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堂还给学生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nna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使“学为中心”成为教学的主旋律。但在课堂教学变革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新酒装旧瓶”的现象。本文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就“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尝试:(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真正实现权利的下放;(2)整合教学内容,把时间还给学生;(3)重感悟,轻分析。
  关键词:学为中心;课堂改革;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变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我们的课堂正悄然发生变化,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的角色,正向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和引领者转变。“学为中心”成为教学的主旋律。但是,课堂教学变革的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出现了“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还是课堂的权威,课堂中占主导。如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最终还是教师说了算;教师不断在课堂上重复着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挤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漠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只有真正把“学为中心”作为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把“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作为归宿和目的,才能真正变革课堂教学。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学为中心”呢?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探索性学习,鼓励学生的创新,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责任感和自信心的培养。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人体验,尊重学生的差异,追求学生的多元发展。为此,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核心:
  一、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真正实现权利的下放
  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它关注教学活动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交往活动,使教师在“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选择中,使学生在“竞争、合作”两种关系处理中,使师生在主动和被动角色扮演中形成良性促进的和谐关系。在合作互助学习方式中,可更多地采取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人人参与、相互激励和共享信息,在小组学习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方案,自行探索研讨,使学生切实处于合作学习这种积极有效的状态之中。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组织好小组间的交流,处理好小组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以及反应快捷和滞后的学生间的关系。“学为中心”的教学就是要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人际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使学生获得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沟通,同时也将极大地激发教师和学生及学生群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师生都获得自我的充分发展。如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课前我让学生每个学习小组提出不能理解的问题。第一小组的问题:喉咙都嘶哑了为什么还要歌唱?第二小组的问题: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第三小组的问题:土地、风、河流、黎明各象征什么?第四小组的问题:诗歌里共出现两个“也”,隐含的意思是什么?第五小组的问题:以前读过的现代诗在结构上都很整齐,为什么这首诗很另类?第六小组的问题:诗歌的第一小节中“的”字太多了,破坏了诗歌的美感。这些问题提得都很好,从诗歌的不同层面发问。于是,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写作背景,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中隐含的情感。学生读“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的时候,语速、情感和前面的几句的低沉、激愤,明显不同,变得舒缓、轻柔。小组成员的解释是:前几句是表现一只热爱土地的鸟看到土地被蹂躏后的激愤、抗争。在共同探讨第六小组提出的问题的时候,各小组一时无法给出较好的解答,我向学生简单介绍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手法,之后,引导学生再读这几句,“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体会“的”的妙处,学生体会到“的”的出现更能表现作者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和深情。
  小组合作互助学习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都归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只相当于顾问、教练、帮手。曾有学者说过:“当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批判地审视我们与真理的关系、叩问我们现实存在的景况,并审慎地规划我们行动的方向时,教育便获得了启蒙的意义,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生成。”
  二、整合教学内容,把时间还给学生
  有关这方面的做法,其实就是我们平常备课中常谈到的对教材的分析、理解。要注意的是我们一直倡导的“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教师把教材钻得越深,悟出来的道理就越透彻,这样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也即能够讲在点子上,“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名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而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原因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所谓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总之,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散发出磁性和魅力,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这样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
  对于语文的教学内容,因学科的特征,会让我们觉得每一个内容都是重要的,缺少了哪一个都似乎不妥当——这一点,使得我们的老师在教学当中不敢取舍,害怕因为取舍使学生的知识断层,造成学习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常常是“宁可讲多,绝不放过”,教学上必须要“讲深讲透讲全”,这也是很多老师上课“滔滔不绝”的原因之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作用和地位作好分析,教学上有的放矢,对内容的出现顺序和时间安排等都可以作整合安排,尽量把时间和学习交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才能精讲、少讲,尽量腾出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多“做”,构建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如在九年级复习阶段,我帮助学生把课本中的文言文归类,共分为七类:
  第一类是山水情怀:《三峡》、《桃花源记》、《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满井游记》、《观潮》、《湖心亭看雪》;第二类是英雄背影:《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孙权劝学》;第三类是诸子智慧:《论语十则》、《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大道之行也》、《公输》、《庄子故事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第四类是名人性情、名士雅趣:《世说新语》两则、《陋室铭》、《爱莲说》、《童趣》、《五柳先生传》;第五类是神话传奇:《夸父追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山市》、《狼》;第六类是俗世奇人:《口技》、《核舟记》;第七类是成才之道:《伤仲永》、《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归类以后,让学生站在主题和思想的高度,重新审视古时候的文人情怀和名士风采,这样处理学生非常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古文的精髓,比单纯的梳理和记忆文言知识要有趣的多,效果也好得多。
  三、重感悟,轻分析
  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无论哪一种文体的解读都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之上展开的。文本是解读的根,感悟是文本解读的钥匙,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感悟文本,绝不能随意肢解文本,架空分析文本,无限拔高文本。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不能上成思想政治课,科学课或是艺术欣赏课。
  就拿文言文教学来说,很多语文教师已普遍认识到不能一味强调灌输,也不能一味只让学生背诵,强调记忆,若使原本精彩绝伦、饶有趣味的文言作品在教学中只剩下了应试所需的字、词、句,那何趣之有?何味之有?而若一味挖掘文言作品中的“趣”、一味讲求课堂中的“趣”,又担心过于花哨,怕落实不了基础知识积累,甚至不串讲就放心不下。怎样才能把握好这个度呢?
  教学片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①第一段中,还有什么“囚禁”着作者?
  生:北京寒冷的天气。
  ②文中哪个词语能表现作者心情?
  生:“局促”。
  生解词——局促:形容空间的狭窄,或者是拘谨、拘束。
  过渡:花朝节都已经过去,但春天却还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迟迟不肯露脸。作者就如一个犯人一样被囚禁在一个空间狭小的房间内,但“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更激发了作者出游的热情。终于,在十天之后,大地开始有了一丝丝春的气息。
  2.互读第二段,互相纠错,思考初春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乍暖还寒,万物复苏。
  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来表现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生:柳树、泥土、山、麦田。
  师:作者连用了四句比喻来描写初春的景色,你最喜欢哪句?
  (小组讨论)
  生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师:这里写了哪些景物?
  生:山。
  师:作者把山比喻成了什么?
  生:刚洗过脸的美丽少女。
  师:你觉得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
  生:好,通过比喻写出山的美丽。
  师:初春的山刚被纯净的雪水洗净,犹如一位美丽的少女刚梳妆打扮。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这里的山也像少女一样,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呈现在欣赏自己的人的面前。这欣赏的人便是袁宏道。
  师:有人对袁宏道的这个比喻做出了批评!
  介入资料:
  “这篇《满井游记》,文字很漂亮,感觉也很细腻。但有一段描写,我不大喜欢。就是下面这两句‘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为什么不喜欢呢?袁宏道的诗文中,常将山水比喻为美人,一会儿美人身体,一会儿美人神态,一会儿美人举止,这是‘以香奁之体为古文。’”
  生:这样的比喻不仅写出了山的阴柔之美,更让我们觉得心旷神怡,香气扑鼻。
  师:也许在道学家的眼中,这样的比喻是极为不当的,但恰恰是这样的比喻才凸显了袁宏道“独抒灵性,不拘格套”的文学风格。
  生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师:“若脱笼之鹄”是什么意思?
  生: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师:表现出怎样的情感?
  生:自由的喜悦。
  师:为什么是天鹅,改成鸟好不好?
  生:……
  师:天鹅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高贵。
  师:想像着有那样一只天鹅,引吭高歌,振翅而去,渐渐远遁成蓝天里灵动的一点白。那该是怎样的一种豪迈与洒脱啊?如果不是桎梏太多,压抑太久,渴望自由的欲念就不会如此强烈,呼之欲飞!
  试着读出这种自由的喜悦的情感……
  首先,在片段中,该老师对整篇文言文的生字生词并不逐个逐个地全教,而是在幻灯片上出示第二段的重点生字词,让学生边对照着在自己书上做相应记号,边听教师示范朗读,边看边听的时候初步掌握生字生词。继而让学生与同桌两个互相对读,适时纠正对方读音,力求读准读对,进一步落实生字生词。这样做,也是给教“文”以预留足够的时间。字词的孤立纯粹的朗读或者是逐字逐句、面面俱到的串讲,姑且不谈把“言”教死的非科学性,但从单从时间上看,定然将教“文”挤出课堂。
  其次,对于常用的重点实词虚词,上课教师则做了重点强调,予以落实。如片段一中对“余寒犹厉”中“余”的解释。当学生回答成是“我”的意思时,教师步步引导:冬天之后是早春,早春天气怎样呢?老师未说完,学生就已唤醒自己潜在的语言知识经验,立马想到“余”的相关解释“剩余、余下”,获得正解。此时该老师若是再抓一下“犹”字,就更全面了。在教“言”中,这样的以古通今的方法,达到了以今铺路,以今识古的目的。而以今识古,让知识融汇贯通,有助于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就为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怎么学比怎么教更重要” 我们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展开课堂教学改革。“学为中心”的语文课是一个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生物圈。学生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有意义的思维促进,有有质量的参与;教师不仅有学科素养,更有导学策略。教师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通过引发、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也能够实现教师自己实实在在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孙绍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其他文献
尼采说过:“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作为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形势不断发展的今天,广大教师要不断审视自己,凸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因为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是任何教科书、任何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1.选题的意义、价值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VF-1.25/200型电动空气压缩机一起交流接触器引起的电动机不启动的故障,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电动机;交流接触器;维护  VF-1.25/200型电动空气压缩机采用四级压缩,每分钟的排气量为1.25米3,可以向送冷车和地面气瓶提供最高压力为20MPa的压缩空气。在标准状态下对容积为40升,灌充压力不超过15MPa的气瓶进行灌充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
期刊
寓言故事往往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它有丰富的容量,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是人类对生存经验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怎样让学生正确而轻松地把握寓言的内核,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寓言教学的关键。  一、在寓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寓言的寓意往往具有多面性。著名寓言《滥竽充数》写了南国先生听说齐宣王喜欢吹竽,就到齐宣王的面前吹嘘他吹竽的本领。齐宣王收下了他,他每天在300人中间装
期刊
藏汉双语教育是我国整个民族教育事业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教育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藏汉”双语教育步入了正确而迅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步伐也日益加快,每次课程改革国家在课程编制过程中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藏汉双语课程改革也随着全国课程改革的步伐在摸索中前进,成为四川
期刊
摘 要:苗族虎故事数量较多,类型丰富,内容多为与虎婚媾和斗智斗勇的故事,故事中的虎多有浓烈的人情味和多方面的人性美。本文以《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集成》中关于虎的故事为例,分析苗族民间故事中“虎”的形象,探究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虎;特征;成因;文化内涵  苗族,一个古老但没有文字的民族,虽没有留下汗牛充栋的典籍,但却建造了一座独具特色的文化宝库----口头文学。对云南境内苗族口头
期刊
随新课改的进行,各地对新课程进行了多种多样的研究,尤其是对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的有效性的研究,但对练习的有效性研究甚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课程理念的认识仍然很浅薄。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抓住生物学核心概念进行教学,教学中缺乏贯穿始终的生物学思想主线,致使学生对生物学现象本质的认识不到位,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有限,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不利的。多以教师视野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中更多体现的是“以教
期刊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改革的理念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那么如何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才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实践和反思,谈谈个人对新课程背景下对优化课堂的几点看法。  一、在课堂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1.创设情景法  情景教学法在各科目中都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历史科中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因为逼真的历史情景,能以丰
期刊
在学校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传统的教学中,主张“师道尊严”,教师至高无上,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遵从者,学生的独立性丧失了,实际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个性的摧残。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改革创新之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既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教育改革的内容和任务。素质教育
期刊
中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这两年中考命题的明显变化和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出台,已体现了教育部有意将“指挥棒”指向了素质教育。这其中包括了扎实而全面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发明的能力。中考试卷将不再拘泥于教学大纲,会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水平的考查,题目比较接近生活,而随着答题的深入,题目难度逐渐增加,所需知识点也越来越多。我们来看看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有哪些值得我们留意。  1注重知识来源
期刊
一、选题目的  所谓“文化”,有两种含义,既“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之意;所谓“底蕴”,按《现代汉语词典》,有“详细的内容”之意。因此,“作文的文化底蕴”,就是指考生在文章中透过一般的叙事写景,谈古论今,能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考生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等。网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