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照析变化,《西游记》中悟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lcharmer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巧用对照,探究悟空之“变”
  1.对照不同称呼,梳理悟空多变的人生轨迹。对情节的概括、梳理属于认知能力中最基础的,然而整本书的情节庞杂曲折,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梳理情节。笔者引导学生从“称呼的变化”入手,并且将之比较对照,梳理出与悟空相关的情节。
  悟空不仅有“七十二变”,在书中他的称呼也在不断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称呼进行比照,由“石猴”到“美猴王”,由“弼马温”到“齐天大圣”,由“行者”到“悟空”,由“心猿”到“斗战胜佛”……每一个变化的称呼后面都对应着悟空的一段丰富的经历。通过对悟空称呼的归纳、对照,探究称呼的由来,就能勾连与之对应的情节,从而清晰地梳理出悟空的人生轨迹,也能在称呼的对照中发现悟空的变化,初步感受人物的形象。
  2.对照前后言行,探究悟空渐变的成长历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语言等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对悟空的形象并不陌生,知道悟空热爱自由、机智勇敢、本领高强。然而,也仅仅是如此而已。在学生心中,悟空的形象一直都是不变的高大形象。他们并没有去思考、去发现悟空前后形象是有变化的。笔者引导学生将悟空前后的言行比较对照,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探究悟空的成长变化。
  【教学片段】
  幻灯片出示:默读三组选文,结合具体的词、句思考悟空有哪些变化。可由悟空言行的变化,分析其心态、性格的变化。
  生:悟空之前想做齐天大圣,如果不顺从他,就“打上灵霄宝殿”“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他还等八戒被妖魔抓去后再去救他,为的是“出名”。由此可以看出,之前的他为所欲为,放纵自我,追求名声。但后来,乌鸡国国王欲让位给悟空,悟空不愿做国王,可以看出悟空淡泊欲望、一心修行。
  生:悟空曾经拔出金箍棒“望唐僧就欲下手”。后来,他发自内心地担忧师父,时刻牵挂师父安危,在误以为师父死后,他“心如刀绞,泪似水流”“放声大哭”,甚至自觉要将经文送回东土,完成师父“遗志”,是个有责任感、重情重义的好猴王。
  生:从选文中的“可怜抖擞英雄将,不辨贤愚血染沙”一句可以看出,悟空之前一定误伤了不少无辜百姓。之后凤仙郡百姓遇难,悟空能体会到“民甚艰苦”,并想求雨拯救百姓,可见之后的他关爱百姓,想拯救苍生。
  我们在关注情节、语言、人物时要注意前后的联结,将整本书前后联系起来看,发现共同点,辨析差异处,寻找关联处,探究变化处,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特殊现象出现的原因,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就会向深处发展。对照是联结整本书前后的情节、人物、语言很好的方法,对深化认知、探究主题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溯本求源,探寻变化之“因”
  学生阅读整本书,大多带着“寻找某个结论”的倾向,如“这是个好人”“孙悟空很厉害”“孙悟空打败妖怪了”“他们最终取到真经了”等。纵然他们心中有万千感慨,最终也化为上面这些具有概括性、结论性的话。而阅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寻找一个结论,更应该是还原结论、溯本求源,将个人蒙眬、晦明闪烁的感觉经过深度思考后化为明确的深刻认知。
  悟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长变化呢?学生的思维已不是仅仅停留在阐述作品的内容的表层,而是一步步地深入,进入深层探究的阶段。学生认为,悟空变化的原因离不开师父的教导、团队的协作和自己的努力。其实,除此之外,五行山的压制、紧箍咒的约束又何尝不是他变化的重要原因呢?
  教师仍然引导学生联结整本书的前后情节,对照着分析、思考。首先,关注引起悟空心性巨大转变的情节,如“五行山下定心猿”“观音密授紧箍咒”。接着,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联结整本书的情节,关注悟空心性稳定之后的情节内容。学生发现,从“真假美猴王”这个情节之后,唐僧基本上就没再念过紧箍咒。学生通过对照前后的情节发现,悟空之后能够自觉地去西天取经,自觉地尊敬保护师父,自觉地关爱百姓……外力定心与内心自觉,是悟空成长变化的主要原因。
  通過建立联结,学生能够联系前后的情节、人物的言行对照分析,深入探究悟空心性转变这一表象下的深层原因。如果没有这些联结,没有对照,就很难准确把握主题,将阅读引向“青草更青处”。
  三、再用对照,深入理解主题
  1.呼应开头,深化认识。课堂设计有时候也如写文章一样,需要首尾呼应,即课堂环节前后联系和照应。然而,首尾呼应,绝不是说在课堂结尾简单地重复开头,而是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经历了艰难的跋涉探索之后,对开头提到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独特的体验,获得精神的成长。
  在引领学生探究悟空变化的原因之后,教师又追问了一句:“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之前作者称悟空为‘心猿’呢,之后悟空又为什么能成为‘斗战胜佛’?”这里再次提到并思考称呼变化的原因,是在探究、体验悟空思想性格变化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主题。之前,孙悟空一心想要渡己,却被五行山压制、紧箍咒约束;之后,他一心想要渡人,在历经磨难、拯救苍生之后反而成了“佛”,也成功地渡了自己。
  结尾呼应开头,在之前环节的层层铺垫下,再次运用对照法探究“猿”与“佛”的不同,使得授课主题得到升华,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升,学生对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理性思辨,探究真正的自由。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体验,更要将学生的认知引向理性的思辨。悟空成佛之后,头上的金箍自行褪去,获得了自由。教师在此处设置思辨性问题:“这时悟空拥有的自由和他之前追求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请运用对照法分析思考,体会自由的真正内涵。”学生通过比较,认为之前悟空追求绝对的自由,无人能管,放纵任性;之后悟空追求的自由,是在高度的自觉与自律下的理性自由,它体现着一个人的责任与担当,悲悯与无私,正如《论语》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成佛之后的悟空,因为心怀苍生,拥有了高尚的德行,他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通过在整本书阅读中建立联结,前后对照,学生对《西游记》的主题把握不再仅仅停留在浅薄的表层,而是产生新的思考、认识。学生重新理解了自由的含义。真正的自由须有高尚生活的加持,道德准则的约束,对自我欲望的无限放纵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高尚的德行又需要克制自我的私欲,心怀天下苍生。放纵不是自由,渡己必先渡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经”要取。这样深入的主题解读就是整本书阅读的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一、一篇教学设计引发的思考  笔者在某期刊上读到一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的教学设计,以下为其案例原文的摘录:  “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稻田像……”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个环节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特点,再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笔者认为,文学性散文的教学,首先应准确解读出各篇文本的内涵或写作等方面的特质,再针对性地组織教学,而不应千篇一律地用诸
期刊
习作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表述为:写话,即让学生用书面文字记录口头语言。课标从兴趣、内容和表达上对写话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口语向书面语转变的关键期。其中,第一学段是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过渡的衔接转换阶段,教师要特别重视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一、情感共振,唤醒学生的写话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
期刊
一、 初读感知,自主解决字词困惑  师:(出示单元页上的图片)母牛伸出舌头,舔着小牛的脖子,帮它清洁,你看,小牛多享受啊!这就是舐犊之情,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爱与温暖。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真挚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慈母情深》。在梁晓声的笔下,流淌着一份怎样的舐犊之情呢?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怂恿、毛票、龟裂”这几个词语,有些同学不理解它们的意思,谁来解释一下?  生:“怂恿”的意思就是鼓
期刊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一个特殊的阅读单元——阅读策略单元。何谓“阅读策略”?就是指为了达成某一阅读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教材从三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上册,依次安排了“预测”“批注”“提高阅读速度”“有目的的阅读”四种阅读策略。与普通的阅读单元不同,阅读策略单元的课文主要聚焦某一阅读策略,从“学”到“用”,脉络清晰。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表格这个“助手”,帮助学生明晰阅读策略,合理使
期刊
从魏桂兰老师教我小学三年级语文,到我在大学任教,几十年过去了。然而,她的音容笑貌,却始终如在眼前。三十來岁,白净皮肤,高挑个儿(可能她中等身材,但在小学生眼里就显高了),短发,亮眼睛,大嗓门,走路虎虎生风,讲课活灵活现……她是班主任,有时候挺凶的。  时光倒流到80年代,我在淮安师范附属小学读三年级。我非常喜欢这所学校。那时,我并不知道她是淮安名小之一。  如果进了附小正门,到了天井,蹦蹦跳跳穿过
期刊
最近参加一次主题为“生命课堂”的语文活动,听了一节《女娲造人》展示课。这节展示课中,上课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展示师生对话,在“合作探究”环节一共设计了9个问题(统计数据以课件展示的为准),分别为:(1)女娲是谁?她有什么本领?(2)女娲为什么造人?(3)女娲是根据什么来造人的?(4)女娲造的人为什么和自己一样?(5)女娲是怎样造人的?(6)女娲造出的人是怎样的?(7)女娲造人前与造人后的心
期刊
小朋友们一定都见过飞机吧!但我们平时常见的一般是运送乘客的客机。
期刊
一、汉语拼音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适应性尚未建立。入学不久的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差,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专注听课的时间短,观察能力弱。他们经常混淆形近字母,如“b、d”“p、q”“f、t”等。  2.学生对汉语拼音的认识和掌握存在差异。有一些学生在幼儿园里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拼音,有的学生已经在暑假期间系统学习过拼音,但是有的学生基本没接触过拼音。  3.家庭成员的素质有差异。
期刊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本单元共有4篇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故事都运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从读童话到写童话,教材编排体现了“阅读铺路,由读到写”的理念,旨在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该如何有效、合理地安排本单元的童话教学,提升学生感受童话想象力的能力呢?在童话教学中,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我们都需要做出方式的改
期刊
李吉林老师是一位伟大的儿童教育家,是中国情境教育学派的开创者,是从小学教师队伍中走出来的、蜚声中外的学术大师。但在子女的心目中,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李老师过去常说,我一直挑着担子赶路,一个箩筐装着我的孩子,一个箩筐装着我的学生。在丈夫刘锬教授的心目中,李吉林是一名贤惠的妻子、两情相契的伴侣。在她母亲的心目中,李吉林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孝顺的女儿。在校长的心目中、同事的心目中、学生的心目中、师友的心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