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要恰当的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必须有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有效的问题按产生的时间顺序分为三类:一是教师在备课时为探索知识而设计的核心问题,二是在预设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再提出的有效问题,三是教师提前未曾预设到而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有效问题。不管是哪一种有效问题,都应遵循以下原则: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思维迁移、有利于学生形成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有效的问题应具有合理性、方向性和方法指导性三个特征。合理性更多指向问题的适切,要符合学生需求、符合最近发展区要求;方向性指向问题设计的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探索认知规律;方法性强调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有效指导。
一、课例分析
我在设计《有序数对》一课时,首先分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从知识重要性的角度看,本节课不是很重要,如果不學,对后续的学习没有影响,但是教材却安排了这样一节课,所以,我们挖掘学习的必要性,从激发学生感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真正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这些角度出发设计了本节课。
本课的第一个问题是“杨利伟是我国第一个乘坐神州5号宇宙飞船飞入太空的英雄,他乘坐的宇宙飞船降落时,我们需要确定飞船的落地点位置,我们是如何确定宇宙飞船落地位置的?”当学生看到这个问题时,都比较感兴趣,极个别学生就跃跃欲试,说用经纬网确定宇宙飞船的落地位置,实践证明,他们的地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而有一部分学生不服气,不同意他们的观点,说用两个数来确定宇宙飞船的落地位置,他们是“数学”的忠实者,不相信地理学中的知识在这可以派上用场,只相信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这样就形成了思维碰撞。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没有自己的方法,而且不懂这些同学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两名学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后,无法将此问题说明白,大家都不懂,于是,我组织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很积极,因为很多学生对经纬度不太理解,所以产生了各种想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懂得多的同学在主动地教不懂的同学,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确实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都在积极思考,有的还翻书看一看,力求从书中找到答案,这些都表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很浓厚,这正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充分思考,在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新知,对新的知识也就充满了无穷的学习欲望和信心。这个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难得无法解决,所以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得到。正是因为它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要求,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探索认知规律。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情况验证,这是一个很好的有效问题的设计。
二、问题分析
要想把有序数对引进来,需要一个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序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究竟用怎样的实例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呢?围绕设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了本节课开始的问题。
对此问题,一个学生回答说,“可以通过经纬网来确定飞船的落地位置”。我没有预料到会有“经纬网”这一答法,我接着追问:“什么是经纬网呢?”结果,这个学生摇摇头说“不知道”。这个问题是给经纬网下定义,但学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这个抽象的定义,能想到“经纬”两个字,已经很不错了,可是,我却没有把这个学生引导到正确的答案上来。更令我没想到的是竟然另一名同学大胆地说他不同意用经纬网确定飞船准确位置的原因是因为经纬网只能确定飞船落地的大致区域,并不是准确位置。我没想到他们的想法这么古怪。所以,让他们分组讨论。
后来,我仔细想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古怪的想法,经纬网怎么确定大致位置的,原来是学生将经纬度和角度混为一谈了。他们虽然知道经纬度这个词语,却对其意义不理解,经线和纬线的度数就更难以对号入座了,他们对度数的理解只有角的度数这一类图形积累的经验,而对于经纬度则完全不能与角度相类比,他们不理解经度和纬度是怎么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的。因此,出现这种错误的认识也不足为怪。看来,要想设计有效的问题,对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一旦缺少这个了解,尤其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提问就可能失效,有无的放矢的危险。恰当的问题才能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思维,相反,不恰当的问题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三、生成问题分析
在备课过程中,如果对各种问题的预设比较充分,学生回答后教师的追问就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一个学生回答“我们是如何确定宇宙飞船落地点的位置?”时,说是通过卫星以及地面上散落的一些点形成的网来确定的。我问,“卫星又是根据什么确定飞船落地的位置呢?”学生进一步思考,有的说由横竖交叉的线来确定,我又问,“这些横竖交叉的线又是通过什么确定线的位置呢?”学生回答是经度和纬度。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有一定的方向性,就是“通过什么确定飞船落地点的位置”。学生回答偏了,是因为没有明确问题的实质,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这种情况下,我只需穷追不舍地朝一个方向问下去,一定会有收获,果然,将学生引导回来了。这种追问指向性很明确,锁定了回答的方向,利于学生思考,省时且高效。
这个课例给我的启示是,一要增加对学生现有水平的全面了解,充分做好各种课堂预设;二要提高课堂生成的一系列问题的随机引导能力。有效的追问问题,是暴露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潜能的最佳催化剂。
一、课例分析
我在设计《有序数对》一课时,首先分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从知识重要性的角度看,本节课不是很重要,如果不學,对后续的学习没有影响,但是教材却安排了这样一节课,所以,我们挖掘学习的必要性,从激发学生感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真正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这些角度出发设计了本节课。
本课的第一个问题是“杨利伟是我国第一个乘坐神州5号宇宙飞船飞入太空的英雄,他乘坐的宇宙飞船降落时,我们需要确定飞船的落地点位置,我们是如何确定宇宙飞船落地位置的?”当学生看到这个问题时,都比较感兴趣,极个别学生就跃跃欲试,说用经纬网确定宇宙飞船的落地位置,实践证明,他们的地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而有一部分学生不服气,不同意他们的观点,说用两个数来确定宇宙飞船的落地位置,他们是“数学”的忠实者,不相信地理学中的知识在这可以派上用场,只相信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这样就形成了思维碰撞。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没有自己的方法,而且不懂这些同学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两名学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后,无法将此问题说明白,大家都不懂,于是,我组织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很积极,因为很多学生对经纬度不太理解,所以产生了各种想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懂得多的同学在主动地教不懂的同学,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确实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都在积极思考,有的还翻书看一看,力求从书中找到答案,这些都表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很浓厚,这正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充分思考,在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新知,对新的知识也就充满了无穷的学习欲望和信心。这个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难得无法解决,所以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得到。正是因为它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要求,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探索认知规律。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情况验证,这是一个很好的有效问题的设计。
二、问题分析
要想把有序数对引进来,需要一个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序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究竟用怎样的实例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呢?围绕设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了本节课开始的问题。
对此问题,一个学生回答说,“可以通过经纬网来确定飞船的落地位置”。我没有预料到会有“经纬网”这一答法,我接着追问:“什么是经纬网呢?”结果,这个学生摇摇头说“不知道”。这个问题是给经纬网下定义,但学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这个抽象的定义,能想到“经纬”两个字,已经很不错了,可是,我却没有把这个学生引导到正确的答案上来。更令我没想到的是竟然另一名同学大胆地说他不同意用经纬网确定飞船准确位置的原因是因为经纬网只能确定飞船落地的大致区域,并不是准确位置。我没想到他们的想法这么古怪。所以,让他们分组讨论。
后来,我仔细想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古怪的想法,经纬网怎么确定大致位置的,原来是学生将经纬度和角度混为一谈了。他们虽然知道经纬度这个词语,却对其意义不理解,经线和纬线的度数就更难以对号入座了,他们对度数的理解只有角的度数这一类图形积累的经验,而对于经纬度则完全不能与角度相类比,他们不理解经度和纬度是怎么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的。因此,出现这种错误的认识也不足为怪。看来,要想设计有效的问题,对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一旦缺少这个了解,尤其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提问就可能失效,有无的放矢的危险。恰当的问题才能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思维,相反,不恰当的问题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三、生成问题分析
在备课过程中,如果对各种问题的预设比较充分,学生回答后教师的追问就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一个学生回答“我们是如何确定宇宙飞船落地点的位置?”时,说是通过卫星以及地面上散落的一些点形成的网来确定的。我问,“卫星又是根据什么确定飞船落地的位置呢?”学生进一步思考,有的说由横竖交叉的线来确定,我又问,“这些横竖交叉的线又是通过什么确定线的位置呢?”学生回答是经度和纬度。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有一定的方向性,就是“通过什么确定飞船落地点的位置”。学生回答偏了,是因为没有明确问题的实质,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这种情况下,我只需穷追不舍地朝一个方向问下去,一定会有收获,果然,将学生引导回来了。这种追问指向性很明确,锁定了回答的方向,利于学生思考,省时且高效。
这个课例给我的启示是,一要增加对学生现有水平的全面了解,充分做好各种课堂预设;二要提高课堂生成的一系列问题的随机引导能力。有效的追问问题,是暴露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潜能的最佳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