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互改 建构语言自觉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k2203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敏于思而讷于言”也许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会遇到的一个难题,而广府方言区的学生则更是有口难开,因为粤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相比,较其他方言有着更大的区别。所以,当广府方言区的学生在提炼生活经历、情感时,语言转换障碍会使文章中出现许多不规范的语言表达现象。再加上广府方言地区的公共语言环境不够好,商家、企业、媒体甚至政府在社会宣传时都会使用或夹杂粤语方言。久而久之,在浓厚的粤方言语境下,学生难以自如地在作文中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了。基于广府方言区学生这种特殊情况,我们对本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欲以此作为依据,试图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广府方言区高中生的写作现状
  1.语言在学校环境和生活领域各自为政
  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随着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深入贯彻实施普通话的推广政策,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语言文字素养,在学校这个带有限制性的环境中可以比较自如地使用普通话。但是在日常生活这个语言自由表达的领域里,广府方言的强势地位仍然比较牢固,占主体地位的仍然都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语言——方言,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普通话,从而在语言的使用上形成了一种普通话和粤语方言各自为政的角力现象。众所周知,生活是写作的素材,写作是对生活的提炼。如果生活中不注重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来锻炼自己的表达,又如何提炼出最好的生活素材、最深的生活感悟来表达在作文中?
  2.思维意识和自我行为相互脱节
  从以上表格对比则不难发现一个矛盾的情况:从意识上来讲,学生能够明白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对于提升写作的必要性,但是在自我行为上却难以做到主动、自觉地去提升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水平,除非有一定的外在干预手段。
  广府方言区的学生在写作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之后,之所以难以再次突破,上到一个新的台阶,也许就和学生在生活领域不注重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的习惯密切相关,以至于没有内化成一种基本的、自然的、主动的语言意识和素养,甚至反过来会影响到学校语言教育有效性的发挥。所以,结合问卷调查所显示的结果,现阶段作文的教学任务就是以广府方言区学生这种语言实际为基础,来积极寻找一种方式来沟通教学和生活这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实现一种对普通话规范使用的主体自觉,从而提升学生使用规范语言表达的能力,语文教学也获得一个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新的突破点。
  二、创新作文互改,提升规范表达自觉性
  作为教师,我们无法督促、监控到学生生活语言的选择,依旧只能坚守教学这个阵地,尽力地将规范用语的练习延伸到学生的生活领域。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能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也建立一种语言的自觉呢?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当他们对生活有感悟、想表达的时候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畅所欲言、自由交流的场所,或是当他们不知该如何规范表达的时候提供一个优秀的范例,从而让他们能体会到表达生活的快乐、规范表达的优美。作文教学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生活和交流生活的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其中,对生活提炼进行表达的写作主体自然是学生,但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却往往都是由教师来全批全改。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改与作文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也就是说批改作文一样可以让学生成为主体,成为沟通教学和生活的另一阵地。并且,相对于写作对生活提炼的单一性、个体性,批改作文尤其是互批互改能让学生看到他人对生活的不同思考、不同表达,更具综合性、交流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虽然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亦不能忽视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应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会话等来实现意义的建构。于是,我们试图借鉴这样一种更能拉近生活和教学距离的方式,并予以一定的创新改革,来建构广府方言区学生的语言自觉性。
  1.扩大互改范围,让语言更加顺畅
  一般来说,现阶段我们重点实施互改的主要文本是作文,但仍然仅仅只是在教学环境中完成的,难以完全沟通起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语言转换和表达。所以,我们要突破教学领域、扩大互改范围,增添更多的生活气息,将生活引入到互改的范围,比如互改学生所写的随笔、日志、博客、微博等等。相比较那些应题而为的作文,这些文本更能够真实体现学生对生活的点滴感悟,也才是学生对生活的最佳提炼。在作文教学中添加对这些真正源于生活、体现生活的写作内容的互改,除了能让学生彼此之间交流对生活的感悟,丰富思想、开阔视野,更能够规范表达,解决“有口难言、有言难美”的语言问题,提升他们对于生活感悟的表达能力。
  2.丰富互改形式,让语言更多交流
  教学作文互改一般采取的形式多是师生互改、同桌互改、小组互改等等,其实除了这些很好的形式之外,还可采用网络跟帖这种更自由、更畅快、更接近于学生现代生活内容的表达方式:可以匿名、可以署名,可以及时点评,也可后续跟踪;还可以将文章上传到班级的QQ空间、班级主页、班级博客等网络平台,让更多的学生甚至可以让有兴趣的网友一起来参与互改,从而借助这种网络媒体的平台,将互改的触角伸及学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生活中逐渐养成切磋交流的写作习惯,进而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
  3.开放互改内容,让语言更富情感
  作文的互改多数侧重在文章主旨表达是否恰当、素材选用是否切题、文字是否通顺等各个技巧性方面,这些对于写作者来说只是些常规的没有温度的“冷评语”,不能激起写作者再次创作的欲望。所以可以不必禁锢学生互改的内容,而允许他们只要是秉持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就可以对文章的任何方面,如其中某些思想观点、某些生活感悟、某一句话的表达等进行修改和点评。如:
  “当我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会想起你所写的这温暖的文字,因为是它让我有了再次抬头迎接阳光的力量。”
  “从你学琴的事件里,我明白了没有流过血的手指弹不出世间的绝唱,没有摔倒过的人生走不出精彩的风景。我向你致敬,更向你学习。”
  “你说生活像被编了程一样枯燥无味,那出现的乱码能否激起你重新启动的想法呢?”
  读着这些出自真心实情、带有温度的评语,一定能激发起写作者的交流需求、创作欲望,亦能让点评的学生尽可能地自由畅谈,甚至主动自觉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各种真实感悟,真正达到“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说我心”的效果。
  4.彰显互改成果,让语言更有反馈
  每一个人都期望自己的作品能获得读者的认可和赏识,需要这样的一种成就感来激发他再次创作表达的欲望,点评者亦有着这样的心理需求。以往作文在互改之后,不管是写作者的作文还是点评者的评语,可能少数有教师的反馈,大多数都是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任何涟漪,这对写作者和点评者都是一种兴趣的消磨。所以我们应该让所有的内容都能得到最多的关注、最大的彰显。如选取优美的文章编成“集露撷芳优秀作品集”、将精彩的互改语言汇成“岁月留声精彩点评集”,并在学习园地张贴,或在班级图书角展览,还评选那些经常写出优美文句的学生为“生活美者”、经常有精彩点评的学生为“生活智者”等等,让学生从互改中得到表达的满足、享受参与的快乐,甚至在欣赏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这种更积极的心理体验会比要求、强迫学生去阅读、去背诵优美的文句更能产生促进作用。
  这些对于作文互改的创新和改革,主要是想在尽量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让写作教学更生活化,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和同学的互动中,积极关注生活,体验真情实感,慢慢地对生活有自由表达的热情、主动表达的意识、规范表达的能力,真正连通生活体验和写作表达,让广府方言区的学生逐渐建构一种生活的语言自觉。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写作的各方面确实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有创作的欲望、更有点评的热情,不断地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语言更规范也更优美了,文章更真实亦更深刻了。最重要的是强化了广府方言区的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自觉意识,如微博、日志等生活写作空间很少再出现夹杂方言或完全使用方言的情况了,从而让学生除了在教学环境中,也能在生活中理所当然地用起规范的语言文字来,真正实现了从生活到写作的语言规范转换。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528300)
其他文献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蕴涵着作者丰厚的艺术修养,体现了作者表达技巧的高超,如无平不陂的开篇技巧,细针密线式的描写手法,善于变换的描写角度,以景寓情的抒情方式等。  一、开篇技巧——无平不陂  由标题性质看,《荷塘月色》为写景散文,即借景抒情散文。然而在开头时,朱自清并没有急于描写“荷塘”之景,描述“月色”之色,却是先表述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乍看之下,这岂不是跑题
期刊
古罗马塔西陀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笔者作为备课组长尝试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本次教学实验的目标:一是对《老王》进行教学重构,二是在亲历中建构自己的同课异构观点,三是感悟一下“规范的”比较研究法在具体教学中的活用。对于我们文科教师而言,第三点尤其陌生,又尤为必要。  一、议定课题探“教情、学情”  《老王》是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底层的光芒》单元的一篇文章,
期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师生的情感活动。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着作家的思想情感,凝聚着作家的心血和生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文学创作是一种传达情感的活动,主要是“以情动人”,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接受情感的活动,也要做到“以情动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
期刊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教学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语言的完美与否对语文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因此,语言的完美应当成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那么,语文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达到完美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炼。  一、完美的语言应当合乎规范  规范的教学语言应是普通话。教师用普通话教学,学生处在普通话语境之中,潜移默化,会自然地跟着说普通话。教师用普通话进行朗读
期刊
文本是联系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纽带,课堂教学始于文本解读。学生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文本展开对话,和文本表达的思想活动融为一体。文本的探究能力是教师智慧的体现,决定了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在这其中,教师的提问成为连接文本和学生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美国教育学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
期刊
在笔者读高中的时候,老师讲到《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贾母的形象,总会有一个统一的评价——疼爱孙辈,懂得享受,爱慕虚荣的封建老太太形象。特别是对于节选的其中一段,一直以来把贾母认定为恪守封建礼教的老祖宗。笔者对此颇有异议,在此和大家探讨一番。   原文第一处: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
期刊
学生作文中,真情缘何无法表达,一些教师和专家认为,这不是作文技巧问题,而是生活问题,在中学生作文真情缺乏的背后,是其生活真情的空白。但我们看到,这只是一部分中学生的现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对大千世界、对自我人生总会有所感受。《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云:“狐死必首丘兮,夫人孰能不反其真情。”思维活跃的当代中学生面对五彩缤纷的自然,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对沉重的学业负担,怎能会没有真切
期刊
熟语题是高考必考题型,许多考生在做熟语题时经常连蒙带猜,胜算很低。其实考生只要明确命题者设置干扰的角度,就能准确地判断熟语的使用是否正确。  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高考题中常会出现一些常见的熟语,命题者在设题时往往有意“望文生义”,即故意从字面(语素)上牵强附会,误导考生做出不确切的理解,从而引起误判。  如: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飘渺的梦,因为现实需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与专题性研究是非常重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我们常说的“授人以渔”,便是要求在学法上对学生给予指导。而每一篇课文,向深处挖掘,都能找到一个值得研究的专题。  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难鉴赏的,尤其是靠情感化的意象取胜的诗歌。对于这类诗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人评价也各有不同。如《秋兴》这一组古人推崇备至的诗,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则说:“《秋兴八首》,传诵后世,其实都是一
期刊
何为语感?王尚文先生说:“语感是一个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感觉与反应,语言知识虽是语感赖以存在的必要基础,但它毕竟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与人的观念、人的情绪交融在一起的,既有语言的因素,也有认识的情感的因素,不仅是对言语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正误的判断,也是对内容的是非真伪与形式的美丑的判断。”简单地说,语感就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