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自身素质 注社会生活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zdw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2年全国高考17道作文题来看,内容多贴近社会生活,时代特征鲜明。这些作文题,虽然命题形式和角度不尽相同,却都对学生起了积极的思想导向作用;对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简而言之,都能启发学生关注自身素质,关注社会生活。
  一、关注自身素质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有责任选出符合时代标准的青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战略主题”指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衡量的标准何在?2012年的很多作文题给出了答案。
  全国新课标卷的修船工给出的答案是上善、使命意识责任感、淡泊名利无贪念。全国大纲卷中的“妈妈”给出的答案是人生在世,就要有所虑,有所不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多余的顾虑会让你一事无成。北京卷中的“老计”给出的答案是坚守、尊重,平凡的人在普通的岗位却可以表现出让人敬佩的高尚人格、令人仰视的人生境界。天津卷的“老鱼”给出的答案是珍惜、爱护,不要忽视生命中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珍惜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江苏卷文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忧与爱,它可以让生活充实,可以让成就巨大。福建卷的冯骥才给出的答案是人要注重生命内涵,生如逆旅,重要的不是时间的一分一秒,而是生命的纵横广远。湖南卷的“手”给出的答案是人要注重心灵体验、智能发展、主体性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重庆卷的保安给出的答案是真善美,细节决定成败,要感恩,要坚持。辽宁卷的女钢琴家告诉我们内在和外在的关系。上海卷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
  2012年的作文题生活气息浓郁,关注了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品格、智能等多个层面,紧扣了时代的脉搏,以文学性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当代社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青年学生更要学会观察和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智慧之光,时代的英雄也好,路边鼓掌的人也好,要学会发现自己的价值。
  二、关注社会生活
  语文教师要认识写作及写作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不能脱离现实。因此高考作文题应多承载一点人文精神,寄托一些时代要求。
  如果我们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全国新课标卷中的船工的“顺手”,恰恰就是当代社会某些人渐渐缺失的良知。材料告诉我们的是,要做像船工一样的人,要像船主一样,感谢那些行善的人。江苏卷的“忧与爱”,艾青的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现的是对故乡、民族、国家的忧与爱,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序言中的那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全人类的共同情感。“爱”是人类的共同主题,又是现今社会所缺乏的,“忧”与之并列,极易引发思考。江西卷的“拥有”更是检验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辨能力。狄更斯《双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光明的时代,这是黑暗的时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太多“追逐”的脚步,他们追随着自己的“梦想”,却忘了周围还有那些用大爱感动中国的人,他们因平凡、奉献而伟大。山东卷中孙中山先生的那句“惟我辈既已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则指出了现阶段青年一代的责任,“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则指出了青年在前进过程中的态度,“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则指出了青年奋斗的目标。
  青年是民族的根基和未来,更应敢于担当时代赋予的重担。而高考作文命题的最大资源,恰恰是时代。单从江苏卷来看,近几年的“人与路”、“好奇心”、“绿色生活”、“拒绝平庸”等题目无一不暗合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针对某些道德缺失、良知缺乏的社会现象,高考作文给出了人文性的回答。在江苏《2013年高考考纲》中,在前几年的作文例题上增加了全国大纲卷和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题。这一风向标除了表明未来作文的考查形式趋于新材料作文外,还从考查内容上做出了一定的时代性暗示。
  高考作文不仅是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检验,更是对学生社会价值取向的考验。好的高考作文题目,会在思想和道德上对考生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挥其教育功能。我们有理由相信,关注自身素质、关注社会生活这一旋律依然会回响在2013年的高考作文考题之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226001)
其他文献
古罗马塔西陀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笔者作为备课组长尝试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本次教学实验的目标:一是对《老王》进行教学重构,二是在亲历中建构自己的同课异构观点,三是感悟一下“规范的”比较研究法在具体教学中的活用。对于我们文科教师而言,第三点尤其陌生,又尤为必要。  一、议定课题探“教情、学情”  《老王》是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底层的光芒》单元的一篇文章,
期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师生的情感活动。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着作家的思想情感,凝聚着作家的心血和生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文学创作是一种传达情感的活动,主要是“以情动人”,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接受情感的活动,也要做到“以情动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
期刊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教学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语言的完美与否对语文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因此,语言的完美应当成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那么,语文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达到完美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炼。  一、完美的语言应当合乎规范  规范的教学语言应是普通话。教师用普通话教学,学生处在普通话语境之中,潜移默化,会自然地跟着说普通话。教师用普通话进行朗读
期刊
文本是联系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纽带,课堂教学始于文本解读。学生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文本展开对话,和文本表达的思想活动融为一体。文本的探究能力是教师智慧的体现,决定了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在这其中,教师的提问成为连接文本和学生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美国教育学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
期刊
在笔者读高中的时候,老师讲到《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贾母的形象,总会有一个统一的评价——疼爱孙辈,懂得享受,爱慕虚荣的封建老太太形象。特别是对于节选的其中一段,一直以来把贾母认定为恪守封建礼教的老祖宗。笔者对此颇有异议,在此和大家探讨一番。   原文第一处: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
期刊
学生作文中,真情缘何无法表达,一些教师和专家认为,这不是作文技巧问题,而是生活问题,在中学生作文真情缺乏的背后,是其生活真情的空白。但我们看到,这只是一部分中学生的现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对大千世界、对自我人生总会有所感受。《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云:“狐死必首丘兮,夫人孰能不反其真情。”思维活跃的当代中学生面对五彩缤纷的自然,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对沉重的学业负担,怎能会没有真切
期刊
熟语题是高考必考题型,许多考生在做熟语题时经常连蒙带猜,胜算很低。其实考生只要明确命题者设置干扰的角度,就能准确地判断熟语的使用是否正确。  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高考题中常会出现一些常见的熟语,命题者在设题时往往有意“望文生义”,即故意从字面(语素)上牵强附会,误导考生做出不确切的理解,从而引起误判。  如: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飘渺的梦,因为现实需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与专题性研究是非常重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我们常说的“授人以渔”,便是要求在学法上对学生给予指导。而每一篇课文,向深处挖掘,都能找到一个值得研究的专题。  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难鉴赏的,尤其是靠情感化的意象取胜的诗歌。对于这类诗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人评价也各有不同。如《秋兴》这一组古人推崇备至的诗,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则说:“《秋兴八首》,传诵后世,其实都是一
期刊
何为语感?王尚文先生说:“语感是一个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感觉与反应,语言知识虽是语感赖以存在的必要基础,但它毕竟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与人的观念、人的情绪交融在一起的,既有语言的因素,也有认识的情感的因素,不仅是对言语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正误的判断,也是对内容的是非真伪与形式的美丑的判断。”简单地说,语感就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
期刊
“敏于思而讷于言”也许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会遇到的一个难题,而广府方言区的学生则更是有口难开,因为粤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相比,较其他方言有着更大的区别。所以,当广府方言区的学生在提炼生活经历、情感时,语言转换障碍会使文章中出现许多不规范的语言表达现象。再加上广府方言地区的公共语言环境不够好,商家、企业、媒体甚至政府在社会宣传时都会使用或夹杂粤语方言。久而久之,在浓厚的粤方言语境下,学生难以自如地在作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