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像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和外语有“语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数感是新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主要是指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字、数字系统和运算等所形成的有意义的观念,也指个人根据多年的有关数字与运算的经验所形成的一整套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强化学生对数的认识、感知、体验与运用,对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因此,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1 对数感的理解
  具体说来,数感是指人对数的含义、计算技能、数的顺序大小、数的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解等。通俗的说,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如对计数和认识数字、数学符号、加减运算、乘除运算、笔算、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的理解和运用等。数感是学生应形成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识数学对象进而转化为数学气质的心理技能。
  数感来自数学活动实践,又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和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形成自己的数感。
  2 数感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2.1在生活中获取数感,在体验中培养数感。布鲁纳曾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为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和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去学习数学知识,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姿态去学习和体验数学。如,教学“克和千克”时,可以让学生去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像一分硬币重1克,4粒黄豆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一袋糖重1千克,信件、药丸等细小物品用“克”作单位,米面、体重、蔬菜、瓜果等用千克作单位等。由于许多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缺乏对数的认识,头脑中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識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引导。像上述重量单位的教学,可以带学生到商店亲自去看一看、称一称,估计一下各类蔬菜和肉的重量;去医务室称称自己的重量等。通过这些生活实例,学生通过“亲近数学”的体验,才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从而形成良好的数感。
  2.2在定量刻画中建立数感,在比较中培养数感。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学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状态,并从中进一步认识定量刻画事物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全面发展。如带领学生到广场去,估计其占地面积,或让学生预测教室面积的大小再实地测量。再如,教师可以请学生估计一下一本书或报纸的字数,一摞纸的张数,一把米的粒数,全校师生的人数,课间操的实际用时,在这样的估算中,学生的估算能力可以逐步提高,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就能和数建立起联系。由于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会到了数的大小、多少和实际意义,对数的感知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因此,定量刻画能使学生对数有初步的体验,通过比较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认识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辨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2.3在调查实践中强化数感,在表达与交流中培养数感。学会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继而确立应用数学的信心,是形成良好数感的重要条件。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如,六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结合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对学校周边环境开展调查研究。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分工合作,有的可以负责查阅各类尾气燃料的资料,有的可以调查学生随手扔掉的果皮、塑料袋等,然后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如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等进行专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统计思想,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总结出收集数据的好方法,如,画正字计算、收集法等。这样,不但在调查实践中强化了学生的数感,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也能相互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也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他们在交流中加强对数的感知。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让他们在体会数的价值中,有效地形成数感。
  2.4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数感,在应用与扩展中升华数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升华知识。”如在“24时计时法”教学后,可以让学生做以下的作业:
  2.4.1先出现24时计时法的电视节目预告。
  13:05
  午间剧场
  两集连播
  14:55
  请你欣赏
  15:00
  整点新闻
  15:15
  三星智力快车
  16:00
  整点新闻
  16:15
  东方时空
  17:00
  半边天
  17:30
  动画城
  2.4.2选择《三星智力快车》节目最多可以播放多长时间?
  a.30分钟
  b.45分钟
  c.50分钟
  2.4.3从《三星智力快车》结束到《动画城》节目开始经过了多长时间?
  a.1时15分
  b.45分钟
  c.50分钟
  2.4.4看完《三星智力快车》小明要做三件事:①去火车站接从老家回来的奶奶(16:15分车到车站,约用时1小时)。②帮妈妈去市场买菜(约用25分钟)。③洗衣服(约用时20分钟)。请问他还能准时收看《动画城》节目吗?请帮他想个办法?
  生甲说:不能准时收看,因为完成这些事要1小时45分钟。
  生乙说:把奶奶接回来,让奶奶帮他去买菜,不就是节省时间了吗?
  生丙说:奶奶年纪大了,腿脚不好,怎能让奶奶去买菜呢?
  生丁说:可以在接奶奶时顺路买菜。
  生戊说:可以在洗衣服的同时收看《动画城》。
  通过这样的训练,就可以把学生的生活情景与数学联系起来,能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中去观察认识世界,用心灵去认真感受数学,在需要数感发挥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学生数感的形成、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也一定会有所提高。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写作是综合反映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全方面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应该狠抓基础,强化词汇背诵,重视语法教学。以听力、口语促写作,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最后开阔学生的思维和丰富语言,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夯实基础 狠抓书写 强化词汇背诵 扩大阅读量 重视语法教学 听说促写 作文讲评  笔者
期刊
一个成功的学校,不是因为一件又一件做成的事而构成的结果,而是因为有一群人向同一个方向不停地努力而形成的一种状态。“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受教育的充分程度是衡量教育效率的标准”。而它的实现必须有系统化的现代学校制度的支撑和甘愿为之敬业耕耘和奉献激情的教职员工队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课堂效率。  1 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这是指对知识(教学内容)的理解、组织和变换的
期刊
[摘要]一堂音乐课语言要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情深意切,用科学的方法去开展教学艺术的研究,从而达到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提高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教学和谐  课程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们沐浴在这暖暖的春风中,开始关注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思维因之活跃,观念随之更新,教学活动随之丰富多彩地展开,其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
期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国际教育界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创新教育的时代”。“教育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1 创新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  有人说创新是从无到有,引出一个新的对象世界。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新之谜的第一把钥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的科学家彭加勒说:任何科学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中的人文精神,是数学精神、数学观念及数学本质力量的反映。知识并不等于精神,精神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文化。虽然数学教科书上没有用具体的文字叙述这种文化,但在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却无不渗透着这种文化。数学文化,自始至终贯穿于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期刊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人简明扼要地写出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 巧置体验点  提供创作的空间,课堂实在太小,每次作文,确定大范围后,给学生几天时间,让其到想去的地方去观察,去记录,去搜集,去经历,去体味,写出已经感受了的东西。如: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对父母的要求太多,理所当然的要求父母做这做那。忘记拿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结合教学实践,以引导学生“提问题”為突破口,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 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动脑,懒于动脑,对于教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教师有时故意让不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他们要么不说话,要么乱说一通,根本不着边
期刊
地理教学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下面就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同老师们交流下:  1 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
期刊
在数学课中使用学具进行教学,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让他们的眼睛、耳朵、手等感官积极参与并综合运用,其教学效果非常理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 使用学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
期刊
[摘要]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形式,教师要营造氛围,提供机会,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