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碧云天,黄叶地,正是一年好景时。朋友大刘利用休息日,邀我去山里看望他那几个炼松油的老乡。
  车过一个小镇,大刘特地停下来,在一家商店买了一扎啤酒,一扎便宜的本地白酒。见我不解,大刘说,别小看这点东西,我在山里呆过,等下你就知道它的分量了。
  汽车继续前行,路越来越窄,山越来越高,坡越来越陡。在爬一个超过45度的Z字形陡坡时,跑惯了城市水泥路的汽车终于坦白地亮出了自己无能的一面,趴在半山腰打了几次滑之后,投降了。只好小心翼翼地把汽车退到坡下,徒步进山。
  这道坡,的确够陡的,穿着皮鞋,连走路都打滑。还没爬上去,迎面来了一辆无牌无照的破货车,车上的木头高出车身两倍。看它那摇摇晃晃的样子,我们赶紧闪到路边,心里暗暗祈祷它千万别出事。看那司机,一脸坦然,旁边还坐着一个同样坦然的村妇,一对勇士啊。我惭愧地对大刘说,运费再高,我也没胆赚这个钱。
  已是大山深处,路边偶尔能看到正在收割的农人,他们都知道山里有个炼松油的点(山里就这么些人,这么点事)。走一程便问一次路,每次得到的答案都是“还有五六里”。走了若干个“五六里”,前路依然渺茫,看来,山里的计量概念还没和城里对接上。
  总算到了!路边几间塑料纸裹着的小木棚,一间“餐厅”,两间“卧室”,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炼油点?我的想象真是不到位。已是下午两点多了,四五个工人才准备午饭。客人的到来,让他们喜出望外(尽管大刘事先已经打了招呼)。饭菜很简单,有了酒,味道就不一样了。倒酒的小伙子把我们的碗斟得满满的,我分明看到“酒平线”已经超出碗沿,没办法端起来,只好俯首喝去一口,刚抬起头,那边酒瓶又对过来了,挡都挡不住。这就叫热情,大山深处才有的热情。
  工人们说,这地方,离最近的圩镇也就几十里路,交通工具主要靠自己带来的摩托车。由于路况差,谁都不愿骑车走这样的路,所以,他们一个星期才派人出去买一次菜(说到这里,他们再次为桌上缺乏美味佳肴而致歉)。在这样的地方,吃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而钱呢,在山里是死的,出了山才是活的。這时,大刘得意地瞄我一眼。我知道,他停车买酒是英明之举,两扎便宜的本地酒,到了这里果然分量特沉。
  小木棚前面是一条一两米宽的小溪,小溪上空覆盖着严严实实的杂树、野藤,形成一道天然的顶棚。工人们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溪上架了几根木棍,天气热时,这里就是他们的凉床。当城里人享受着空调的清凉时,这几根横在溪面上的木棍,同样给炼油工带来幸福,说不定,没了山外的喧嚣,大山的幽寂还使这种廉价的幸福“纯度”更高一些呢。这么一个简单的生存环境,实在没办法激起人们更多的欲望。
  拉木头的无牌无照货车,是山道上难得的常客。炼油工人告诉我们,他们拉一车木头的报酬是两百元,运气好的话,每天能拉上两车。从理论上来说,他们当然也知道危险,也知道不能超载,也知道开报废车更危险更不能超载,然而,这是他们的生活,是大山深处的一种生活,是一种敢于或者说不得不与理论对抗的生活。就如炼油工人,他们在这里辛苦地干上一年,清苦地过上一年,总收入也不过万元,可他们也认了。
  出山时,炼油工人用摩托车送我们到陡坡停车处。骑车送我的小伙子说,买菜的事主要是派他去,所以,这条路数他走得多,但是,有几处陡坡,骑摩托车还是上不了;有几处急弯,路况太差,得分外小心。尽管如此,这小伙子居然认为,相对于熙熙攘攘的城市道路,他倒觉得还是这山路好走呢——山路无拘无束,自己把住车龙头就行;城里的路,人多车多,你不碰人家却难保人家不碰你。
其他文献
近日,在香港《文汇报》上读到朵拉先生的佳作《程门立雪地》,唤起我对程门立雪的再思考。近千年来,程门立雪,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只是,人们对“立雪”之举,津津乐道、赞誉有加的同时,对“程门”之重,却点到为止、淡淡而谈。在我看来,这实在有点“厚此薄彼”的味道。  游酢、杨时为了拜师求学,冒着严寒前往程家,置风侵雪打于不顾,在“程门”前站立了很长时间,以致积雪达到一尺之厚。从这个角度讲,游、杨尊师重道、诚
期刊
艾青复出时我采访他。我说读初中时候就喜欢他的诗。听惯了恭维词的大诗人不耐烦地拖长了声调:“都——这么说。都——这么说。”可当我背诵出几句聂鲁达和希克梅特那首四行诗时,他坐正了身子,满脸欣喜地招呼我坐到他身边,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告诉我这两位大诗人是他的好朋友。  希克梅特那四行诗是这样的:“亲爱的,不,这决不是空谈:我像一粒子弹似地穿过十年被俘的岁月,就任凭在这途程中,我得了病吧,我还是那颗心,还是
期刊
“口头禅”是常见口语现象,原指和尚常说的禅语或佛号,本意指把未经证悟的经言或公案挂在嘴边。宋诗中有:“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菜根谭》说:“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可见该词原是贬义。现指一个人在有意或无意间,时常挂在嘴上的习惯性语句,大体是中性词。  曾有180多万名网民,票选当今“十大口头禅”,榜首是“随便”,入选的还有“不是吧” “真的假的”“我晕”“没意思”等。最近,遇到一女高
期刊
最近,在某个以大中学教师为主的群里,有人屡屡以“小玉”“叔叔”称呼他人,惹得移居瑞士的洪老师大为不满,责问他:“我想请问一下:你是搞教育工作的吗?怎么这么不喜欢称呼他人‘老师’?什么‘叔叔’‘小玉’的,这个是你家亲戚群吗?”闻此言我大感快意,因为她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没想到的是,话音未落,某师院一郭姓老师就站出来说:“现在学生胆大,尤其是女生。我的研究生还称我‘郭爸’呢。”  此言引起我一段不甚愉快
期刊
在阅览室读书,偶见“一琴一鹤”之词,不解其意。“可能是个成语吧?”我从书架上拿来《中华成语典故辞典》查找,怎奈“一”字系列里的五十多个成语中居然没有,可见其生僻。回到家,我又翻开“大部头”《中华成语熟语辞海》,终于找到了这个成语,原来出自《宋史·赵抃传》:“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是说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仅有一張琴和一只鹤,受到皇帝的称赞,用来形容行装
期刊
杭州灵隐寺寺大殿多,楹联无数,其中有这样一副:“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初读此联,似有一种颓废之感,还透着几分忧伤。然而,静下心来细想,则觉得联中所表之意深刻,富含辩证意味。  人生是个大题目,其中充满着无尽的凶险与未知。人的一生不但要用功历练修为、努力做好自己,使自己足够强大,还要随时应对自然环境与人际关系等无数客观条件的考验。所以,要获得成功,很是不易。若要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称
期刊
若非元人饮马西湖,新科进士蒋捷,一生注定“锦衣玉食”。然而,南宋的消亡,又注定了蒋捷一生,只能“庸常琐碎”地活着。这一年,是1276年,蒋捷三十三岁。  若干年后,秋雨中的江南寺院。蒋捷,正凭窗听雨。室内,一灯如豆,钟声远去,往事并不如烟。一生听雨,物换星移,变化的是环境,是心境,不变的是意境。听雨,可以在“少年,壮年,老年”不同年龄;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听雨环境。少年,在“歌楼”,在“红烛”,在
期刊
每年毕业季,各具特色的毕业致辞精彩纷呈。今年亦然。但在不经意间,我注意到今年有的毕业致辞的祝词,“翻转”成为一个新特点,让人耳目一新。  约翰·罗伯茨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17任首席大法官,也是美国两个世纪以来最年轻的首席大法官,他的儿子今年中学毕业。他在儿子的毕业典礼上致辞说:  “通常毕业致辞者会祝你们好运,还会祝你们心想事成,但我不会这么做。我希望你们被不公平对待,如此你们才知道公平正义的重要
期刊
我有一朋友,周末没事时喜欢开着私家车带我玩儿。每次提前到了,他总会下车,给我打开车门,然后将手遮在门顶,迎我上车。我们一起吃饭,新上了菜,朋友总会将菜转到邻座,转完一圈,最后一个夹菜的必是自己。他敬别人的酒,第一轮先敬张三,第二轮必先敬李四,以此循环,绝不会使任何人有被冷落的感觉。他的每一个举止,都在告诉你:这是一个有着良好教养的人,心中时刻装着别人。  在网上看过一视频。某个穿着时髦的女子在咖啡
期刊
购得止庵校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周作人自编集》毛边本。计五册:《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秉烛后谈》《药味集》。盖是因了机器装订,书之“天头”齐整,仍未裁;书之“地脚”“书口”,全然毛边。如今,毛边书难得,更难复现前人收藏、阅读毛边书的一派风雅,故,得此书,深喜之。  毛边书,究竟产生于何年代?似乎難下定论。据说,最早始于欧洲,本色的欧洲毛边书,应是“三边不裁”,即天头、地脚、书口,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