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刚:玩儿出来的草场地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0418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孙连刚自己的话说,最初在草场地盖艺术空间。就是想盖个房子自己玩儿。没想到自己盖一间别人租一间,盖一间租一间,一转眼房子都租没了。现在草场地艺术区成了规模,从原本一片菜地,变成今天拥有三百多家画廊、机构的新兴艺术区。比起798,草场地艺术区的艺术气氛更加活跃和自由,亦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桥头堡”。
  随之而来的是这里的房价也上去了,租不起草场地的年轻艺术家只能跑去更远的宋庄呆着。对宋庄的那些“贫穷艺术家”们,孙连刚开玩笑说:“宋庄那儿呆的好多都是刚来北京的艺术家,以为自己到了首都北京,其宴过一条河就河北。一不小心手机号已经变三河的号了。当然现在两极分化了'有钱人也在宋庄抢着盖上千平米的大房子。”
  说到底。孙连刚认为现在很多人不是在做当代艺术,而是做艺术地产:“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把艺术玩儿成运动。”前段时间他参加广东惠州的一个文化产业论坛,惠州下面一个叫做龙门的县级市,人口不过几十万人。却要盖一个百里艺术走廊,这让孙连刚感叹“你们都疯了吧”。比起现在在艺术产业中所见的乱象,孙连刚认为草场地还算比较稳定,这里既有现在国内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又有最贵最牛逼的当代艺术家。
  即便如此,在孙连刚眼中,当代艺术也还称不上产业。甚至中国压根儿就不存在当代艺术:“连欧洲都没有当代艺术,学过艺术史的就知道,只有纽约的当代艺术是标准的。中国在学术上没有,思想上就更没有。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干了一件事儿,就是拷贝别人。你怎么能说外国人临摹了中国人的书法,外国因此就有了书法艺术了呢?”
  随着资本涌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艺术更像是被资本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玩物。孙连刚认为当下中国的当代艺术用两个字概括足矣,这两个字就是“娼妓”:“艺术家见面都不是问你画得怎么样,都是问你卖得怎么样。”他见过太多艺术家对商业献媚,“艺术家一见到有钱人,就跟去歌厅挑小姐一样,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他们身上没有贵气,只有媚气。没有人爱艺术,爱的都是monev。”在孙连刚心中,如果没有一种独立的精神,就不会有艺术。“独立”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在孙连刚眼里,属于中国当代艺术的黄金年代是80年代,那时候有“星星美展”,有“八五新潮”,之后当代艺术就被资本“强奸”了——谁卖得好就迎合谁。更甚至于,他觉得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其实根本没人买,所有拍卖背后都是炒作:“都是自己炒自己,今天30万明天80万,但最终没人买单。”所以在他眼中,金融危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根本不算事儿,“金融危机前就没人买,现在还是一样没人买。”
  这些耸人听闻的观点,看上去和孙连刚当下干的事儿似乎有些自相矛盾。如果中国的当代艺术真如他所说这样不堪,那么为什么他每年还会把自己一手建起来的草场地美术馆免费提供给80后艺术家做展览?这不像是自己开了个夜总会吗?也许在孙连刚眼中,眼下所做的一切跟开夜总会真没太大区别。因为这一切就是玩儿:“我认为这些艺术家需要帮助就帮助一下,没有什么伟大的,玩得开心就好。我觉得草场地就是一个玩儿的地方,别太认真,草场地当初就是无心插柳玩儿出来的。”
  与孙连刚的对话,又让你容易产生一个疑问:是不是爱之越深,恨之越切?孙连刚一直在强调的“我们要有自己的当代艺术”,至少这个目标绝不是单纯只靠玩儿就能玩儿出来的。“我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有没有当代艺术,而是中国面临着十字架,西方人只面临着对过去说NO的问题,中国则不但要跟过去说NO,还要跟西方说NO。我们的思想一定来自于我们思想的根源。”他指着墙边自己一幅还没画完的作品说道,“你看我画的周易,我画的是道。中国人的语言跟别人不一样,你不能用西方语言来拷贝我们。所以我提出一个观点:当代艺术在中国结束了,中国的当代艺术开始了了,‘中国’得放在‘当代艺术’的前面,不是当代艺术在中国,而是中国的当代艺术。”
  “纯粹”这个词对于孙连刚来说太严肃、太装模作样了,但他又不愿意做一个“艺术娼妓”。既然草场地这笔“艺术地产”让自己不缺钱花,何不开开心心地玩儿下去。在他眼中,美食、美酒、美女、美术,都是玩儿,美术只不过是他玩儿的一部分。就像他在卢浮宫看展览,没有找到厕所,直接对着电梯撒了,一泡尿。他认为这就是一种淡然,一种不在乎,有时候这种不在乎比打你一顿更让你难受。归根结底,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才是他的艺术。
  所以他也从来没有操心过草场地的未来。虽然他顶着草场地艺术区艺术总监的名号,虽然他是草场地不折不扣的“山大王”,虽然他也认为草场地一定会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自己的一笔,但对于草场地未来的发展,他丝毫不关心:“只要最后还有草场地美术馆这块牌子就行。我得到这个东西是偶然,失去它是必然,我没拿它当生意做,也没拿它当艺术做。我根本就没觉得它有什么大不了的。”
其他文献
他是当代艺术的超级明星,也是这个时代最成功的艺术家。  他第一次到访中国,在这个刚刚富裕起来、总是为艺术品的天价惊呼的国度里,他一点也不想宣扬自己作品令人昨舌的价格,他更愿意向年轻的学生们解说作品本身:  精巧漂亮的图像从何而来,或者惊世骇俗的画面想要表达什么。  他是杰夫·昆斯。他说,我不是商业艺术家。月21日下午五点,距离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I'IS)的讲座还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期刊
1.《墨利斯的情人》:倔强小情人  这是休·格兰特电影生涯中第一个重要转折点,片中他饰演墨利斯的初恋情人克莱夫·杜恩。故事叙述两个同是出生在高层贵族阶级的墨利斯霍尔与克莱夫杜恩,因为年代及阶级的限制,而压抑自己为同性恋的情感。但是,克莱夫为了现实的社会地位及财富,放弃了与自己墨利斯共度一生的机会,甚至最后看着心爱的人投向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休格兰特自己也说克莱夫这个角色随着剧情发展越来越令人讨厌,但
期刊
还记得许多年前,裁缝用皮尺在你的身上丈量的感觉吗?成衣已经统治我们的衣橱太久了,以至于量体裁衣几乎就要从生活中销声匿迹。不过它也并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更加小众:顶级设计师设计,数十名裁缝花费几百个钟头缝制。当然精湛复杂的技艺也让这样的服装价格不菲。但对于高级定制服装的消费人群来说,他们要的并非只是定做一件衣服那样简单,而是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魅力标签,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位于北京国际贸易中心的Em
期刊
定期体检是不错的选择,不过细节决定成败。  其实你只要在生活中添加几个小物件,就能轻松促进健康。      高清通话  Biscotti TV Phone  爱得越深,伤得越深,就像电话辐射一样,我们无法躲避,好在现在有了Biscotti TV Phone,可以稍微帮我们减少电话的辐射,至少不会直接辐射大脑。其实这是一套可以通过电视实现高清视频通话的装置,只要将设备通过HDTV连接到电视端,再用移
期刊
1997年,我收到了当时还叫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出的一个通知:《关于恢复张元同志导演资格的决定》。  在那以前。我的拍片处境已经非常艰难。因为《东宫西宫》《北京杂种》这几部电影的影响,广播电影电视部几次通知各个影视单位和发行公司,不能与我合作。我过去所拍摄的所有片子也都无法在国内上映,只能通过录像带、盗版DVD在国内观众中流传。这时候我面临着两个情况,一方面我计划拍摄一部新片《过年回家》,很多场景都要
期刊
欧洲的奢华酒店。有些乍眼便惊艳,乃至入室时面对华丽手足轻微无措,如巴黎Crillon。也有如英国Langham酒店,装饰与布局或许已不比扎堆新修的设计酒店。  但是从140年前开始便引领全世界英式下午茶风尚的大堂里,至今保持无与伦比的笃定贵族气。  巴黎协和广场上,不管宏大叙事的建筑与雕塑几多,1758年由路易十五钦点修建的Crillon酒店仍然显眼。我们入住时,巴黎欲雨,酒店开始大修外墙。酒店经
期刊
阿拉伯世界盛产能工巧匠,在这个工业社会,菲斯人对手工业的迷恋与坚持实属罕见。游人纷至沓来,但菲斯没有开满酒吧客栈,没有全民投身旅游业,他们还是做着千百年来的行当,一代传一代。革之于摩洛哥,就如同瓷器之于中国。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个国家的代名词。而摩洛哥最著名的皮革作坊。就在古城菲斯。从撒哈拉沙漠驱车北上,一路风尘仆仆,突然进入_个绿树浓荫、流水潺潺的现代都市,这就是菲斯。“非洲雅典”、北非麦加
期刊
魔镜,最抢镜的政要是谁?  以前是普京,现在是奥巴马。最无处不在,最能闹腾的政要,没有之一。  在奥巴马竞选总统的前18个月中,美国《时代》杂志摄影记者凯莉,谢尔曾对他进行了长期贴身跟拍,记录下奥巴马创造历史的全过程,向外界展示出这位未来美国总统的真实面目。她看见过奥巴马鞋底的破洞,塞满口袋的幸运手链以及演讲台下沉默无语的时刻。  政要们虽为国家最显贵的公民,但也是活生生的人。仅了解其从政的一面,
期刊
必须承认自己当时是失仪的,在1997年的一个下午。  那天是下午三点,约定了一位律师到电台节目做访问,我是主持,为表尊重,特地站到电台门外恭候。律师非常准时,车子刚到,亲自驾车。停妥后,推门而出,朝我走来,老远已经伸出右手,但我竟然忘了跟他握手,因为我的眼睛死命地盯住他背后的车子,我的魂魄在他的车上而不在他的手上。  他的车是1992年的JaguarXJ12,墨绿色,长版本,看上去依然簇新,依然气
期刊
朗朗近年来声名鹊起,同时各种争议甚至诽谤也如影随形。人们的批评主要聚集在两个方面:1、艺术成就方面:艺术素养低,匠气太重。把高雅艺术低俗化;2、为人处事方面:爱结交名流,赶场赚大钱,太过张扬。爱表现。  占星学是一面特殊的镜子,常常给我们一个崭新的角度,但这也要在剥离了道德、社会的滤光镜之后才好映照真实。朗朗说自己生于中国,成长于美国,可见他与美国文化的认同感。很难说是因为美国文化的熏陶滋养了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