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发展。数字化学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
在高处立: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
江苏常州市北环路小学从2010年开始尝试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展数字化学习,走上了一条反思和创新之路。在几年的摸索中,我们认识到硬件设备是开展数字化学习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1. 班级服务器的搭建
当数字化学习进入常规课堂以后,数字化学习所产生的数据流量对交换机、路由器形成巨大压力,为此我们开发了专用的设备,称之为“班级服务器”。每个班级服务器能够提供无线上网、数据代理、收集、处理、交互、汇总、上传等功能,并与学校主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学生们人手一台平板电脑,为数字化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2. 数据的生成与处理
数字化生态环境是指由参与者在技术条件下的活动构成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重心就在于数据、生态。从数据的产生方式、方法、格式、存储、机制,到数据过程性、事务性的运作,再对数据根据过程与事务的需求进行再编辑、再处理,直至数据存储、处理,形成可持续的、动态的、外显的方案和模式。从这里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信息的生命及其周期性。经此过程,使参与者在技术条件下得到可持续的、螺旋上升的、全面的发展。数字化生态环境的建设以技术条件下的学习活动的应用为核心,参与者在具体应用中参与、互动、研究,其难点就是如何将多样、多态的应用生成的数据抽象化,建立基本的模型,再将多个模型进行整合,使数据互通,形成体系。通过数字校园平台的一些扩展功能,教师们能够收集到学生的操作数据。例如,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选择,然后进行投票。数据上传后,教师可以查看或者统计,也可以将信息发布到所有用户端,并且在画面上进行勾圈点画的操作,就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讲解、讨论等。我们还开通了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便携式应用,使用手机进行拍照,照片就能立即进入资源列表,供教学时选用。当所有的应用及生成的数据进入系统平台的管理或评价系统,通过数据的整理、分析、统计,我们可以对学生、家长、教师等各种用户对象进行管理与评价。数字化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的需求和特点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数据类型也纷繁复杂,这也成为学校今后教科研的“富矿”,亟待我们挖掘和利用。
3. 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搭建
平板电脑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决定了师生在学习活动中要随时随地应用技术,这对目前学校的数字化环境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数字化校园的应用需求进行模块化分析,得出相应的应用需求模块。以学生、教师、学校的需求为基准,促进数字化生态环境的建设,确立模块之间相互动态生成,以及数据流转、数据链接的机制,使教育实践和技术构成一个“高度系统性”“可操纵、可再生”“多层次、可扩展”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其核心就是在技术支持下的学生学习活动。
以“思维导图式材料结构”“分组式学习组织结构”“多模态课堂管理方式”“实时数据发布、反馈、分析、汇总”构成学习平台,使系统的应用与其他相关模块产生的数据直接形成数据链,支撑学生、教师和其他参与者的学习活动。目前,平台支持文本、Flash动画、图片、网络链接、视频、音频资源,以及我们根据需要单独制作的扩展功能。我们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的年段目标进行分组,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一起讨论,一起学习,通过对资源的“推”与“拉”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交流互动。
着平处坐:教师培训尊重个性差异
1. 菜单式培训,尊重个性差异,实现共同发展
在数字化学习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对数字化学习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是有差异的。由此,我们对培训进行了分层。培训的目的很简单,教师“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将内容以“菜单式”培训模式供教师们选学。 培训内容直接取材于教师们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有同样问题或困惑的教师形成一组,共同学习并解决这类问题。
2. 活动助推,教师练就数字化教学能力
每一次的比赛都是教师成长的机会。在磨课、赛课、评课活动中,教师练就了数字化教学能力。这几年,我们开展了全国、省、市、区级以及不同省市的交流学习活动十余次。每次活动教师们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反复的磨课促进教师们有效地反思、改进学案,也使得我们自主开发的乾景数字化学习平台得到不断改良。在每一次大赛后,我们都会对数字化课题研究进行及时调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问题促课堂研究。
3. 且行且分析,把问题看作发展的新起点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我校的数字化学习开始走进常态课堂。只有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无痕地衔接,才能检验数字化学习的效果,发现更多的问题进而改进。我校的二、四、五年级进入常态教学实验。固定的教学安排表,领导、专家跟踪听课、评课,把脉课堂。每周一四点后是固定的汇课时间,教师们交流上周上课心得,谈谈本周上课的设想。几年实施下来,我们形成了“自学—展示—反馈”的小组学习操作模式、“分层—自学—检测”的分层教学操作模式、“展示—交流—提升”的课外自主学习操作模式。
往阔处行:数字化学习的行与思
数字化学习给参与教学实验的师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洗礼,理念、行为有了很大变化。笔者试从教师、学生两方面谈谈数字化学习带来的改变。
1. 教师的变化
(1)关注课标。课标是什么?课标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有的教师把课标束之高阁,在具体教学时对目标任务含糊不清。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师更加关注课标,以整体观来规划教学,努力体现在课标指导下教学逐层细化递进的过程,最后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首先是目标的融通。比如,语文教学中,我们在学习一篇课文时,从预习单的设计,到第一、第二课时的划分都有其目标的分配。此时的教学目标具有延续性、一贯性。
其次是目标的统整。数字化学习重视单元的整体教学,围绕“整体感知—部分感悟—整体回顾”的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开展。最大的特点是:围绕某一个主题,将教材文本、课外拓展资源,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高度整合实施教学,使整个单元的教学变成由几个“模块”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此时,教学目标既有单元整体目标的统领,也有各模块、每个课时的集中目标。
再次是目标的重构。在教材中选择相同主题的教学内容,打破单元限制,进行目标重构,这样组合后教学起来更有味道。
(2)关注评价。传统的评价是一元的、结果性的评价,主观性较强;数字化环境下的评价是多元的、过程性评价,客观性较强。数字化环境下的评价对于评价的主体来说,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参与、反思、改进、修正的过程。
(3)关注技术——突破时空,交互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属于师与生的单边活动;在数字化环境下,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的介入与融合,使得双边、多边活动成为了可能,使课堂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活动更丰富。
一是模拟真实情境,实现深度学习。数字化技术的多媒体仿真功能,能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模拟真实的事件现象,建立虚拟学习环境,让学生进入类似游戏的情境进行人机互动。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充分、自由地探索,通过解决问题,构建基于具体情境的问题解决知识结构图,在此基础上能够将在情境学习中获取的知识迁移、应用到具体的知识点中。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无压力,有兴趣,爱拓展,能深入。
二是延伸学习时空,开放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特有的开放功能让学习、交流突破时空限制。学生学习时可利用身边的平板电脑随时上网浏览。对哪个问题有困惑,网络求证也是及时快速的一条通道。课后通过多种终端,学生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取相关信息,实现知识的储存和重组。数字化学习不只局限在学校里的学习,还可以在家庭中学习,学生根据教师在平台上提供的思维导图(提供学习的步骤),平台上丰富的资源(提供学习的内容),同学们的交互评价(修正自己的观点),完全可以在家中学习,学习空间变得无“围墙”界限。未来的学习不再是同一时间的集中学习,而应该是即时性的开放学习。
2. 学生的变化
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1)学生愿学、乐学、善学,自主性增强
首先,学生可以自主地获取信息。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点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中选择他们所感兴趣的学习材料,拓宽知识面,可以收集到有关知识的最新信息,甚至超过教师的知识占有量。学生对网络上丰富的资源进行收集、探索、分析,从中辨别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同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帮助,直至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地突破和发展,而不需强调与他人“同步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其次,学生能够自主地感受阅读。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任务与步骤。学生在自由的氛围里讨论、交流,各种观点都是允许存在的。 再次,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如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同伴的作文片段进行阅读,发表修改意见,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在修改这一环节,往往只能由教师预先提供一两篇作文范例进行修改,限制了交流的范围。最后,学生可以自主地展示学习成果,自主选择展示的途径,如图示法、箭头法、列表法、对话法、自述法、表演法等。
(2)学生收集、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增强
学会收集、处理、表达信息是数字化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这一学习过程,其实质是挑战传统思维、确立正确的自我学习理念的过程。用“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仅为5%,被动学习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最高不超过30%;但通过讨论、交流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可以达到50%,如果学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讲给其他人,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竟可达到90%。课前,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在乾景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讨论板块与同学分享,用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质疑、解惑和交流。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到网上搜集信息。网络信息包罗万象,学生想在有限的时间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就必须用浏览、跳读、精读的方式,围绕自己的观点提取关键词,再用一两句话概括和表达,从而快速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时,学生的发言形成了信息的语流,这是传统课堂所不能达到的。课后的学习是课堂的延伸,学生会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进行有序的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在学习平台上展示交流。
(3)学生协同、探究、合作的团队意识增强
数字化学习有利于充分实现知识的交互与共享,实现资源之间的多向交流;有利于分析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寻找适合个体学习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突破时空开展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小组长可以灵活地安排组员分工合作,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师生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分享交流。数字化学习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多种选择。在数字化学习的课堂上,为达成目标,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辅助手段:有平台资源、网络资源、同伴资源等。学习小贴士可以提醒学生展示多样的交流方式。有时,学有余力的学生能通过教师为其整合的网站资源,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学到更为丰富的知识。小组的交流更加深入,让不同的观点百花齐放。教师在课堂巡视中,利用平台的拍照功能,拍下学生不同的学习成果,利用推送功能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供其评价交流。
综上,我们实践的数字化学习活动在摸索中不断趋于优化。我们始终认为,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学生观来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操作形式,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自内心地主动来参与学习活动。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北环路小学)
在高处立: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
江苏常州市北环路小学从2010年开始尝试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展数字化学习,走上了一条反思和创新之路。在几年的摸索中,我们认识到硬件设备是开展数字化学习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1. 班级服务器的搭建
当数字化学习进入常规课堂以后,数字化学习所产生的数据流量对交换机、路由器形成巨大压力,为此我们开发了专用的设备,称之为“班级服务器”。每个班级服务器能够提供无线上网、数据代理、收集、处理、交互、汇总、上传等功能,并与学校主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学生们人手一台平板电脑,为数字化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2. 数据的生成与处理
数字化生态环境是指由参与者在技术条件下的活动构成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重心就在于数据、生态。从数据的产生方式、方法、格式、存储、机制,到数据过程性、事务性的运作,再对数据根据过程与事务的需求进行再编辑、再处理,直至数据存储、处理,形成可持续的、动态的、外显的方案和模式。从这里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信息的生命及其周期性。经此过程,使参与者在技术条件下得到可持续的、螺旋上升的、全面的发展。数字化生态环境的建设以技术条件下的学习活动的应用为核心,参与者在具体应用中参与、互动、研究,其难点就是如何将多样、多态的应用生成的数据抽象化,建立基本的模型,再将多个模型进行整合,使数据互通,形成体系。通过数字校园平台的一些扩展功能,教师们能够收集到学生的操作数据。例如,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选择,然后进行投票。数据上传后,教师可以查看或者统计,也可以将信息发布到所有用户端,并且在画面上进行勾圈点画的操作,就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讲解、讨论等。我们还开通了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便携式应用,使用手机进行拍照,照片就能立即进入资源列表,供教学时选用。当所有的应用及生成的数据进入系统平台的管理或评价系统,通过数据的整理、分析、统计,我们可以对学生、家长、教师等各种用户对象进行管理与评价。数字化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的需求和特点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数据类型也纷繁复杂,这也成为学校今后教科研的“富矿”,亟待我们挖掘和利用。
3. 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搭建
平板电脑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决定了师生在学习活动中要随时随地应用技术,这对目前学校的数字化环境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数字化校园的应用需求进行模块化分析,得出相应的应用需求模块。以学生、教师、学校的需求为基准,促进数字化生态环境的建设,确立模块之间相互动态生成,以及数据流转、数据链接的机制,使教育实践和技术构成一个“高度系统性”“可操纵、可再生”“多层次、可扩展”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其核心就是在技术支持下的学生学习活动。
以“思维导图式材料结构”“分组式学习组织结构”“多模态课堂管理方式”“实时数据发布、反馈、分析、汇总”构成学习平台,使系统的应用与其他相关模块产生的数据直接形成数据链,支撑学生、教师和其他参与者的学习活动。目前,平台支持文本、Flash动画、图片、网络链接、视频、音频资源,以及我们根据需要单独制作的扩展功能。我们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的年段目标进行分组,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一起讨论,一起学习,通过对资源的“推”与“拉”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交流互动。
着平处坐:教师培训尊重个性差异
1. 菜单式培训,尊重个性差异,实现共同发展
在数字化学习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对数字化学习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是有差异的。由此,我们对培训进行了分层。培训的目的很简单,教师“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将内容以“菜单式”培训模式供教师们选学。 培训内容直接取材于教师们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有同样问题或困惑的教师形成一组,共同学习并解决这类问题。
2. 活动助推,教师练就数字化教学能力
每一次的比赛都是教师成长的机会。在磨课、赛课、评课活动中,教师练就了数字化教学能力。这几年,我们开展了全国、省、市、区级以及不同省市的交流学习活动十余次。每次活动教师们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反复的磨课促进教师们有效地反思、改进学案,也使得我们自主开发的乾景数字化学习平台得到不断改良。在每一次大赛后,我们都会对数字化课题研究进行及时调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问题促课堂研究。
3. 且行且分析,把问题看作发展的新起点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我校的数字化学习开始走进常态课堂。只有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无痕地衔接,才能检验数字化学习的效果,发现更多的问题进而改进。我校的二、四、五年级进入常态教学实验。固定的教学安排表,领导、专家跟踪听课、评课,把脉课堂。每周一四点后是固定的汇课时间,教师们交流上周上课心得,谈谈本周上课的设想。几年实施下来,我们形成了“自学—展示—反馈”的小组学习操作模式、“分层—自学—检测”的分层教学操作模式、“展示—交流—提升”的课外自主学习操作模式。
往阔处行:数字化学习的行与思
数字化学习给参与教学实验的师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洗礼,理念、行为有了很大变化。笔者试从教师、学生两方面谈谈数字化学习带来的改变。
1. 教师的变化
(1)关注课标。课标是什么?课标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有的教师把课标束之高阁,在具体教学时对目标任务含糊不清。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师更加关注课标,以整体观来规划教学,努力体现在课标指导下教学逐层细化递进的过程,最后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首先是目标的融通。比如,语文教学中,我们在学习一篇课文时,从预习单的设计,到第一、第二课时的划分都有其目标的分配。此时的教学目标具有延续性、一贯性。
其次是目标的统整。数字化学习重视单元的整体教学,围绕“整体感知—部分感悟—整体回顾”的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开展。最大的特点是:围绕某一个主题,将教材文本、课外拓展资源,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高度整合实施教学,使整个单元的教学变成由几个“模块”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此时,教学目标既有单元整体目标的统领,也有各模块、每个课时的集中目标。
再次是目标的重构。在教材中选择相同主题的教学内容,打破单元限制,进行目标重构,这样组合后教学起来更有味道。
(2)关注评价。传统的评价是一元的、结果性的评价,主观性较强;数字化环境下的评价是多元的、过程性评价,客观性较强。数字化环境下的评价对于评价的主体来说,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参与、反思、改进、修正的过程。
(3)关注技术——突破时空,交互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属于师与生的单边活动;在数字化环境下,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的介入与融合,使得双边、多边活动成为了可能,使课堂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活动更丰富。
一是模拟真实情境,实现深度学习。数字化技术的多媒体仿真功能,能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模拟真实的事件现象,建立虚拟学习环境,让学生进入类似游戏的情境进行人机互动。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充分、自由地探索,通过解决问题,构建基于具体情境的问题解决知识结构图,在此基础上能够将在情境学习中获取的知识迁移、应用到具体的知识点中。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无压力,有兴趣,爱拓展,能深入。
二是延伸学习时空,开放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特有的开放功能让学习、交流突破时空限制。学生学习时可利用身边的平板电脑随时上网浏览。对哪个问题有困惑,网络求证也是及时快速的一条通道。课后通过多种终端,学生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取相关信息,实现知识的储存和重组。数字化学习不只局限在学校里的学习,还可以在家庭中学习,学生根据教师在平台上提供的思维导图(提供学习的步骤),平台上丰富的资源(提供学习的内容),同学们的交互评价(修正自己的观点),完全可以在家中学习,学习空间变得无“围墙”界限。未来的学习不再是同一时间的集中学习,而应该是即时性的开放学习。
2. 学生的变化
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1)学生愿学、乐学、善学,自主性增强
首先,学生可以自主地获取信息。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点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中选择他们所感兴趣的学习材料,拓宽知识面,可以收集到有关知识的最新信息,甚至超过教师的知识占有量。学生对网络上丰富的资源进行收集、探索、分析,从中辨别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同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帮助,直至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地突破和发展,而不需强调与他人“同步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其次,学生能够自主地感受阅读。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任务与步骤。学生在自由的氛围里讨论、交流,各种观点都是允许存在的。 再次,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如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同伴的作文片段进行阅读,发表修改意见,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在修改这一环节,往往只能由教师预先提供一两篇作文范例进行修改,限制了交流的范围。最后,学生可以自主地展示学习成果,自主选择展示的途径,如图示法、箭头法、列表法、对话法、自述法、表演法等。
(2)学生收集、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增强
学会收集、处理、表达信息是数字化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这一学习过程,其实质是挑战传统思维、确立正确的自我学习理念的过程。用“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仅为5%,被动学习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最高不超过30%;但通过讨论、交流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可以达到50%,如果学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讲给其他人,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竟可达到90%。课前,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在乾景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讨论板块与同学分享,用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质疑、解惑和交流。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到网上搜集信息。网络信息包罗万象,学生想在有限的时间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就必须用浏览、跳读、精读的方式,围绕自己的观点提取关键词,再用一两句话概括和表达,从而快速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时,学生的发言形成了信息的语流,这是传统课堂所不能达到的。课后的学习是课堂的延伸,学生会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进行有序的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在学习平台上展示交流。
(3)学生协同、探究、合作的团队意识增强
数字化学习有利于充分实现知识的交互与共享,实现资源之间的多向交流;有利于分析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寻找适合个体学习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突破时空开展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小组长可以灵活地安排组员分工合作,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师生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分享交流。数字化学习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多种选择。在数字化学习的课堂上,为达成目标,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辅助手段:有平台资源、网络资源、同伴资源等。学习小贴士可以提醒学生展示多样的交流方式。有时,学有余力的学生能通过教师为其整合的网站资源,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学到更为丰富的知识。小组的交流更加深入,让不同的观点百花齐放。教师在课堂巡视中,利用平台的拍照功能,拍下学生不同的学习成果,利用推送功能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供其评价交流。
综上,我们实践的数字化学习活动在摸索中不断趋于优化。我们始终认为,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学生观来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操作形式,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自内心地主动来参与学习活动。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北环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