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之境界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mingj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化里,“隐”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概念。大多数的“隐”其实是“显”,低者以“隐”为“名”,如明代的陈眉公,时人讽为“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衙”,此即鲁迅所说之“帮闲”;中者以“隐”为“退”或“伏”,如谢安之“东山”、诸葛孔明之南阳,“隐”只是一种准备或潜伏的阶段,最终还是要达到“显”;高者可算是“渔樵闲话”之“渔樵”了。但是渔樵闲话起来,仍然是历史、政治和人生问题。虽然境界很高,但还是如庄子所说的列子御风一般,“犹有所待也”,很高明,但还是有寄托、有牵挂,不算是最高的程度。
  在中国古代的隐士里,我最记挂的是一位和尚,以摆渡为生,故名为船子和尚(真名是船子德诚)。禅宗的和尚当摆渡人,颇为常见,一方面禅宗不就是生死之间的“摆渡”么?具有度人度己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上的几次灭佛行动(所以《西游记》里也写有“灭法国”),和尚们被迫还俗后,多有从事摆渡者。而且,禅宗也提倡身体力行,以船子为职业度日结缘者也是一种常见的选择。因之,当我看胡金铨的电影《空山灵雨》时,寺庙的主持圆寂,并非解脱“成佛”,而是化为山下河边的摆渡人。当摆渡人回头一笑,对着昔日的施主、当日仓皇逃跑的盗经者时,我又一次的想起了这位船子和尚。
  满载空船月明归
  历史上关于船子和尚的记载很少,或者说,只是因为一首诗、一个故事,船子和尚的踪迹才偶然留存在这个世界上。
  这首诗就是《船子和尚拨棹歌》。它属于“证道歌”之类,也就是船子和尚在摆渡生涯里,为了印证自己的修为,而作的一些偈语韵语。这些诗,虽然不见于诗史,但是有着极高的境界。譬如这一句“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此句并非说的是乡野之乐,或隐居之乐,而是证境界之圆融与开豁。前句道尽静寂,既可能是实境(船子生活在船上,此境应是常见),也应是修为到了此境,如镜台之喻。但仅仅是静寂还不够,必要由此境“自生其心”,后句即是大喜悦之光明之境。此诗欣赏容易,理解亦不难,但到达却是很难,或许是顿悟之际方能睹之。
  后世感叹赞颂此句的有之,但多是追慕,要达此境却未曾梦见。如参寥潜禅师写有“太湖三万六千顷,影在波心月在天。”真歇了禅师赞说“篷底月明载归去,劫前风韵落谁家。”其诗多是套语,境界比之船子原作,相距不可以道里计。或许,这些禅师只是想感叹一下而已,反倒将要紧之处轻轻放过。
  如参公案,参此句即有可能顿悟。又如和尚亦可参《西厢记》、参《红楼梦》。
  万千人海一身藏
  一个故事便是船子度夹山之事。因夹山和尚后来开山立派,成了一代宗师。因夹山顿悟的机缘,连带船子和尚也为人所注意。《五灯会元》有《船子德诚》一节,篇幅很短,说的主要就是船子度夹山的事迹,有好几处精彩的叙述。
  首先是船子和尚的生存状态。他是药山的得意弟子(“自印心于药山”),但嗣后却并不如其他友人一般,开宗立派,而是“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以接四方往来之者。时人莫知其高蹈”。此即是隐者。
  其次是船子和尚之“传法”。虽然船子摆渡,所见四方之客甚多,但世人多鲁钝,没有遇到可传法者。文中举了一例,船子举船桨,问客人:“会么?”客人答:“不会。”因此,船子感叹:“桌拨清波,金鳞罕遇。”“金鳞”即是能识生死、透尘网之会心人。
  在船子之隐里,世事已了,大约只有一件憾事,就是“传法”。《船子和尚拨棹歌》里常常写到“问我生涯只是船,子孙各自睹机缘,不由地,不由天,除却蓑衣无可传。”“三十余年坐钓台,钩头往往得黄能,锦鳞不遇虚劳力,收取丝纶归去来。”
  只有到了夹山得到指点,来见船子时。船子方有了用武之地。正是在与夹山的对答中,我们才在诗之外,真正看到了船子和尚的智慧,也听到了精彩的思想。一开始,夹山已是影响一方的高僧,但在对答中为道吾所笑,也证明了自己的修为不够。于是去寻找船子。于是,与船子有此对答:
  船子才见,便问:“大德住甚么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师曰:“不似,似个甚么?”山曰:“不是目前法。”师曰:“甚处学得来?”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师又曰:“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
  这一段非常精彩。夹山回答船子之语,看似高明,其实是套语,也即学来的未经实践和审视的口头禅。故船子问“甚处学得来”。此后,夹山要回答时,又被船子打到水里。此正是禅宗之棒喝。终而使得夹山顿悟。
  虽然故事如此,但这也只是禅宗常见的顿悟手段,所谓“德山喝,临济棒”也。只是顿悟的一瞬间,还得巩固起来,须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因此船子和尚对夹山云:“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没藏身。”
  这句话可说是船子一生体悟之精华,其实说的也就是“隐之境界”。“藏身处没踪迹”是真正的“隐”,万千人海一身藏,隐士有隐于山、隐于水、隐于野、隐于官、隐于市,……各种各样的隐法,不管是怎么隐,但世人往往是托词、遁辞而已。“没踪迹处没藏身”,与上句相对,比上句更重要,因世人多以隐为隐,隐成为其依托、其支撑,而真正隐的境界却并不如此。或许因为上句,或许因为世俗里,“没踪迹处”已出名,反而是有大踪迹处了。如今日新闻里,常见报道终南山之隐士,称作五千人去终南山隐居,空谷幽兰之所反而成了闹市,龙蛇混杂,各怀鬼胎,此即是后句所说“没踪迹处”。
  在故事的最后,当夹山告别船子时,又有了精彩惊心、无声又灿烂之一幕:
  山乃辞行,频频回顾。师遂唤“阇黎”!山乃回首,师竖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船入水而逝。
  夹山虽然得以顿悟,但还不够彻底。所以告别时还有眷恋之意,而船子纵身投江,正是“了生死”之举。一则,从打夹山入水,到自己“覆船入水”,手段更为酷烈,如禅宗所云“杀人刀,活人剑”。以自己的行动来完成传法。另一方面,或许是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没藏身”。因船子向夹山传法,以船为隐已成“没踪迹处”,亦不能再隐了。
  在历史的水面里,船子和尚仅仅是暂时显露,便永远的逝去了。他的事迹(或故事,或寓言)里,虽然没有较多成长的细节,但《船子和尚拨棹歌》里,可看到他的船子生涯、他的天才、他的内心的圆满、他所达到的境地,这便是“隐之境界”的写照。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因为他念兹在兹的“传法”,他恐怕更能实现他的理想吧。如他所说“有鹤翱翔四海风,往来踪迹在虚空”。
  最后再来一句题外话。在胡金铨的《空山灵雨》里,主持圆寂前考察弟子,三个弟子描述了三种境界,有勤勉、有合作、有体悟,但主持最后却传法给一位刚来的“罪犯”,自己去做了一位摆渡的船子。这一故事,也足以说明胡金铨对禅学的理解非同小可了。
  陈均,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著有《歌台何处》《闻一多》《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等作品,编有《诗歌北大》《京都昆曲往事》《梅兰芳——穆儒丐孤本小说》《李长吉评传》等。
其他文献
王阳明  【简介】(1472-1529),名守仁,阳明为号。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宗师,主要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真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曾国藩、毛泽东、蒋介石等许多大人物皆以阳明先生为精神偶像。代表作《传习录》。  【名源】《论语》(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
期刊
《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吐故纳新,深刻变革将成为2016人类的主题。所有抱残守缺陈陈相因的旧思路旧观念,将在人类的变革面前呻吟。革故将成为主流,革故将成为生活方式,革故将成为世界各地的主色调,一切变化的背后都是新旧势力的交锋。美国大选、日本军事崛起、中东乱局、俄罗斯炫耀武力、伊斯兰国恐怖袭击、石油价格剧烈变动、朝鲜核试爆、互联网对人类政治经济生活的深层影响等,世界正处于剧烈的变局
期刊
编者按: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作为我国传统的节日,与
期刊
日前,公司新一年经营方针目标的分解工作,各部门已基本完成并通过了论证,艰巨的目标被各部门有序地分解细化掉了,笔者走访了部分员工发现,员工对明年的目标胸有成竹、工作的激情很高。  实现下一年的方针目标,程序化管理是基础,而“激励”则是实现目标的保障。上一年年度目标的超额完成,是公司全体员工齐心协力、辛勤劳动的结果,同时也初步显现了公司激励管理手段的成效,那么,如何做到有效“激励”和充分实现“激励”的
期刊
第四站:丹凤县文化局  从商鞅封邑遗址下来,我在古城村到处找“商鞅遗址保护站”,希望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走遍了整个村子,却始终没找到,无奈,只得再次返回村长家去请教,村长建议我到文化局去问,因保护站隶属于文化局。  于是我再次返回丹凤县。丹凤县的文物保护部门隶属于文化广播电视局,在一个小院子里办公,西面是平房。我敲开了文物保护执法队办公室的门,巧遇执法队张股长。张股长能讲普通话,沟通顺利了不少。  
期刊
前面是胸,后面是背,两侧是胁,说起来都是肋。孔颖达疏:“胁是腋下之名,其骨谓之肋。”胸腔由12对肋骨合围而成。肋骨后端与胸椎相关节,前端1至7肋藉软骨与胸骨相连接,称为真肋;8至12肋藉助软骨与上一肋的软骨相连,形成肋弓;11、12肋前端游离,称发力,胸腔才能鼓荡如橐龠、风箱,保障肺的呼吸。肺本身没有力量,只能被动地随胸腔运动,胸腔扩张,肺随之进气。不论内因外因,只要胸膜腔进入空气,就会造成对肺囊
期刊
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有无相生”这些玄奥的道理后,老子渐渐把目光转向了社会现实当中。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道的根本体性和规律说了一番,归根结底还是要说我们人类社会应该怎样去治理。  老子的假想读者是谁呢?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每个人说话或写文章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针对某些听众和读者而发的,比如《论语》是孔子的“群弟子,记善言”的结果,拿今天
期刊
1788年2月22日,亚瑟·叔本华在但泽出生。这个地方,历史上曾经属于德意志,后来成为了波兰的领土。也许是上天注定,他将成为一个失去国籍、跨越国界的哲学家。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  这是叔本华的经典名言,也是他一生命运的精彩写照。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始终以一种有异于常人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世界,并且在充满主观、偏执、狭隘与自私的角度中,发现了世界另一面的真实。  叔本华的所思所
期刊
背景资料: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节日民俗形态,面临着更加深层意义的挑战。有人说:“过年不就是吃吗?我们现在天天过年。”也有人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鞭炮不能放了,娱乐只剩下一台春节晚会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却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人们失去以往盼望过年的情绪冲动。旧时的热闹与温馨在哪里?但很多人并没有真的对传统文化产生厌倦,而是感觉我们在传统文化建设方面做得太少,不能满足人们新文化需要,人们
期刊
人过中年就像上满发条的钟表,总是一刻不停地跑着,转着,身心俱疲,总想找个清静的地方停下来,休息一下。初夏,得暇,与友人驱车前往一座寺院,想去寺院里好好地静静心。寺院的住持是一位有思想的朋友,毕业于北大哲学系。进入他的禅房,他正与一位湖北建筑商谈寺院工程的建设,寺院正在开工建设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学交流中心,尽管手续完备,但还是有些单位和个人制造了许多的麻烦,听了住持的介绍,寻求清静之心不免忿忿不平。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