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手绘表现课是建筑环艺类学科的必修基础课,绪论章节是本门课程的首次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课程的整体安排以及以后需要注意的学习点。包括:手绘的定义(广义和狭义);三大实践章节(线条的无形式化处理,马克笔的去风格化研究,空间的扩展训练)。教学难点是大部分学生很难脱离制图工具而随性画出手绘表达图,如何让学生减轻初次接触手绘的压力,并且认识到以后发展的动向和风格。教学重点是线条的观察训练,马克笔的多种风格尝试,空间草图的尝试教学方法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慢慢摸索自己的风格,并且在感性的光加下寻找进步的突破点。
关键词:马克笔;手绘表现课
一、手绘的定义
广义的手绘,只要是不借助电脑的人手画的作品,都可以称作手绘,甚至包括油画和国画,然而我们在设计里谈到的手绘显然不是这样一个极广的范畴,我们关注得更多的是狭义的手绘,也就是指的设计表达图,即是说设计师以纸面为媒介,向自己,向别人传达出来的灵感创意和初步的作品信息。
手绘是图,是设计的表达,手绘是画,是艺术的修养,这个诠释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没有功能性的手绘,就只是一张绘画作品,起不到传达设计想法的作用,而没有艺术感的手绘,就只是一张刻板的工程制图,体现不出设计师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这两方面缺一不可。以建环专业为例,这张图大家觉得能不能叫做手绘表达图?不能。显然不是因为用的是水墨技法,而是因为——画面缺少场地信息的穿法,无法确定这座塔到底是只有两层还是下面很可能还有11层,塔是建在平地还是坡上,无从知晓,所以起不到完成的传达作用,因此相对而言,就不太适合作为手绘表达图的概念而成立。因此,通过对一些类似场地的演示,我提出手绘应该具备的必要的条件“落地关系”,建筑,大地,以及一系列配景(包括门窗、人物、植物、公共设施等一系列可见物和不可见物共同组建的空间氛围)。关键词“空间和氛围”,缺一不可,比如刚才那座塔,有氛围,没空间,再比如这张手绘,虽然空间信息基本齐全,但是组件之间生硬无趣,完全体现不出氛围感,因此也都不能称为成功的手绘表达作品。
二、接下来介绍手绘训练比较重要的三个实践章节:线条的无形式化处理,马克笔的去风格化研究,空间的拓展训练
首先是线条,线条可以幼稚,但是不能没有情感,用笔可以无劲,但是不能没有心。哪种线条是好线条,真的没法下结论,然而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为了画线条而画的线条,绝对不会是好线条,比如这种,为了体现所谓的功底而把线条画得非常概念化,锋芒毕露,然而却没有力度,何不试试随心而走,凭着感觉来,只有在感性思维驾驭理性思维的情况下,手绘才能真正变得酣畅淋漓。线条需要训练,但是也仅仅是寻找手里的那一丝热情,而不是找准哪一种技法,技法是有形的,而感觉永远是无形的。有时候很难去解释所谓的“轻重缓急”,所谓的“节奏与韵律”,有的,只是不一样的触觉感官。
然后是马克笔的去风格化研究,这是手绘课程最有意思的章节,通过它能够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天空。为何要单独提“马克笔的去风格化研究”这个概念呢。因为但凡提到马克笔,大伙首先想到的就是齐刷刷的笔触和生硬的物态,而这种不好的学习风气对所有人自身手绘的提高甚至整个行业的手绘水平都是有影响的。每次在教马克笔的时候,我会给学生提出这样一种要求,不准按照最普通的方式去画马克笔,而要尝试寻找新的设计语言。举个例,这是高考的色彩试卷,很多学美术的同学应该都看得懂上面这张不如下面这张,因为太死板,太教条,画的时候没有用心去思考色彩关系,而是强行驱动素描的技法来驾驭色彩。以刻板的水粉套路换个马克笔马甲来画室内的手绘图,咋一看上去好像笔法专业,其实没有融入作者的任何情感和语素,初学者很容易以为这样就是高手了,实际上伴随着毕业后到了设计前线的碰壁,才会慢慢体会这种手绘的问题。
所以我尝试着抛开一切铅笔、直尺、橡皮等辅助工具,放宽心画,以瞬间感觉去控制理性解析。虽然学生初次学习会困难重重,然后从长远看却是必经之路。这是我画的一张室古镇的室内马克笔手绘图。这是带着学生画的石雕佛像,佛像难画,因为简单的线条和色块对快速把控形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欣慰的是学生表现得不错,虽然都有小问题,但是我至少看到了个性,看到了他们未来的图。只有经历过这些过程,学生才会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我总结的马克笔要领——散,别像议论文那样心思缜密,而应该像散文那样,形散神聚。
最后一个章节,空间的扩展训练,手绘的学习不能老以临摹别人的作品或者刻画照片为目的,而应该思考一下如何提高自己的空间能力,因为环艺大学科本来就是为了解决空间问题。空间拓展训练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空间重塑训练,比如这个图,这个图是我以在网上随意下载的一张景观平面图为例,划一刀剖切线,然后带着学生一起分析空间和高差,把它相应的剖面图给想象出来,这是草图,这是正稿。
第二方面是空间延伸训练,比如这也是网上下载的一个建筑小品,首先初步分析场地信息,然后根据画面初次扩充,接下来介入一些配景元素,再接下来分析和完成画面的天际线以及所有成分的安排,最后完成作品。
关键词:马克笔;手绘表现课
一、手绘的定义
广义的手绘,只要是不借助电脑的人手画的作品,都可以称作手绘,甚至包括油画和国画,然而我们在设计里谈到的手绘显然不是这样一个极广的范畴,我们关注得更多的是狭义的手绘,也就是指的设计表达图,即是说设计师以纸面为媒介,向自己,向别人传达出来的灵感创意和初步的作品信息。
手绘是图,是设计的表达,手绘是画,是艺术的修养,这个诠释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没有功能性的手绘,就只是一张绘画作品,起不到传达设计想法的作用,而没有艺术感的手绘,就只是一张刻板的工程制图,体现不出设计师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这两方面缺一不可。以建环专业为例,这张图大家觉得能不能叫做手绘表达图?不能。显然不是因为用的是水墨技法,而是因为——画面缺少场地信息的穿法,无法确定这座塔到底是只有两层还是下面很可能还有11层,塔是建在平地还是坡上,无从知晓,所以起不到完成的传达作用,因此相对而言,就不太适合作为手绘表达图的概念而成立。因此,通过对一些类似场地的演示,我提出手绘应该具备的必要的条件“落地关系”,建筑,大地,以及一系列配景(包括门窗、人物、植物、公共设施等一系列可见物和不可见物共同组建的空间氛围)。关键词“空间和氛围”,缺一不可,比如刚才那座塔,有氛围,没空间,再比如这张手绘,虽然空间信息基本齐全,但是组件之间生硬无趣,完全体现不出氛围感,因此也都不能称为成功的手绘表达作品。
二、接下来介绍手绘训练比较重要的三个实践章节:线条的无形式化处理,马克笔的去风格化研究,空间的拓展训练
首先是线条,线条可以幼稚,但是不能没有情感,用笔可以无劲,但是不能没有心。哪种线条是好线条,真的没法下结论,然而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为了画线条而画的线条,绝对不会是好线条,比如这种,为了体现所谓的功底而把线条画得非常概念化,锋芒毕露,然而却没有力度,何不试试随心而走,凭着感觉来,只有在感性思维驾驭理性思维的情况下,手绘才能真正变得酣畅淋漓。线条需要训练,但是也仅仅是寻找手里的那一丝热情,而不是找准哪一种技法,技法是有形的,而感觉永远是无形的。有时候很难去解释所谓的“轻重缓急”,所谓的“节奏与韵律”,有的,只是不一样的触觉感官。
然后是马克笔的去风格化研究,这是手绘课程最有意思的章节,通过它能够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天空。为何要单独提“马克笔的去风格化研究”这个概念呢。因为但凡提到马克笔,大伙首先想到的就是齐刷刷的笔触和生硬的物态,而这种不好的学习风气对所有人自身手绘的提高甚至整个行业的手绘水平都是有影响的。每次在教马克笔的时候,我会给学生提出这样一种要求,不准按照最普通的方式去画马克笔,而要尝试寻找新的设计语言。举个例,这是高考的色彩试卷,很多学美术的同学应该都看得懂上面这张不如下面这张,因为太死板,太教条,画的时候没有用心去思考色彩关系,而是强行驱动素描的技法来驾驭色彩。以刻板的水粉套路换个马克笔马甲来画室内的手绘图,咋一看上去好像笔法专业,其实没有融入作者的任何情感和语素,初学者很容易以为这样就是高手了,实际上伴随着毕业后到了设计前线的碰壁,才会慢慢体会这种手绘的问题。
所以我尝试着抛开一切铅笔、直尺、橡皮等辅助工具,放宽心画,以瞬间感觉去控制理性解析。虽然学生初次学习会困难重重,然后从长远看却是必经之路。这是我画的一张室古镇的室内马克笔手绘图。这是带着学生画的石雕佛像,佛像难画,因为简单的线条和色块对快速把控形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欣慰的是学生表现得不错,虽然都有小问题,但是我至少看到了个性,看到了他们未来的图。只有经历过这些过程,学生才会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我总结的马克笔要领——散,别像议论文那样心思缜密,而应该像散文那样,形散神聚。
最后一个章节,空间的扩展训练,手绘的学习不能老以临摹别人的作品或者刻画照片为目的,而应该思考一下如何提高自己的空间能力,因为环艺大学科本来就是为了解决空间问题。空间拓展训练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空间重塑训练,比如这个图,这个图是我以在网上随意下载的一张景观平面图为例,划一刀剖切线,然后带着学生一起分析空间和高差,把它相应的剖面图给想象出来,这是草图,这是正稿。
第二方面是空间延伸训练,比如这也是网上下载的一个建筑小品,首先初步分析场地信息,然后根据画面初次扩充,接下来介入一些配景元素,再接下来分析和完成画面的天际线以及所有成分的安排,最后完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