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群体中频繁出现的暴力伤害事件反思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教育 生命意义
热爱生命本是每一个生命体应有的基本态度,可是,如果我们用“大学生”和“自杀”作为关键词,搜索引擎很快会给出令人心痛的答案。
2010年1月8日,宁波万里学院大四学生卢某在学校操场单杠上用皮带吊自杀,①这是2010年媒体报道的第一例大学生自杀事件;②2009年12月29北京吉利大学一男生在酒店内被发现自杀身亡。在网上搜索“大学生杀人”,结果也同样令人心余悸。2010年10月20日23时左右,中国西安发生了一起大学生故意杀人的恶性案件,这就是药家鑫案件;从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中,人们看到了一个精神黑洞—对生命的麻木,残害与漠视人类生命的行为足以引起人們的紧张和恐惧。
一、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
所谓人的生命,是指人的自然生命。其表现为一种自然存在和物质复合体。一个人,不在于他有自然生命,而在于他还有特定的人格,即他的“价值生命”。而生命教育就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根据从事生命教育的专家肖敬的观点,生命教育应以教育为手段,以生命为核心,倡导认识、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在享受生命的基础上提升生命质量,并获取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最为迫切、最为关注人生态度、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问题的时期。上述事例中的当代大学生,由于其对生命价值观的模糊,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导致了认为可以随意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者剥夺他人的生命,这些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非常浅薄。因此,实施生命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教育的缺陷在于只重视学生的“如何而生”,忽视学生“为何而生”
人的生命从来不是单一的自然生命,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和智慧生命四个部分组成的,人应是完整的存在。人的生命完整性要求教育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指向生命自我,使受教育者的现在和未来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超出受教育者自然存在的直接需求,进行生命意义的建构与价值的提升;三是进行生命的升华,积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只有三个目的交融相汇,人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全面人。
大学生受到自身年龄、阅历、理解能力、生活范围、交流对象等方面的局限,单靠自己有限的经验和理解能力,很难探索到生命的真谛。正由于此,学校教育更应给年轻的生命个体以“人”的理念,而非“物”的理念,让生命个体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警省、自我提升、自我建构,扩展生命意义,从而达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但是,现行的学校关于生命教育尚存在种种问题:其一,生命教育的内容贫乏、形式单一,没有明确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其二,对青年学生进行生存能力的培养,还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其三,教师缺乏对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我认为教育的主要宗旨是着力于教会人的是‘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由干它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教育,荒废了它在意义世界中导行的职责,不能让人们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也必然前提性地要抛弃塑造人自由心灵的那把神圣的尺度;把一切教育的无限目的都化解为谋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
三、教育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成为了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唤醒生命之爱,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积极展现中赋予生命以意义
生活总是有生命的生活,生活意义总是有生命的生活的意义。生命是生活之本,对生命之爱是生活意义的根源。热爱生命,意味着要抓住现时,努力将生命展现于现时,极力在生活中表现自己,从而获得现时生活的充盈。因此,教育要引导人们把握当下,珍爱生活,唯此,才能处处享受到生活的欢乐,深切体悟生命的意义。
(二)提升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在省察自我中发现生命的意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我存在、自我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认识和评价,它是在自我与非我区分开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主体之为主体的核心。教育不可能给予人以现成的生活意义,教育可以通过引导个人的自我意识来启发人的生活意义。通过启发引导,促使人们自己积极、主动地创造自我,升华自我。
(三)培养坚强意志,引导学生在挑战痛苦中实现生命的意义
对生命意义的发现和获得,可以借助在生活中体验价值、通过劳动提供和创造价值以及在苦难中实现价值这三种方式来实现。个体的生命体验不仅有愉悦、幸福的人生体验,还有生活中的重要丧失、重大挫折、苦难、逆境甚至死亡的威胁。这些负性体验并不都是有害的,痛苦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提醒人需要做出改变,因此,德育工作者应注意引导学生追求本真的生存,教会学生用坚强的意志忍受痛苦、体验痛苦、挑战痛苦,从而激发出更大的生命潜能。
(四)激发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劳动实践中开创生命的意义
“生命意义是什么”和“生命的存在对我有什么意义”是两个十分相似却又有着截然不同意蕴的命题。前者是一个绝对性命题,可以说,生命本身就是意义,活着就是意义;后者是一个具有价值指向性的相对性命题,生命之于人类而言,更多的意味着人对物质生命的超越、对精神生命的诉求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对这些规定、使命、任务所作的有意识表达,就构成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要求个人多为社会和他人着想,勇于自我牺牲。生命的意义也正是体现在承担责任、勇于奉献与不断创造中。
因此,必须加强并加快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切实从心理、生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价值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关爱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和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文锦.高教视野中的生命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
[2]芮雪,钟添贵.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德育,2008(3).
[3]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出版社,2002:108.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教育 生命意义
热爱生命本是每一个生命体应有的基本态度,可是,如果我们用“大学生”和“自杀”作为关键词,搜索引擎很快会给出令人心痛的答案。
2010年1月8日,宁波万里学院大四学生卢某在学校操场单杠上用皮带吊自杀,①这是2010年媒体报道的第一例大学生自杀事件;②2009年12月29北京吉利大学一男生在酒店内被发现自杀身亡。在网上搜索“大学生杀人”,结果也同样令人心余悸。2010年10月20日23时左右,中国西安发生了一起大学生故意杀人的恶性案件,这就是药家鑫案件;从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中,人们看到了一个精神黑洞—对生命的麻木,残害与漠视人类生命的行为足以引起人們的紧张和恐惧。
一、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
所谓人的生命,是指人的自然生命。其表现为一种自然存在和物质复合体。一个人,不在于他有自然生命,而在于他还有特定的人格,即他的“价值生命”。而生命教育就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根据从事生命教育的专家肖敬的观点,生命教育应以教育为手段,以生命为核心,倡导认识、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在享受生命的基础上提升生命质量,并获取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最为迫切、最为关注人生态度、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问题的时期。上述事例中的当代大学生,由于其对生命价值观的模糊,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导致了认为可以随意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者剥夺他人的生命,这些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非常浅薄。因此,实施生命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教育的缺陷在于只重视学生的“如何而生”,忽视学生“为何而生”
人的生命从来不是单一的自然生命,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和智慧生命四个部分组成的,人应是完整的存在。人的生命完整性要求教育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指向生命自我,使受教育者的现在和未来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超出受教育者自然存在的直接需求,进行生命意义的建构与价值的提升;三是进行生命的升华,积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只有三个目的交融相汇,人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全面人。
大学生受到自身年龄、阅历、理解能力、生活范围、交流对象等方面的局限,单靠自己有限的经验和理解能力,很难探索到生命的真谛。正由于此,学校教育更应给年轻的生命个体以“人”的理念,而非“物”的理念,让生命个体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警省、自我提升、自我建构,扩展生命意义,从而达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但是,现行的学校关于生命教育尚存在种种问题:其一,生命教育的内容贫乏、形式单一,没有明确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其二,对青年学生进行生存能力的培养,还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其三,教师缺乏对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我认为教育的主要宗旨是着力于教会人的是‘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由干它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教育,荒废了它在意义世界中导行的职责,不能让人们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也必然前提性地要抛弃塑造人自由心灵的那把神圣的尺度;把一切教育的无限目的都化解为谋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
三、教育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成为了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唤醒生命之爱,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积极展现中赋予生命以意义
生活总是有生命的生活,生活意义总是有生命的生活的意义。生命是生活之本,对生命之爱是生活意义的根源。热爱生命,意味着要抓住现时,努力将生命展现于现时,极力在生活中表现自己,从而获得现时生活的充盈。因此,教育要引导人们把握当下,珍爱生活,唯此,才能处处享受到生活的欢乐,深切体悟生命的意义。
(二)提升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在省察自我中发现生命的意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我存在、自我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认识和评价,它是在自我与非我区分开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主体之为主体的核心。教育不可能给予人以现成的生活意义,教育可以通过引导个人的自我意识来启发人的生活意义。通过启发引导,促使人们自己积极、主动地创造自我,升华自我。
(三)培养坚强意志,引导学生在挑战痛苦中实现生命的意义
对生命意义的发现和获得,可以借助在生活中体验价值、通过劳动提供和创造价值以及在苦难中实现价值这三种方式来实现。个体的生命体验不仅有愉悦、幸福的人生体验,还有生活中的重要丧失、重大挫折、苦难、逆境甚至死亡的威胁。这些负性体验并不都是有害的,痛苦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提醒人需要做出改变,因此,德育工作者应注意引导学生追求本真的生存,教会学生用坚强的意志忍受痛苦、体验痛苦、挑战痛苦,从而激发出更大的生命潜能。
(四)激发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劳动实践中开创生命的意义
“生命意义是什么”和“生命的存在对我有什么意义”是两个十分相似却又有着截然不同意蕴的命题。前者是一个绝对性命题,可以说,生命本身就是意义,活着就是意义;后者是一个具有价值指向性的相对性命题,生命之于人类而言,更多的意味着人对物质生命的超越、对精神生命的诉求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对这些规定、使命、任务所作的有意识表达,就构成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要求个人多为社会和他人着想,勇于自我牺牲。生命的意义也正是体现在承担责任、勇于奉献与不断创造中。
因此,必须加强并加快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切实从心理、生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价值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关爱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和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文锦.高教视野中的生命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
[2]芮雪,钟添贵.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德育,2008(3).
[3]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出版社,20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