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1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并强调:“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称号,才能赢得人民赞誉。”邓小平也曾说过:“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
  当年在西北的黄土地上,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第一次接触中国共产党人时,惊异地发现这群人尽管生活艰苦但身上有一种不可征服的人格力量,因此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全面抗战中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曾是坚定的“拥蒋派”,蒋介石在重庆宴请他用了800元,他到延安时毛泽东请他吃饭只花了8元钱,但他从国共两党党员作风鲜明的对比中,看到中国的前途所在,发自肺腑地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接受采访时也曾感慨:“是周恩来的人格力量说服了我。我觉得,一个拥有如此高尚的领导人的政党是值得信赖的。”回顾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一代又一代优秀共产党人展现出强大的人格力量,感天动地,光耀山河。
  人格力量足以激励同志
  陈延年被押往刑场后,面对行刑前敌人要他跪下的呵斥,朝敌人吼道:“革命者只能站着死!”宁死不跪,当场牺牲。陈乔年受尽酷刑,铮铮不屈,从容赴死,留下的遗言是:“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夏明翰烈士牺牲时写下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些先烈为了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志士奋勇向前。
  抗战期间,共产党的高级领导无一人向日军投降,也没有任何一支部队去当伪军,比较国民党连副总裁都降敌,几百万军队成了伪军,高下立判。共产党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在林海雪原中被日军重重包围,弹尽粮绝,有人劝他投降,他只说了一句话:“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随后,杨靖宇以身殉国,连作为对手的敌人都为之肃然起敬。毛泽东要求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杨靖宇是这样的人,赵一曼是这样的人,狼牙山五壮士也是这样的人。有这样的血性和铁骨,有这样的人格力量,中国永远不会灭亡。
  1954年,毛泽东和他的一师同学周世钊见面,两人聊起刚刚结束的朝鲜战争。周世钊说:“毛岸英同志也到了朝鲜,但是他刚刚出国不久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如果您不派毛岸英同志到战场上,我看他是不会牺牲的。”毛泽东听完沉默了片刻,回答道:“岸英是为保卫中国人民、朝鲜人民的利益,为保卫我们祖国的安全而牺牲的……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战场,光派别人的儿子去前线打仗,这还算个什么领导人呢?”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牺牲了6位亲人。
  邓小平始终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一生为坚持真理、主持正义而“三落三起”,每次被错误批判打倒都乐观坚定,淡然处之,对未来充满希望;每次重新回到工作岗位都不计前嫌,无私无畏。邓小平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表现出深深的人格力量,至今仍令无数人动容。
  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凡事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中央政治局发挥领导作用的一项基本要求,就在于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抓改进作风,必须从中央政治局抓起”,真正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这种严格的自律产生了强大的人格力量,对全党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使党的作风建设呈现崭新面貌。
  人格力量可以温暖民众
  正因为共产党人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其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基础。
  焦裕禄,被称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 在大雪封门的时候,他要求所有的共产党员都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同甘共苦,要保证所有的百姓吃得饱、住得暖。
  雷锋,虽然一生短暂,但他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服从组织分配,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敬业奉献。雷锋牺牲后,雷锋精神感动了億万中国人民,每年的3月成了学习雷锋活动月。
  王进喜,一个普通的石油工人,但他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终成一代楷模。
  人格力量可以感召朋友,甚至
  能够征服对手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一大批党外人士之所以冒着各种危险聚集在我们党的旗帜下,倾心支持我们的事业,同我们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固然是因为我们党有正确的政治主张,但也与我们党有许多像周恩来那样高风亮节、富有人格魅力的同志不无关系。很多党外朋友说,同周恩来在一起如沐春风。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感慨,一见到周恩来,自己的“怀疑和不信任几乎荡然无存”。
  周恩来真诚地同各界人士交往的事迹广为传颂,如在同大赦后的原国民党战犯座谈,杜聿明等人都在为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而感到非常惭愧时,周恩来却说怪自己当年在黄埔军校没有教育好他们;在同末代皇帝溥仪会见时,周恩来真心实意地为溥仪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李宗仁晚年丧妻,周恩来热心张罗做红娘。即使是曾经的谈判对手,如张治中、张冲、马歇尔等人,也无不从内心深处钦佩周恩来一身正气、襟怀坦荡的君子之风。
  张冲曾是“中统”的二号人物。1932年2月,张冲炮制了“伍豪等243人脱离共党启事”登在上海各大报上,给周恩来造成很大麻烦。但在后来的交往中,张冲被周恩来诚恳谦和、认真有信、忠心报国、机智过人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与周恩来结为好友。1941年8月张冲病逝,周恩来闻讯极为悲痛,亲笔写下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
  一位干部曾说:“周总理是用作风和人格领导我们的。”从周恩来身上,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格力量千锤百炼、反复锻造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典型的、具有超强人格力量的优秀共产党员。这些优秀共产党员将传统人格力量精华和党性原则融于一身,璀璨的历史天空将永远闪烁着他们的名字。
其他文献
当你来到贵州,对镇远就不会陌生。总有人、总会在不同的场合向你提到她——舞阳河上令人陶醉的桨声灯影,青龙洞古建筑群旁火车疾驰的独特风景……“你去看么,很值得一看。”末了,他们总会再次强调并叮嘱你一遍。你心中隐隐感受到除了遵义会议会址、黄果树瀑布、镇远古城也是贵州人心中的骄傲。  在悠悠岁月中,镇远古城曾以四副面孔示人:明清之前——黔东门户、军事重镇,明清时期——商贾辐辏、西南都会,民国时期——抗战文
期刊
李金福,生于1984年3月,贵州雷山人,鲁迅文学院民族作家班学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荔波县作家协会主席。出版诗集《东方神女》《飞鸟带来的种子》《喊山》等。  第一次到荔波就被她深深吸引,所以今生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走不出荔波的山水,即使身在荔波外,心也永远留在了荔波。  小七孔桥下的涵碧潭水,好像是天上瑶池之水倾注而成,深邃而令人遐想。她默默地依偎着小七孔桥,用深厚的绿意诉说着小
期刊
说到贵阳周边的美景,人们首先会想到花溪和青岩,但青岩古镇附近的镇山村却少有人知。  镇山村是以布依族为主的民族杂居的自然村寨,地处花溪水库中段,坐落在三面环水的半岛之上,如灵龟戏水,风景秀丽。  镇山村村口有一个很大的石拱门,穿过石拱门,沿着一条古老的石板路步行良久才能进到村中。村子右临岩壁,左侧有湖。一眼望去,清一色的石街、石房、石巷、石墙、石瓦、石柱,仿佛走进一个天然石头博物馆。  镇山村依山
期刊
西江千户苗寨,褐色的吊腳楼与碧绿的白水河相依相伴,被誉为用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
期刊
郎德上寨,苗家女子走在鹅卵石铺就的乡间小道上,難掩归家的喜悦。
期刊
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从上海成立作为发起组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到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及日本、法国相继秘密成立党的早期组织,从党的一大第一次规定了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革命,到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的
期刊
河流依傍着老街,逶迤而去。石阡人就按照河流的走向,把二三里长的老街,分为上河坝、中河坝、下河坝。城南古温泉,紧邻上河坝。于是,上河坝人天然对古温泉持有一股深沉的自豪感,仿佛温泉是自家的一般。其实,只要是石阡人,无不以温泉为傲。  城南古温泉,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据《石阡县志》载:“此泉颇奇。冬浴之则身暖而寒退,夏浴之则体轻而凉生;夜浴则睡眠安稳,疲浴则精神复振
期刊
清明时节,我来到位于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校园。校园内满树的樱花、梅花刚刚凋落,细雨霏霏中的绿树和富有特色的旧式牌坊、教学楼及师生宿舍,呈现出一幅烟雨朦胧的画卷,三五成群打着雨伞、捧着书本徜徉其中的年轻学子,边走边交谈着,给人一种浓浓的学术氛围和青春的味道。  路过油画般一片树林,不知是谁喊了一声“那边还有李达的纪念塑像呢”,顿时引起我的注意。李达,就是那位党的一大13位代表之一的李达,就是那位曾经脱
期刊
夜幕降临,灯火璀璨的鎮远古镇,充满人间烟火味,好似一幅流淌的油画。
期刊
“我死之后,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这是1985年谭冠三将军临终前说的话。为了西藏的安康与吉祥,他与十八军指战员以及其他进藏人员一道,在西藏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铸就了永不褪色的老西藏精神,留下了许多感人的小故事。  誓言  1950年1月,时任十八军政委的谭冠三等人从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那里接受了党中央、毛泽东赋予的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新西藏的光荣历史使命。从此,他们把最宝贵的年华无私地献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