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8-0104-02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把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突出的重点,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列为第一项工程。这体现了党和国家把素质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外语教学作为教育链的一环,不仅具有与语文教育同等的人文性,而且具有跨文化的人文性,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该放在更为特殊的位置上。而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的年龄特点,素质教育的内容显得更为重要。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正处于青春期,生理方面的急剧变化,使他们在心理方面也产生了诸多显著的变化。他们一方面成人感增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但同时却容易产生固执和偏激;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但同时波动性较大,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恒心;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但也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时甚至有可能走向极端,等等。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实施教学计划,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将素质教育的内容有效地渗透到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呢?根据初中生的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以中文为母语的我们来说,对于一门外语能否学好、熟练的掌握,兴趣显得更为重要。而且对于英语的学习是一个联系性的过程,以后的高中、大学以至进入工作岗位后,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都是非常多的,所以,初中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具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和广泛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游戏、情景对话表演等方式;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改变把外语仅仅作为工具课的传统观念。诚然,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需要多背、多记,但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但不能使学生把握英语的语言特点,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会大大损害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向学生讲解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英语母语国家使用英语的一些习惯,从而掌握一些英语语言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逐渐培养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的语言教学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初中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也渴望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更大的自主性,对于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增大课堂容量,于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反映在英语教学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语法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大量单词,熟记各种时态的用法等等。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客体的做法,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现在也有不少教师正在尝试角色的转换,比如改变过去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围坐在一起,甚至与大家一块激烈地讨论问题,把整个课堂搞得生动活泼、轻轻松松。
此外,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要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首先要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不要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如在上课之前告诉学生,老师在讲解这一节课时会故意安排一些错误,谁发现的错误多,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创新的意识也将由此而生。
3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素质教育”既承认人们相同的基本素质,又看到个体的个别差异性,因此,教育应以人的实际差异为出发点,通过实施有选择的教育,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点,因此素质教育反对一刀切,反对平均主义。它在教育要求上提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育方式上提倡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教育方法上提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程设置上提倡双轨制:必修与选修同等重要。让学生在完成基本学科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最能发挥、最能发展的学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要给每个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多样化选择的余地,以便满足学习者各种不同的要求。”在个性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必须进行选择,没有选择,就无个性可言。
其次,个性发展以主体素质为支撑条件,而个性发展又反作用于主体素质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不能简单归为先天素质,或后天环境影响。而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就是主体对客体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为每个学生的才能、智慧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单纯让学生在教室听课、回答问题、作业是不够的。学生的潜能、才能是多种多样的。创设条件,让其表现,就是要提供多种活动,创设活动的空间和物质条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活动课的开设并列入课程表,形成新的课程结构,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开辟了最佳的途径。
其实,以上的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主要侧重的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而要想真正将素质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更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变革。
首先,转变观念是前提。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够推动教育事业健康的发展。现在,随着国家加强素质教育政策的深入以及素质教育成果的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素质教育缺乏深入的认识。比如现在有几种说法,第一种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没有什么不同。理由是素质教育也要考试,应试教育也讲素质。第二种是:大同小异,或小有差异。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一点点差异,差异就是少一点活动,少一点音乐和体育,所以不必作什么大的改动,加一点就行了,对应试教育作点修补就可以了。第三种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互相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说我是应试教育我就是应试教育,说我是素质教育我就是素质教育。于是把升学率的经验改一改,贴个标签,就成了素质教育的经验。第四种是:素质教育重要,应试教育也重要,同等重要。实际上,这些看法都是要混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差别,尽量把应试教育说成是素质教育,如果都这样搞,那么,实施素质教育就太容易了,贴上标签,全国不就一下子都是素质教育了吗?事实上,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内容到教学方法的深刻的变革。要认识素质教育跟应试教育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都是对立的。各种形式的同一论,都是企图回避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所以我们首先还是要抓转变教育观念,这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其次,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是关键。关于新的评价制度,一是要对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在评价过程中的权重,进行有效调控,以改变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过程中的各方面之间结构性的缺失,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二是新的评价制度一定要简便易行。如果太繁琐,确立很多指标,就会很难操作。太繁琐了就没有生命力,推广不开。有的地方主张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去搞素质教育,不学什么就考什么,中国的足球不是比较弱吗,就在中小学把足球列入升学考试。试想一下,这能行吗?归根结底,素质不是考出来的,素质的提高是靠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方法去培养,去熏陶,去诱导,去推动学生主动发展的结果。不能什么都用考试去解决问题。品德怎么考?事实上,有的品德课得高分的人却成了犯罪分子。思想情操、感情、意志,与人合作共事,艰苦奋斗、艰苦创业,这些都不能用考试去解决。所以,不能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去提高素质,而是应该建立素质教育新的评价制度。唯有此,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唤来我们教育的春天;才能真正唤来我们民族的春天。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把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突出的重点,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列为第一项工程。这体现了党和国家把素质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外语教学作为教育链的一环,不仅具有与语文教育同等的人文性,而且具有跨文化的人文性,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该放在更为特殊的位置上。而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的年龄特点,素质教育的内容显得更为重要。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正处于青春期,生理方面的急剧变化,使他们在心理方面也产生了诸多显著的变化。他们一方面成人感增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但同时却容易产生固执和偏激;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但同时波动性较大,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恒心;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但也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时甚至有可能走向极端,等等。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实施教学计划,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将素质教育的内容有效地渗透到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呢?根据初中生的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以中文为母语的我们来说,对于一门外语能否学好、熟练的掌握,兴趣显得更为重要。而且对于英语的学习是一个联系性的过程,以后的高中、大学以至进入工作岗位后,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都是非常多的,所以,初中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具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和广泛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游戏、情景对话表演等方式;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改变把外语仅仅作为工具课的传统观念。诚然,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需要多背、多记,但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但不能使学生把握英语的语言特点,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会大大损害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向学生讲解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英语母语国家使用英语的一些习惯,从而掌握一些英语语言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逐渐培养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的语言教学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初中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也渴望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更大的自主性,对于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增大课堂容量,于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反映在英语教学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语法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大量单词,熟记各种时态的用法等等。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客体的做法,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现在也有不少教师正在尝试角色的转换,比如改变过去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围坐在一起,甚至与大家一块激烈地讨论问题,把整个课堂搞得生动活泼、轻轻松松。
此外,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要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首先要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不要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如在上课之前告诉学生,老师在讲解这一节课时会故意安排一些错误,谁发现的错误多,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创新的意识也将由此而生。
3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素质教育”既承认人们相同的基本素质,又看到个体的个别差异性,因此,教育应以人的实际差异为出发点,通过实施有选择的教育,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点,因此素质教育反对一刀切,反对平均主义。它在教育要求上提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育方式上提倡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教育方法上提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程设置上提倡双轨制:必修与选修同等重要。让学生在完成基本学科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最能发挥、最能发展的学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要给每个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多样化选择的余地,以便满足学习者各种不同的要求。”在个性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必须进行选择,没有选择,就无个性可言。
其次,个性发展以主体素质为支撑条件,而个性发展又反作用于主体素质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不能简单归为先天素质,或后天环境影响。而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就是主体对客体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为每个学生的才能、智慧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单纯让学生在教室听课、回答问题、作业是不够的。学生的潜能、才能是多种多样的。创设条件,让其表现,就是要提供多种活动,创设活动的空间和物质条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活动课的开设并列入课程表,形成新的课程结构,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开辟了最佳的途径。
其实,以上的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主要侧重的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而要想真正将素质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更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变革。
首先,转变观念是前提。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够推动教育事业健康的发展。现在,随着国家加强素质教育政策的深入以及素质教育成果的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素质教育缺乏深入的认识。比如现在有几种说法,第一种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没有什么不同。理由是素质教育也要考试,应试教育也讲素质。第二种是:大同小异,或小有差异。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一点点差异,差异就是少一点活动,少一点音乐和体育,所以不必作什么大的改动,加一点就行了,对应试教育作点修补就可以了。第三种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互相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说我是应试教育我就是应试教育,说我是素质教育我就是素质教育。于是把升学率的经验改一改,贴个标签,就成了素质教育的经验。第四种是:素质教育重要,应试教育也重要,同等重要。实际上,这些看法都是要混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差别,尽量把应试教育说成是素质教育,如果都这样搞,那么,实施素质教育就太容易了,贴上标签,全国不就一下子都是素质教育了吗?事实上,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内容到教学方法的深刻的变革。要认识素质教育跟应试教育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都是对立的。各种形式的同一论,都是企图回避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所以我们首先还是要抓转变教育观念,这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其次,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是关键。关于新的评价制度,一是要对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在评价过程中的权重,进行有效调控,以改变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过程中的各方面之间结构性的缺失,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二是新的评价制度一定要简便易行。如果太繁琐,确立很多指标,就会很难操作。太繁琐了就没有生命力,推广不开。有的地方主张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去搞素质教育,不学什么就考什么,中国的足球不是比较弱吗,就在中小学把足球列入升学考试。试想一下,这能行吗?归根结底,素质不是考出来的,素质的提高是靠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方法去培养,去熏陶,去诱导,去推动学生主动发展的结果。不能什么都用考试去解决问题。品德怎么考?事实上,有的品德课得高分的人却成了犯罪分子。思想情操、感情、意志,与人合作共事,艰苦奋斗、艰苦创业,这些都不能用考试去解决。所以,不能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去提高素质,而是应该建立素质教育新的评价制度。唯有此,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唤来我们教育的春天;才能真正唤来我们民族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