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腰骶部移行椎是一种常见的发育异常[1],对伴移行椎病例进行CT检查时,准确定位椎体节段常发生困难。目前影像学检查定位方法颇多,但准确率均有限。本文运用MDCT三维重建对髂腰韧带起点、走行、形态进行初步研究,以探讨其在腰骶部移行椎节段定位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月~2012年8月收治接受腰部检查患者212例,除外脊柱感染、肿瘤、严重侧弯、既往有手术史等因素导致髂腰韧带无法显示。其中男125例,女87例,年龄11~82岁,平均39岁。共检出移行椎病例21例,Castellvi分类,IA型双侧横突单纯肥大不计。L5骶化13例,S1腰化8例。其中L5骶化伴T12腰化1例,S1腰化伴L1胸化2例。所有LSTV(移行椎)均经全脊柱X线证实。所有病例的影像资料均经至少2位主治以上医师审阅评判。
CT检查及观察方法:采用128层螺旋CT扫描仪。对腰椎进行仰卧位容积扫描,扫描范围T12~S2。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s,层厚2mm,螺距0.798。对横断位扫描图像的原始数据进行1.0mm重组,重组间隔-1mm,重建方式选择stand(B)。将重组获得的横断面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包括横断、冠状、矢状图像。分别在横断、冠状及矢状图像上观察双侧髂腰韧带起点、形态及走形特点。并观察其位置是否相对恒定。结合全脊椎X线平片,以验证其在腰骶部移行椎定位中的作用。同时以日常工作中常用的另外三种腰骶椎节段定位方法作对照:①腰大肌起点附着处:腰大肌起点附着于T12下1/3与L1上1/3椎体之间,大多位于T12椎体外下方。②髂嵴定位法:VR图像下观察,双侧髂嵴连线位于L4椎体下1/3和L5椎体上1/3之间,大多数位于L4~5椎间隙水平。③L3及L4横突特点定位法:VR图像下观察,典型L3横突应最长、L4横突远端呈尖刀样上翘。分别计算每种定位方法对判断LSTV类型的准确率,并将髂腰韧带定位法与其他3种定位法中准确率最高的某种定位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髂腰韧带定位法与其他3种定位法对腰骶部移行椎的定位价值,见表1。
表15种定位法在腰骶段移行椎中的
定位准确率比较[例(%)]
定位法定位准确率定位错误率ILL定位法21(100)0腰大肌起点定位法15(71.4)6(28.6)髂嵴定位法14(66.7)7(33.3)L4横突定位法13(61.9)8(38.1)L3横突定位法11(52.3)10(47.7)注:ILL定位法与髂嵴定位法比较,x2=4.8611,
P<0.05。讨论
髂腰韧带在腰骶部移行椎定位中的作用:腰椎CT和MRI检查已成为腰椎疾患的主要检查方式,准确的椎体及椎间盘节段定位对于临床诊治相当重要[2]。通常情况下,CT、MRI检查时对腰椎椎体节段的定位是根据矢状面图像上椎体形态判断L5或S1椎体水平,然后以骶椎为基础自下而上计数加以定位。但当腰骶部存在移行椎,特别是同时伴有胸腰段移行椎时,椎体数目发生改变,此时如缺少全脊柱X线平片参照,极易导致定位困难,产生差错甚至引发不必要的手术失误。通过观察椎体及椎间盘形态特点,可以准确判断出存在移行椎,但其定位却具有相当困难。因此根据CT影像应用相对简便准确的手段进行椎体定位具有临床价值。
諸多研究表明髂腰韧带起源于L5横突,延续至髂嵴,定位相对恒定,本研究认同此观点,观察发现其在所有病例的横断、冠状面上均能清晰显示,形态特点分明。具有肯定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共发现腰骶部移行椎21例,L5骶化伴T12腰化1例,S1腰化伴L1胸化2例。利用CT三维图像观察髂腰韧带的形态、起止及走行,并结合X线片,证实21例移行椎病例均能通过髂腰韧带的位置准确定位。由此,在进行腰骶部CT检查时,均可根据髂腰韧带准确定位L5椎体。若在移行椎体水平观察到髂腰韧带,则判定该椎体为L5椎体;若在该移行椎体上位椎体水平观察到髂腰韧带,则确认该椎体为S1椎体。因此当存在腰骶部移行椎时,即使同时伴有胸腰段移行椎,也完全可脱离全脊椎X线片,就可准确进行椎体节段定位,诊断和定位一并完成,方法相对简便,定位准确可信。杜心如的研究结果与本研究一致[3],但其研究认为有部分移行椎病例无法观察到髂腰韧带,若移行椎的上一椎体可以观察到髂腰韧带,就将该移行椎定位腰化的S1椎体:若其上一椎体未观察到髂腰韧带,则将该移行椎定位骶化的L5椎体。认为该方法是简便、可靠的腰骶部椎体定位方法。
综上所述,髂腰韧带尽管形态变异较大,但其均起自L5横突,解剖定位恒定,因此,临床实践可将髂腰韧带作为腰骶部移行椎节段定位的可靠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国川,张英泽,宋朝晖,刘国彬,潘进社,等.髂腰韧带的形态及抗L5椎体滑脱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13(1):85-87.
2Lee CH,park CM,Kim KA,et al.Identification and prediction of transitional vertebrae on imaging studies:anatomical significance of paraspinal structures[J].Clin Anat,2007,20(8):905-914.
3杜心如,张一模,孔祥玉,等.髂腰韧带的形态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5,13(3):221-222.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月~2012年8月收治接受腰部检查患者212例,除外脊柱感染、肿瘤、严重侧弯、既往有手术史等因素导致髂腰韧带无法显示。其中男125例,女87例,年龄11~82岁,平均39岁。共检出移行椎病例21例,Castellvi分类,IA型双侧横突单纯肥大不计。L5骶化13例,S1腰化8例。其中L5骶化伴T12腰化1例,S1腰化伴L1胸化2例。所有LSTV(移行椎)均经全脊柱X线证实。所有病例的影像资料均经至少2位主治以上医师审阅评判。
CT检查及观察方法:采用128层螺旋CT扫描仪。对腰椎进行仰卧位容积扫描,扫描范围T12~S2。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s,层厚2mm,螺距0.798。对横断位扫描图像的原始数据进行1.0mm重组,重组间隔-1mm,重建方式选择stand(B)。将重组获得的横断面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包括横断、冠状、矢状图像。分别在横断、冠状及矢状图像上观察双侧髂腰韧带起点、形态及走形特点。并观察其位置是否相对恒定。结合全脊椎X线平片,以验证其在腰骶部移行椎定位中的作用。同时以日常工作中常用的另外三种腰骶椎节段定位方法作对照:①腰大肌起点附着处:腰大肌起点附着于T12下1/3与L1上1/3椎体之间,大多位于T12椎体外下方。②髂嵴定位法:VR图像下观察,双侧髂嵴连线位于L4椎体下1/3和L5椎体上1/3之间,大多数位于L4~5椎间隙水平。③L3及L4横突特点定位法:VR图像下观察,典型L3横突应最长、L4横突远端呈尖刀样上翘。分别计算每种定位方法对判断LSTV类型的准确率,并将髂腰韧带定位法与其他3种定位法中准确率最高的某种定位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髂腰韧带定位法与其他3种定位法对腰骶部移行椎的定位价值,见表1。
表15种定位法在腰骶段移行椎中的
定位准确率比较[例(%)]
定位法定位准确率定位错误率ILL定位法21(100)0腰大肌起点定位法15(71.4)6(28.6)髂嵴定位法14(66.7)7(33.3)L4横突定位法13(61.9)8(38.1)L3横突定位法11(52.3)10(47.7)注:ILL定位法与髂嵴定位法比较,x2=4.8611,
P<0.05。讨论
髂腰韧带在腰骶部移行椎定位中的作用:腰椎CT和MRI检查已成为腰椎疾患的主要检查方式,准确的椎体及椎间盘节段定位对于临床诊治相当重要[2]。通常情况下,CT、MRI检查时对腰椎椎体节段的定位是根据矢状面图像上椎体形态判断L5或S1椎体水平,然后以骶椎为基础自下而上计数加以定位。但当腰骶部存在移行椎,特别是同时伴有胸腰段移行椎时,椎体数目发生改变,此时如缺少全脊柱X线平片参照,极易导致定位困难,产生差错甚至引发不必要的手术失误。通过观察椎体及椎间盘形态特点,可以准确判断出存在移行椎,但其定位却具有相当困难。因此根据CT影像应用相对简便准确的手段进行椎体定位具有临床价值。
諸多研究表明髂腰韧带起源于L5横突,延续至髂嵴,定位相对恒定,本研究认同此观点,观察发现其在所有病例的横断、冠状面上均能清晰显示,形态特点分明。具有肯定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共发现腰骶部移行椎21例,L5骶化伴T12腰化1例,S1腰化伴L1胸化2例。利用CT三维图像观察髂腰韧带的形态、起止及走行,并结合X线片,证实21例移行椎病例均能通过髂腰韧带的位置准确定位。由此,在进行腰骶部CT检查时,均可根据髂腰韧带准确定位L5椎体。若在移行椎体水平观察到髂腰韧带,则判定该椎体为L5椎体;若在该移行椎体上位椎体水平观察到髂腰韧带,则确认该椎体为S1椎体。因此当存在腰骶部移行椎时,即使同时伴有胸腰段移行椎,也完全可脱离全脊椎X线片,就可准确进行椎体节段定位,诊断和定位一并完成,方法相对简便,定位准确可信。杜心如的研究结果与本研究一致[3],但其研究认为有部分移行椎病例无法观察到髂腰韧带,若移行椎的上一椎体可以观察到髂腰韧带,就将该移行椎定位腰化的S1椎体:若其上一椎体未观察到髂腰韧带,则将该移行椎定位骶化的L5椎体。认为该方法是简便、可靠的腰骶部椎体定位方法。
综上所述,髂腰韧带尽管形态变异较大,但其均起自L5横突,解剖定位恒定,因此,临床实践可将髂腰韧带作为腰骶部移行椎节段定位的可靠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国川,张英泽,宋朝晖,刘国彬,潘进社,等.髂腰韧带的形态及抗L5椎体滑脱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13(1):85-87.
2Lee CH,park CM,Kim KA,et al.Identification and prediction of transitional vertebrae on imaging studies:anatomical significance of paraspinal structures[J].Clin Anat,2007,20(8):905-914.
3杜心如,张一模,孔祥玉,等.髂腰韧带的形态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5,13(3):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