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364199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增多,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视角,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植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同时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1-0054-02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Claire Kramsch(2000:3)在他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开宗明义论述语言对文化的三大功能:语言表达文化现实;语言体现文化现实;语言象征文化现实。所以通过语言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其文化,因此外语教学就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当包括文化教学。
  然而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有关文化教学的研究起步很晚,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语言学界才开始进行有关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探讨与实践。在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中,才正式对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明确提出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该《课程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表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仅仅包含英语文化教学,也应当包括中国文化教学。因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以英语为媒介,进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流绝不能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方面,而且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则更为重要。(从丛)倘若再不重视中国文化教学,长此以往,就不局限于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还会导致文化主权的丧失和文化身份的淡化。正如刘奇葆在2014年3月讲话中所说,“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民族的、本土的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和复制的重要价值,同时也面临被边缘、取代、衰落甚至消亡的危险”。
  然而就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存在着中国文化边缘化,甚至是“中国文化失语”现状。从丛早在2000年就指出:“如果说,由于以往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含量的缺乏,导致了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的多层面交流障碍(主要是‘理解障碍’),那么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含量几近于空白的状况,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一语成谶,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日渐凸显。
  造成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有各个方面的原因。“无论是外语教育大纲的制定者,还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吴利琴,2006)这应该是很关键的因素。纵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各个环节都没有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植入。传统的英语教学十分注重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西方的思想文化传统,这对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却忽视了借用英语载体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也是一部分原因。大学英语教师实质上从事的是跨文化教学,而跨文化教学要求教师精通双语和双文化。然而现实却是许多大学英语教师限于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教学与比较流于肤浅,趋于表面化,无法进行深入的探讨。
  最后,应试教育制约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其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毋庸讳言,现在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还是围绕着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这根指挥棒在转。即使部分高校不再将四、六级证书与毕业证挂钩,但是用人单位却十分看重。在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下,即使教师已经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植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鉴于时间有限,也只能舍弃对文化内容的教学,而专注于英语技能的培训。杨春丽和何宇茵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们普遍认为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内容”,而且高度认同“在课堂上宣讲中国文化某一感兴趣的话题”,也就是大学英语课堂中经常采用的课堂展示。(2010:203)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许多大学生不能用英语准确表述中国的特色文化,有的甚至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许多讲着流利英语的大学生谈起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等文化头头是道,然而却不知用英语如何表达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龙舟节和中秋节等。更有甚者,一些受到良好教育的青年学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未显现出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文化古国的学者所应有的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底蕴。在与西方同行的交流中,谈到Confucianism/Taoism,我们的学者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甚至不知Confucious为何人,更有甚者把Mencius(孟子)奉为异国的圣人——门修斯。
  笔者所在的大学有一些外教和留学生。有一年阳历的5月5日,一名外教问我“今天是龙舟节,你要怎么庆祝”,当听到笔者说当天不是龙舟节时,外教非常惊讶。因为他的中国学生告诉他5月5日是龙舟节。于是笔者向外教解释了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依据阴历制订的,所以每一年的日期按照阳历都是不固定的。由此可见,学生在与外籍人士的交流中,遗漏了非常关键的lunar这个词,就造成了这样的跨文化交际失误。许多大学生,甚至已经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大学生在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时,也是捉襟见肘,词不达意,不知道如何表达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更不要说其他的文学作品了。
  张为民、朱红梅(2009)对清华大学126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有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测试。从实证的角度对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表达能力进行调查,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转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或者话题。   笔者也对我校2013级政法学院和化学学院两个班共115人进行了一次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测验。只是考虑到我校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对张为民、朱红梅的测试题略作改动,降低了难度。测试结果如下:在食物这一部分的八种小吃中,最好的答对4个,仅有2人,占1.74%,几乎可以忽略不计。6人答对3个,占5.22%。绝大多数都只对了1个或2个,主要集中在dumpling(饺子)和tofu(豆腐)这两个答案上,因为这两种食物在英语学习中提到的比较多一些。分别占40.87%和42.61%,还有11人为空白卷,占9.56%。第二部分的5种常见菜谱,只有12人答对了一个,占10.43%,其余均不正确。在介绍民俗一栏中,由于当时中秋节即将来临,所以指定学生用英语介绍中秋节。结果只有39人能正确写出“中秋节”的英文,但这39人中只有30人能用三言两语对之进行简单介绍,占26.08%,大多数学生没有作答。至于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一处名胜古迹,可取的英语介绍只有28份,占24.35%。
  测试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有的甚至把中秋节的日期弄错,只有1名学生用了lunar这个词。可以说学生们几乎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和事物。总而言之,当前大学生母语文化知识明显欠缺,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更是不足。从测验结果来看,令人堪忧。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
  针对此现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已经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从2013年12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和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尤其是翻译,从内容、形式到分值都有很大的改观。而且明确说明“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内容的改革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中国文化的植入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因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如果再单向地导入英美文化,将无法满足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的需求,无法满足世界了解中国的需要。但是仅从测试这一个环节进行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它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需要我们从上至下都行动起来,予以重视,才能真正让中国文化不再“失语”。
  首先,我们大纲的制定者应当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重视。现有的教学大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化因素的重视,但没有明确表述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视。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教学都是对目的语英美文化的介绍,而完全忽视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教学。崔刚提到《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生“能在交流中用英语简单介绍祖国文化”,并且“有较强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然而到了大学阶段却没有使这一目标得以延续,这反映了大学英语教学主管部门对于这一问题的忽视”(2009:88)。所以应该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部分纳入教学大纲中,从而提高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如此才能真正引起大学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教学的重视。
  其次,中国文化英语介绍教材的编纂应该跟上。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几乎都是选自英美原文,所以已经充分地融入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然而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内容的却寥寥无几。只有《新核心大学英语阶梯阅读》中每个单元有一篇涉及中国文化的阅读文章,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实视听说教材是一个很好的植入中国文化的领域,可以设置一些以中国文化为语境的听力和口语话题。这样学生可以多看,多说,多听,从而提高自身用英语表述中国特色文化的能力。
  最后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吴一安教授认为,“如何认识教与学中的‘教’,直接影响我们的研究思路”(2005:199)。因此,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植入中国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要求教师不但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还要有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诚然,对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植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学英语教师高度认同。但是,目前中国绝大多数英语教师,“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其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很不足,虽然英语功底都不错”(许朝阳,2009:235)。因此,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迫在眉睫,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必要保障。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已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否则继续发展下去,失语的将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甚至会危及到我们的语言。作为拥有英语学习人数众多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为了中国文化不再失语,从上至下都行动起来,重视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的跨文化交际者。
  【参考文献】
  [1]Kramsch,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1.
  [3]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03):86-89.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吴利琴.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反思[N].光明日报,
  2006,10(20).
  [6]吴一安.优秀外语角之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03):199-205.
  [7]徐朝阳.大学英语教学导入中国文化的构想[J].河北学刊,2009(01):233-236.
  [8]杨春丽,何宇茵.大学英语教师中国文化教学观念的调查研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College English,2010
  (07):202-204.
  [9]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01):34-40.
  责任编辑:张丽
其他文献
骨关节结核(osteoarticular tuberculosis)是一种特异性慢性炎性病变,绝大多数是继发结核。结核杆菌通过血行或淋巴系统传播至骨关节,该病好发于血供丰富和负重大的骨质或活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文章分析了“一体化”教学方式在语文课中应用的可实施性,详述了说明文写作一体化教学内容从具体实施再到评价体系的完整过程。通过实施效果证明了一体化教学方式在语文课中
2001年末,西安奇冷,但西安的美术气象极热,热火朝天,红火欢腾。 一个规模空前,特大型的“中国·西安2001《西部·西部》艺术大展”使西安美术学院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焦点。 中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作用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质量、工期、投资)下,以建筑工程项目为对象,以最优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目标为目的,按照其内在的逻辑规律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  根据各阶段的任务和实施主体不同,主要有总承包方、设计方、施工方、业主方(监理)、供货方等的项目管理。不论是哪方主体,其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通过各个阶段的建设活动,在
在对城市交通系统的时空复杂性与结构瓶颈演化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交通系统本身的演化特性,构建符合实际的道路-网络交通拥堵传播模型。研究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对拥
本文就县级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资源优势、职能优势、教育优势等方面做了阐述,并提出县级图书馆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方式。 This paper elab
[摘要]作者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运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使教学目标具体、生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 计算机基础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原则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性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