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与继,王者的选择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n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孝公:理想王者的化身
  在《大秦》问世之后,秦孝公的人气暴涨。几年前,曾经有网友发投票专帖来看看哪位君主最受读者欢迎。结果秦孝公高居榜首,秦始皇得第二,其他明君雄主争第三。那时候小说的第五部刚出版,所以秦始皇稍微吃亏。可如果再做一次投票的话,结果恐怕也是大同小异。因为秦孝公虽然功业不如秦始皇大,但作为帝业的奠基人开创者,他是原著中最接近完美的领袖人物。从种种迹象表明,他就是作者心中理想王者的化身。
  他是原著中唯一一个同时满足几种不同君道的王者。商鞅法政强调“任法去私,言不中法,不听;行不中法,不高;事不中法,不为”;黄老道家强调垂拱无为,君主不必亲力亲为、而是发挥大臣的作用;墨子倡导亲贤急士、尚贤、节用;荀子说“君道者,能群也。善生养人,善班治人,善显设人,善藩饰人”。这些标准,秦孝公无一不符。
  商鞅敢于惩罚太子与公子虔,秦国形成王族宗室也要凭功劳立身的传统,都与他带头坚持唯法是从是分不开的。他总是先让大臣陈述自己的意见,如果意见合理,他都放手让部下去干,从不越俎代庖。从贫弱时期过来的他没有秦始皇的奢靡,他的《求贤令》堪称不朽的典范。生养百姓、班治群臣、显设入秦士子与老秦布衣、藩饰商鞅等功臣,他都做的无可挑剔。
  他虽然力挺变法派,但除了犯法者之外,他没有以杀戮消灭反对变法的世族。他牢牢地掌控着政局,让变法派始终居于实权要位推行新法,让守旧世族无法动弹只能满怀不甘地蛰伏到老死。
  商鞅的铁腕激起了无数反对的浪潮,而秦孝公不动声色地将所有的反对浪潮消弭于无形。他以极高明的手腕平衡了秦国纷杂的政局,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变法为国家带来的动荡,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国家的元气。只要不犯法,再顽固的反对派也不会因政见不同而被暗杀(在小说中,他临终前动过暗杀除去政敌的念头,但最终不了了之)。他虽然夺去了守旧派的实权,却在很多方面保持优待,并且从未以莫须有的罪名进行迫害。就对异见者的控制与容纳而言,他的做法最开明、最和谐、也最合乎以法治国的理念。在他之前,天下列国每次政局变动都会动兵流血,在他之后,天下列国的政治斗争依旧少不了刀兵相残。只有他能让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变得波澜不惊,这是他不同于任何领袖的独到之处。
  在整部《大秦》中,秦孝公是唯一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缺陷的完美君主,而其他的明君雄主都在大政上或多或少的有不够理想之处。齐威王疑心太重,对田忌邹忌的失和处置不当,错过了称霸七雄的机会;秦惠王因忌惮功臣而借世族鼓噪之机车裂商鞅;赵武灵王原本是更完美的英雄领袖,可惜暮年频出错政,最终倒在了沙丘宫;燕昭王容人气度虽堪比秦孝公,但他曾为了打败政敌而引狼入室;就算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曾发昏下过《逐客令》,在统一后留下诸多处置不当的争议问题。
  除了大政上的缺失,这些君王都有极其致命的性格缺陷:猜忌、感情用事、急躁、暴烈、偏执、过于强势。秦孝公则不同。他虽然也常做两手准备,但他对商鞅的信任令古今所有帝王甘拜下风。他虽然也重感情,但他能坚定地支持商鞅处置犯法的太子,毫不徇私。他厚重刚毅、柔韧善忍,虽然有图强复仇之志,却始终不急不躁,冷静如冰,让秦国在二十多年中能够平静地完成那场千古大变。他善于和谐众人,丝毫没有暴烈之气。他善于采纳大臣意见,甘于隐身商鞅背后,只是默默地营造对变法派有利的政治环境……
  算来算去,秦孝公唯一的不完美之处,大约只有英年早逝。由于他的英年早逝,他的理想算盘全部落空。商鞅还是死在政治斗争中,守旧派也没能如预期那样平静的退出舞台,秦国形势也因此一度陷入支绌。
  他二十出头在烂摊子上即位,执政二十三年使秦国由七雄最弱变成一流强国。他的开创之功实在震撼,可他的人生实在太短。以黑暗眼光看世界的孤愤者韩非子将其视为明君的楷模,贾谊在《过秦论》称其有“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是后人对他为数不多的历史评价。依据谥法,“孝”作单字追谥,为“功业德行广大无边”之意。《书·尧典》中有“克谐以孝”之说,能和谐四方人众者为孝。秦孝公虽没有称王,但“孝”这个对理想王者的评价,他当之无愧。
  秦始皇,焦虑的开创者
  身为集大成者,秦始皇吸收了几代先祖的优点和缺点。
  比如,秦昭王决战决胜的霸气和消灭所有阻碍的冷酷心肠。又如,秦惠王善于从不同意见中选择最合理决策的判断力和晚年对后事安排的犹疑。但对他影响最深远的祖先,不是跟他一样铲除过前辈老臣的秦惠王,也不是跟他一样武功极端突出的秦昭王,而是性格作风最不像他的秦孝公。
  秦始皇有“暴君”的口碑,心肠狠烈,脾气偏暴躁。而秦孝公非常善于克制情绪,对商鞅前两次游说很不满意,也没有当场暴走。
  秦始皇是典型的强势君主,有事必躬亲的习惯。大唐诗仙李白赞曰“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而秦孝公更像是隐于幕后的大boss,甘愿藏在功臣的光环下。
  然而,恰恰是这位跟自己秉性差异最大的祖先,成为了秦始皇最重要的精神航标,造就了他的开创者焦虑。
  秦孝公接手的并不是好摊子。秦献公打赢过几次大胜仗,但并没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诸侯不与秦会盟,排斥着守望西周故地的抗戎功臣。弱秦变强秦,由商鞅变法开始。吸引商鞅入秦的是秦孝公那卷开先河的《求贤令》。秦惠王、秦昭王的功业虽大,但他们和秦始皇一样都是继承者。秦国帝业真正的奠基人永远是秦孝公。
  没有像先祖孝公那样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是秦始皇一辈子的心结。所以,他才致力于开创与超越,追寻着奠基人的不朽。
  作为继承者,秦始皇是个特例中的特例。自从流亡魏国的秦献公回国以来,几代秦君都生长在秦土。秦昭王和始皇帝之父秦庄襄王也生在秦国,只是后来到异邦做人质。
  唯有秦始皇很不巧地出生在邯郸———大秦最强悍的敌人赵国的首都。更不巧的是,他还是个襁褓婴儿时,就和敌国军民一样被秦军包围在邯郸城内。   做人质的父亲在大商人吕不韦的援助下逃回秦国。而他与母亲留在邯郸,亲历了赵军的胜利与秦军的败退。借助母亲家族的庇护,他在敌国首都度过了不安的童年。生活在敌国民间的日子,给他心头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为了克服恐惧,他毕生追求强大,把自己锻造成意志如钢的人中之龙。人生五十知天命,而他只活了这么长。至于天命,他早有自觉———超越超越再超越,站在最巅峰!
  为了追求强大,他将所有的明君雄主当成学习对象和赶超目标,特别是秦国的几代先君。
  超越优秀的祖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家底厚实的继承者往往被世人讥讽为坐享其成。自从秦孝公把烂摊子改造成新兴强国后,后世子孙都要奋力翻越先辈的大山。
  秦惠王大大扩张了秦国版图,还占据了巴蜀这块战略要地。秦武王意外身亡,建树不多。秦昭王东出与列国鏖战,打出了秦国独强的天下格局。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相对平庸,但也顺利将秦国带出邯郸之战的低谷。
  当少年秦始皇登上历史舞台时,祖先积累的家业太大太大。尽管秦昭王时破军杀将记录空前绝后,但他没有灭掉任何一个山东大国。始皇帝想要更上一层楼,唯有灭国一途。
  能灭掉哪怕一个大国,秦始皇也足以跟先辈并驾齐驱。然而,他不甘心止步于此。不但要灭国,而且要灭六国。不但要灭六国,还要把威胁华夏文明圈的北胡南越边患也彻底扼杀。终结乱世,周定四极,把天下变成一家,开创刀兵不复起的永远的和平。像先祖孝公那样,开创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成为万世敬仰的奠基人!
  开创者情结促使秦始皇处处以孝公为榜样。
  惠王杀商鞅,昭王杀白起,是秦国用人史上最大的两个污点。反观奠基人秦孝公不为流言蜚语所动,始终信任商鞅,甚至在临终前托孤。这份魄力,这份胸襟,令始皇十分神往。
  尉缭子说他“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王翦也说他生性多疑不信任人。
  的确,残酷的童年与少年生涯,让秦始皇充满了不安全感。他没法像父亲那样信任吕不韦,也没法像秦惠王那样把离秦的陈轸依然当好友。内心的不安全感,让年青的他轻率地做出了违背秦国百年过程的“逐客令”。
  然而,克服多疑的性格弱点,学会去信任大臣,也是始皇帝一直在努力做的事。
  听过间谍郑国一番肺腑之言,始皇帝果断支持他继续修渠。看过李斯的《谏逐客书》,始皇帝就把他视为心腹。李信打了大败仗,但始皇帝后来还是让他镇守陇西。王翦吐槽“为大王将者有功终不得封侯”,始皇帝最终授予王氏三代将军最高的侯爵。
  更难得的是,被认为猜忌大臣的秦始皇至死都没有收回蒙恬和任嚣的兵权。蒙恬的三十万兵马北驱匈奴后一直在镇守长城。任嚣则掌握着岭南三郡的军政大权,统领五十万军民。就实而论,秦始皇对统兵大将的信任,千古之下亦为罕见。
  说到底,他在以孝公为榜样,力图避免惠王、昭王杀功臣的污点。他要做个大略驾群才的时代开创者,能与功臣共享太平的王朝奠基人。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始皇帝在很多时候极力克制着暴烈多疑的性格缺点(直到焚书坑儒)。
  唯才是举,不杀功臣,他做到了。灭六国,兼天下,驱胡平越,统一制度,他也做到了。他自认为开创了三皇五帝以来前所未有的新世界,发明了“皇帝”这个新称号来表彰自己的功业,还特意加上了奠基人的标识———始。
  遗憾的是,秦始皇是最后一个雄主。历代秦君的梦想由他亲手实现,大秦帝国迅速灭亡的祸根也由他埋下。
  秦并天下不过短短数十载,却成功拉开了后世两千多年大一统文明的序幕。后人惊讶雄秦的建设速度与质量,而大汉的思想家们更在意暴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暴秦”之“暴”,集中体现在超出社会承受力的繁重徭役。始皇帝的好大喜功,把全天下人都带入了峻急的生活节奏。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的开创者焦虑。
  假如始皇从容施治,秦朝未必会二世而亡。只是开创者的功业焦虑让他越来越急于求成。太想创造史无前例的永久和平世界,太想在有生之年把所有的梦想变为现实。不知不觉,始皇帝在不断的超越自我中迷失了方向。
  意识不到自己事实上破坏了天下安宁,意识不到自己开创的帝国失去了民心,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远离了先祖孝公这个精神航标。
  秦孝公一直在疏导商鞅变法给国家带来的动荡。正是他暗中减震,才避免了秦国因改革而发生内乱(此前秦国政变迭出)。
  而秦始皇非但没能为盘整河山引发的动荡减震,反而连续向全社会施压,加剧了矛盾冲突。因为他唯恐嬴秦江山不能千秋万代。如此一来,他将失去新世界奠基人的荣耀。
  始皇帝无愧于千古一帝。但作为奠基人,他最终还是没能完全超越先祖孝公,没能开创出一个持续发展壮大的百年基业。
  最后一次出巡,秦始皇病体不支。他的醒悟来得太晚。那封没写完的诏书,预示着帝国即将到来的噩运。
其他文献
每到年终的时候,天气变得很冷,孔子会安排一些问题课,同学可以问一个字,也可以集中问一个问题,目的是将这个问题研究透彻。这一年的问题大家都关注一个字,其实也是一个大问题,就是“政”。   政,也是道德。如果执政者道德高尚,那么,就如同天上的北斗星,你不用号召别人来景仰你,但却有无数的人围绕着你,向往着你。反之,如果执政者无道无德,那么,别人就会疏远你,甚至背离你、反对你。  
期刊
我们这一代60后出生的人,正在以急快的速度奔向老龄化,没有时间、没有心情、甚至没有资格去反思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文化环境、文化基础、文化积累,是幸?是不幸都不重要,但是该到我们开始反思的时候了。   1911年前的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把孔家店打倒了,把传统文化革命了,余下的是西学东渐,好不热闹了三十多年。20年代到1949年的三十年间,传统文化在中国的知识阶层是得到了些许传承、弘扬
期刊
周代末年是个乱世。可以肯定的是老子的心里已经抛弃了那个乱世。也大抵因有远去之志,于是老子在公元前516年前后选择西游秦国。那一年,周王室发生内乱,老子也受到牵连,蒙受失职之责而辞旧职。宫廷的纷乱,戎伐的无情都让老子决然地想要离去。相传老子一路看见野外一片荒凉:断壁残垣,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目击这一切,老子是否心如刀绞已经无从知道,但是在《道德经》
期刊
音乐能治病。能治什么病?心病、抑郁、狂躁这些情绪和心理上的病,很多人都知道可以通过音乐来调理。那生理的病能用音乐来治吗?音乐能调整人的内分泌,能调整人的五脏六腑,那自然也能治一些生理上的病。   音乐养生的核心机理:“摩”细胞、唱“巫”   音乐治病最核心的机理,就是“摩”细胞,也就是按摩你全身的细胞。唱“巫”的时候就能把全身内的细胞都给按摩了。人体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声
期刊
中国诗兴精神表现出生命的脉动,它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因此,自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便高度关注这种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的彼此关系,贬斥不良文艺现象,以推动文化精神的向上发展。鲁迅先生在1925年写的《论睁了眼看》中提出:“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从芝麻中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宗白华先生在上个世纪的1935年《建国月刊》写过一篇文章《唐人诗歌中
期刊
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抽象虚无的东西,但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文天祥《正气歌》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孟子云:“吾善养浩然之气。”武术人炼气功,生活中,人们恭维一个人时说:“你真有福气。”遇高兴事云:“喜气洋洋。”遇不吉之事时云:“今天真晦气。”国家、集体、个人运势衰退时说:“气数已尽。”商场人头攒动说:“这里有人气
期刊
孝为儒家文化起点   如果说道家是天地自然的道,而儒家的道是人文的道,社会的道,道德的道。我们理解儒家的孝道一定要从人生之道、人伦之道上来思虑和考量。儒家有一个“三年之丧”的故事。过去就是父母死了以后儿女要守三年的丧,孔子的学生宰予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了,三年礼乐都不做,都礼崩乐坏了。孔子那么重视礼乐的一个人,在孝这个问题上他是绝对不让步的,他说了一段话:“予之不仁也。”(你这个没有仁义
期刊
孝在传统中国社会备受推崇,它不仅是“百善之首”,而且历史上不只一个朝代明确宣示以孝为国策,“以孝治天下”,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孝心文化,传统社会建立在以家庭为本位的孝心基础之上,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国民在民国之内,需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
期刊
很久以前,有一个日本人到中国学习一方艺术,那时候日本称东瀛,中国称华夏,彼时华夏之美,尚且流芳。中华之博大,仿佛逆水流光,深深烙在每一个到过中国的行者心中。  中华的威严,中华的壮阔,同样让他深深地呼吸,每一寸的草木,每一方黄土,都渗透出了文化的蕴色。他第一次拜访的地方,是一座寺庙。  寺庙里人丁繁忙,显出大国的大气,就像他曾经到过的洛阳、到过的长安一般,这一次,他不只是站在官道旁眺望。  他可以
期刊
“於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父母在堂名之为富,父母不在名之为贫;父母健安名为月明,父母病弱名为暗夜;父母在时名为日中,父母逝时名为日落;於诸世间,何者最苦?何者最痛?子欲孝而亲不待时,苦哉!痛哉!”今天的中国最缺乏的是什么?是孝。因为失去孝,我们缺少了很多彼此信任;因为忘却孝,我们失去了很多恩爱和亲情;因为没有孝,我们更多只顾眼前不管未来;因为丢失孝,我们失去了根。孝,是人的本心;孝,是家的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