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的理念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来源 :亚太传统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faqiang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医药产业与天然药物的发展,我国中药资源的贮量已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医学模式从治疗疾病向减少疾病、维持健康的转变,“治未病”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治未病”能够通过运动养生、针灸按摩、饮食调理等不用药或少用药的手段而使人体保持健康的状态,从而有效减少中药资源的消耗。对“治未病”的特色与优势进行总结,对中药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并就“治未病”的理念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治未病;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00-00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在增进人民的健康、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和人类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中药资源的社会需求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资源需求危机日趋严重。对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政府和医药行业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治未病”是最早产生于我国的伟大医学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精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工治未病”,“预防为先”,“未病先防”,“见微知著”,“已病防变”,“未病先治”。随着全球疾病谱的改变和死因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中医学的这一伟大思想,在今天仍极具先进性,不仅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方法,而且也对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 “治未病”理念的重要性与优势
  
  “治未病”是从人体内在抗病能力的调动和对人体外界致病因素的防范,通过适四时之变化,精神修养,节饮食,慎起居,锻炼体魄,讲究卫生等方面来实现人体保健、疾病预防的目的。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日益凸显出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1.1 “治未病”的由来
  “治未病”一词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但“治未病”的理念却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如《扁鹊见齐桓公》中对疾病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与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其后,张仲景、华佗、葛洪、孙思邈、朱丹溪、张景岳、叶天士等大医家均继承、丰富与发展了“治未病”理论。可见“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上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所谓“治未病”,通俗说即“预防”思想:一是指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指当疾病已发生,如何控制处理,不使其加重;三是指疾病已经发生而控制其传播、扩散。“治未病”还包含了医疗系统与医生对民众所采取的保健措施,如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的防疫措施。就病人或平常人来说,是如何祛病延年、养生益寿。
  此外,我国古代在药物上也突出了“治未病”的思想而将养身、养性的药材放在首位,将治病的药材放在次要地位。《神农本草经》上、中、下品三类药物中,强调“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品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品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1.2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西方观念认为“医学是关于疾病的科学,医学的任务是对已患病的人进行治疗”。然而,大量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针对疾病的医学思想和行为,在降低病死率的同时,却又导致患病率的不断增加;在医学与药物学进步的另一面又导致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上升,医疗费用日益上涨,难以控制,造成了社会的极大负担和分配不公。世界性医疗危机的不断出现,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进行反思。1996年,WHO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WHO的研究报告还指出:“在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因素中,现代医疗的影响只占8%”。随着“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的建立,改变西方医学模式,改变只重视病而忽视“人”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治未病”科学发展观。疾病的防治战略的“前移”和“重点”的下降,为中医药发挥整体观、辨证观、个体化思想,对疾病、亚健康状态“上工治未病”进行防治和综合调理,在延长生命的同时提高生存质量的优势创造了条件。
  
  1.3 “治未病”的优势
  作为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预防医学的最基本的思想,治未病不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而且不断得到弘扬并形成了五个方面的优势:①注重在未发病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疾病发生;同时在一旦患病之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传播或复发;②强调整体预防,治未病不仅把病人当作生物体进行预防,而且重视从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③注重常用的除害灭病、养生防病的基本方法,如气功、太极拳、各种保健操等,不仅简便易行,而且健身防病效果显著。如东汉华佗创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等;④强调食养、食疗。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列出了用于养身、治疗的食物154种。他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⑤着眼于利用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的中医中药,如菊花、天麻、川芎、黄芪、丹参、三七、人参、桔梗、猪苓、灵芝等来预防与治疗疾病。
  
  2 中药资源的现状
  
  2.1 我国中药的资源量
  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保健、防治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1984年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表明,我国中草药种类共有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统计表明,其总蕴藏量达850万吨。
  
  2.2 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由于受国际上绿色消费热潮的影响,中药行业在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速度很快,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的40%以上。
  2007年,中国中成药制造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3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51%;中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2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6.97%。医院是中药饮片最大的使用单位,据统计,广东省中医院每日的饮片消耗量高达4吨,而北京广安门医院每日的饮片消耗量也超过2吨。
  2008年初,我国中药企业已有近1500家,有9000余个中成药品种,剂型也从传统的“丸、散、膏、丹”发展到现在的滴丸、粉针剂、胶囊等40多种。中药产品年出口总额超过10亿美元。在一些地区,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药材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
  与此同时,国外医药巨头也跃跃欲试,当今世界医药20强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中草药研究中心,有些企业也开始在中国网罗中药开发人才。受中药板块高利润、高增长等利好因素的吸引,社会上大量资本流入中药行业,使中药行业竞争格局发生很大变化。
  
  2.3 中药资源面临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药产业化的发展,曾经拥有丰富中药资源的中国,目前中药资源呈恶性循环趋势,中药资源面临可持续发展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的挑战,给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例如:野甘草20世纪50年代蕴藏量达200多万吨,但目前不到35万吨,麝香资源比50年前减少70%。冬虫夏草的产量已不足20年前的10%,价格已经飙升至20万元/kg。川贝母、肉苁蓉、千金藤、杜仲、黄柏、麻黄、龙胆草等资源破坏十分严重,人参、三七、霍山石斛等野生个体已难发现;动物药如虎骨、犀角类物种已濒危。同时,中药资源的无序开发导致大面积植被被毁,生态环境恶化,加速中药资源的枯竭,野生资源逐年减少。此外,缺乏有效的保护、可持续利用和资源监控等措施也是我国药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已有169种药用植物被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濒危动植物国际公约》和《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在贸易和利用上受到相应的管制和限制。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
  
  3 “治未病”理念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1 “治未病”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减少中药资源的使用
  第一,“治未病”要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人体是一个开放的有序的平衡体系,有着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与过程。这就要求人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然而,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过度饮酒、不注意控制饮食、通宵上网或看电视剧等,严重破坏了人体的生理规律,扰乱了人体的生物钟,打破了人体的承受极限。长期如此,不生病是不可能的。肥胖、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心脑血管疾病等都是与不良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的。在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可根据个体体质的差异,补充一些补血、补气的药食两用食物,对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与养生是十分必要的。女性大多属于血虚的阴性体质,应少食用性凉类如西瓜、苦瓜、香蕉等食物,平常多用当归、阿胶等补血的药物。而白领男性由于身体锻炼不够大多属于气血两虚的阴性体质,应在加强锻炼的同时,多食用枸杞、大枣、黄芪等温补的食物,必要时也可食用当归等补血的药物。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人不是营养不足,而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摄入超过了身体的需要,加之缺乏必要的运动,过剩的营养在体内的积累必然带来肥胖、高血脂等健康问题。因此,在“食补”的同时,结合健脾开胃、通泻等手段,“损有余而补不足”,保持全身的通畅。
  第二,“治未病”要求保持良好的心态。《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心的健康、心理的健康是影响整个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现代人由于生活在多种压力之下,心理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身体的其它器官未见异常,但抑郁症患者的比例不断增大、自杀事件也常有报道,不少为高收入的白领人士。自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一部分人成长太顺利,没有经历过失败与挫折,不能承受突然发生的巨大个人挫折事件(如未通过考试、股市暴跌等),因而选择了轻生。另外一部分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如谈癌色变,缺乏面对困难、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与信心。而《黄帝内经》已经给我们指明了保持良好心态的方法:“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我们应当以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移情异性法(音乐、书画、运动)等来调节自己的情志,保持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三,“治未病”要求无为而治,不用或少用药。《黄帝内经》首先主张采用针灸、矾石等手段通过皮肤的治疗来控制初发的疾病;然后采用按摩、刮痧等手段对肌肉的处理来治疗中期的疾病;采用放血、药物等方法来治疗五脏六腑的深层次的较重的晚期疾病。因时、因地、因人是“治未病”所遵循的基本治疗原则之一,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科学辨证论治与时空观。如《黄帝内经·素问》的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等衰而已”。该书还认为,古代的药物研制是用来备急用的,“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为而弗服也”,所以该书中仅列出了10余味药方。元代医家朱丹溪指出:“……盖保身长全者圣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为上工之术。”。他显然推崇顺四时,调养神志的“治未病”之“道”而将治病放到了地位低一等的“术”。我国的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孙子兵法》也认为“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又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用药亦如用兵,任何药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其发挥疗效的同时,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神农本草经》将药分为三类,“上品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有毒无毒斟酌其宜;下品有毒不可久服。”。该书明确指出了中品与下品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使用时必须谨慎、斟酌。
  
  3.2 “治未病”要求中药资源研究与开发的方向做出调整
  中医药产业既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一环,更是一项特殊的公益事业。其目标首先应该是维护人类的健康、“治未病”,然后才应是获取利润。中医药企业必须将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出发点与归宿,具有同仁堂“但愿世上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的品德与胸怀。
  第一,中药资源分为药用与药食两用两大类。“治未病”强调使用食物养生保健。因而,中医药的产业化应以中药保健食品、健康食品的研发作为一条主线。
  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最重要的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途径。合理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提高机体适应自然界变化的能力,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黄帝内经·素问》曰:“气血正平,常有天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上品类药物如芝麻、瓜子、天门冬、枸杞、大枣、灵芝、黄芪、丹参等,“养命以应天,多服久服不伤人”,具有“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功效。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不少食物中含有保健、养生与治病的活性成分,如大蒜中的有机硫化合物具有杀菌、解毒与抗癌等活性;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具有双向调节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功能;番茄中的番茄红素对男性前列腺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突变、减肥等功能。应该以这些药材为原料,针对现代人的工作、生活节奏的特点,就高发性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前列腺炎、乳腺炎、癌症等,研制开发出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糖、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压、抗疲劳等方面的保健食品与健康食品,充分发挥中药的特色与优势。
  第二,中医药的研发应以常用、大宗药材为主要原料,减少珍稀濒危药材的使用。在我国10000多种中药资源中,常用中药材不过300多种。这些药材如附子、厚朴、黄连、地黄、麦冬、藿香、川芎、当归、黄芪等,生产栽培技术成熟、产量大、用药历史悠久、临床疗效确切、毒副作用较为清楚。中药新药的立项、研究、申报、审批、生产均应以常用、大宗药材为主要对象。而不少珍稀濒危药材如冬虫夏草、川贝母等用药历史短(在明末、清初始作为中药使用),临床经验积累不够丰富、资源仅靠野生,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保健与用药的需要。同时,不少珍稀濒危药材属于民族医药,如藏药、蒙药、苗药、彝药。由于民族医药的现代开发也使得不少中药资源出现紧缺或濒危,如云南重楼、川西獐芽菜、波棱瓜、手掌参等药材。应该减少珍稀濒危药材的研究与开发。
  第三,加强中药的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发掘中药的潜在附加值。首先,加强不同部位的药用、食用与其它工业用途研究。如银杏我国传统只将其果实作为药材使用现代研究表明银杏叶中含量大量的黄酮与内酯类成分对人体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与治疗作用。目前,以银杏叶提取物为原料生产的药品与保健食品在国际上的年产值高达几十亿美元。又如杜仲,中医只使用其树皮;现代研究表明以其叶为原料生产的杜仲叶茶具有减肥、调节血压等功效,加之不含茶碱,无咖啡因而受到女性的青睐。其次,加强中药原料提取残渣的综合利用研究。由于中药所含化学成分种类多、性质复杂,工业化提取的仅是一部分具有活性的物质。其残渣中仍残留着大量的有效成分,可以作为开发食品、饲料、农药等的原料。
  
  3.3 “治未病”对中药资源的原料生产提出了要求
  第一,加强大宗道地药材的规范化栽培,生产出优质的绿色中药材,减少药源引起的副作用。优质的药材是发挥临床疗效,确保安全性的前提。首先应该选择环境(大气、土壤、水质)良好的道地产区建立生产基地,避免环境中的不良因子(如重金属、二氧化硫、农药残留等)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其次,在栽培过程中,应严格按照GAP的SOP进行栽培,减少不安全农药与化肥的使用,避免人为因素对药材质量的负面影响;最后,在药材的初加工与包装、运输的过程中,也应严格按照SOP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外源污染物的引入以及防止药材因霉烂、泛油等造成药材质量的下降。
  第二,加强大宗野生原料药材的野生抚育与野生变家种研究。对于常用的大宗野生中药材,如羌活、秦艽、川贝母、甘松、甘草、肉苁蓉等由于栽培技术不够成熟、栽培药材品质退化等原因,必须采取尽快开展其系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开展其野生抚育与野生变家种的研究,以增加总的资源量,实现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中药加工业的需求。
  第三,加强中药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每一种生物对其生存的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生态环境是影响中药材(动植物)资源分布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药用动、植物的生存就会受到直接威胁。因此,应加强中药与环境的相关性(道地性)研究,并以植物生态、植物区系、气候等因素为依据制定中药的生产发展区划,确保中药材质量的稳定可控。
  第四,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力度。尽快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采用遥感等现代“3S”技术加强中药资源的动态监测、加快中药资源的立法保护、加速中药资源的保护区建设。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药资源是中医发挥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是中医药产业链的起点,同时也是制约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治未病”来减少中药资源的使用是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应通过宣传与示范推广使“治未病”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广大人民能够通过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饮食的调节与控制、适度的体育锻炼来实现维持身体健康的目标。中医药的研究与开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吴仪副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在增进人民健康的同时,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弥漫.治未病—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医防治疾病思想[J].新中医,2007,39(5):1.
  [2] 傅景华,李生邵,董瑩,等.中医四部经典[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
  [3] 王琦,王永炎.中医治未病解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4] 清·黄奭.神农本草经(辑校本)[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
  [5] 包玉颖.论新医学模式与中医的契合[J].亚太传统医药,2007,5:26~28.
  [6] 刘梅军,周萍.浅谈治未病思想的现实意义[J].内蒙古中医药,2007,9:34~35.
  [7] 郑燕鹏,倪玉娟.中药发展的潜力与瓶颈[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2):31.
  [8] 陈士林,苏钢强,邹健强,等.中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5):1141.
  [9] 马悦凌.不生病的智慧[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10] 万德光,彭成,赵军宁主编.四川道地中药材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1] 黄璐琦,张瑞贤.道地药材的产地适宜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7,32(9):563.
  [12] 陈士林,张本刚,杨志,等.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方案设计[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6):1229.
  (责任编辑:王尚勇)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代台湾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医药大学,因为它不仅是当代台湾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也是台湾中医药医疗、教学和科研的中心,是台湾地区中医药事业的引擎。中国医药大学创办于1958年,其前身为“中国医药学院”,经过50年的创新与发展,现有6个学院、23个学系、23个研究所硕士班、6个研究所博士班、台中附设医院及北港附设医院等教学研究与医疗单位。新世纪的中国医药大学正以崭新的姿态向“国际一流的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内服、灌肠配合西药青霉素、甲硝唑静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采用中药内服、灌肠配合西药青霉素、甲哨唑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120例单纯采用西药(同治疗组)治疗,均10d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82例,显效14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36例,显效21例,有效31例,无效33例
期刊
摘 要: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外周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显微外科神经束膜缝合术技术,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外周神经损伤52例患者,观察疗效。结果:经6个月随访,按国际统一标准评定,治疗优良率为86.5%。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外周神经损伤的操作精确、轻柔,对组织损伤小,临床疗效好;同时手术治疗应及早进行。  关键词:外周神经;损伤;显微外科技术;神经束膜缝合  中图分类号:R651.4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超声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6例经手术证实的外伤性脾破裂的超声影像资料。结果:术前超声检查诊断为脾破裂200例,诊断正确率100%,声像图表现:脾实质内出现异常回声区(低回声、高回声、囊实混合回声等),其形态规则或不规则。结论:超声对外伤性脾破裂诊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超声;外伤;脾破裂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QTd测定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20例,分为两组,心梗组55例,心绞痛组65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QTd、QTcd、JTd和JTcd等心电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的QTd均值大于以往报道的正常人群,且心梗患者QTd大于心绞痛患者(P3个);④QTd为所测导联中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间期(QTmin)之差,并依据Bazett公式(QTc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剂。结果:血清肝功能指标、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降低。结论:自拟中药方剂具有保肝、抗纤的作用。  关键词: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532.21;R6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00-00    目前,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终止或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方法:选取机械通气时间>48h的128例患者,符合VAP诊断标准的56例为VAP感染组,VAP未感染组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插气管天数(OR=32.437)、插气管次数(OR=5.893)、吸痰次数(OR=2.734)、住院天数(OR=5.373)、肺透明膜病(OR=2
期刊
摘 要: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高,危害性大,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不明原因原发性肝癌在临床上经常碰到,对该病的年龄分布,临床表现,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对于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不明原因;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00-00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在我国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国内外一致认
期刊
摘 要:我国中药材普遍存在农药残留,这不仅影响人们用药安全及身体健康,而且极大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的进展。故测定农药残留量对中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篇讨论选取14种不同药用部位及采收期限的中药材,运用气相色谱技术对被选药材进行DDT、BHC残留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反证得出该中药材的最佳药用部位及采收期。然后指导合理采收或挖掘,以控制和降低中药农药残留,使中药产业走上绿色之路。  关键
期刊
摘 要:目的:总结经验,以利今后更好地诊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低病死率。方法:对30例DKA的性别、年龄、病程、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误诊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死亡,29例临床治愈,治愈率达97%,血糖、血钾等恢复正常,尿酮、血酮消失。结论:DKA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早期诊断,积极防治尤为重要。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治;分析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