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之后,很难适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方式、节奏和速度等,进而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文章在深入分析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衔接现实困境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模式的一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小衔接;构建;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模式  【基金项目】该论文是省级课题“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KCZ2
【摘要】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当前应用的三款植物识图类App,而后结合相关应用软件对初中生物教学的价值加以分析,最后围绕植物识图App的应用,就初中生物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加以分析,希望能够通过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为初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升级以及相关App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积极的参考。  【关键词】植物识图类App;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植物识图与人体解剖类App在初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按照大脑的思维模式进行运算与推理,从而获得全新的信息,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形成类似于人脑思维的信息处理体系。文章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明确了人工智能的重要概念和特性,总结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具体优势和策略。  【关键词】人工智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优化;变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州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人工智能驱
【摘要】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启蒙,中学阶段学生学习英语是为后期学习高阶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中学英语的重要性。文章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初中阶段构建有效英语课堂的意义,提出了构建有效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问题;意义;教学活动;实施策略  一、引言  新课改的提出并进一步深入,使传统的英语课堂迎来了改革。新课改呼吁教育阶段的各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画图教学是数学课堂中塑造学生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措施。画图教学能更好地将抽象转化为具体,让学生对复杂的數学问题有更直观的理解。文章针对小学五年级数学,探讨了数学课堂画图教学实施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画图教学;实施路径  数学画图教学主要是指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问题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成为当下最主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树立起现代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第一要务,指导学生建立起语文思维,独立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研究和思考语文知识,进一步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前言  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实现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摘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国学生的培养应从中华传统文化出发。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举足轻重。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本着素质教育的原则,探求古诗词中的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将之发扬光大。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中华传统美德;传承  众所周知,小学是夯实学生基本功的关键时期,对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有积
【摘要】美术课程是美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动手实践的习得。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摈弃华而不实的做法,激活学生美术兴趣,强调对美术求真、求实的回归。巧思精做,就是要选好课程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变换多种教法,让学生在美术实践过程中拥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实践教学;课程开发  美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意性的特点。美术课程教学,要贴近学生生
【摘要】小学美术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创新和完善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融入新的教学元素,以谋求新的发展。传统文化的融入对于教学效果的强化有着极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文章着重探讨了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融入价值及路径。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不论是对学生情操的培养,还是对学生兴趣的拓展,或是对学生审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