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和对人生命的理解实际上是同一问题。学校正在进行“幸福课程”的研究,本文拟从教师的角度谈谈“幸福感”的获得。
关键词: 教师;幸福感;获得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0092-01
我国学者赵汀阳指出:“人文知识的基本问题不是真理问题,而是幸福问题”。[1]幸福感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满足感。作为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呢?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实现职业理想和追求,我们便能从中持续获得快乐体验,从而凸显主体的生命意义,建构幸福的教育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人民的幸福感时曾有这样的表述: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着孩子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也会是学校的骄傲。在一定程度上,孩子的前途与教师的教育息息相关,教师身上的责任是重大的,任务是艰巨的,使命是光荣的。我们用真诚的爱心对待学生、持久的耐心引导学生、以爱岗敬业的精神感染学生,用创造学生的幸福人生,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职业的幸福感。
一、以“诚心”相待,使学生获得幸福感,从而获得自我的幸福感。
孟子有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真诚的爱心,是信任的开始,是打开心灵的钥匙,爱和信任是孩子成长的营养液,唯有爱能感化人、改变人,让人获得幸福感。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也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2]
真诚的爱心体现在用心的倾听和点滴的肯定之中。“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想和情感相互交流。”[3]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让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发言,以便于课堂的顺利进行,殊不知,学习成绩不那么优秀的孩子也有发言表达的欲望,而且有的时候为了要举手发言,他就要认真地听讲,如果我们不愿意倾听不那么完美的答案,剥夺非学优生发言的机会,可能就错过了一次改造学生的机会。无论是谁,他们在表达的时候,我们都静静倾听,在无声中,幸福感蔓延着。
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把老师的点滴肯定看得很重,长期的学习力低下已经使老师、家长、甚至他自己对于这个个体不看重,他自己也慢慢接受“差生”这顶帽子,所作所为也是“差生”的行径:上课不听、作业不做、考试随便写写、考多考少无所谓,表扬,在他们那里已经属于“稀有事物”。事实却不是如此,孩子学习成绩差有多重因素构成,而且,成绩再差的学生也总有闪光点,为什么不抓住闪光点,让它散射成一片光亮呢?一个温和的眼神,一次赞许的微笑都能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让学生幸福,自己的心里何尝不会升腾起一片的幸福感呢?
积极心理学研究者指出:“如果想要过充实而幸福的生活,就必须追求快乐和意义两种价值。”教师正是能够实现这两种价值的职业,我们把学校当做学生快乐成长的沃土,在这里他们从懵懵懂懂到顶天立地,从稚嫩无邪到成熟老道,可说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是与我们共度的,当他们进步时、收获时,我们是最快乐的;当他们走出校园,进入更高一级学府时,还惦记你、想念你、感激你,能有什么代替这种幸福感呢?
二、树立师德,提升自身的能力,教有所成,获取真正的持久的幸福感。
(一)以纲为范,樹立师德。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出:爱岗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师道德规范的思想前提,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岗敬业是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对事业全身投入和不懈追求的信念。“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一个爱岗敬业的老师,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会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言传身教,律己正身,用榜样示范去规范学生行为。
(二)提升能力,教有所成。
作为教师,光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尤其在如今瞬息万变的时代,必须要与时俱进,学习现代化的知识。现在提倡“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读书。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要求的口号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学生读什么,我们也读什么,读《哈利·波特》《男生贾里》《沈石溪动物小说》,读莫言小说,读铁凝散文、张海迪散文,林海音小说……彼此有了共同语言,才有交流的基础。也读叶圣陶、李镇西、窦桂梅、于漪、钱梦龙,摘记大家语录精髓,读《进修与研究》《现代教学》《上海教育科研》了解最前沿的科研信息。
在光怪陆离的社会,在人心躁动的社会,一个教师的完善需要通过自我意识对自己的教学心理和行为进行不断调控。可以说,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自我调节的水平越高,越能促进一个人的发展,并进而实现自我的逐步完善。怎么进行自我调控?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用积极的心理应对,设法摆脱困扰,继续努力。即使面对完全不同的学生、学段,也能够尽快地适应和习惯。
自我完善则指他们能够时刻注意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兴趣,扩大知识面,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正是由于优秀教师能自觉地完善自我,保持不断进取、不断发展的势头,才能攀登上一个又一个教育和教学上的高峰。
(三)师生心心相印,课堂和谐温暖。
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而进行的沟通过程,而教师的教学风格形成了课堂的风格。如果学生对教师沟通风格的评价是积极的,例如教师采用友好型风格、生动型风格、关注型风格与学生进行沟通,那么学生会更加喜欢学习,对教师的满意度更高,也会更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其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曾动情地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使我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享受到了人生的快乐。”[4]我们听过许多名师讲课,他们更多的时候是追求一种状态,一种教师和学生都“在场”的状态,只有处于师生都“在场”的状态,课堂才不是不能触动学生思维的表演。我们应该把教学双方的是否“在场”看做是衡量一堂好课的一个先决条件,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标志着课堂的失败。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双方思维“在场”的高度重视,课堂吸引了学生,就达到了教学的“智慧境界”。课堂教学双方的“在场”,取决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备课、讲课、辅导)中是否做到了“心中有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5]这心,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就是师生之间的和谐共鸣,用心构筑的课堂就是幸福的课堂。
总之,教师的岗位也许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也许是波澜不惊的,但平静的生活中悄悄孕育的是不平常甚至贯彻师生彼此一生的幸福,“幸福课程”让我们不失一点却收获满满。
参考文献
[1] 赵汀阳:知识、命运和幸福[J].哲学研究,2001(8).
[2] 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 魏书生:魏书生文选一·二卷[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2.
[5]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 教师;幸福感;获得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0092-01
我国学者赵汀阳指出:“人文知识的基本问题不是真理问题,而是幸福问题”。[1]幸福感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满足感。作为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呢?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实现职业理想和追求,我们便能从中持续获得快乐体验,从而凸显主体的生命意义,建构幸福的教育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人民的幸福感时曾有这样的表述: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着孩子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也会是学校的骄傲。在一定程度上,孩子的前途与教师的教育息息相关,教师身上的责任是重大的,任务是艰巨的,使命是光荣的。我们用真诚的爱心对待学生、持久的耐心引导学生、以爱岗敬业的精神感染学生,用创造学生的幸福人生,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职业的幸福感。
一、以“诚心”相待,使学生获得幸福感,从而获得自我的幸福感。
孟子有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真诚的爱心,是信任的开始,是打开心灵的钥匙,爱和信任是孩子成长的营养液,唯有爱能感化人、改变人,让人获得幸福感。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也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2]
真诚的爱心体现在用心的倾听和点滴的肯定之中。“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想和情感相互交流。”[3]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让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发言,以便于课堂的顺利进行,殊不知,学习成绩不那么优秀的孩子也有发言表达的欲望,而且有的时候为了要举手发言,他就要认真地听讲,如果我们不愿意倾听不那么完美的答案,剥夺非学优生发言的机会,可能就错过了一次改造学生的机会。无论是谁,他们在表达的时候,我们都静静倾听,在无声中,幸福感蔓延着。
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把老师的点滴肯定看得很重,长期的学习力低下已经使老师、家长、甚至他自己对于这个个体不看重,他自己也慢慢接受“差生”这顶帽子,所作所为也是“差生”的行径:上课不听、作业不做、考试随便写写、考多考少无所谓,表扬,在他们那里已经属于“稀有事物”。事实却不是如此,孩子学习成绩差有多重因素构成,而且,成绩再差的学生也总有闪光点,为什么不抓住闪光点,让它散射成一片光亮呢?一个温和的眼神,一次赞许的微笑都能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让学生幸福,自己的心里何尝不会升腾起一片的幸福感呢?
积极心理学研究者指出:“如果想要过充实而幸福的生活,就必须追求快乐和意义两种价值。”教师正是能够实现这两种价值的职业,我们把学校当做学生快乐成长的沃土,在这里他们从懵懵懂懂到顶天立地,从稚嫩无邪到成熟老道,可说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是与我们共度的,当他们进步时、收获时,我们是最快乐的;当他们走出校园,进入更高一级学府时,还惦记你、想念你、感激你,能有什么代替这种幸福感呢?
二、树立师德,提升自身的能力,教有所成,获取真正的持久的幸福感。
(一)以纲为范,樹立师德。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出:爱岗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师道德规范的思想前提,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岗敬业是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对事业全身投入和不懈追求的信念。“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一个爱岗敬业的老师,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会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言传身教,律己正身,用榜样示范去规范学生行为。
(二)提升能力,教有所成。
作为教师,光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尤其在如今瞬息万变的时代,必须要与时俱进,学习现代化的知识。现在提倡“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读书。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要求的口号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学生读什么,我们也读什么,读《哈利·波特》《男生贾里》《沈石溪动物小说》,读莫言小说,读铁凝散文、张海迪散文,林海音小说……彼此有了共同语言,才有交流的基础。也读叶圣陶、李镇西、窦桂梅、于漪、钱梦龙,摘记大家语录精髓,读《进修与研究》《现代教学》《上海教育科研》了解最前沿的科研信息。
在光怪陆离的社会,在人心躁动的社会,一个教师的完善需要通过自我意识对自己的教学心理和行为进行不断调控。可以说,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自我调节的水平越高,越能促进一个人的发展,并进而实现自我的逐步完善。怎么进行自我调控?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用积极的心理应对,设法摆脱困扰,继续努力。即使面对完全不同的学生、学段,也能够尽快地适应和习惯。
自我完善则指他们能够时刻注意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兴趣,扩大知识面,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正是由于优秀教师能自觉地完善自我,保持不断进取、不断发展的势头,才能攀登上一个又一个教育和教学上的高峰。
(三)师生心心相印,课堂和谐温暖。
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而进行的沟通过程,而教师的教学风格形成了课堂的风格。如果学生对教师沟通风格的评价是积极的,例如教师采用友好型风格、生动型风格、关注型风格与学生进行沟通,那么学生会更加喜欢学习,对教师的满意度更高,也会更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其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曾动情地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使我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享受到了人生的快乐。”[4]我们听过许多名师讲课,他们更多的时候是追求一种状态,一种教师和学生都“在场”的状态,只有处于师生都“在场”的状态,课堂才不是不能触动学生思维的表演。我们应该把教学双方的是否“在场”看做是衡量一堂好课的一个先决条件,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标志着课堂的失败。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双方思维“在场”的高度重视,课堂吸引了学生,就达到了教学的“智慧境界”。课堂教学双方的“在场”,取决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备课、讲课、辅导)中是否做到了“心中有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5]这心,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就是师生之间的和谐共鸣,用心构筑的课堂就是幸福的课堂。
总之,教师的岗位也许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也许是波澜不惊的,但平静的生活中悄悄孕育的是不平常甚至贯彻师生彼此一生的幸福,“幸福课程”让我们不失一点却收获满满。
参考文献
[1] 赵汀阳:知识、命运和幸福[J].哲学研究,2001(8).
[2] 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 魏书生:魏书生文选一·二卷[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2.
[5]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