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撒哈拉岩画之谜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yu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撒哈拉沙漠深处,有一恩阿杰尔岩石高原高出沙漠几百米,高原在酷旱高温的气候下裂解为石漠和石滩,最坚硬的崖谷残存地面,渺无人烟,却有无数斑斓多彩的岩画留于崖壁。
  
  轰动世界的发现
  
  德国青年探险家巴尔斯1850年路过恩阿杰尔高原,无意中发现了岩壁上的水牛、鸵鸟鸟、人物刻像。却未作深入调查。之后,法国柯提耶中尉、布尔南中尉也有类似的发现。
  1934年,阿尔及利亚还是法国的殖民地。一支精疲力竭的法国巡逻队来到高原北部的欧德赫拉特峡谷歇脚。带队的布莱昂少尉刚在阴影处躺下,眼前忽然一亮,在那绝无人迹的干旱谷地崖壁上,竟有一幅与真牛一样大小的犀牛图像。巡逻队被这意外的发现吸引住了,忘却了疲劳,起身进行搜索。呵,35公里长的荒谷两壁全是图画,五颜六色,展现了史前民族的家庭生活、狩猎场面和宗教仪式,还有装载执盾持矛战士的战车图,形态逼真。
  巡逻队向政府作了报告。撒哈拉沙漠有条壁画长廊的消息不胫而走,探险家、旅行家、考古学者纷至沓来。
  
  世界最大的史前艺术博物馆
  
  撒哈拉壁画群考察成果披露后,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跋涉者不畏艰险,身入大漠探奇,欣赏这一宏丽的艺术殿堂,让自己神游于梦幻般的史前年代。
  壁画绝大部分不是干刻,而是嵌入艳丽的色彩。主调为黄色。红土、白土、木炭分别被作为红、白、黑三色来使用。水、树脂、动物油、牲畜血、蜂蜜、尿等,作为颜料调和剂。由于沙漠气候干燥,涂在刻线里的颜料至今没有脱落,色彩艳丽。
  千姿百态的动物形象,表现了撒哈拉大漠的勃勃生机。最多为水牛,其次是马,再就是驼鸟、羚羊、大象、长颈鹿、河马等,“沙漠之舟”骆驼反而极少出现。动物或站、或走、或跳跃、或狂奔,形体消瘦或胖墩,也有怀孕的母兽,又有中了长矛、箭矢的伤兽。猎人张弓搭箭,野兽受惊狂奔。牧人赶着大群水牛,在水草地上放牧。拴在椭圆形茅屋前的水牛在休息,一大群长角牛跚跚归来。两匹马拉着战车飞驰。只有对兽类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才能绘出如此生动的百兽图,其造诣之高堪与同时代世界各地岩画相媲美。
  众多的人物图像,展示了史前撒哈拉人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场面。出现最多的是武士形象,他们以战争和狩猎为职业,有的弯弓射兽,有的执矛站在战车上冲锋。多数为裸体像,也有穿衣戴帽的领袖人物,这些人多为正面像,凝视前方,道貌岸然,说明当时已有等级、贫富之别,正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作为繁衍的象征,有群女嬉闹图,男女交欢图,乳房格外突出的美女图等等。有一幅画着许多小屋的风情图,第一幢门口没有人,其它各幢都有一个抱小孩的女子,似乎是一夫多妻制的一个家庭。
  除了动物和人物图像外,还有许多令人费解的手印、足印和符号。有的是手脚沾了颜料按在岩壁上的,有的在印记上加工凿刻深化。一些成簇的古怪符号,它的笔法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似乎上下左右都可解读,当是那个时代的原始文字。
  
  是谁刻下这些岩画
  
  气势磅礴的撒哈拉岩画,证明这片高原曾经居住过为数不少的人类。通过对地面遗址的灰烬、牛羊遗骸和大量石质工具,以及壁画标示的石斧、石镞,进行同位素鉴定,可以断定距今1万到4000年前,这里处于新石器时代。那时撒哈拉还未变成沙漠,而是草原、绿洲和荒漠相间的大地,很多部落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了相当发达的狩猎畜牧文明。磨光石器、粗陶制造、原始文字,就是这个文明的主要代表。
  根据岩画图形,考古学家将撒哈拉古人分为三群:(1)圆头人:岩画中的人物头部为圆形,肩、背、腹、足部涂着不规则的白色斑点;今日中非、西非黑人的服饰有类似标记,他们属于苏丹语系部落。(2)假面具人:岩画人像戴着面具,与今日西非塞奴佛族人举行成人仪式所戴的面具相同,可见当年聚居过塞奴佛族人。(3)牧牛人:岩画中牧人的高大体形、发型、辫子、服饰,与今日居住在尼日尔河流域的呼鲁贝族相同。
  石器时代没有金属锐器,如何刻出这么庞大的壁画群呢?古人用的是锐利的燧石,在岩壁上凿刻轮廓线条,用小石臼捣研矿石颜料,用手指、草把、兽毛刷涂人颜料。技法类似现代石雕。
  古人花费这么多的时间,耐心细致地创作成群壁画,意在何为?这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开的谜。考古学者持有四种说法:巫术活动或宗教仪式说,纪录社会生活说,业余游戏娱乐说,装饰居处说,各执一词,未有定论。
  第一种说法呼声最高。岩画中中箭、落陷阱的野兽,预示现实生活中的狩猎必将丰收,这是“杀害巫术”。两腿叉开、突出生殖器的女性.以及被夸张的动物生殖器,这是“繁殖巫术”。至于游戏、装饰的说法,似乎缺少根据。因为聚落遗址上的岩画多是新画覆盖旧画,无序重复,难以起到装饰的作用;况且,未曾出现自然风光、山川草木之类图像,谈不上美化环境。倒是狩猎、战斗、礼仪、舞蹈等主题,在作品中占了压倒多数,明显表达了古人渴求生存的欲望。
  撒哈拉土著古人制作了这些撒哈拉岩画中的牧牛图(浮雕)岩画,这是没有疑问的。但一部分学者却另辟蹊径,认为当时的土著尚没有这样高的文化技术水平,不可能画出这样好的岩画,只能是外星人的作品;有人认为岩画艺术风格带有古希腊迈锡尼文明的痕迹,是迁徙到撒哈拉的古希腊人绘制的。
  
  岩画:撒哈拉沙漠化的见证
  
  古地理学家描绘了撒哈拉的历史:距今5万至2万年前是撒哈拉的湿润期,那时降雨充沛,河流众多,湖沼罗布,土壤肥沃,覆盖着稠密的热带雨林。距今5000年前进入干燥期,即使此时,年降雨量仍达300毫米以上,林地退化为草原,依然适于人类放牧。难怪土著人称呼这片高原为“恩阿杰尔”,原意就是“河流很多的台地”。
  岩画表现的动物群和人物形象,完全符合当年的自然变迁。早期刻绘的人兽常与原物等大甚至更大,注重图像细节,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后期的形象缩小,刻画糊涂,不完整,形式僵化以至抽象化。这说明作者生活于不同的自然环境,早期风调雨顺、食源充足,故能悠然自得,从容作画;后期气候日趋干燥,狩猎不易,生活艰难,作画时不如祖先潇洒而陷于烦躁和简化。整个壁画艺术随着沙漠化走向衰落。
  使用碳测技术,断定岩画群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前后延续8000年,分属于4个时期,如实反映了撒哈拉沙漠化的过程。
  (1)狩猎时期,或称“史前水牛时期”,从公元前8000年到前3500年。这时撒哈拉相当润湿,野生动物多,岩画中的野象翘鼻漫步,犀牛突牙。河马伸舌,塘鹅成群,水牛遍地,人们用石器狩猎,不愁没东西果腹。
  (2)放牧时期,或称“牛的时代”,从公元前3500年到前1500年。这时水源不足,水牛退出历史舞台,黄牛频繁出现。岩画中有赶牛和拴着小牛的饲养场面,最大的放牧牛群达印头以上。大象、犀牛、驼鸟、狮子偶尔出现,为数不多。画面有手持弓箭互相敌对的群体,乃是为了争夺家畜而械斗。有乘船狩猎河马的场面,说明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飞跃进步。遗址出土野生动物骨骼不多,大量的是牛骨,说明居民主要食物是牛肉。
  (3)马匹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200年。气候更趋干燥,荒漠夹着绿洲,野生动物极少出现在岩画上,牛的形象逐渐减少,家养马匹占尽风流。不仅是马群,还有马拉的战车;战车的造型和武士持枪执盾的模式,几与希腊的迈锡尼艺术同出一辙。这是一个大谜团。马的放牧始于中亚,非洲人不知马为何物。马匹何能入主撒哈拉,是谁通过什么途径传来的?怪不得一些学者要说岩画是古希腊人所作的了。
  (4)骆驼时期,始于公元200年。“牛时代”的牧人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因植被退化被迫迁徙到南方新草场;沙漠化加剧,马匹也难以生存,耐旱的骆驼便取而代之。公元5世纪,撒哈拉有过几十年短暂的湿润期,此后每况愈下,从稀树草原到荒漠草原直到连天沙漠,只留下那些岩画无声地追述以往的欢乐岁月。
  (责任编辑/孙开颜)
其他文献
在我国最大的工商金融中心——大上海的东部,有一片522平方公里的大地。她,就是举世瞩目的浦东。  1990年春天,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回到北京后,郑重地对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几件事,我还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不久,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宣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伟大战略决策。    新世纪耀眼的明星    最近,英国有名的经济学家马丁博士在一次讲演中不得不惊呼:
期刊
不怕走“资”    荣智健1942年出生于上海的巨富家庭,他的父亲荣毅仁在建国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纺织工业部副部长。荣智健是含着银钥匙长大的,他念中学时就拥有一辆自己的英产跑车,他在天津大学求学期间是出名的阔绰公子。“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的父亲成为了专政对象,而荣智健则被发配到凉山的一个小水电站做苦工。他后来曾回忆道:这段生活使我得益匪浅。  1978年,荣智健凭单程签证投奔香港的亲戚,并邀请他
期刊
走长江,漂三峡,江北橙黄桔绿掩映中有一大殿,背依崇山峻岭,前临浩浩大江,远眺江南五老峰、芙蓉峰,如笔架连峙,似碧莲待放,独有一种山川钟灵、江水毓秀的气派。它就是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认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祠堂。  走近三级压顶,六柱触地的屈原祠,但见郭沫若题写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高十数米的牌楼式山门正中额题:“清烈公祠”,两侧榜题“孤忠”、“流芳”,表现屈原忠贞高尚
期刊
19世纪初,在澳大利亚布尔纳格城,有一商人从阿根廷带回一株仙人掌。这种植物既可观赏,又可作为防范野兽的“刺墙”。人们竞相引种,很快繁殖起来。到1925年,迅猛繁衍的仙人掌竟占领了28万多公顷的土地,使农民无法种植其他作物。后来,一位生物学家从南美洲带来了一种叫卡克欧拉斯的毛虫。这种毛虫个头大,繁殖率高,经一年多时间,终于把仙人掌吃了个精光。为感谢毛虫,当地居民专门建立了一座铜雕的毛虫纪念碑。  在
期刊
剑术在武术器械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古代以剑术成名的却是一个不让须眉的巾帼,她就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技击家越女。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在励精图治、准备伐吴的时候,范蠡给他引荐了一个精于剑术的奇女子。勾践与她交谈后,觉得果然不凡,马上以“越女”之号赐之,并任命她为军队的“武术总教官”,当时无人能敌越女之剑。据史书记载,越女当时从动静、虚实、攻守、快慢、内外、顺逆、呼吸等方面,将剑术及“手战之道
期刊
核试验    1998年5月11日和5月13日。印度在距巴基斯坦边境仅63英里的拉贾斯坦邦博克兰沙漠地区共进行了5次核试验,震惊了世界。  这并不是印度第一次试验核武器。早在1974年5月18日,印度就在同一地区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并称之为“和平核装置试验”。如今,不过是把试验从“地下”转入地上。  印度今年5月这5次核试验的情况比较简单。第一枚是4.5万吨级的氢弹即热核装置,同日在东部地区试射5
期刊
斯大林对烹饪不感兴趣。与高加索地区的大多数男人不同,他从来不亲自下厨。斯大林认为,男子汉不应该经常在厨房里忙于搞饭菜,这样久而久之会消磨人的意志。  十月革命前,斯大林曾经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偏僻荒凉的西伯利亚。当时他跟俄国共产党的著名活动家加米涅夫、斯维尔德洛夫居住在简陋的农舍里,三人轮流做饭菜。但斯大林只愿意出外捕鱼、狩猎、劈木柴、挑水等,却总是借故躲避烤面包、烧煮菜之类家务活,他甚至连洗菜的事情
期刊
正当地球村的居民即将进入98国际海洋年之际,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了“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  展厅里,按照年代顺序排列着远古的石器,古朴的青铜器、精美的瓷器、巧夺天工的丝绸、鬼斧神工的石雕,……但细心的参观者发现,最后一组展品,并不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清朝的艺术品,却是元代的一组瓷器。  这是主办者的失误?布展人员的疏忽?  都不是。这是我国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水下考古的成果。这一组瓷器预示着中国考古
期刊
牛仔裤,由最初的工作服发展成为一种时髦服装,今天流行于世界。  牛仔裤的设计者李维·施特劳斯,原籍德国,是位犹太人。有一次,他乘船去发展业务,带子一些线团之类的小商品和一批供淘金者搭帐篷和马车篷用的帆布。在船上,商品很快就销售一空。等到了码头,他下船去推销帆布时,正好遇到了一位淘金工人。他赶快上前问:“您买帆布搭帐篷吗?”淘金工人回答说:“我们这需要的不是帐篷”,然后接着说,“我看你出售的帆布作裤
期刊
1944年,瑞典化学家米勒因成功研制高效农药DDT而获诺贝尔化学奖。当时科学界对这种神效的农药问世而感到欣慰,人们认为农业将因此而掀起一场革命。由于DDT的迅即推广使用,农业害虫得到有效的杀灭,粮食大幅增产,农业收益快速增加。科学家们把DDT当成是对付农业害虫的法宝。  然而,多年的大范围推广使用,人们才发现它带来的是无穷的恶果:各种害虫不仅未被全歼,反而越发猖獗,危害益重;农药残毒附着于农产品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