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才有兴趣想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变成了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我在指导低年级儿童做好预习的过程中,经常为课堂的精彩而感动,而这些精彩正是源于学生有效的预习。
一、感知数学(触摸数学之本)。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前作为教师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你的说教和枯燥的数字感兴趣。比如在教学《分一分》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和家长布置的预习作业是一起逛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想想,这样摆有什么好处?通过布置这个预习作业,在上课时学生能很快地说出“同样的物品摆在一起”,并能说出这样放的许多好处,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无需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
二、体验数学(探究数学之核 )。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我们的另一个手段就是要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活动可以到社会大课堂具体感受,也可以把活动现场搬到教室里,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我在执教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时,用挂图太抽象,多媒体也不方便,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准备一套不同面额的人民币不现实。因此我发了这样的预习提纲告知家长:
《认识人民币》的预习提纲如下:解决的问题:1.什么是人民币?2.什么情况下使用人民币?3.收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样币即可)。可参考数学书第53页(1分,1角请收集10枚,均为上课使用。)4.了解币面上的图案。5.重点了解人民币的换算关系,并根据了解的内容初步尝试换钱。单位之间的换算与改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邻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如1元=10角,1角=10分。
1.单名数化单名数
2元=()角 20角=( )元
3角=()分 40分=()角
单名数化复名数或复名数化单名数
1元6角=( )角 25角=( )元( )角
让学生说出每题的转化的过程,如1元等于10角,再加上6角,所以1元6角等于16角。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兑换人民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改写的道理。
2.人民币的计算
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正确使用人民币。人民币的计算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后学习的。
加法:4角+8角=( )元( )角
单位相同,直接相加是12角,再把12角转化成1元2角。
减法:3元-4角=( )元( )角
单位不相同,转化成相同单位相减,3元=30角,30角-4角=26角;26角就是2元6角;或者1元-4角=6角,2元+6角=2元6角。
人民币的认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为了正确认识人民币,在家长购物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来付账,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通过这样的预习,使学生认识到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进率关系,在购物中,学生体会到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而在上课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
三、因材定向(实践数学之本)。
一年级学生应该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采用不同的预习方法。
1.调查性预习:如学习加、减法运算时,先让学生调查他们生活中发现的数学加法问题有哪些,在课堂上进行发言。这样就不会让学生觉得加法问题只是单纯的计算,而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处处皆是,所以兴趣大增。
2.动手性预习:在教材中有一题比较哪根绳子最长时,布置让他们回家拿三根相同粗细的铅笔,用线像书上那样绕上去,看看哪个最长。学生通过动手亲自操作,一下子就懂了。还有两次剪绳的问题等等。
3.游戏性预习: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让学生在家里跟爸爸妈妈做猜数游戏,老师预先在课堂上教他们玩。学生在游戏中既得到了乐趣,又学到了知识。还有分成和组成等等。
4.体验性预习:如数学故事“谁喝得多”一题中,需要通过剩下的水来推断谁喝的多,在思维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直接讲,多数学生可能就不容易掌握,所以布置了体验预习。让学生在家里自己拿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装上同样多的水,自己像书上那样喝一些,体验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同时印象深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前就要学生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在身边也能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认识图形》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们和家长一起收集相同的图形,让学生留心观察各种商品的形状。在上课时学生们就能很快地说出“同样的形状”的商品,也懂得将相同的形状的商品进行分类。用学生身边的“情景”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同学们喜欢上数学,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课前预习对提高数学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感知数学(触摸数学之本)。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前作为教师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你的说教和枯燥的数字感兴趣。比如在教学《分一分》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和家长布置的预习作业是一起逛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想想,这样摆有什么好处?通过布置这个预习作业,在上课时学生能很快地说出“同样的物品摆在一起”,并能说出这样放的许多好处,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无需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
二、体验数学(探究数学之核 )。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我们的另一个手段就是要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活动可以到社会大课堂具体感受,也可以把活动现场搬到教室里,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我在执教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时,用挂图太抽象,多媒体也不方便,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准备一套不同面额的人民币不现实。因此我发了这样的预习提纲告知家长:
《认识人民币》的预习提纲如下:解决的问题:1.什么是人民币?2.什么情况下使用人民币?3.收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样币即可)。可参考数学书第53页(1分,1角请收集10枚,均为上课使用。)4.了解币面上的图案。5.重点了解人民币的换算关系,并根据了解的内容初步尝试换钱。单位之间的换算与改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邻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如1元=10角,1角=10分。
1.单名数化单名数
2元=()角 20角=( )元
3角=()分 40分=()角
单名数化复名数或复名数化单名数
1元6角=( )角 25角=( )元( )角
让学生说出每题的转化的过程,如1元等于10角,再加上6角,所以1元6角等于16角。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兑换人民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改写的道理。
2.人民币的计算
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正确使用人民币。人民币的计算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后学习的。
加法:4角+8角=( )元( )角
单位相同,直接相加是12角,再把12角转化成1元2角。
减法:3元-4角=( )元( )角
单位不相同,转化成相同单位相减,3元=30角,30角-4角=26角;26角就是2元6角;或者1元-4角=6角,2元+6角=2元6角。
人民币的认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为了正确认识人民币,在家长购物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来付账,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通过这样的预习,使学生认识到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进率关系,在购物中,学生体会到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而在上课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
三、因材定向(实践数学之本)。
一年级学生应该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采用不同的预习方法。
1.调查性预习:如学习加、减法运算时,先让学生调查他们生活中发现的数学加法问题有哪些,在课堂上进行发言。这样就不会让学生觉得加法问题只是单纯的计算,而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处处皆是,所以兴趣大增。
2.动手性预习:在教材中有一题比较哪根绳子最长时,布置让他们回家拿三根相同粗细的铅笔,用线像书上那样绕上去,看看哪个最长。学生通过动手亲自操作,一下子就懂了。还有两次剪绳的问题等等。
3.游戏性预习: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让学生在家里跟爸爸妈妈做猜数游戏,老师预先在课堂上教他们玩。学生在游戏中既得到了乐趣,又学到了知识。还有分成和组成等等。
4.体验性预习:如数学故事“谁喝得多”一题中,需要通过剩下的水来推断谁喝的多,在思维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直接讲,多数学生可能就不容易掌握,所以布置了体验预习。让学生在家里自己拿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装上同样多的水,自己像书上那样喝一些,体验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同时印象深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前就要学生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在身边也能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认识图形》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们和家长一起收集相同的图形,让学生留心观察各种商品的形状。在上课时学生们就能很快地说出“同样的形状”的商品,也懂得将相同的形状的商品进行分类。用学生身边的“情景”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同学们喜欢上数学,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课前预习对提高数学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