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共齐心,主题墙焕新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friend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题墙的创设,是丰富幼儿教育环境、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質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主题墙;幼儿;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以“幼儿发展为本”,创设幼儿发展所需要的主题墙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到底我们应该如何创设具有互动性和教育性的主题墙呢?我们班级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师幼齐动手,跟着主题走
  充分利用主题墙内容,把主题墙的创设紧密地与班级的主题教学活动相结合,是我们创设主题墙的首要目标之一,主题墙中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况和环境布置需要进行筛选,当然也会有附加的教育意义的主题展示,比如根据我们丽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等教育需要,添加比如“秀山丽水”“文明宝宝评选”等内容。
  通过将不同内容分版块展示在主题墙上,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布置在校园指定位置,使幼儿能够在有限的活动范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文化感知能力。
  比如,小班的主题“亲亲小动物”的学习中,我们创设了“小侦探大调查”的栏目主题,出示几种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家长和幼儿利用网络、书籍等方式,共同踏上探寻动物特点的神秘之旅,开启亲子阅读和学习的启蒙之门。
  又如,在《过年真好》的主题墙创设当中,我们除了和幼儿共同收集“红红的年”中的红包、红对联、红福字、红灯笼和中国结等红色物品外,也让家长把春节假期里与幼儿共同经历的有趣、有意义的事件以照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制作成“快乐假期”的亲子小报,开学时带来,并各自讲述自己感受到的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
  二、师幼同探讨,栏目巧加减
  对于创设主题墙的内容,我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参与,但在很多主题的学习中,大主题的支架下也会有单个或者多个小主题,比如主题《我自己》中就只有:《我的五个宝》和《小手小脚》,在学习时,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全部按照小主题内容进行创设和呈现,往往缺乏相应的侧重点,而且主题墙原本的展示面积也不能随时变大变小,缺乏美观。因此,在以大主题为基础创设主题墙时,就需要老师和幼儿共同对相应的内容进行增减,以便更好地达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
  比如,在主题《我自己》当中除了呈现《我的五个宝》和《小手小脚》的内容外,我们可以增加《我真能干》《我不一样》等更加具有操作性的内容,让幼儿从自身出发对自我形成有具象的认知。这样不仅能够让幼儿对主题墙的创设有一定的规划性和决定权,更能够让幼儿在“加减”主题栏目中进行自我学习成果的展示。
  三、师幼共商议,内容逐添加
  我们知道一个主题完整、深入的学习往往不是一日、一周就能够结束的,很多时候需要几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所以,我们在主题墙的创设过程当中,也需要根据课程的安排和进程逐渐添加所要展示的内容,并不是一下子完全将内容展示出来。这样做一方面能够真实体现我们课程学习的进程,另一方面也能让幼儿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展示和深入理解,最重要的是让教师和幼儿都有机会共同探讨主题墙的合理布置,让幼儿也当好主题墙创设的小主人。很多时候,教师是主题墙创设的主创者,这不可否认,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主题墙的教育功能和意义,那就是让幼儿受益,让幼儿充当活动的主体更加能够对他们自己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更多的时候会在餐前谈话或者活动结束时,根据实际活动的内容,让幼儿对主题墙的创设进行集体商议,这块地方可以放什么;这个儿歌需不需要放在墙上;谁的作品愿意呈现在主题栏目中等等,让集体的智慧生动形象地体现在主题墙上,体现在他们每日生活的活动室当中,让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有效展示。
  四、问题与困惑
  但是在日常的主题墙创设过程当中,我们也会遇到诸多的问题与困惑。比如,针对中小班幼儿而言,他们的身高和视线范围有限,我们应该如何根据自己班级的环境特点让主题墙不再“高高在上”,让他们也能够自己动手展示内容,不用每一次更换主题都需要老师的帮忙;家长们对于主题墙的创设参与,现如今更多的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亲子教学任务,如何让他们也能够理解主题墙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主题墙的创设当中来;主题墙除了作为一名不出声的“教师”外,如何让教师和幼儿辛苦布置的主题墙发挥出更多更全面的教育作用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进一步做好思考和探索实践。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们教师一直以高度的热情创设属于我们和幼儿共同学习和展示的主题墙,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的创设形式也在积极进行着,相信,经过大家的深入探索和实践,我们会有更加完美的呈现。
  参考文献:
  [1]黄静.让主题墙饰在“变脸”中绽放魅力[J].科学大众,2009(5).
  [2]郭星白.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4).
  编辑 高 琼
其他文献
摘 要:人类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阅读。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已经毕业的成年人,都需要通过阅读来更新知识。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关键词:阅读;兴趣;问题  读书,首要而言,就是读!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且做出“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具体量化规定。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作为语文教师不但
摘 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至关重要,尤其对于数学这种逻辑性比较强的學科。所以结合多方经验总结了培养学生反思意识、提升数学能力的方法。主要包括端正态度,引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立足课堂,完善学生的反思方法;着眼课外,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等四大方面。  关键词:反思意识;数学能力;小学数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经常性地反思对于每个人的学习都特别重要,小学生也不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被重视,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也被逐渐重视起来。在农村小学,如何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不仅掌握好计算机基础操作知识,而又能让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持续下去,这是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考验。教师可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进行教学,使课堂融趣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锻炼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  关键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传承民族文明的载体。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写字教学就得从低段抓起,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笔者在日常的写字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提笔即是静心时  崔恋老师在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提到:字是一个人的名片,是一个人语文
案例背景:  这里所谓的真实、有效的课堂,是指回归语文课堂的本质。关于“语文课堂”的本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语文这门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里的“真实”的课堂是和“虚假”的课堂相对应的。经过观察和归纳,我发现“虚假”的语文课堂往往也有着一些相似的特征:(1)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却很少指导学生的朗读。(2)语文课堂上过多注重基础知识的传
摘 要: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仅仅意味着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使教育活动充满游戏精神。幼儿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将游戏精神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  关键词:游戏精神;主题活动;方法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要对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加以尊重,且不管是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还是对幼儿的学习特点,都要给予充分的尊重,要将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中的基本活动,让幼儿的个体差异得以充
心理效应指人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的相似心理反应的倾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小学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来说,写话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利用心理效应能较好地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充分张扬个性,从而促进其共同发展。  一、首因效应——消除畏惧心理  首因效应是给人留下第一印象产生的效应。第一印象指两个不相识的
英语优质课的展示,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展示,也是教师个人魅力的展示,是英语教师个人素质的一种完整体现。那么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上好一堂成功的英语课呢?我认为教师具有良好的个人综合素质与优质的教学设计无疑是上好英语课的必备要素。  一、良好的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是上好英语课的基础  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可分为三个方面:业务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  (一)业务素质  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对课
上课前,布置了预习,设想同学们看见这样的思考线路,他们会积极地思考、讨论、交流,可场景却完全相反,他们把导学案放在一边,就在那用眼睛看书,这时我提醒:带着问题去看书,并完善相应的资料,小组要进行必要的讨论。这时有30%的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了,不一会儿相应的空格补充完整了,但还有大半部分人还是很茫然,像无头的苍蝇。课堂还是要继续的,进入第二环节:请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没有人主动、愿意,经过引导还是没有
摘 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以及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各方原因,尝试着将口风琴器乐教学引入学校音乐课堂。着重分析在口风琴器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口风琴。  关键词:口风琴;音乐课堂;情境  一、背景  (一)时代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小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