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透视下的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研究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n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两节“同课异构”的高中语文课课堂教学行为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对师生教学行为的影响,总结提炼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规律,用以提高问题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问题设计;大数据;同课异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11-0058-04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越来越受到中小学教师与研究者的关注。现有研究结果反映出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常是答案唯一的问题,提问开放性较低[1]。二是教师提问内容及类型过于单一,缺乏运用解决问题策略所需的复杂情境[2]。三是教师课堂提问多以展示性问题为主,缺乏参与性问题,更缺乏批判性问题,偏向低水平认知活动等[3]。那么,如何改进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则显得尤为重要。
  有研究指出,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应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引导教师重新认识提问的价值和目的,提出新的提问教学原则、方案乃至方式和方法[4]。在提问以及所产生的课堂对话等行为上,教师们表现出了泾渭分明的教学倾向,不同的教学倾向源于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不同,教师的每一种具体教学行为取向都是各种具体教学价值取向综合作用的结果[5]。本文将以高中(一年级)语文“小狗包弟”一课为例,运用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分析方法对两节同课异构的课堂进行分析,研究同一教学内容下不同倾向的教师设计的不同类型问题对课堂结构、知识结构及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不同作用。
  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课堂行为大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编码体系分析方法和记号体系分析方法。编码体系中的S-T分析方法用以对课堂教学进程的分析[6]。S-T分析法通过 S-T 图和Rt-Ch图对课堂活动结构进行分析,其中,Rt是教师行为占有率,Ch 是师生行为转换率。根据不同的Rt和 Ch值可以将课堂教学模式分为练习型、混合型、讲授型和对话型四类[7]。记号体系分析法用以分析课堂中教师提问的类型,并分析师生对话中所蕴含的知识结构。本文主要通过记号体系中的问题类型分析方法(即“四何”问题分析方法)和课堂有效性提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本文以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时课堂信息采集,将师生行为进行量化,依据量化结果,揭示课堂中的教学结构[8]。
  两节课的问题设计分析
  1. 同课异构课程设计
  本研究将两节同课异构的“小狗包弟”课分别命名为“小狗包弟 1”和“小狗包弟2”。在本研究中,“小狗包弟”一课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①理清全文的思路。②如何正确解读作家放弃包弟的举动。③认识当时的背景带来的社会不安。④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所表达出来的自我解剖等精神。本案例“小狗包弟”两节课的教学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基于学生学习经验的差异,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活动设计。如图1可以看出:“小狗包弟1”的问题集中于对课文语句和叙事方式的理解,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围绕文章语言和文章故事情节进行分析与讨论,而对作者为什么这样做和文章所处的背景环境方面没有做更深入的分析。“小狗包弟2”的问题则开放了许多,学生在本节课中能够较为深入地感受文章背景,并能夠发散自己的思维,对作者的做法进行批判。由于两节课问题集设计的不同,从而两节课的课堂结构、知识结构、思维训练影响是不同的。接下来,笔者对两节课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2. 面向课堂教学结构分析
  从Rt-Ch图可以确定“小狗包弟1”和“小狗包弟2”分别为对话型课堂和混合型课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从数据上分析,此情况是两位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同,才产生了教师行为的不同。两节课的S—T图如图2所示,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教学进程。“小狗包弟 1”课堂中曲线中有较多锯齿,说明师生交互比较频繁,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表现为对话型课堂,但教师问题比较密集,会导致核心问题不突出;而“小狗包弟2”问题密度略有降低,表现为混合型课堂,教师核心问题比较突出,但是由于学生思维比较局限,因此教师的指导行为较多。
  3. 面向知识结构的问题设计分析
  如图3所示,“小狗包弟1”的“为何”和“如何”数据之和约为 36%,但“是何”数据比值较大且没有“若何”问题;“小狗包弟 2”的四种问题类型皆有出现。在“小狗包弟 2”中,教师在整节课中提出了2个若何类问题:①假如你和巴金处于同样的境地,你会送走包弟吗?为什么?②如果你也送走了包弟,你会像巴金一样深深忏悔吗?又为什么?说明“小狗包弟 2”的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性和高阶思维,教师提问能够表现出一定的批判性及创造性教学倾向。而“小狗包弟 1”主要以记忆与理解为基础,问题开放度略低,教师提问的开放性教学倾向较低。
  图3 四何问题
  4. 面向高阶思维的问题设计分析
  利用“课堂有效性提问”分析法可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和采用的提问策略进行分析[9]。其中,问题类型反映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程度。如图4所示,在问题类型上,“小狗包弟 1”与“小狗包弟 2”中问题类型比值相近,且“推理性”问题比值较高。“小狗包弟 2”课堂采集到了一定的“批判性”数据,这说明两节课教师均以问题解决教学倾向为主,针对学生推理性思维和批判思维进行训练。“小狗包弟 1”的“常规管理性问题”和“记忆性问题”比“小狗包弟 2”高 8.76%,“小狗包弟 2”的“推理性问题”和 “批判性问题”则比“小狗包弟 1”高 6.66%,这说明“小狗包弟 2”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更具有推理性和批判性。“小狗包弟 1”中教师要通过一定数量的浅层次对话帮助学生建构基础的知识,而“小狗包弟 2”中教师更多地将问题推向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图4 问题类型
  如图5所示,两节课的提问后叫举手者答所占比例相近。“小狗包弟 2”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数据,而“小狗包弟1”没有。“小狗包弟 2”授课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这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小狗包弟2”的课堂可以创设具体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以学生的问题发展和引领课堂。   图5 挑选回答方式
  在学生回答方式上,如图6所示,“小狗包弟 2”的“讨论后汇报”的数据比“小狗包弟 1”高13.34%,说明“小狗包弟 2”的教师在课堂中更善于设计较多合理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建议两位教师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增加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图6 学生回答方式
  如图7所示,两节课中认知记忆回答与推理性回答所占比例相近,而且“推理性回答”数据比例最高。“小狗包弟 1”与“小狗包弟 2”都没有创造评价性回答,这说明两节课上教师没有让学生勇于表达观点。但“小狗包弟 1”的“认知记忆回答”和“推理性回答”比“小狗包弟 2”高 4.84%,“小狗包弟 2”的“机械判断是否”则比“小狗包弟 1”高 6.39%,这说明“小狗包弟 2”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较多的简单批判性问题。由此可见,两位教师在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面有待加强。
  图7 学生回答类型
  综上所述,“小狗包弟 1”的问题结构以“作者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和“为什么文章开始要先介绍艺术家和狗的事?”两个核心问题为主线进行全篇的学习。学生思维过于局限在课文里,这种问题结构中,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作者情感,但是课堂比较枯燥,对文章的理解比较定式。如果可以以一个小问题“小狗是什么狗”和一个大问题“这个小狗有无其他的处理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打开学生思路,这节课将会上得更加精彩。“小狗包弟 2”这节课在问题设计方面非常清晰,但学生思维较为局限,没有达到应有的课堂效果,从而反映了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学生思维产生定式,是由于长期教学问题设计不开放造成的,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本文运用课堂行为大数据分析方法,对两节“同课异构”的高中语文课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旨在通过课堂教学行为数据的对比分析来研究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对师生教学行为的影响,从而总结提炼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规律,用以提高问题设计的质量。通过研究,笔者得出如下结论:针对中学教师,在提高实践性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提问中的问题设计。在面向问题设计的知识结构方面,须增加如何问题,即增加问题设计的开放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
  对比分析两节课师生互动策略方式方面的训练程度,我们发现教师提问多为记忆性问题和推理性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但在面向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 “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在面向提问的批判性和创造性问题方面,建议教师从课堂问题设计入手,注重批判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面向课堂学生参与度方面,须注重未举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注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解答学生疑问的同时也增加了问题的开放度。
  项目来源:内涵发展-实验室建设-教育技术系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徐斌艳. 如何理解数学教育中问题的开放性——访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舒尔茨教授[J]. 全球教育展望,2001(8):1-3.
  冷少华.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以YZ市YC校为例[D]. 扬州:扬州大学,2013.
  申继亮,李茵. 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心理功能和评价[J]. 上海教育科研,1998(6): 40-43.
  王陆,蔡荣啸. 课堂大数据视角下的提问倾向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6: 89-90.
  罗儒国,王姗姗.教学价值取向的現实诊断与应然追求[J]. 大学教育科学,2008(6): 26-29.
  [8]陈俊强. 大数据背景下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行为评析[J]. 2016: 1-3.
  陈瑶. 课堂观察指导[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0-25.
  王陆,林司南. 案例分析:《台球桌上的数学》[J]. 中国电化教育,2004(9): 53-55.
其他文献
李月霞:这扇门开关都不容易  课间,一个高个子男生来到办公室,在门口和徐老师低声说了些什么。他离开后,徐老师走进来,笑着说:“这个男生问我,刚才那节课到底讲了什么,他一点也不明白!”  我很诧异。徐老师说:“这可是我班上历史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次月考91分呢。”  从窗子望出去,那个略显单薄的身影正消失在走廊的尽头。我转身对他说:“我感觉自己在‘祸害人间’!”  六天前:要交作业了  今天终于找到了
【本刊讯】近日,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面向中国用户发布了第五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博锐?处理器家族,致力于以尖端科技为企业带来新颖的办公环境。为更多地满足企业及员工对移动性和工作环境的多元化需求,全新一代的英特尔? 酷睿? 博锐? 处理器不仅在无线功能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而且速度更快,更易管理,这些既令员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令企业保持了竞争力。第五代智能英特尔?酷睿? 博锐?处理器家族的三个特性使得更
一节课,如何使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如何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这是每位教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总设计师”和“总导演”,如果能在充分认识和处理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出发,拿出一点智慧,运用一些谋略,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但能使课堂张弛有度,还能让学生有兴趣投入学习并有所发展。  下面,我将通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的风采》一课来具体阐述。  第一次教学  《我
【本刊讯】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市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主办,松果阳光(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创新学习方式 促进教育变革”论坛于2014年12月6日在门头沟区举办。  在观看《运用思维规律,提升师生学习力》的宣传片之后,门头沟区教委主任李永生代表门头沟教委详细介绍了近年来门头沟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成效以及“运用思维规律,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的探索、推进、创新、提升及展望。  “运用思维规律,提升师
2013年,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迈进了全面铺开数字校园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向全区近200所中小学、幼直单位普及数字校园建设理念,向北京市展示海淀区数字校园建设现状,10月11日,由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主办、北京市二十中学协办的“海淀区数字校园现场会”在北京市二十中学顺利召开。本次现场会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来自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海淀区委教工委、海淀区教委、海淀区财委的有关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团队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褚宏启教授在8月24日的一次公开演讲中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它强调项目包括多门课程知识,将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同时要求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项目学习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常常会产生混淆。那么,厘清二者的主要区别也就成为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人们只需要连上网线,便可以从网上海量的课程中挑出最感兴趣的内容去学习。这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一时间风靡全球,“慕课”热潮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红遍中华大地。慕课(MOOCs)英文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意为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大数据时代,慕课的兴起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慕课的优势  作为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发展。数字化学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  在高处立: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  江苏常州市北环路小学从2010年开始尝试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展数字化
“知识传承”带来的困扰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的活动。由此出发,教育目标是人为限定的,课程标准是人为限定的,教材是人为限定的,课堂教学也是人为限定的。所谓学生,就是掌握人为限定的知识内容的人。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又继续窄化为“考生”,即为考试而大量练习解题技能的人。  但我们几乎都认识到,这样的学生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虽然“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除了责难之声不绝于耳外,很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