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xin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到教育的各个领域环节。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充实了教学内容,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了师生的互动方式。面对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无异于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给其他学科教学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无限的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充分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发展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我们可以理解为信息技术与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学科教育过程的有机结合。他能把信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像在传统的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
  二、为什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从整个国际教育的发展态势来看,如何在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似乎是各国有关学术界在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外在信息技术的开发与革新方面可谓是日新月异,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三、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师的作用
  1、进行电子备课、演示教学内容。教师有效地信息技术备课、教研、上网查询资料、编写电子教案,利用目前流行的教学软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演示文稿或者教学课件。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的形式呈献教学信息。
  2、对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教材进行改革的尝试,以适应整合的需要。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各课程教学中,必然会引起教育内容和体系结构的改革,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必定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变为多媒体、超链接结构形式。教师不但要学会使用电子版教材,而且要学会将问题教材改编为电子教材,以适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需要。
  四、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学生的影响
  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情况下的语文课是这样上的: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再板书生字、生词并解释,接着带领大家分析语文,最后做一些联系就算大功告成。这期间教师备的是教材而不是学生,所以对教师传授知识点来说特别容易,但对学生而言就是机械式的接受知识,实属“填鸭式”教学方式。如这样的学生参加考试,试题与所讲授的内容吻合的话大概有85%的学生完全能答对,如果题型稍微灵活或者变化,大概就只能有50%的学生回答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不一样了,教师起到了导演的作用,学生学得活,也爱学。
  如教师要讲生字,教师在文本框中输入某个生字时,学生会想老师输入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当输入完时学生已经注意并分析这个字了。当你敲回车键时学生会看到与字相对应的图片、读音及必要的解释。(用Authorare软件,交互类型为热区交互)学生会完全理解并能把词语灵活运用到各种语言环境中去。
  分析课文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大多数学生有“吃现成饭”的想法,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实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对美轮美奂的动画都会感兴趣。因此用Flash制作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画,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有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或者分组并回答,最后请一名同学点击答案。我想这不仅使学生喜欢听你的课,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由“吃现成饭”转变到“自己做饭吃”甚至想“吃好饭”。经过这种训练的学生能轻松自如的面对并解决各类问题,因为这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多媒体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自主学习。
  总之,在传统课堂中存在的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学习方式单一、师生互动面窄、学科课程的封闭等问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个有效途径加以弥补。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必然会对课程改革推波助澜。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探究、去开发、去实践,我们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灿烂,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实现也会指日可待!
其他文献
语文老师,要用读书提升精神,用写作充实人生,用儒雅涵养性情,用敏锐洞察生活,用激情点燃学生,用严谨对待事业,用良知捍卫文明,用诗意行走人生。读书、写作、反思,勤奋、执著、求索,把这些关键词镶嵌进生命的旅程,路会越走越宽。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具体要求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
期刊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永远的朋友,每一位学生应多读书,读好书。诵读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改进学生语文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鉴于此,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通过多种形式,以经典诵
期刊
初中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有时取决于老师的态度。教师亲和学生,可以让孩子们很快融入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习的实践者。一堂课,往往由教师一时的灵感或者随机应变而显得不同寻常。我们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搞“一刀切”,令学生力所能及,继而拥有语文学习的兴趣与课堂参与的欲望。能够做到以上三个方面,课堂教学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一、营造氛围,因和促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
期刊
现在学生的作文次数比以前增加了,每周一次大作文和一篇周记。全班一周近100篇作文,若全批全改,按通常的评改速度——15分钟一篇,每天得花4~5小时在评改上。繁重的批改,使教师整天埋于作文堆中疲于奔命,严重影响了教师备课和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间。在此情况下,有的教师只好敷衍塞责,把作文的次数当作完成任务,因而收效甚微。据笔者调查,即使教师精批细改了,作文发下去后,很少有学生看教师的批改,更很少有学生去
期刊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阅读文字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最重要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应该怎样培养呢?以下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调动学生的阅读意愿,让学生热爱读书。  孙中山先生也说过;“一天不读书就不能生存。”要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种本能,是生活的必需。读书无时无刻不贯穿于我们的生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期刊
指导学生进行随笔写作,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在让学生遵循随笔写作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开放写作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一、遵循随笔写作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  首先要鼓励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真事,绘真人,说真理,抒真情。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独特性的,具有不可重复性,都有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他人了解的地方。随笔写作就是要挖掘写作者最真实的、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去重复那些假
期刊
阅读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中考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主要是由认读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快速读能力等能力构成的。其中,阅读的基本功则是理解和速度,在构成阅读能力的诸多能力中,又以理解能力为核心。 因此教师的作用很重要,要加强指导,提出建议,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一、养成阅读习惯是关键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这是说习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
期刊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就把更多、更大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多梦、富于想象的的年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就能真正实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哪些环节上去让学生发挥自由想象呢?根据笔者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期刊
踏上从教之旅,我时刻期盼每一节课的完美,并为之绞尽脑汁。教学《永生的眼睛》,再次产生共鸣——我要和我的学生一起感受、一起深思,从中,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以及终结后重新获得的永生。  《永生的眼睛》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从母亲死后捐赠眼睛角膜的事件产生的冲突开始展开,描写了“我”父母亲用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眼角膜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重见光明的高尚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
期刊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现“应试教育”向 “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注意文章的内容、段落结构、写作特色的讲解,忽略了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情绪、学习毅力和个性,以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健康状况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非智力因素,结果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其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