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 润物无声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那么,在新的课程背景下,应该如何实施语文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强化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第一,营造宽松教学氛围,实施情感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情感性原则的核心就是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充满激情的教学氛围。情感化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跟学生站在同一阵线,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愁学生之所愁。课堂上师生共同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这样作为教师,才会更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更了解影响他们学习的方方面面,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
  第二,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兴趣。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当营造融洽的有利于教学的情境。用富于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实物、电脑图象等教学媒体,将学生引入到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学生的情思。
  第三,在情感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的深刻性和社会性。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对而言较少,由于知识的局限,对一些事情的体验不够深刻,在感情上表现为比较的浅显外露。再加上他们的视野比较狭窄,感情的深度不够,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有限,容易陷入到个人情感的小圈子里,把自己的情感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自怨自艾。因而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引导他们开阔自己的视野,克服消极的情感。如在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时,如果仅仅感受到雨果对侵略者的谴责,表达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是不够的,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认识有一个质的提升。可设计这么一个对话的话题“毁灭圆明园的真凶究竟是谁?”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仅仅是英法联军?仅仅是腐败的清政府?……以史为鉴,真正让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我想这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四,在情感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的精神。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中开放性问题正是通过多种多样合理观点的预设力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不断被重新发现、重新理解和重新阐释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实施情感教育,也就是应当使学生明白,理解作品并不是去寻找作品唯一的标准意义,而是要把自己摆进去,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眼光和生活得出富有个性色彩的自我理解。教师对于学生另辟蹊径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对他们各种各样的不同理解也不必截长补短硬求统一,要知道,文学没有标准答案。情感教育就是要解放学生,解放学生的心灵和才智,让他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最后,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形成和谐友爱关系。
  情感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厚的心。教师应做到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爱自己的学生。只有热爱教学工作,心中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欢欣;只有热爱所教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才会充满愉悦;只有真正爱学生,才会和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情感交流,并和学生形成友爱的关系。教师只有通过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去感染学生,在对学生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将自己对本学科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带给他们,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把握住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情感越浓烈,其感人的力量就愈深。可以说,教师自身具备的情感素养是开展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条件。
  总之,语文是一门美好而神奇的学科,是极具思想和情感内涵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决定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当以“乐”作舟,以“巧”为径,既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又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无声”,让学生时刻沐浴在情感的清风中。
其他文献
阅读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中考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主要是由认读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快速读能力等能力构成的。其中,阅读的基本功则是理解和速度,在构成阅读能力的诸多能力中,又以理解能力为核心。 因此教师的作用很重要,要加强指导,提出建议,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一、养成阅读习惯是关键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这是说习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
期刊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就把更多、更大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多梦、富于想象的的年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就能真正实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哪些环节上去让学生发挥自由想象呢?根据笔者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期刊
踏上从教之旅,我时刻期盼每一节课的完美,并为之绞尽脑汁。教学《永生的眼睛》,再次产生共鸣——我要和我的学生一起感受、一起深思,从中,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以及终结后重新获得的永生。  《永生的眼睛》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从母亲死后捐赠眼睛角膜的事件产生的冲突开始展开,描写了“我”父母亲用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眼角膜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重见光明的高尚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
期刊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现“应试教育”向 “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注意文章的内容、段落结构、写作特色的讲解,忽略了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情绪、学习毅力和个性,以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健康状况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非智力因素,结果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其教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到教育的各个领域环节。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充实了教学内容,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了师生的互动方式。面对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无异于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给其他学科教学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无限的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华各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文明。一方面它记录并宣传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它记录并宣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而作为中学语文的载体,是本着传承文明和历史的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总人口相当大的比例,青少年中绝大多数正在健康成长,然而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中小学生的现
期刊
语文课堂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让学生在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近20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深深感到:要通过语文教学的课堂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心态更为开放,思维更为创新,我们的课堂应当要充满着灵动,要呈生态发展型。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呈现生态发展型?笔者在平时
期刊
啊,下雪了!这是入冬以来下的第一场雪,早晨刚刚走出家门,天空就飘起了零星的雪花。  上午第一节数学课后,孩子们的心早已经飞出了教室,他们好像一个个天使迫不及待冲出教室,从走廊上探出小脑袋,雪花落在孩子们头上,孩子们喊着、笑着,不时用小手接住那晶莹的雪花:“呵呵,雪花好漂亮啊!”耳边传来一个小女孩甜美的声音。一个小男生大声喊道:“雪花下大些吧,我们就可以玩打雪仗啰!”我捧着书从走廊走过,不时有孩子和
期刊
时光匆匆,转瞬之间,我已在三尺讲台前站了十八年。其间也有过一些伤感与无奈。但今天,我可以自信地对每一个人说:我是一名幸福的教师,因为我知道幸福是相对的,只有让别人幸福了,你才会幸福,而教师相对的就是学生,只有让学生幸福了,老师才能真正的幸福。  一、给学生一个幸福的空间,让班级成为学生幸福的乐园  如果父母创造了生命,那么教师则灿烂了生命,如果说父母创建了生命的第一乐园,那么教师则创建了生命的第二
期刊
场面描写是指对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人物活动画面进行描写,是对情节发展过程中某个片断的刻画。场面描写最为重要的是写出众人的活动和特定的氛围。由于场面描写中涉及人物较多,因此描写中一定要分清主次,理出头绪,同时还要照顾好点面的协调。具体要求如下:  一、点面的结合  点面结合就是指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与次要人物次要情节以及周围环境的结合;只写主要人物主要情节而不涉及其他,则构不成场面;事无巨细,各个人物情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