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易逝,而学海无涯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nwu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斌的困惑
  工作上,生物制药这个专业,要想找个好工作并不容易,老家没什么国际知名药企;若进研究院,得博士学位;去民企吧,又不甘心。思前想后,小斌把心一横,还得继续念书,离开老家,到北上广去。
  27岁那年,小斌如愿考上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跟着导师一起做关于生化制剂方面的课题。2014年,31岁的小斌本该博士毕业了,结果导师接了个国外的项目,手里缺人干活,因此要她延毕一年继续做课题。小斌虽然有点郁闷,但心里又暗自庆幸可以再拖一年。
  毕业去哪儿?小斌想留在高校当老师,北大是留不成的,小斌打着如意算盘让导师推荐。得有事业编,这样过几年就能解决户口,挺稳定,也不错。可小斌又觉得,一个月四五千元的工资,在北京如何生活?何况工资将来的涨幅也很有限,北京物价又这么高……
  回老家?不可能,难道自己当年的折腾竟成了笑话?眼下发愁的不只是未来去向,明年小斌就32岁了,仍在单身中。一次学术交流的场合中,小斌认识了洋博士小楠,听她讲述自己的故事后,小斌惊出一声冷汗。小斌重新修改了自己的人生规划,打算趁这最后一年多参加一些研究生的活动,“或许能遇见个靠谱师弟呢?”
  洋博士该何去何从?
  小楠今年37岁了,没错,不是27,是37。至今未婚,也没有谈过恋爱,是从没谈过!小楠目前在美国攻读国际政治学博士学位,如果不出意外的话,40岁之前可以毕业。是的,40岁之前。什么?奇怪?有什么奇怪的,她隔壁的越南同学40岁才开始读博。不过,小楠说:“我和她不一样。”
  小楠21岁本科毕业,因为觉得自己本科院校不够好(地方的二本),她考上北京一家985院校,读国际政治专业。两年半的时间,小楠跟着导师阅读了大量专业文献,也了解到不少国际政治和外交学的理论知识。毕业之后,本可以留校做学生工作,但小楠心有不甘,她嫌那份工作发挥不了自己的专长,“当初选择国际政治,就是为了日后能做一些和国际交流相关的工作,如果毕业之后做学工的话,何苦花三年半时间考研、读研?不如思政专业毕业后直接留校,也能做这份工作。”小楠跟研究生时的导师联系,没想到导师一百个乐意,就这样小楠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这一读又是四年。四年间,小楠参加了不少学术会议和国际论坛,参加的越多,小楠越发觉得自己的水平实在有限,同样是博士生,那些在港台和国外读书的博士无论专业素质还是中英文表达能力都远胜自己。更可怕的是,小楠发现,近年来系里新招聘的老师基本上都有海外背景。小楠开始懊恼,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出国?拿个国外的博士文凭回国找教职会容易得多,而像自己这样国内院校毕业的博士好多都去中学教书了。
  小楠爸妈都是知识分子,态度开明,支持小楠的学术追求,并不催她结婚。于是在读博士的最后两年里,小楠开始疯狂学英语,新东方上了三轮,红宝书背了七八遍,研究计划和论文改了又改,终于在博士毕业答辩之前拿到了美国SUNY的offer。没错,就是纽约州立大学。“别问我排名。”小楠说,“其实到了博士阶段,所谓学校排名基本没什么用,关键看你跟的导师是不是足够牛。这一切,等你读博士的时候就自然都知道了。”
  到美国那年,小楠30岁,本以为学校坐落在纽约华尔街边,周围高楼林立。没想到纽约州和纽约市完全是两个概念,学校其实是在离纽约市300多公里的一个小镇上,不通飞机不通火车,想出去只有坐班车或者开车。
  来到学校后,导师让小楠从First Year Grad(也就是研一)读起。小楠脑袋都炸了,她在国内已经博士毕业了,为什么来这边还要从研一开始读?听了几堂课下来,小楠完全接受了导师的安排,“首先是语言关难过,就算研一的课我都不能保证自己全听得懂。其次,这里的课堂很强调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常进行英文讨论和演讲,这些都是我此前从未接触过的……”导师告诉小楠,正常情况下,6年后她可以拿到博士学位。小楠听得肝儿颤:“6年,我的天啊,这明明是让我重读一遍硕士加博士!现在想想,的确就是重读一遍……”
  读到第5年时,突感身体不适,小楠申请停学回家做检查。医生告诉她,由于长期较大的精神压力加上国外水土不服,导致她体质严重下降,内分泌紊乱,建议她应尽快准备生育。医生“警告”已经35岁的小楠,如果错过了这个生育时段,将来可能会面临不育的危险。小楠这才意识到自己这么多年一直专心学术,完全忽略了自己还要结婚生育的事情。父母也为她深深担忧。小楠一度想到放弃学业回国,马上结婚生子。可冷静下来想想,自己当时去美国到底为了什么呢?这5年又做了些什么呢?还有一年就毕业了,如果现在放弃,那么这么多年的努力就白废了,再说美国的医疗水平不错,应该能治好自己的病。于是小楠咬牙回到了美国。
  回到美国后,小楠全力以赴准备博士论文,一边联系医生治病。可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理想。美国医生告诉小楠,“病可以治,但你已经37岁,属于高龄产妇,需要连续7个月以上进行药物干预治疗,从备孕到怀孕需要全程配合激素调节,费用大概是3万多美金。”小楠当时就傻了:不但因为钱,还因为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我和谁备孕?我连个男朋友都没有啊,从恋爱到结婚,谈何容易?难道我要为了生孩子现找对象?想想自己这些年真是太荒唐了!”
  明年毕业之后,小楠计划在美国找工作,凭借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学术能力,她相信要找一所普通大学任教不难。但说起找对象的事,小楠就犯难了,以她所在的学校为例,刚来学校时,整个校园只有不到100个中国留学生。在她读书的5年里,这个数字至少翻了10倍,但留学生的年龄偏小,很多高中生一毕业就被父母送出了国,小楠能找的只有实验室的男博士。“他们比我小不说,还有大把的师妹可供选择,哪轮得到我。”小楠苦笑,连镇上华人餐馆老板的孩子20出头都结婚了,没念过大学,还娶了个美国大妞。人家两口子做淘宝代购,生活也蛮滋润。“有时候一想,命运弄人,谁叫我自己选择了如此呢?我不打算结婚了,真的!一个人挺好,我们有个英国教授就是一辈子独身,家里两只猫,也挺幸福的……”
  超越当下
  有人说每张PHD文凭的背后都有一顶博士帽装不下的苦水。除了科研压力外,也许博士们当下面临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并不来自于社会——当周围环境已经足够宽容,当社会价值观已经足以接受大龄博士做出的种种选择之时,他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来自于自身,内心中无法摆脱学生与成年人这两种角色的内在冲突,无法逃离世俗眼光和价值观的羁绊。
  不断有人为大龄博士们支招,比如先结婚后读博,边读博边物色对象,家庭第一论文第二,先生孩子后生论文,等等——可是在真正读博士的过程中,总会发现现实并不总会那么理想,当今博士生的科研压力、可供选择的结婚对象的稀缺程度、个人学术生涯发展问题与年龄问题等等,都会影响到大龄博士们的婚姻选择。
  我常常会听到博士朋友发出感叹:青春易逝,而学海无涯。
  心灵再强大也总有脆弱的时候,要想坚定不移地在博士的道路上走下去,首先要寻找到在心灵脆弱时能够一次又一次支撑起自己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究竟该从哪里找寻呢?
其他文献
Hackson,注定会流行  36小时候,好几个黑科技产品问世。一个APP实现了让照片有喜怒哀乐等动态表情效果。并利用IBM Watson提供的语音识别与情感分析功能,能够对输入的语音进行情感分析,从而让照片中的人物展现适当的面孔。另一个APP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用户得自拍才能打开APP,赋予其私密性。此外,系统会根据自拍照表情辨识出使用者的情绪,并且逐日记录,所以它名叫情绪日记。还有一个软件,装在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随着“10,9,8……2,1,发射!”的倒数计时,耸立的发射架上传来阵阵轰鸣,火箭破空而去,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这枚火箭是长征六号,它将20颗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的发射记录。  在这20颗卫星中,有一颗叫“紫丁香二号”,是我国首颗由学生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通常指质量小于10千克、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卫星。与微型卫星相比,其对遥感系统
第一次踏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称“马院”)所在的善斋,  我就恍惚间有踏入美术馆的感觉——大门两侧摆放着马克思和鲁迅的雕像,  楼梯口错落有致地垂下几盏清雅的手绘灯笼,走廊里陈列着绘画、陶瓷、剪纸、招贴等各种艺术作品,  它们以不同的形式描绘中国近现代风起云涌的历史、熠熠生辉的人物。  驻足其间,那些讲不完的故事、忘不掉的瞬间扑面而来……  很难想象这些是美术学院一年级学生的作品,更让人意想
学文献出身,又埋首学术研究,葛兆光的阅读量很大。他在学问上求新求变,不断开辟新领域,读书习惯却多少显得有些“保守”,遵循三十多年前所受的学术训练,在日记本和电脑上做笔记和摘钞。《且借纸遁》是葛兆光在1994年~2011年间泛览“杂书”所作的笔记和摘钞,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他对思想史问题的持续关注,以及敏锐地从其他学术领域发现问题线索的能力。葛教授自谦要借此到专业之外透一口气,实际上却在不经意间打开了一
有人说:在公司里做好工作,就是找到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事实上,“找到合适的人”的难度要比“做合适的事情”高出好几个数量级。在用人单位实践中,“招人难”(尤其是招聘高学历人才难)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座大山。相信很多管理人员都有类似的体验:一边是各种压力,堆积如山的工作就在眼前,时间紧任务重,亟需人手来一起工作;另一边是各种顾虑,人员成本、上手难度、积极性、员工稳定性、团队契合度……很多费脑的因素
提起武大樱花的来历,就要追溯到一段令人心酸的曲折往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创的国立武汉大学在珞珈山大兴土木,  劈山建校,逐渐将这片原本乱石丛生、坟冢遍地的荒山野岭,变成了美丽的大学校园。  经过9年的植树造林,珞珈山林木葱茏,花丛掩映,成为华中最好的植物园,被郭沫若盛赞为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然而,正当武大的发展势头蒸蒸日上之时,日军的侵华战争打响了。至1938年初,武汉形势吃紧,武汉大学
近年来,虽然对公益领域感兴趣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不少人仍不会将公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这是因为他们看到公益从业者面临的收入不足、跳槽难等问题。早期的公益从业者也对转型充满迷茫,他们不知道能转到哪行,也不确定自己具备什么样的竞争力。这种情况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公益人才的专业性出了问题,从业者自身的专业性不足,在职场中缺乏竞争力。如果从业者掌握了充足的专业技能,即便不在公益领域,仍然有多种职业可能性。  看
又爱又恨  四年前我进入复旦。还记得刚到时,我领到了一本好几百页的砖头书,辅导员告诉我们这是大学选课指南。我当时心里就吃了一惊,打开书翻了翻,发现我们中文系要修的不仅有诗词格律这样的专业课,也有五花八门的选修课程,而这些课程大部分来自“八竿子打不着边”的学院。那时候我才知道,复旦大学在2005年就开始推行通识教育了。因此我2011年来到复旦读书的时候,需要学习6个核心模块的通识课程,涵盖传统文学、
不久前一篇讲村官的文章火爆网络,它讲述了一些乡村中阴暗的部分,有些人为村官感到不值,觉得大好青春不应该浪费在经济、观念落后的地方,应该在其他地方发挥更大的价值,很多人不解他为什么还坚持留在乡村。虽然我不是大学生村官,但是也有过类似的深入乡村的经历,我想我可能能理解他留在乡村的理由。  第一次接触真正的乡村  我第一次深入接触真正的乡村是2011年,此前都是浅尝辄止。在云南边陲的大山上,滇缅边境。当
我是个做实验的时候不靠谱的人,经常做一些让师兄师姐们无言以对的事,炸了玻璃球,摔了试管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了(嘘,别让老师知道)。不过师兄师姐表示师妹我来了以后实验室的氛围确实欢乐了好多呀。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做实验时不小心挖了坑的不止我一人啊,大家又会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发生呢?有网友总结了实验室六大杀伤性武器,说起来都是泪啊!  战斗力爆表但智商感人的猪队友  愁博士毕业后婚恋家庭问题的大师姐  不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