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应如何正确地理解和科学地使用教材,就成为广大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最近在网上浏览,发现了这样一组数据:调查教师40人,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占18.42%,就教材讲教材占81.58%。客观形势不容乐观。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在当前课改不断深入的形势下,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正确面对和科学地使用教材呢?
众所周知,学习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但又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不仅要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而且要发挥教材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作用,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凸现教材中蕴涵的丰富多彩的发展性资源和因素。所以教师要灵活利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发展性优势,使学生获取更多更准的知识信息,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既充分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抱着科学的态度去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并根据课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不断地丰富教材、完善教材、创新教材,这才是现阶段我们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应当具备的认识和态度。
综观课改以来的教学实践,部分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盲点和误区,有的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时难以跳出“以纲为本”、“以本为本”的思维定式的束缚,视教材为圭臬,教学中不敢越雷池一步,死抠教材,照本宣科,教死书,死教书;有的虽有灵活使用的意识,但担心自己尚不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怕冒风险,出问题,觉得还是照本宣科来的保险,省时省力;有的则走到另一个极端,在尚未对教材吃透、掌握的情况下,就随心所欲地抛开教材,另搞一套。所有这些,都使课改的进行展受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意义和作用呢?
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贴近本地区学生的实际
“一标多本”是这轮课改的一大特色。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其优势和特色。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师资力量、风俗习惯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在针对性与实用性方面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就必须对所使用教材的某些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和整合,以使教材更加贴近当地学生实际,以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今天我当家”这一课的教学时,一位在郊区学校任教的教师发现其中有关超市的情境,对于当地农村孩子是没有亲身体验的,于是将超市情境改为农贸市场,这就很快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见,合理的修改会使学生更容易投入情境,更好地进行学习。
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第三册“方向与位置”一节时,有的教师将教材中的场景改为当地学生熟悉的公园、医院、购物中心,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觉得十分亲切,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教学的距离,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真奇妙,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毫无疑问,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同时教师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实践证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够最大程度地挖掘教师资源,使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数学第八册“认识三角形”这一课的教学时,一位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的基础上,对一些内容做了细化与深入的再加工,从而使教学过程有声有色、高潮迭起。他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三角形应用的实例,跟学生一起抽象出几何意义上的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学生们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气氛十分活跃。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说法:(1)有三条线段的图形就是三角形;(2)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3.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教师不急于表态,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对三种说法的正误优劣进行评判,说出哪个最合理、最科学、最能揭示三角形的特征。最后又引导学生与教材上的定义相对照,让大家说说书上的表述究竟好在哪里。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后,不仅使学生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全过程,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说,正是在对教材进行一次又一次科学加工、挖掘、提炼的过程中,教师的聪明才智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学水平才得以稳步提高。因此,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敢不敢与能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是对一个教师教学水平与整体素质的一个试金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自然应当成为教师当前进行课改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4.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加快教材的改革步伐
我国现行的教材版本多种多样,百家争鸣,而且均为试用版,这说明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应采用何种教育形式和教材读物,仍处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这一现状本身就表明教师们对教材不能死搬硬套,应多研究,多完善,灵活使用,吸纳各种版本的优点,博采众家之长,使教材更快地成熟起来。与此同时,《课程标准》又提出了建设校本教材的任务,要求联系地方特点和学校特点自行编制教材。广大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以及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又必将对全方位加快教材改革的步伐、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做到科学、合理、适度
1. 尊重教材、用好教材
众所周知,不论哪种版本的教材,都是由很多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和一线优秀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反复研究实验后编写的,它包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广大教师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的结晶,并经过有关专家和权威部门科学的论证和严格的审批,其本身即具有不容置疑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和权威性,因此,面对这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教学资源,我们必须把它看做一个极有价值的教学蓝本,而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一点,对一些年轻教师和首次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尤为重要。
尊重教材,首先要弄懂教材,这是灵活驾驭和科学使用教材的基础与前提。教材的每个环节都有它特有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深刻地研究教材。不仅要正确把握教材的结构、层次、思路和意图等外显性内容,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深层次的含义,使每一部分教材内容都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学会思考,而且在情感、意志等方面也受到熏陶和磨砺。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探索与发现”(二)时,一位教师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教材顺序作了如下调整:先教学相对容易的乘法交换率,再教学难度较大的乘法结合率,但经过实践,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虽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总觉得学生缺乏探究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另一个班进行教学时,恢复了教材的顺序,先学乘法结合率,再学乘法交换率。由于设计合理,指导得法,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不仅顺利地发现和揭示了乘法结合律,而且深刻地体验了由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攻下“乘法结合率”这道难关后,不等教师安排,一些学生就自觉地运用已有的方法和经验,通过自学,自己总结出了乘法交换率,从而使学生真正地经受了一次探索与发现的挑战与磨炼,认知能力与情感体验都得到了升华。在教学后的反思中,这位教师感慨万分,认为新教材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尊重教材,才能用好教材。我们一定要善待和珍视这些最便捷、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发掘,去发现去拓展。
2. 结合实际、重整教材
对于试用版教材中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每个教师都有修订充实、调整并使之更趋完善的责任和义务,如有必要,完全可以对教材进行合理适度的修改和重整。可增、可删、可变序、可更换,甚至可以对教材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具体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但必须遵循科学、合理、适度的原则。
例如,北师大版第二册“小小图书馆”的练习第三题“森林医生”,所列竖式中均没有标退位点,有的教师考虑到学生是首次学习退位减法,良好的书写习惯尚未形成,强调退位点的书写很有必要,于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更改题目,加上了退位点。事实证明,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大胆创新,自编教材
对于一些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水平突出的教师,在教学时,如确有必要,也可以大胆进行教材创新。一是广泛吸收各种教材的精华与长处,进行合理整合,逐步形成自己的东西;二是结合个人教学经验、研究成果和本地实际,尝试编制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行的教材体系。当然,编制教材是一项复杂艰巨、极富挑战性的系统工程,它有赖于我们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研究与实践,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同样可以为教材体系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注意防止两种不良倾向
1. 照本宣科、死用教材
如前所述,现在有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仍然是一字不改,照本宣科,这显然与课改的初衷与要求相去甚远。现在学生的信息来源十分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五彩缤纷,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逐步提高,照本宣科的做法根本无法体现课堂教学的优势,也根本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强烈的知识需要和探索欲望,久而久之就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提高也将造成不良的后果。
大家知道,教学绝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移植或照套照搬,它尤其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将课本上的内容转化成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富有时代气息和鲜活生命力的东西,将课堂打造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平台,因此,对于这种死用照搬教材的做法,我们要努力克服,坚决改正。
2. 随心所欲、脱离教材
也有一些教师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存在着片面的理解,他们无视数学教学的规律,单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喜好,对教材动辄进行伤筋动骨的变动,有的甚至完全抛开教材,另搞一套。这种随意、盲目地“改造”教材的轻率做法风险很大,胜算无多。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由于其个人素质、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都很难达到应有水准,一时不慎,就很容易出现脱离学生实际、违背科学规律的情况,这不仅不利于教学和教改,而且是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极大浪费。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在从事数学教学活动时,应依据《标准》的要求,正确理解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含义,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造性挖掘和加工。既要有创新,有发展,又要悉心揣摩,深度挖掘,做到精心设计、有效重组和完善整合,力求使我们的教学实践能更好地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凸显崭新的教学理念,最大化地发挥教书育人作用,从而把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
[2]课程改革知识百问.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西安市新城区通济坊小学)
众所周知,学习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但又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不仅要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而且要发挥教材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作用,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凸现教材中蕴涵的丰富多彩的发展性资源和因素。所以教师要灵活利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发展性优势,使学生获取更多更准的知识信息,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既充分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抱着科学的态度去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并根据课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不断地丰富教材、完善教材、创新教材,这才是现阶段我们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应当具备的认识和态度。
综观课改以来的教学实践,部分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盲点和误区,有的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时难以跳出“以纲为本”、“以本为本”的思维定式的束缚,视教材为圭臬,教学中不敢越雷池一步,死抠教材,照本宣科,教死书,死教书;有的虽有灵活使用的意识,但担心自己尚不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怕冒风险,出问题,觉得还是照本宣科来的保险,省时省力;有的则走到另一个极端,在尚未对教材吃透、掌握的情况下,就随心所欲地抛开教材,另搞一套。所有这些,都使课改的进行展受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意义和作用呢?
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贴近本地区学生的实际
“一标多本”是这轮课改的一大特色。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其优势和特色。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师资力量、风俗习惯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在针对性与实用性方面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就必须对所使用教材的某些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和整合,以使教材更加贴近当地学生实际,以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今天我当家”这一课的教学时,一位在郊区学校任教的教师发现其中有关超市的情境,对于当地农村孩子是没有亲身体验的,于是将超市情境改为农贸市场,这就很快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见,合理的修改会使学生更容易投入情境,更好地进行学习。
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第三册“方向与位置”一节时,有的教师将教材中的场景改为当地学生熟悉的公园、医院、购物中心,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觉得十分亲切,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教学的距离,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真奇妙,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毫无疑问,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同时教师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实践证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够最大程度地挖掘教师资源,使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数学第八册“认识三角形”这一课的教学时,一位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的基础上,对一些内容做了细化与深入的再加工,从而使教学过程有声有色、高潮迭起。他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三角形应用的实例,跟学生一起抽象出几何意义上的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学生们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气氛十分活跃。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说法:(1)有三条线段的图形就是三角形;(2)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3.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教师不急于表态,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对三种说法的正误优劣进行评判,说出哪个最合理、最科学、最能揭示三角形的特征。最后又引导学生与教材上的定义相对照,让大家说说书上的表述究竟好在哪里。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后,不仅使学生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全过程,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说,正是在对教材进行一次又一次科学加工、挖掘、提炼的过程中,教师的聪明才智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学水平才得以稳步提高。因此,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敢不敢与能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是对一个教师教学水平与整体素质的一个试金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自然应当成为教师当前进行课改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4.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加快教材的改革步伐
我国现行的教材版本多种多样,百家争鸣,而且均为试用版,这说明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应采用何种教育形式和教材读物,仍处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这一现状本身就表明教师们对教材不能死搬硬套,应多研究,多完善,灵活使用,吸纳各种版本的优点,博采众家之长,使教材更快地成熟起来。与此同时,《课程标准》又提出了建设校本教材的任务,要求联系地方特点和学校特点自行编制教材。广大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以及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又必将对全方位加快教材改革的步伐、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做到科学、合理、适度
1. 尊重教材、用好教材
众所周知,不论哪种版本的教材,都是由很多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和一线优秀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反复研究实验后编写的,它包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广大教师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的结晶,并经过有关专家和权威部门科学的论证和严格的审批,其本身即具有不容置疑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和权威性,因此,面对这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教学资源,我们必须把它看做一个极有价值的教学蓝本,而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一点,对一些年轻教师和首次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尤为重要。
尊重教材,首先要弄懂教材,这是灵活驾驭和科学使用教材的基础与前提。教材的每个环节都有它特有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深刻地研究教材。不仅要正确把握教材的结构、层次、思路和意图等外显性内容,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深层次的含义,使每一部分教材内容都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学会思考,而且在情感、意志等方面也受到熏陶和磨砺。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探索与发现”(二)时,一位教师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教材顺序作了如下调整:先教学相对容易的乘法交换率,再教学难度较大的乘法结合率,但经过实践,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虽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总觉得学生缺乏探究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另一个班进行教学时,恢复了教材的顺序,先学乘法结合率,再学乘法交换率。由于设计合理,指导得法,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不仅顺利地发现和揭示了乘法结合律,而且深刻地体验了由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攻下“乘法结合率”这道难关后,不等教师安排,一些学生就自觉地运用已有的方法和经验,通过自学,自己总结出了乘法交换率,从而使学生真正地经受了一次探索与发现的挑战与磨炼,认知能力与情感体验都得到了升华。在教学后的反思中,这位教师感慨万分,认为新教材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尊重教材,才能用好教材。我们一定要善待和珍视这些最便捷、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发掘,去发现去拓展。
2. 结合实际、重整教材
对于试用版教材中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每个教师都有修订充实、调整并使之更趋完善的责任和义务,如有必要,完全可以对教材进行合理适度的修改和重整。可增、可删、可变序、可更换,甚至可以对教材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具体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但必须遵循科学、合理、适度的原则。
例如,北师大版第二册“小小图书馆”的练习第三题“森林医生”,所列竖式中均没有标退位点,有的教师考虑到学生是首次学习退位减法,良好的书写习惯尚未形成,强调退位点的书写很有必要,于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更改题目,加上了退位点。事实证明,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大胆创新,自编教材
对于一些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水平突出的教师,在教学时,如确有必要,也可以大胆进行教材创新。一是广泛吸收各种教材的精华与长处,进行合理整合,逐步形成自己的东西;二是结合个人教学经验、研究成果和本地实际,尝试编制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行的教材体系。当然,编制教材是一项复杂艰巨、极富挑战性的系统工程,它有赖于我们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研究与实践,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同样可以为教材体系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注意防止两种不良倾向
1. 照本宣科、死用教材
如前所述,现在有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仍然是一字不改,照本宣科,这显然与课改的初衷与要求相去甚远。现在学生的信息来源十分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五彩缤纷,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逐步提高,照本宣科的做法根本无法体现课堂教学的优势,也根本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强烈的知识需要和探索欲望,久而久之就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提高也将造成不良的后果。
大家知道,教学绝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移植或照套照搬,它尤其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将课本上的内容转化成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富有时代气息和鲜活生命力的东西,将课堂打造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平台,因此,对于这种死用照搬教材的做法,我们要努力克服,坚决改正。
2. 随心所欲、脱离教材
也有一些教师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存在着片面的理解,他们无视数学教学的规律,单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喜好,对教材动辄进行伤筋动骨的变动,有的甚至完全抛开教材,另搞一套。这种随意、盲目地“改造”教材的轻率做法风险很大,胜算无多。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由于其个人素质、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都很难达到应有水准,一时不慎,就很容易出现脱离学生实际、违背科学规律的情况,这不仅不利于教学和教改,而且是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极大浪费。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在从事数学教学活动时,应依据《标准》的要求,正确理解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含义,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造性挖掘和加工。既要有创新,有发展,又要悉心揣摩,深度挖掘,做到精心设计、有效重组和完善整合,力求使我们的教学实践能更好地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凸显崭新的教学理念,最大化地发挥教书育人作用,从而把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
[2]课程改革知识百问.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西安市新城区通济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