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桂林市教育局举办的2014年争当“教学能手”劳动竞赛活动中,唐娜老师展示了一节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外研版八年级上Module5 Lao She Teahouse Unit 1 I wanted to see the Beijing Opera一课。该课课堂教学设计新颖,突破了传统的听说课教学模式,受到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最终荣获本次竞赛一等奖。为了展示作者设计革新的思路,本刊特约唐娜老师结合自己的试教、磨课经历,在展示获奖课例教学过程的同时,分析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并就初中英语听说课的有效教学提出教学建议。
听说课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要上好听说课,必须把握好两个“度”,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开展“适度”的教学活动,并“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显然,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一个考验,两个“度”因此成为一线教师一直以来最感棘手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该问题进行反复地研究、探索、反思、实践,终有所获。下面,笔者结合参赛课例——外研版八年级上Module5 Lao She Teahouse Unit 1 I wanted to see the Beijing Opera一课的磨课经历,谈谈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以充分激活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听说课是本模块的第一课时,以Lingling带Betty前往老舍茶馆观看京剧为主题,讲述了Betty在茶馆内的见闻,并简单介绍了京剧、作家老舍及老舍的代表作《茶馆》。
(一)本单元的课堂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语法。掌握动词不定式的用法及结构。
(2)词句。掌握词语:actress, teahouse, offer, end,in the end.掌握句型:①You know, I wanted to see the Beijing Opera, so Lingling offered to take me there.②We only planned to watch for an hour, but in the end, we stayed for three hours.③I hope to understand more next time.
2.语言技能目标
(1)听。能听懂对话,了解老舍茶馆,并感知动词不定式的用法。
(2)说。能够用动词不定式描述生活中的一件事。
(3)运用。能够用动词不定式谈论自己的旅行计划。
3.情感目标
以谈论中国国粹——京剧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动词不定式的用法。
(三)学生的学习策略
将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在合作学习中围绕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探究。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应分析教学目标,更应着重考虑如何创设更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教学情境。具体说来,教学情境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和计划,且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必将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三、第一次磨课:反思与感悟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理论,笔者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将动词不定式的句子插入一系列听、说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综合语言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习动词不定式的用法。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先播放一段老舍茶馆的影片,由此导入本课课题;接着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讨论,完成Activity 1;再进行Activity 2的听力练习;之后是对话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观看对话视频回答一个主旨问题;然后是学生跟读录音,完成Activity 3及Activity 4的练习;最后是让学生用含动词不定式的句子造句。当堂作业是完成课本Activity 7 的练习。
第一次执教,笔者采用了听说课的常规教学模式,导入—听读—输出,听说课的课型特点鲜明。一堂课下来,总的感觉是教学环节非常流畅:课前的视频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环节流畅,且环环相扣。但问题是,整堂课的气氛似乎有些沉闷:学生虽然能够依照教师的指令完成各相关练习,但学习的自主性不足,明显受到教师的牵制,基本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没有出现动态的课堂生成。
笔者反复回忆整个教学过程,思索着“流畅”中的缺限,并最终决定添入一些细节,以“点亮”课堂、激活学生的学科思维。
首先,在导入环节添加必要的背景知识和英语词汇,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有话可说,且可以形成流畅的英语思维。记得在第一次执教的导入环节,笔者在播放了一段老舍茶馆的视频之后便给学生分配了学习任务,让学生两人一组根据课本上的两幅插图展开讨论,结果学生的讨论出现了大范围的“冷场”。究其原因,是学生根本“无话可说”——因词汇量有限,导致英语思维和语言的输出受阻。因此,笔者思考:如果在导入环节给学生多提供一些有关老舍茶馆的图片,并给出一些关键性词汇,再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自由谈论有关老舍茶馆的话题,学生讨论起来一定会“有话可说”,而且还能为接下来的听力练习做好铺垫,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精心设计输出环节,让答题式的课堂交流变得“灵动”起来。在语言输出环节,笔者原本只是根据教材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埋头完成各项练习,再站起来答题,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决定尝试使用思维导图(见图1),帮助学生梳理对话内容,同时总结本课重、难点知识“不定式的用法”,通过请学生上讲台板书答案,再让全体学生交流分享收获,让课堂“灵动”起来。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一定要重视语言运用,努力捕捉并促进学生学习的动态生成。在原来的输出环节,笔者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动词不定式造句,导致学生语言输出的过程略显死板,学生不能将语言知识点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如何让学生的语言输出不局限于教材,有动态的生成呢?笔者决定尝试向学生提供四个不同地方的场景图,让学生用含有动词不定式的句子谈论自己的旅游计划。
四、第二次执教与反思
第二次执教,笔者的教学过程如下:播放一段老舍茶馆的影片,导入本课课题;给出老舍茶馆的多幅图片和一些关键性词汇,让学生两人一组讨论老舍茶馆的相关话题;进行Activity 2的听力练习;进行对话学习,让学生通过观看对话视频回答一个主旨问题;学生跟读录音,完成Activity 3的练习;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完成思维导图,总结本课重、难点“动词不定式”的用法;学生完成对课文的转述;给出四个不同的场景(见图2),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用含有动词不定式的句子编一组对话,谈论自己的旅行计划。
第二次执教,笔者在学生说的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帮助学生提高兴趣、拓展思维,让学生愿意开口并有话可说。虽已初步达到目的,但笔者仍隐隐感觉有些美中不足,那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竞争意识的培养。为此,笔者决定做出如下改进:
第一,结合本课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民族自豪感。课堂教学不仅应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应让学生在人格、品格、情感方面得到熏陶和提升。为了改进这个方面,笔者决定插入一段传统京剧欣赏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京剧这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凸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新性。在完成Activity 4的练习环节,可以将之前突出“写”的设计,改为突出“说”:让学生在理解对话的基础上,用方框中的词进行抢答,之后再完成“写”的练习;在小组展示环节,可以通过给展示组加分的方式,评出哪个小组得分最高、表现最好,以激活课堂的学习竞赛氛围。
五、听说课教学的活动设计经验
经过两轮磨课,笔者在赛课当天如此设计整个教学环节:通过播放一段老舍茶馆的影片,导入本课的课题;课件呈现有关老舍茶馆的图片和关键词,让学生两人一组讨论老舍茶馆的相关话题,并全班分享讨论结果;播放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粹京剧,激发民族自豪感;进行Activity 2的听力练习,为课文的学习作铺垫;进行对话学习,通过观看对话视频回答一个主旨问题,掌握对话的主旨意思;学生跟读录音,完成Activity 3的练习,要求抓住对话的细节内容;学生每5—6人为1组,完成思维导图,总结本课重难点——动词不定式的用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完成对课文的转述;给学生四个不同的场景,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用含有动词不定式的句子编一段对话,谈论自己的旅行计划;分小组展示,小组评分、评优。作业:完成课本Activity 7 的练习。
赛课当天,当笔者播放京剧视频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在对课文的转述和语言的综合运用环节,由于引入了竞争意识,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回顾这次赛课磨课经历,笔者对英语听说课的教学设计有了一些全新的体悟:
第一,听说课教学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难度递进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听说课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目标,旨在让学生“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如学校、家庭生活)交换信息”。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教师需设计有效的听说任务和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由浅入深、难度不断加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得到能力的提升。具体说来,教师可借助图片、单词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搭桥,让学生从说词、造句开始,慢慢尝试运用语言;再营造适合语言输出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对话练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不断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激活背景知识,做好听前准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技能教学参考建议”部分对“三至五级”听前活动作出了如下说明:“热身活动;熟悉话题;熟悉相关词语和句型;接受背景信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具体任务。”其中,接受背景信息是听前环节的基础,需要教师做好铺垫,让学生了解背景信息,做好听的心理准备。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语言基础知识的储备,确保实施有效输入。如果背景信息铺垫不足,将导致学生在接受语言输入的过程中茫然无措,而不能激活背景知识,便直接影响了听力效果。
第三,关注并激活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优化课堂结构。竞争是诱发进步的动力,小组竞赛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务必关注活动的细节,充分激活学生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优化课堂结构,活跃课堂气氛,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思考,“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作者简介:唐娜,桂林市第十六中学英语教师,桂林市骨干教师,“桂林市名师工程”培养学员。曾获全国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桂林市英语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桂林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场课比赛一等奖,在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学成果评比中获教学设计一等奖、录像课一等奖。)
(责编 白聪敏)
听说课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要上好听说课,必须把握好两个“度”,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开展“适度”的教学活动,并“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显然,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一个考验,两个“度”因此成为一线教师一直以来最感棘手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该问题进行反复地研究、探索、反思、实践,终有所获。下面,笔者结合参赛课例——外研版八年级上Module5 Lao She Teahouse Unit 1 I wanted to see the Beijing Opera一课的磨课经历,谈谈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以充分激活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听说课是本模块的第一课时,以Lingling带Betty前往老舍茶馆观看京剧为主题,讲述了Betty在茶馆内的见闻,并简单介绍了京剧、作家老舍及老舍的代表作《茶馆》。
(一)本单元的课堂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语法。掌握动词不定式的用法及结构。
(2)词句。掌握词语:actress, teahouse, offer, end,in the end.掌握句型:①You know, I wanted to see the Beijing Opera, so Lingling offered to take me there.②We only planned to watch for an hour, but in the end, we stayed for three hours.③I hope to understand more next time.
2.语言技能目标
(1)听。能听懂对话,了解老舍茶馆,并感知动词不定式的用法。
(2)说。能够用动词不定式描述生活中的一件事。
(3)运用。能够用动词不定式谈论自己的旅行计划。
3.情感目标
以谈论中国国粹——京剧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动词不定式的用法。
(三)学生的学习策略
将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在合作学习中围绕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探究。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应分析教学目标,更应着重考虑如何创设更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教学情境。具体说来,教学情境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和计划,且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必将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三、第一次磨课:反思与感悟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理论,笔者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将动词不定式的句子插入一系列听、说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综合语言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习动词不定式的用法。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先播放一段老舍茶馆的影片,由此导入本课课题;接着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讨论,完成Activity 1;再进行Activity 2的听力练习;之后是对话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观看对话视频回答一个主旨问题;然后是学生跟读录音,完成Activity 3及Activity 4的练习;最后是让学生用含动词不定式的句子造句。当堂作业是完成课本Activity 7 的练习。
第一次执教,笔者采用了听说课的常规教学模式,导入—听读—输出,听说课的课型特点鲜明。一堂课下来,总的感觉是教学环节非常流畅:课前的视频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环节流畅,且环环相扣。但问题是,整堂课的气氛似乎有些沉闷:学生虽然能够依照教师的指令完成各相关练习,但学习的自主性不足,明显受到教师的牵制,基本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没有出现动态的课堂生成。
笔者反复回忆整个教学过程,思索着“流畅”中的缺限,并最终决定添入一些细节,以“点亮”课堂、激活学生的学科思维。
首先,在导入环节添加必要的背景知识和英语词汇,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有话可说,且可以形成流畅的英语思维。记得在第一次执教的导入环节,笔者在播放了一段老舍茶馆的视频之后便给学生分配了学习任务,让学生两人一组根据课本上的两幅插图展开讨论,结果学生的讨论出现了大范围的“冷场”。究其原因,是学生根本“无话可说”——因词汇量有限,导致英语思维和语言的输出受阻。因此,笔者思考:如果在导入环节给学生多提供一些有关老舍茶馆的图片,并给出一些关键性词汇,再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自由谈论有关老舍茶馆的话题,学生讨论起来一定会“有话可说”,而且还能为接下来的听力练习做好铺垫,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精心设计输出环节,让答题式的课堂交流变得“灵动”起来。在语言输出环节,笔者原本只是根据教材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埋头完成各项练习,再站起来答题,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决定尝试使用思维导图(见图1),帮助学生梳理对话内容,同时总结本课重、难点知识“不定式的用法”,通过请学生上讲台板书答案,再让全体学生交流分享收获,让课堂“灵动”起来。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一定要重视语言运用,努力捕捉并促进学生学习的动态生成。在原来的输出环节,笔者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动词不定式造句,导致学生语言输出的过程略显死板,学生不能将语言知识点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如何让学生的语言输出不局限于教材,有动态的生成呢?笔者决定尝试向学生提供四个不同地方的场景图,让学生用含有动词不定式的句子谈论自己的旅游计划。
四、第二次执教与反思
第二次执教,笔者的教学过程如下:播放一段老舍茶馆的影片,导入本课课题;给出老舍茶馆的多幅图片和一些关键性词汇,让学生两人一组讨论老舍茶馆的相关话题;进行Activity 2的听力练习;进行对话学习,让学生通过观看对话视频回答一个主旨问题;学生跟读录音,完成Activity 3的练习;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完成思维导图,总结本课重、难点“动词不定式”的用法;学生完成对课文的转述;给出四个不同的场景(见图2),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用含有动词不定式的句子编一组对话,谈论自己的旅行计划。
第二次执教,笔者在学生说的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帮助学生提高兴趣、拓展思维,让学生愿意开口并有话可说。虽已初步达到目的,但笔者仍隐隐感觉有些美中不足,那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竞争意识的培养。为此,笔者决定做出如下改进:
第一,结合本课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民族自豪感。课堂教学不仅应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应让学生在人格、品格、情感方面得到熏陶和提升。为了改进这个方面,笔者决定插入一段传统京剧欣赏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京剧这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凸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新性。在完成Activity 4的练习环节,可以将之前突出“写”的设计,改为突出“说”:让学生在理解对话的基础上,用方框中的词进行抢答,之后再完成“写”的练习;在小组展示环节,可以通过给展示组加分的方式,评出哪个小组得分最高、表现最好,以激活课堂的学习竞赛氛围。
五、听说课教学的活动设计经验
经过两轮磨课,笔者在赛课当天如此设计整个教学环节:通过播放一段老舍茶馆的影片,导入本课的课题;课件呈现有关老舍茶馆的图片和关键词,让学生两人一组讨论老舍茶馆的相关话题,并全班分享讨论结果;播放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粹京剧,激发民族自豪感;进行Activity 2的听力练习,为课文的学习作铺垫;进行对话学习,通过观看对话视频回答一个主旨问题,掌握对话的主旨意思;学生跟读录音,完成Activity 3的练习,要求抓住对话的细节内容;学生每5—6人为1组,完成思维导图,总结本课重难点——动词不定式的用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完成对课文的转述;给学生四个不同的场景,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用含有动词不定式的句子编一段对话,谈论自己的旅行计划;分小组展示,小组评分、评优。作业:完成课本Activity 7 的练习。
赛课当天,当笔者播放京剧视频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在对课文的转述和语言的综合运用环节,由于引入了竞争意识,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回顾这次赛课磨课经历,笔者对英语听说课的教学设计有了一些全新的体悟:
第一,听说课教学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难度递进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听说课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目标,旨在让学生“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如学校、家庭生活)交换信息”。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教师需设计有效的听说任务和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由浅入深、难度不断加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得到能力的提升。具体说来,教师可借助图片、单词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搭桥,让学生从说词、造句开始,慢慢尝试运用语言;再营造适合语言输出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对话练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不断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激活背景知识,做好听前准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技能教学参考建议”部分对“三至五级”听前活动作出了如下说明:“热身活动;熟悉话题;熟悉相关词语和句型;接受背景信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具体任务。”其中,接受背景信息是听前环节的基础,需要教师做好铺垫,让学生了解背景信息,做好听的心理准备。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语言基础知识的储备,确保实施有效输入。如果背景信息铺垫不足,将导致学生在接受语言输入的过程中茫然无措,而不能激活背景知识,便直接影响了听力效果。
第三,关注并激活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优化课堂结构。竞争是诱发进步的动力,小组竞赛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务必关注活动的细节,充分激活学生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优化课堂结构,活跃课堂气氛,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思考,“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作者简介:唐娜,桂林市第十六中学英语教师,桂林市骨干教师,“桂林市名师工程”培养学员。曾获全国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桂林市英语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桂林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场课比赛一等奖,在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学成果评比中获教学设计一等奖、录像课一等奖。)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