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窗净几,棉布温柔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ital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邻居有位老人留给我很深的印象,我叫她老姆。每次见到老姆,她的两手总是忙不停,把各种边角布料拼接在一起,缝成各种椅子垫儿、百衲被、小孩的棉袄或褂子。
  20世纪80年代的吾乡,多数人家把窗户开得又小又高,采光都不是太好。老姆常年坐在一把藤椅上,那里是窗户把光线带进来的地方,仿佛一个光的核心。尤其是在下午,光柱把窗户和老姆联结起来,空气中的灰尘肆意漂浮。我当时年幼,时间也多,能坐着看那个光柱看很久。老姆在旁边坐着,手不停织,那个场景无言无语,也仿佛无始无终。
  老姆的家里特别整洁温馨,这很可能跟她擅长布艺制作有关。床单、枕套、桌布,甚至是厨柜上搭的帘子,都是她自己做的,虽然多数都是由各种布拼接而成的,但也拼得十分讲究。比如电视机上的罩布,由三种不同的黄色碎布有规律地拼成,同色系的搭配即便在如今也显得特别高级;而椅垫则用的是最零碎的布料,无规律,撞色,高度环保;更别致的是,她还用一些布料给杯子做了“外套”,这些“外套”除了让平淡无奇的玻璃杯、搪瓷杯更漂亮,也使倒进开水的杯子不那么烫手,且更保温,还能让杯子被不小心碰倒时不容易摔碎。
  老姆的空闲时间多,又勤快,有时候手里缝制的不是椅子垫儿,而是给某个孙辈量身定做的棉袄或褂子。现在回想,那样的礼物是多么珍贵啊!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为准备一份礼物能花上自己大半个月的所有闲暇时间。
  而我今天聊到这个老姆,不是为了说她的好手艺。我想说的是,爱好布艺制作,会塑造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首先,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当我多年后第一次知道这两个成语的时候,我想它们是天然地为老姆而设。我不知道她从哪里收集到那么多的零碎布料,而且无论什么样的布料到了她手里,都能变废为宝,一切都不会浪费。这样精打细算着过日子,特别有滋味。
  其次,一直处于劳作的状态,日子也会特别温馨。《半生缘》里,曼桢曾经也是手不停织,“她的绒线衫口袋里老是揣着一团绒线,到小饭馆子里吃饭的时候也手不停挥地打着”,和世钧面对面坐着的时候赶紧拿出旧袜子来补,这让当时已经完全动情的世钧的心里更安宁了。当我坐在老姆旁边看着她劳作时,即使是没有血缘关系的邻居晚辈,我也感到一种依恋。
  第三,是对物资的充分利用,以及提升生活审美的掌控力,這种掌控力也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她更珍爱生活里的各种细节,更用心地安排生活里的各个方面。所以,我所看到的老姆家里特别整洁。人的很多优秀品质都是互相关联的。
  第四,老姆与世界的关系是温柔的,与他人的关系是亲切的。人们称颂她的性格,说她为人温婉,很少与人高声争执;而我想的是,就像她送给别人的礼物往往是自己亲手缝制的一样,她与别人的相处也是同样用心。
  人到中年的时候,有一些沉淀在记忆里的东西会明确起来。当我自己的小家由我来全权布置的时候,我倾向于家里要有大量的布艺制品。布艺沙发肯定比皮沙发和藤编沙发舒服,布窗帘肯定比百叶窗温馨,桌子最好也铺上布制桌布,这些都是我的执念。
  我家里有很多布玩偶。我有一个朋友,像当年的老姆一样手巧,她把我废弃的牛仔裤、呢子大衣,小宝小时候用的毯子,都做成各种布玩偶:憨憨的小熊,古灵精怪的鼠小弟……她还送给我她自己做的针线盒,盒子面上是她涂染的花纹,还用一个核桃壳做了插针的配件。我的羽绒服破了,她也用一些绣了树木图案的绣片帮我补上。
  我家里有很多布料,有不少来自朋友的馈赠,有一些是自己买的。虽然我的手非常笨,比脚还笨,但是那些布料总能带给我温馨的气氛和怀想。
  明窗净几,棉布温柔,这就是我理想的家。
  它们的存在意味着有序、节制、宁静、丰盛、自律、向善。
其他文献
一  但凡和人有关的事物,总会染上点儿人的脾气。城市这样的人类聚居地,虽然是由水泥和钢筋构成、木石与花木点缀的,但因了城里居住的人的秉性,每座城市也就有了自己的气质。  作为历经千年的古城,成都的每块砖石都浸透了巴蜀文化乐天知命的气质。它虽然是西南重城,却毫无倨傲之气,反而散发着浓浓的市井气息。这儿的冬日里,随处可见卖蜡梅的小嫂子,她们把电动三轮车停在繁华路口,她们都有著鲜润的粉色脸颊,有着盈盈狡
期刊
前几年去一位老师的家里做客,她的孩子轩轩出来跟我打了一声招呼,然后进房间继续看书去了。老师当年教我时,轩轩还是一个被抱在怀里的孩子,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清秀腼腆的少年了,成绩稳居全校前三,会多种乐器,读书也多。我感慨道:“真不错,未来是个人才。”老师笑了笑,说:“他啊,什么都好,就是有一点不好。”我讶异地问是什么,老师瞥了一眼轩轩的房门,小声说:“我总觉得他太文气了,别的男孩子都会去打篮球、踢足球什么
期刊
亲子之间到底应该怎样相处,这是一个困扰现代人已久的问题。中国的家庭成员之间血脉相连、息息相关,在为彼此带来温暖和关爱的同时,也必定会伴随着无意识的越界、父母长辈的过度干预等让人头疼的“无可奈何”。怎样才能在亲情和自我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或者说,亲情和自我之间,真的存在完美的平衡吗?  姥姥和妈妈之间关于早餐的拉锯战,让彼时还小的作者肖遥迷惑不解。那一顿早饭里承载的东西,直到她成年后,才领悟了其中滋
期刊
一  我要说的,是正月里看秦腔的事。  正月里最主要的事情是过年,过年除了敬先人、串亲戚,还有两件大事,就是看戏、耍社火。正月初四,临近的两个大庄董家河、张家河的戏一前一后上演了,各演了三天三夜;初十晚上,社火就开始了,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六天六夜的戏,六个晚上的社火。  吃罢早饭,晌午时分,估摸着戏快要开演了,村子里年龄大些的娃娃就扯着嗓子吆喝开了:“看戏走!”然后挨家挨户地约伙伴。不一会儿,大路
期刊
一  在我家附近这几个小区里收废品的大姐都是河南老乡,我们小区小,只有一个大姐常驻,偶有更换。  一个春节过后,来了一个新的大姐。这个大姐个子小,黑瘦精干,走路带风,爱穿紫、红、橙、黄等艳色的衣服,常戴一顶红色的棒球帽。  我偶尔卖废纸盒时会跟她打交道。那年夏天,我们工作室有一个急活儿,一批物料需要有人重新手工挑拣并打包,事情紧急,我们一时忙不过来。我灵机一动,就跑去大门口,问大姐能不能来临时帮一
期刊
还在前往阿尔山的路上,便有一种进入人间仙境的恍惚。道路上人烟稀少,只有乘坐的大巴在阳光下耀眼的雪地上發出寂寞的声响。  两边是绵延不绝的森林,因为相隔遥远,所有的树木看上去便如灰黑色的粗硬的头发,生长在高低起伏的群山之上。这里是大兴安岭西南山麓的一部分。这粗犷壮阔、横亘于中国东北西南角的原始森林,总让人想起开天辟地的盘古。《山海经》里最早记录的颇似盘古雏形的人脸蛇身的神怪—烛龙,恰好也生长在北方的
期刊
也许是高温多雨、物产丰富、生存容易的缘故,中南半岛的居民素来清心寡欲、与世无争,老挝人更是可爱又有趣,只要有饭吃、有衣穿、有觉睡,就一切“没问题”。老挝人不仅自己活得优哉游哉,坚信“工作太多就会费脑伤神”,还常为“想太多”的人感到惋惜,觉得他们白白承受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老挝人为人处世如此,衣食住行亦是如此。作为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老挝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常食材主要是当地的稻米、家禽、家畜
期刊
舟山群岛是我从小到大去过很多次的地方。  第一次去,是在16岁的夏天。回忆起来,当时的细枝末节都已不太清晰,只记得在夜晚时分微凉的风中,我与母亲在山上走,四下阒寂。我们在山腰的大排档吃饭,几盘白灼的贝类,味道极其清淡,两个人边吃边聊些细碎的话题。饭后,我们悠然地在山海间行走,走到海边时,夜色越发漆黑如墨,耳边听到阵阵汹涌的海潮声。  那是我第一次遇见海。夜里的海,让我心里充满恐惧、不安与好奇。  
期刊
若有机会去“塞上明珠”榆林,我一般会去趟城北的红山,登上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2020年初秋,我又一次登上镇北台,感受了那久违的诗与远方。  自镇北台下山,不远处便是陕北美食一条街,“李家梁羊肉烩面馆”在其中格外引人注目—店面不大,恰遇饭口,座无虚席,老板满脸堆笑,站在门口忙着迎客。  眼前的这位饭馆老板怎么让人觉得如此面熟?静思片刻,忽然想起:“这不是拾来吗?”  对方也认出了我,一双
期刊
一  “我这一辈子,也不能像做菜一样,把所有的材料都集中起来了才下锅。”  《饮食男女》里的这句台词,我曾抄写在记事本上。那时候和很多文艺青年一样,我摘抄了很多或唯美,或很有哲理的话,却并不能真正体会。  前几日成都遇寒流,气温骤降。我的小狗“黑咻”趴在窝里,脖子僵硬地前伸,身体抖个不停。我拿了一根它最喜欢的磨牙棒,它仍然不动,只是抬了一下眼皮,眼神暗淡,神情憔悴。  是旧疾复发。我熟练地从柜子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