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诗创作中日意象的政治抒情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shuang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太阳是万物生长的源泉,古人对太阳的敬畏与崇拜胜于其他任何天象。不同时段的太阳有着不同审美感受,即便是同一时段的太阳,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结合不同诗人的命运背景,也会产生不同的意向运用。朝日的蓬勃壮丽、赤日的严酷无情、夕阳的苍凉失意,在诗人眼中凝练出了帝王皇权、豪情壮志、苍凉失意、送别思乡、人生哲理与天道自然等意象,这些意象运用到诗中创作出了大量的名篇佳作。
  【关键词】:唐诗创作;日意象;政治抒情
  太阳有时就像它自身蕴含的巨大能量一样神秘莫测,希望与失意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色彩在日意象中可以完美地融合,代表希望时使人心潮澎湃,象征失意时使人心灰意冷。这些又都被诗人与自身的政治前途联系到了一起,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去,叫人不知是该佩服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呢,还是古人的诗歌创造力。
  一天当中各个时刻的太阳最能象征希望的就数“朝日”了,此时的太阳往往使人朝气蓬勃、充满希望。而古代诗人们仕途坎坷的居多,春风得意的居少,唐代亦是如此。因此唐诗中选“朝日”作为意象的远不如“夕阳”的多,但也不乏名作佳篇。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佳作一篇,其中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更是享誉当时、流传后世的佳句。也有在逆境之下依然充满希望的,如李商隐的《初起》曰“想像咸池日欲光,五更钟后更回肠。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诗人表露出对早上初升的太阳的一种强烈的期盼,充分表达了其在仕途不畅的处境下,对光明前景的渴望。再如,晚唐诗人韩偓《晓日》云: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泰山观日出的奇壮景象,诗人将自然界中这一动魄人心的时刻巧妙地运用艺术手法将其呈现在诗中,将一幅栩栩如生的旭日东升图展现在世人眼前,使人身临其境,更可唤起那些曾经有过亲身经历人的丰富联想。韩偓向来以《香奁集》中极其华丽艳美的艳诗闻名,以至于这首《晓日》常常被后人忽视,鲜见于各种版本的诗集精选、诗词赏析中。其实韩偓对朝廷的忠诚世人可鉴,他被贬后也创作了不少写景诗,因此,他的诗人情怀与复杂的政治情感融于诗中,让人读来意味悠长,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晓日》首联与颔联便运用了顶针的艺术手法,“日观”即泰山顶处的日观峰,此诗作于昭宗天复三年,当时韩偓初次被贬,赴任途中经过泰山时登山观日出,怀着对朝廷的忠心与对奸臣的痛恨,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尾联的“金乌”即太阳,一个“送”字,将旭日冉冉升起的壮丽景象尽情地表达了出来。从中也可透露出韩偓对昭宗仍是一片赤诚之心,对朝廷还抱有幻想和希望,他詩中“送”出的太阳就是他心中希望的最好寄托。
  常寄托诗人希望的除了“朝日”还有“白日”意象。“白日”在唐诗中的运用十分灵活,日本学者中岛敏夫曾经做过统计:“白日意象是唐诗中一个常见意象,它在唐诗中出现达650次之多,仅在李白诗中就多达50次。”白色给人一种耀目之感,因此可代表辉煌灿烂的基调,白日之“白”给人以无限光和热的强大能量感,这就容易激发人们心中对生命、权利、功名的渴望与追求,激发诗人建功立业、大展宏图的政治理想。
  晚唐诗人司空图所作《早朝》:“白日新年好,青春上国多。街平双阙近,尘起五云和。”就是一首典型的此类抒怀言志诗。此诗是司空图早期在朝为官时所作,那时他仕途平坦,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诗中描绘的也恰恰是诗人骑马赶赴京城时的场景:灿烂的日头当空照,预示着新年的吉兆,看我唐朝盛世到处都是春光无限。眼前的京城越来越近了,马蹄扬起的尘土似五色祥云一般。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意气风发、渴望大展宏图的豪迈气息。
  王之涣的千古名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家喻户晓。“白日”虽不能望文生义地译为“明亮的太阳”,但“白”字的“白色”含义不容忽视,在“白日”一词中确实有它的道理,即当光亮度足够强时才会呈白色,给人以光辉、充沛之感。因此,用在诗句中表示朝阳与落日时就会产生与传统意象截然不同的效果,使朝阳不再那么朦胧,落日也不再暗淡。这就是为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不像别的夕阳意象诗那样忧郁悲惋,而是充满了豪情壮志的原因。“白日由于‘白’而溶入了清、纯、洁等意蕴而成为清白、洁白、单纯、苍白、惨白、晶莹等意义,这些不同的意义又在不同物象的联系使用中不断丰富和繁荣,从而使白的一切相关能指内涵和关联意象在‘白日’的背后提供了广阔的审美可释性背景,使得它具有了可作多种意韵阐释的内在的可能性因素。”因此,诗人成功地运用“白日”意象在诗的前两句烘托出一种希望奋进的氛围,为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做铺垫,最终阐述要表达的豪迈奋进、积极向上的主旨。
  有豪迈的政治理想就必然有失意的政治现实,此时太阳仍是诗人们情感的最佳寄托,而表现这种失意最好的日意象当属“落日”了。一说到落日,总给人以日薄西山,光明逝去之感,因此,诗人们往往将其与自己昏暗的政治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中晚唐時期唐王朝大厦将倾,诗人为国家兴亡嗟叹捶胸,为自己报国无门而顿足,这就更加促发唐诗人运用落日意象抒发自己忧国忧民忧己的政治情怀。
  《归嵩山作》是王维早期的作品,诗中作者用“落日”表达了自己凄清的归隐之心,之所以说凄清是因为诗人虽然仕途失意,但并未对政治前途失去信心,“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就是对诗人此时无奈归隐的伤感心境的最好诠释。刘长卿的《登余干古县城》:“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马戴的《楚江怀古》(其一):“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刘禹锡的《金陵怀古》:“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杜甫的《登楼》:“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李白的《灞陵行送别》:“紫阙落日浮云生。”几首诗中,诗人都不约而同地在夕阳西下,余晖洒向大地时分,流露出藏在内心深处的忧国忧民之情,并且为自己不能施展抱负,壮志未酬而空怀恨!尤其是前两首刘长卿和马戴与最后两首韩琮和李白的诗,刘、马二人在写诗时有着极其相似的背景,二人均因为官刚直不阿,敢于直言进谏而被贬,所作的两首诗恰又都是怀古的题材。两位诗人被贬后心中积郁,分别面对眼前的古城与湖畔触景生情,感怀身世,一时交集,萃于笔端。相似的境遇又恰逢相似的外部环境,这不能不说是偶然中的必然。而最后两首的特点是,既是政治抒情诗也是送别诗。是借送别之口抒忧国忧民之意,用落日意象将前文提到的“送别”“政治抒情”两个主流题材一网打尽,可谓一箭双雕之作。
  类似的作品还有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此诗一反送别诗写离愁别恨之惯例,改写“古今情”。而这“古今情”中包括了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和报国无门之情,诗篇明写送别意,实抒政治情。而李白的《灞陵行送别》在彰显浓郁的离别之情的同时,巧妙地用“落日”“浮云”隐喻朝廷奸佞蔽主的昏庸状况。天际的一抹斜晖引发了两位诗人对国家兴亡、对友人离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吴融的《金桥感事》则是在大顺元年,唐昭宗兵败李克用并被其攻破潞州,诗人在潞州金桥惊时感世,有感而发之作。与上面诗篇不同之处在于此诗是诗人正逢战乱,国家战败后百姓家破人亡,赤地千里,在这样的事件背景下创作而出,因此,“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中除了忧国忧民之外,还多了几分感伤。但不变的是,还是夕阳西沉时,又是诗人动情日,诗人们屡屡在这特殊的时刻抒发着自己复杂的情感。
  为什么众诗人均在夕阳西下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迸发出如此一致而又强烈的情感呢?这不能不说是“落日”这一特殊景物所能带给人的独特感受所致。夕阳虽好,但近黄昏。这种日薄西山的迹象恰恰与唐王朝表面一派繁荣景象,而内部昏庸腐败,大厦将倾的状况相吻合。这就触发了诗人敏感的神经,因此,落日意象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诗人们抒发自己仕途不畅且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感的不二选择。
  结语
  唐朝崇尚入世,士人们竞相考取功名,希望在政治上大展拳脚,怎奈“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在诗人们皓首穷经,轻掷韶华的过程中,一颗澎湃赤诚的心也逐渐变得孤独冰冷,而东升朝日的灿烂与西落斜阳的暗淡就如同希望与失望的此起彼伏般,与诗人的内心产生了共鸣,成为表达诗人内心呼声的最佳意象。
  参考文献:
  [1]《美学与意境》,宗白华,人民出版社,1987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出去转了一圈,目的地是洛阳。  若是同别人聊天,提及洛阳,首先必然是感慨一番历史悠久,接下来聊的是什么,就因人而异了。盖因这座号称“神都”的古城资历太老,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定都于此,数千年来风云变幻英才辈出,司马光说“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所言不虚。夏商周的定都、汉朝的光武中兴和董卓乱政、曹魏和西晋的定都、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唐代的反复迁移及之后的安史之乱等等历史上无法忽视的大事都
期刊
【摘要】:《浮躁》是贾平凹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特征的把握,讲述了一群性格各异的人物的心理发展轨迹和对其命运生动的描写。小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小水形象、性格特征、人物形象意义等方面做出分析,加深小说中这一人物的理解。  【关键词】:《浮躁》;小水;性格;形象;意义  《浮躁》是他“商州”系列小说之一,它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表现出来的时代现状,讲述的是改革时期在传统道德
期刊
【摘要】:在台湾当代文学史上,三毛是一位富有独特性格魅力与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漂泊经历、人生境遇、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她性格中的洒脱和真诚,吸引着众多读者。三毛的整个生命是诗意的,这种诗意融进了其散文的语言中,增添了语言的浪漫性。本文主要分析三毛浪漫生命形式的形成过程,从叙事模式的主体性上探讨三毛散文语言浪漫性的表现。  【关键词】:三毛散文;语言;浪漫性  一.三毛浪漫的生命形式  台湾
期刊
【摘要】: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写照,是时代的见证者。艺术作品是生活的记录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不同的时代就会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艺术潮流与风格。肖像画或是对时代、对社会亦或是艺术家个体的写照。一幅油画肖像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情感的传达,而情感的传达是需要通过表情呈现出来的。人的灵性是需要靠思维、思想、情感体现,在一幅油画肖像画中人的思维、思想、情感的可视化表现就是表情了。所以一副有生命
期刊
【摘要】:媵,指春秋战国时期的陪嫁之人;妾,是指中国古代男子在正妻之外另娶的女子或者女奴。在先秦时期,媵与妾共同存在,他们的地位都不可与妻相比,而且有媵妾对言之說。但是在先秦时,媵与妾虽可对言,但不论是在出身还是地位上,二者仍有很大差别。本文拟从二者的起源出发,考察二者在身份地位上的区别。  【关键词】:媵;妾;媵婚制  媵婚制是商周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媵婚制是多女共嫁一夫的婚制,随嫁之女称为
期刊
【摘要】:由3·22南方医科大学杀人案可以剖析出,校方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所以,挖掘高校学生宿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任重而道远!解决高校学生宿舍存在的問题,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也是辅导员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学生宿舍;问题;对策  2017年3月22日21时20分左右,南方医科大学学生宿舍4楼一宿舍内,一男生刘某持利器捅伤两名同学,其中一人伤重当场死亡,另一人经医院
期刊
【摘要】:翠姨是一个矛盾集合体,她既封建保守、懦弱胆怯、自卑自怜,始终带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箍咒,又敢于追求新文化,尝试新事物,做到与时俱进。  【关键词】:萧红;《小城三月》;翠姨;悲剧  黑格尔曾说“古典悲剧中,矛盾冲突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同性格之间展开的;而在近代悲剧中,性格本身发生分裂,两种对立的意图在同一个性格之中进行斗争,矛盾冲突是在性格内部展开的。”萧红笔下的翠姨就是这样的矛盾
期刊
【摘要】:艾米丽·勃朗特的著名作品《呼啸山庄》的境遇被众多学者提及,从被猛烈的抨击到被誉为天才之作,《呼啸山庄》被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了了解读,本文因循古老的人物分析方法,采用创新的视角将希克厉的人生历程看成是向精神异化抗争的凯歌。希克厉所呈现出的一生是黯淡、可憎的,但他终极的醒悟本质上反映了复仇对于他的控制宣告失败,希克厉重新获得了人性的自由。  【关键词】:呼啸山庄;希克厉;复仇;情感异化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将伏里土陶这一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细致研究,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对民间文化有一个重新认识。经济在发展,传统文化也将与时俱进,以更加贴近现在人的审美眼光不断创新。通过对伏里土陶的研究和整理,对这项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尽一份力。伏里土陶拥有6000年的制作历史,是非常古老的汉族传统的技艺。被誉为“地面上流传至今的稀有土陶文物”。  【关键词】:伏里土陶;历史发展;造型表现;
期刊
【摘要】: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经典的文学名著,对西方世界来说,最为经典的名著当属《圣经》。《圣经》不仅仅贯穿于西方民众日常生活的始终,也影响着西方的文学作品。本文以美英国家为例,着重阐释了《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圣经》;美英文学;赏析  美国与英国虽然是两个国家,但是在很多方面都有相通之处,文学作品就是其中一方面。由于两国都是基督教国家,因此《圣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