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做好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必须坚持以丰富的图书资料、媒体资料、教学资料为依托,让贫困学生提升素养的愿望能够在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得以实现。同时,要坚持从人格健全的目的出发,积极加强心理健康的个体、团体辅导训练,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体系。要多给他们提供实习、志愿服务、挂职锻炼、勤工助学等机会,培养竞争力,增强承受力,有效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队伍的心理疏导职能,深入了解学生心灵深处的忧虑和困惑,及时提供专业性帮助,努力把引发其他问题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牙状态。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大学生; 心理疏导;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贫困大学生是高职院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不仅具有一般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历落差”,更与其他同学比需要承担因物质条件差异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加强贫困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心理疏导工作,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己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高职阮校贫困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调查
(一)研究对象。
近期,我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财税学院190名1-3年级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贫困生100名(40名,30名,30名),非贫困生90名(30名,30名,30名),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比例基本持平,贫困生样本中男生34名,女生66名,42名来自城市,58名来自农村。
(二)研究方法。
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包含90个题目,按照1-5级评分,包含10个维度,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固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症状因子。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超过43项,或任意因子分超过2分,为阳性。本调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从认知状况调查中按面对现实的态度、人际关系与倾吐方式、压力状况与压力来源方面来分析。面对现实态度分析。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现实的态度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很明显,有86.2%的贫困大学生很少或者从不觉得生活己经失去意义,有82.1%的贫困大学生很少或者从不觉得周围同学看不起自己,说明我们现有的思想教育体制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学生自信心缺乏的问题。人际狭窄与倾吐方式匾乏。贫困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是存在困惑的,有接近一半的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与周围的同学相处的一般或者不好,仅有64%的学生会主动与其他人打招呼,并有45%的学生对于参加集体活动表现出一般或者不喜欢,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分的贫困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上存在自闭的心理及人际关系敏感。压力来源复杂。
二、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的产生是各类原因综合作用产生的系统结果。从当前实际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经济条件阻碍正常学习和生活。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是经济贫困,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经济压力。其他影响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基本上都是由经济条件艰苦衍生出来的。我国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按学费4500元/年计算,加上住宿费、生活费及其他费用,每年的花费至少8000元以上,完成大学学业大致需要2万~3万元,如此昂贵的费用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经济压力。
(二)社会偏见增加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调查结果表明:20%的贫困大学生表示自己经常会请客吃饭或买高档用品,48%的贫困大学生认为身边存在攀比的现象……,这些数据显示社会现实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观念加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物化的社会。
(三)教育环境给贫困大学生心理带来直接冲击。
教育环境是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之一。它比社会环境单纯,目标明确,加之高等学校大师的人格魅力、大学文化的正面熏陶等,高等教育环境的确是正面的、积极的因素居多。但无法否认,高等教育环境永远的整个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它不能孤立于社会环境而存在,因此它必然会有大量的社会价值观念涌入。
(四)家庭环境造成了贫困大学生素养与自信的缺乏。
从社会环境到教育环境、家庭环境是逐步细化、缩微的影响环境。但其影响作用则依次更加直接、强烈。贫困大学生的家庭影响非常值得我们关注。这要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家庭环境会给贫困学生价值上的压力,他们在考取大学后会成为家庭的希望。
(五)对贫困及社会的不正确认知是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倾向的根源。
部分贫困大学生表现出人格特质不健全(内向、谨慎、情绪不稳定,参与社会的程度较低等)、心理防御机制和能力较差,(有逃避、退缩等倾向)、动机过度导致的学习疲劳所引起的焦虑及效率低下等。以上各种心理问题的最初根源都或多或少地与不能正确的认识贫困有关。
(六)长期的负面人格倾向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潜在威胁。
人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和稳定下来的。有关研究表明内向型性格的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出现不良心理。
三、开展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的措施办法
(一)开展心理障碍疏导研究促进贫困大学生合理认知的内化。
从制定措施出发,倡导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障碍研究,切实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促进贫困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以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校园文化环境提升贫困大学生人文素养。
从人文素养因素出发,丰富人文资源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赋予贫困大学生培养工作丰富的内涵、高雅的情趣,营造乐观、快乐的生活学习空间。
(三)以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从人格健全的目的出发,积极加强心理健康的个体、团体辅导训练,帮助贫困大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体系。由于成长背景相对特殊、长期承担过重的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自卑或过度自尊,内心焦虑、抑郁,渴望交往却又自我封闭等不健全的人格倾向。
(四)提供实践平台释放空间。
贫困学生多数在相对封闭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对社会缺乏了解,综合能力整体水平偏低尤其在就业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突显出来,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实践活动不仅是增强他们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更是他们培养能力,解压心灵的最佳途径社会和学校应多给他们提供实习、志愿服务、挂职锻炼、勤工助学等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力,培养竞争力,增强承受力,从而有效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一荻.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态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杨启梅.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5
[3]柯佳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06)
[4]罗开元.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大学生; 心理疏导;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贫困大学生是高职院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不仅具有一般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历落差”,更与其他同学比需要承担因物质条件差异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加强贫困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心理疏导工作,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己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高职阮校贫困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调查
(一)研究对象。
近期,我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财税学院190名1-3年级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贫困生100名(40名,30名,30名),非贫困生90名(30名,30名,30名),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比例基本持平,贫困生样本中男生34名,女生66名,42名来自城市,58名来自农村。
(二)研究方法。
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包含90个题目,按照1-5级评分,包含10个维度,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固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症状因子。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超过43项,或任意因子分超过2分,为阳性。本调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从认知状况调查中按面对现实的态度、人际关系与倾吐方式、压力状况与压力来源方面来分析。面对现实态度分析。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现实的态度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很明显,有86.2%的贫困大学生很少或者从不觉得生活己经失去意义,有82.1%的贫困大学生很少或者从不觉得周围同学看不起自己,说明我们现有的思想教育体制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学生自信心缺乏的问题。人际狭窄与倾吐方式匾乏。贫困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是存在困惑的,有接近一半的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与周围的同学相处的一般或者不好,仅有64%的学生会主动与其他人打招呼,并有45%的学生对于参加集体活动表现出一般或者不喜欢,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分的贫困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上存在自闭的心理及人际关系敏感。压力来源复杂。
二、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的产生是各类原因综合作用产生的系统结果。从当前实际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经济条件阻碍正常学习和生活。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是经济贫困,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经济压力。其他影响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基本上都是由经济条件艰苦衍生出来的。我国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按学费4500元/年计算,加上住宿费、生活费及其他费用,每年的花费至少8000元以上,完成大学学业大致需要2万~3万元,如此昂贵的费用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经济压力。
(二)社会偏见增加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调查结果表明:20%的贫困大学生表示自己经常会请客吃饭或买高档用品,48%的贫困大学生认为身边存在攀比的现象……,这些数据显示社会现实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观念加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物化的社会。
(三)教育环境给贫困大学生心理带来直接冲击。
教育环境是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之一。它比社会环境单纯,目标明确,加之高等学校大师的人格魅力、大学文化的正面熏陶等,高等教育环境的确是正面的、积极的因素居多。但无法否认,高等教育环境永远的整个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它不能孤立于社会环境而存在,因此它必然会有大量的社会价值观念涌入。
(四)家庭环境造成了贫困大学生素养与自信的缺乏。
从社会环境到教育环境、家庭环境是逐步细化、缩微的影响环境。但其影响作用则依次更加直接、强烈。贫困大学生的家庭影响非常值得我们关注。这要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家庭环境会给贫困学生价值上的压力,他们在考取大学后会成为家庭的希望。
(五)对贫困及社会的不正确认知是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倾向的根源。
部分贫困大学生表现出人格特质不健全(内向、谨慎、情绪不稳定,参与社会的程度较低等)、心理防御机制和能力较差,(有逃避、退缩等倾向)、动机过度导致的学习疲劳所引起的焦虑及效率低下等。以上各种心理问题的最初根源都或多或少地与不能正确的认识贫困有关。
(六)长期的负面人格倾向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潜在威胁。
人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和稳定下来的。有关研究表明内向型性格的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出现不良心理。
三、开展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的措施办法
(一)开展心理障碍疏导研究促进贫困大学生合理认知的内化。
从制定措施出发,倡导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障碍研究,切实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促进贫困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以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校园文化环境提升贫困大学生人文素养。
从人文素养因素出发,丰富人文资源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赋予贫困大学生培养工作丰富的内涵、高雅的情趣,营造乐观、快乐的生活学习空间。
(三)以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从人格健全的目的出发,积极加强心理健康的个体、团体辅导训练,帮助贫困大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体系。由于成长背景相对特殊、长期承担过重的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自卑或过度自尊,内心焦虑、抑郁,渴望交往却又自我封闭等不健全的人格倾向。
(四)提供实践平台释放空间。
贫困学生多数在相对封闭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对社会缺乏了解,综合能力整体水平偏低尤其在就业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突显出来,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实践活动不仅是增强他们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更是他们培养能力,解压心灵的最佳途径社会和学校应多给他们提供实习、志愿服务、挂职锻炼、勤工助学等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力,培养竞争力,增强承受力,从而有效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一荻.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态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杨启梅.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5
[3]柯佳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06)
[4]罗开元.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