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抗日第一战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e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姚相公殿村向天庵原址(现属慈溪市)建有一座六角亭。亭内,立着一方刻有“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九个大字的纪念碑。
  这就是当年我党领导的淞沪游击队五支队四大队和宗德三大队伏击日寇的地方,也是浙东举起敌后抗日第一面旗帜的地方。
  1941年4月,日寇入侵浙东,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6月,根据中央的部署,中共浦东工委决定组织力量开辟浙东根据地。我们浦东的抗日武装使用国民党军队的番号——“淞沪游击五支队四大队”,由大队长林有璋和支队教官蔡群帆率领。这支130余人的队伍在上海南汇小洼港海口,登上三只木帆船,南渡杭州湾,到浙东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6月16日,在姚北新浦沿海边登陆。次日,队伍在离相公殿八九里的宣家村过夜。18日早上,部队出操演练,突然听到相公殿方向一声炮响,大家都清楚,这是鬼子掷弹筒的爆炸声。部队马上进行伪装隐蔽。林大队长兴奋地说:“机会来了,鬼子出扰相公殿,离驻地庵东较远,我们可以‘半路上杀出程咬金’,打他个措手不及。”一面派出侦察员前去侦察,一面从相公殿方向逃难过来的群众中了解情况,其中一个叫胡金潭的人,为这次战斗帮了很大的忙。
  胡金潭是许家村(相公殿以西3华里)许深洋先生家的长工(许原是余姚教育界有声望的老校长,余姚县城沦陷后离职回家,教育自家5个孩子)。今天一声炮响,许就叫胡把两个女儿送到中舍村亲戚家去避难。胡金潭听到我们要去打鬼了,先是一愣说:“真的打鬼子?”因他从未看见过真有打鬼子的部队。但他看到我们对抗日救国的满腔热情及坦率真诚的言行,才相信我们与“忠义救国军”(国民党顽固派)等部队不同,他很高兴,并表示送走许家女儿后,同我们去许家村一带。
  林、蔡等领导先拜访了许先生。许听说是来打日寇的,就表示热情欢迎,并同意胡金潭和儿子许中惠同去相公殿看动静。相公殿是个盐区小镇,也是崇三乡乡公所所在地。据许先生介绍,乡长陈庭辉,也是个正义爱国之士,又是许的好友,相信会得到他的帮助。
  今天打日寇,是我们部队南渡后的第一仗,战士们情绪高涨,擦枪的擦枪,磨刀的磨刀。林、蔡二位领导召开了党员同志参加的秘密会议(当时党组织不公开)。接着各队、班战士个个写了决心书,不会写的就举手宣誓。随后宣布三条纪律:一、不准任何人暴露目标;二、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准任何人提前开枪;三、不准任何人伤着民夫。
  村里的老百姓,得知我们是打鬼子的,都纷纷出来帮忙。有的帮我们在村口放哨,为防止走漏风声,村子内外的人,只准进,不准出;有的帮我们砻、舂大麦、做饭、烧开水;有的群众送来炒熟的蚕豆。凡送来的东西,我们向他们申明部队纪律,一律退回。群众高兴而惊奇地说:“今天第一次看到不要老百姓东西的部队。”
  六塘,是鬼子返回庵东的必经之路。我们的部队提前吃了中饭后,各就各位,进入高粱地、盐堆、棉花沟等埋伏点。五支队四大队守西边,从正侧面打击鬼子队伍头部,并防庵东方面敌人出援;宗德三大队因人少武器少,负责打鬼子尾部,两支部队由林有璋担任总指挥。许家门前的一株大树成料瞭望哨,唯一的一挺机枪,架在许家东厢房叠起沙袋的屋脊上。机枪手是区队长翁阿坤,配两个副射手,我与另外两名战士担当压机枪子弹的任务。林有璋总指挥也经常在这屋脊上观察。……
  中午,胡金潭、许中惠侦察回来了,因有许先生与陈乡长的一层关系,情况摸得很清楚。共36个鬼子加一个翻译,2支小枪、33条长枪、一挺机枪、一个掷弹筒。还获知:这批鬼子属日军大桥迤国部,下午3点准时回庵东。
  我们打埋伏的人,觉得时间的分分秒秒走得特别慢,眼看着太阳懒洋洋地老是在头顶上不动。林指挥一刻也不放松,目不转睛地紧盯相公殿至庵东方向的六塘两头。
  三点钟,鬼子果然从相公殿街口出来,走到六塘上。只见翻译在前面,后面跟着六个鬼子,其中一个肩上扛着“胶药旗”。相隔百米左右,30个鬼子走着两路纵队。最后面是十几个民夫,挑着酒和鸡。当鬼子大部进入埋伏圈时,林指挥扬手“砰”的一枪,霎时,埋伏的战士一齐猛烈开火。
  鬼子遭到突然袭击,鬼哭狼嚎,乱了阵脚,只见倒的倒,滚的滚。但他们一清醒过来,立即以塘埂为掩体,负隅顽抗,子弹打到我们架机枪的屋顶上,瓦片“乒乒乓乓”像爆花生米一样,乱蹦乱跳。一个掷弹筒炮弹飞来,许家屋旁的一间草舍被炸……
  我当时是个新入伍的,没体验过打仗的滋味。只听我们的机枪一阵阵猛射,两个副射手嘴里不时地在说:“打中了!打中了!”“倒下了!倒下了!”“拖死尸了!拖死尸了!”“再打!再打!”……这时,好奇心使我忘记了一切,伸起头看打鬼子的热火场面,并且也喊:“快打!快打!”机枪手翁阿坤看到,把我的头猛地揿下,打了我一个后扑,吼着:“不要命啦!”我就继续压我的子弹,机枪仍“叭叭叭叭”地响个不停……
  这次伏击战非常成功,日寇虽借火力顽抗,但仍逃不出溃败的命运。不可一世的这批日本鬼子,在浙东遭到如此打击还是第一次,他们不得丢弃两具同伙的尸体而亡命逃窜。
  战斗很快结束了。第二天,我方派入到庵东侦悉,逃回去的14日寇兵中,又死了6个。此役取得毙8伤8的战绩,而我方无一人伤亡,宣告了浙东敌后抗日首战告捷。群众奔走相告“三北(镇北、慈北、姚北)来了一支真正敢打鬼子的部队”。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整个浙东沦陷区,大长了人民抗日的志气,为建立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其他文献
古稀老人了夙愿  文/银火    3月11日,是景德镇市工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离休干部、72岁的曹端甫老人终生难忘的日子。经过50多载不变的追求,这天他终于站在鲜红的党旗下,激动地举起右手向党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3年出生的曹端甫,幼年饱受旧社会的苦难,1950年加入共青团,并被选为基层工会委员。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决心一辈子跟党走,1953年就成为建党对象。但因妻子哥哥的
期刊
国民党“剿匪”军官钦佩的事业    在中央苏区各项事业中,有一项连国民党“剿匪”军官们都深为钦佩并认为“足资仿效”的事业,便是教育事业。  苏区实行的是普遍的教育,据阿伪1933年11月26日在《斗争》上发表的《论消灭文盲运动》解释,苏维埃政权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不让一个工农分子是文盲……每个青年儿童入校读书,每个成年受补习教育”。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苏区建立了自己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有以读书
期刊
三百山是我省安远东南边境诸山峰的合称,距安远县城25公里。它属武夷山脉南段西坡与南岭山脉东段北坡余脉交错地带,是长江水系之贡江与珠江水系之东江的分水岭,是东江的发源地,也是香港同胞饮用水的源头。三百山总面积约260多平方公里,是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1993年5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2年5月被定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名副其实。据专家考证,这里有野生动物60
期刊
我是75岁的老翁,越老记忆力越差。可是,也有例外,今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深情阐明“穷人经济学”的话,震撼了我的心灵,久久不会忘怀,也不可能忘怀。我认为,温总理的话,决不是他个人的声音,而是代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代表我们人民自己的政府由衷地喊出的心声。  温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出的中外普遍关切的中国“三农”问题时,引用了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期刊
怎样认识脉压差和心跳快慢    熊××同志:  来信知你患有高血压病,经服药治疗,目前病尚稳定。现就你所提出的咨询,分别答复如下:  一、舒张压(低压)65mmHg危害性大否?  你目前的血压稳定在120~140/65~77mmHg之间,看来似乎舒张压偏低,脉压差稍大,但这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是常有的事。因为老年人多伴有动脉血管硬化、血管壁的顺应性(弹性)差些,故常有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即高压>1
期刊
在1955年授衔的共和国将军名册中,有一位少将名叫钟辉,他是江西瑞金县人。  阳春三月的一天,我们前往北京市复兴路钟将军的家中进行了一次访问。将军因病住院,不便会见客人,只好请他的夫人王新阿和出生于延安的大女儿钟豫江为我们讲述钟将军光辉而精彩的人生。    经历凝聚将军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爱     1914年出生于瑞金县新塘村一个贫农家庭的钟辉,很小就接受了革命思想教育。他17岁就投身革命,参
期刊
郑港村是江西省高安市祥符乡东北角的一个小山村。说它是山村,村前却有一条水源丰富、鱼虾肥美的小河;村后也有一条建闸蓄水,终年能灌溉农田的小溪;村子的三面是平整整的土地,肥沃的良田,几块荷塘点缀其中。村东有一大片茂密的森林,这是郑港村人的“禁山”。郑港村的四周是群山,山虽然不很高,但起伏相连,群山环绕着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躲避日寇全村人背井离乡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强盗惨绝人寰的“三光”政
期刊
蓝天白云,风儿吹拂,山野间的草地一片葱绿,一群羊儿悠闲自得地在吃草。一位长着络腮胡子、手持枝条的高个子老汉,一会儿在树林间穿行,一会儿钻进荆棘里轰赶着一只黑羊;他身旁一位穿紫红衣的大妈,正在“咩咩”地唤着羊儿。这放羊的两位老人,一个叫王长喜,70岁,是江西萍乡矿业集团公司安源煤矿的退休职工;他身旁的大妈是他的老伴,叫杨佩兰,58岁。  王长喜1986年退休,1997年3月妻子因病去世。1998年6
期刊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现代文豪朱自清先生这两句诗,正是张瑞芳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女士是北京人,中共党员,今年八十七岁高龄,但她的身板却十分硬朗,依然终年累月忙忙碌碌,奉献不止。皱纹里爬满了欢乐,脸盘上洋溢着喜气。她晚年生活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会见外宾,开会,聊天,干家务活,锻炼身体,收藏艺术品,兴办敬老院等等,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张瑞芳老人十分赞赏《
期刊
年近古稀的周永龄是中国自然科学协会会员、中国林学会会员、林业高级工程师,历任泰和县林业局营林股长、林技站长,曾先后荣获“江西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二等奖、“江西省低丘陵荒山林业生态经济模式研究”二等奖、中国林学会“劲松奖”。1999年退休后,他没有在家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婉谢了要他去省城一家园林绿化企业当总工程师的高薪聘请,和同是毕业于江西农大林学系的妻子胡菊凤一起,“重操旧业”,创办了生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