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cingkin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入景动情
  
  现行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于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正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如:小学语文第四册《公鸡的脸红了》一文中,公鸡在它的朋友需要帮助时,很不礼貌地拒绝了;而当它的屋顶被大风刮跑后,朋友们热情地帮助抢修,公鸡想起自己平时的表现,脸红了。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公鸡的冷漠以及它得到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后后悔、惭愧的心理,从而领悟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主题,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象,展示公鸡傲慢待友的故事情节,以及风雨交加的晚上公鸡急得又叫又跳、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冒雨为公鸡抢修屋顶的场面,让学生看图想象(公鸡会急得怎样叫;朋友们又会怎样进行安慰;得到帮助后的公鸡会怎样想……),并要求给画面配解说词(说说朋友们是怎样齐心协力地帮助公鸡的)。在动人的情节中,学生通过看、想、说、比,入真情于动景,有了观察的兴趣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继之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二、激发兴趣,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而低年级学生阅历又比较浅,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则使之直观化、具体化。“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观察,引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可以先利用电视录象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小蝌蚪的变化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将录象片中蝌蚪变化的几个阶段的典型图片制作成教学软件,利用电脑多媒体将蝌蚪身体变化的过程分步展示于一个画面,这样学生就能如身临其境般地在课堂中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在电教实验班中,每一学期我们都安排了若干首古诗的学习,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三、突破难点,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教师用几句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利用多媒体就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而且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如:《司马光》一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懂得司马光是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利用CAI的情景展示进行对比教学,针对课文内容,我放出了孩子们面对突发事情乱作一团的情景动画,让学生观看后再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别的小朋友”是画面中的哪些小朋友,再问:“他们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他们慌成什么样儿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司马光在他们当中吗?”这样提问,一步一步地烘托出司马光的表现。到此时,我就不让学生往下看了,而是让他们自己找第几自然段是写司马光的。学生找到后,指名上台,学完司马光的所作所为之后,我又出示CAI,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动画来理解“没有慌”、“举”、“砸”等词语,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对照图画把文中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找出来,打上点,这时再问:“‘举’说明什么?‘使劲砸’说明什么?‘几下子就砸破了’又说明什么?”学生的回答就显得既轻松又愉快了,解决疑难问题后就不难读出应有的心情和语气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于是,我要达到的目的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中达到了,此课的重、难点也就比较轻松地突破了,最后重放多媒体设计的画面时,学生就能很好地说出画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并能清楚地复述出司马光救人的经过。
  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其再现性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演示的实验通过动画、录象、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象输出,在显示屏幕上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兼备,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来实行意义建构,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能力的形成。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推进、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创新理论,《语文标准》对写作提出了新的基本理念:“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本文对在此理念下如何开展作文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 真实 个性 有创意    按照《语文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把口语交际与笔下生花(写作)相结合,使学生在表达自我认识的同时,也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更加清楚地认
期刊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对大量物理事实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概括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目标定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课程的基本理论之一:“注重科学探究,提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此,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教程中,学生兴趣培养和能力提高有待于我们去探讨。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物理情景,教学生学会提高    提出问题前
期刊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但是,应该指出:目前由于升学考试的压
期刊
特拉弗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在教学中,讲究问题艺术,是各学科都要注意的问题,而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历史学科,尤其应注重问题的艺术。这是因为:  1、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历史的成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能“经世致用”、“彰往而知来”。若是简单化、形式化的课堂问题,则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成长的总体脉络,多角度、深层次地考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揭示教材中隐
期刊
初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课难学,如果我们教给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基本方法,就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呢?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我觉得老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基本方法,这样就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物理课不但有系统、严密的物理概念和知识,而且物理课与数学、语文课的知识联系也很密切。    一、学好语数,垫石辅路
期刊
一个好的班级,必须有一个好的带班理念。这种理念,既能集合人心、催人奋进,更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带班理念,这就是:和谐发展,乐学成才。创设和谐的环境,必须以关心人、尊重人为前提,以爱心去和学生沟通。  作为一个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对学生的关心,不能出于某种功利,不能用短视的应付方式,而是要发自内心的情感。  在我所带的每届学生中,每一位学生的冷暖、忧乐
期刊
巴勒斯坦地区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面积2709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半郴州市的面积。在这块狭小的土地上,生活着近郴州市3倍的人口,即1300万,分为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勒斯坦国和信奉犹太教的以色列国。两个国家、两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难免会有利害冲突。尖锐的利害冲突,使得这块土地从1948年5月14日至今,两国人民没有过上一天安宁的日子。因此,有人称巴勒斯坦是地球上的一块“溃疡
期刊
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化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大课题。而创造力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创造性思维。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途径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下面就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谈一下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应该充分利用实验给学生提供进行创新活动的机会
期刊
一、迁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我们可以利用实物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初级阶段的语言训练中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学习它们的名称,描绘它们的形状、颜色、性质、用途等,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因为这些实物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会特别感兴趣。这样做,消除了学生开始学习英语时认为英语难学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的思维活跃,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能当堂记熟所学内容,教学
期刊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各方面都尚未成熟,因此要因势利导,在他们寻求知趣和欢乐的美术课中,把他们的知识定位在常性的感性上升到知识性的量变,以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首先,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容,触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