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77-0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因此教师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迁移的运用和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围绕迁移展开教学,从而把握学生主体,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一、迁移引导,消除学习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基础知识掌握得越雄厚,基本技能训练得越扎实,则产生迁移的可能性条件越充分。那么,反过来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技能训练不扎实,则会为迁移的形成产生障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是迁移形成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从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入手,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感知,实现迁移引导,消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定向是一种常见的迁移引导。如教学《梅花魂》时,学生运用查字典的方法,找到并分析课题“魂”的意思,知道了它有精神和品质的含义,从而确定了本课重在体会人物的内心、精神的学习内容,学生以后的学习才不会遇到过多困难。
导向在迁移引导中经常运用。如《特殊的考试》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以前的知识提出几个思考题:1.谁参加特殊的考试?2.为什么说是特殊的考试?3.考试的结果怎么样?问题的解决即将引导学生整个课堂的活动,对新知识的学习指明了方向,扫清了学习上的绊脚石。
二、讲读研探,营造有助迁移的情境
“对学习方法进行有指导的练习比无指导的反复练习更能影响迁移的效果,产生较大的正迁移。”在课堂讲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探究和运用学习方法,师生有问有答,生生有互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范读、引读,学生朗读、分角色读,教师充分利用语言、表情、动作、手势等积极因素,唤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形成师生理想的多向交流活动,营造出令人满意的情境,有效地帮助迁移的形成。
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要讲读。教学《太阳》时,学生理解了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但是对文章怎么写出这些特点的方法一知半解,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找出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方法,并作出批注。
课文精华要适当讲读。教学《凡卡》,学生对凡卡写信非常感兴趣,并把注意力放到信里写他学徒生活中,为他感到悲伤。教师这时要穿插讲课文写他回忆爷爷守夜和爷爷砍圣诞树的事,体会他的悲惨命运。
学习方法的得来要研探。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学生学习中间“春天”的段落比较容易,找出春天里树木、小溪、小鹿等景物,并体会出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特点。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探讨这一段,然后从扶到放,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后面写“夏天、秋天、冬天”的段落,逐步做到知识的新旧交替和延续。
三、自读巩固,迁移中启发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思考得越多,在周围世界中见到的不懂的东西愈多,他接受知识的能力就愈强,而你,作为一名老师工作起来就越容易。”自读巩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强化,教师的作用相对淡化,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强化,学生能力得到锻炼,思维在这一迁移过程中也得到启发。
自读句段,巩固学法。《海底世界》在讲读“海底奇异”这一内容后,学生对句段的学习有了感性的知识,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对找关键词句的方法心领神会,便可以自读“物产丰富”这一部分,自己分析相关句子,可以轻松地理解“动物、植物、矿产”三个方面反映物产丰富的特点,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敏捷、深刻。
补充材料,巩固新知。教学《天路》这首歌词后,补充课后材料《青臧铁路简介》,对青藏铁路的路线、修建困难、伟大成就和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再补充听一些歌曲,会更深刻感受到西藏人民的赞美和自豪。
四、说写结合,内容与方法的统一
“习惯的形成不单纯是反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动机的满足。”学生在迁移形成,学习动机得到满足之时,头脑中信息纷呈并相互沟通、撞击,脑海高度亢奋,处于一种活跃的、一触即发的思维态势。这是思维中最有价值的灵感思维。实践表明,学生在巩固学潮以后,会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认识事物或作出行为反应,心理学称为定势。定势的消极作用表现在造成思维的静止性,使其固定在一定的模式上,同时造成思维的片面性,使思维过程只注重新旧概念相互联系的一面,并得出虚假的或不完全的概括。为了防止纠正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迁移教学中通过说、写、评或改的方法来激活思维,促进学生思路开阔,避免机械、片面的理解教材,使迁移的内容和方法得到完美的统一。
说写心里一吐为快的话。教学《草帽计》快要结束时,学生对“个个称赞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这句话印象深刻,教师可以让学生说“战士们会怎样称赞贺龙同志?”学生说:“贺龙你真了不起!”有人说:“你不用吹灰之力就消灭了敌人,不愧是开国元帅啊!”
说写可以拓展延伸的内容。教学《称象》,可以问“还有什么方法称象?”学生纷纷发言,提到不少好点子,进而理解曹冲的聪明才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为迁移而教”的意识,恰当处理学与思的关系,贯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因此教师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迁移的运用和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围绕迁移展开教学,从而把握学生主体,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一、迁移引导,消除学习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基础知识掌握得越雄厚,基本技能训练得越扎实,则产生迁移的可能性条件越充分。那么,反过来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技能训练不扎实,则会为迁移的形成产生障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是迁移形成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从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入手,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感知,实现迁移引导,消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定向是一种常见的迁移引导。如教学《梅花魂》时,学生运用查字典的方法,找到并分析课题“魂”的意思,知道了它有精神和品质的含义,从而确定了本课重在体会人物的内心、精神的学习内容,学生以后的学习才不会遇到过多困难。
导向在迁移引导中经常运用。如《特殊的考试》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以前的知识提出几个思考题:1.谁参加特殊的考试?2.为什么说是特殊的考试?3.考试的结果怎么样?问题的解决即将引导学生整个课堂的活动,对新知识的学习指明了方向,扫清了学习上的绊脚石。
二、讲读研探,营造有助迁移的情境
“对学习方法进行有指导的练习比无指导的反复练习更能影响迁移的效果,产生较大的正迁移。”在课堂讲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探究和运用学习方法,师生有问有答,生生有互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范读、引读,学生朗读、分角色读,教师充分利用语言、表情、动作、手势等积极因素,唤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形成师生理想的多向交流活动,营造出令人满意的情境,有效地帮助迁移的形成。
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要讲读。教学《太阳》时,学生理解了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但是对文章怎么写出这些特点的方法一知半解,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找出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方法,并作出批注。
课文精华要适当讲读。教学《凡卡》,学生对凡卡写信非常感兴趣,并把注意力放到信里写他学徒生活中,为他感到悲伤。教师这时要穿插讲课文写他回忆爷爷守夜和爷爷砍圣诞树的事,体会他的悲惨命运。
学习方法的得来要研探。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学生学习中间“春天”的段落比较容易,找出春天里树木、小溪、小鹿等景物,并体会出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特点。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探讨这一段,然后从扶到放,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后面写“夏天、秋天、冬天”的段落,逐步做到知识的新旧交替和延续。
三、自读巩固,迁移中启发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思考得越多,在周围世界中见到的不懂的东西愈多,他接受知识的能力就愈强,而你,作为一名老师工作起来就越容易。”自读巩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强化,教师的作用相对淡化,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强化,学生能力得到锻炼,思维在这一迁移过程中也得到启发。
自读句段,巩固学法。《海底世界》在讲读“海底奇异”这一内容后,学生对句段的学习有了感性的知识,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对找关键词句的方法心领神会,便可以自读“物产丰富”这一部分,自己分析相关句子,可以轻松地理解“动物、植物、矿产”三个方面反映物产丰富的特点,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敏捷、深刻。
补充材料,巩固新知。教学《天路》这首歌词后,补充课后材料《青臧铁路简介》,对青藏铁路的路线、修建困难、伟大成就和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再补充听一些歌曲,会更深刻感受到西藏人民的赞美和自豪。
四、说写结合,内容与方法的统一
“习惯的形成不单纯是反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动机的满足。”学生在迁移形成,学习动机得到满足之时,头脑中信息纷呈并相互沟通、撞击,脑海高度亢奋,处于一种活跃的、一触即发的思维态势。这是思维中最有价值的灵感思维。实践表明,学生在巩固学潮以后,会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认识事物或作出行为反应,心理学称为定势。定势的消极作用表现在造成思维的静止性,使其固定在一定的模式上,同时造成思维的片面性,使思维过程只注重新旧概念相互联系的一面,并得出虚假的或不完全的概括。为了防止纠正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迁移教学中通过说、写、评或改的方法来激活思维,促进学生思路开阔,避免机械、片面的理解教材,使迁移的内容和方法得到完美的统一。
说写心里一吐为快的话。教学《草帽计》快要结束时,学生对“个个称赞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这句话印象深刻,教师可以让学生说“战士们会怎样称赞贺龙同志?”学生说:“贺龙你真了不起!”有人说:“你不用吹灰之力就消灭了敌人,不愧是开国元帅啊!”
说写可以拓展延伸的内容。教学《称象》,可以问“还有什么方法称象?”学生纷纷发言,提到不少好点子,进而理解曹冲的聪明才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为迁移而教”的意识,恰当处理学与思的关系,贯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