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牛上山”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62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是高温多雨、物产丰富、生存容易的缘故,中南半岛的居民素来清心寡欲、与世无争,老挝人更是可爱又有趣,只要有饭吃、有衣穿、有觉睡,就一切“没问题”。老挝人不仅自己活得优哉游哉,坚信“工作太多就会费脑伤神”,还常为“想太多”的人感到惋惜,觉得他们白白承受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老挝人为人处世如此,衣食住行亦是如此。作为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老挝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常食材主要是当地的稻米、家禽、家畜、淡水鱼虾、蔬菜和水果等,进口的海产品和肉类很少,人们也不会刻意追求八珍玉食。普通人的主食除了糯米饭,还是糯米饭。头天晚上将糯米淘净,浸泡整夜,次日清晨捞出,装进可以沥水的竹编容器内,架在陶罐里隔水蒸上30到40分钟。蒸熟后盛进被称作“迪普考”的带盖儿小竹篓里冷却,食用时徒手抓取糯米饭,使劲攥紧捏实,然后蘸着用鱼露、小米辣、柠檬汁、木瓜丝、青杧等调制成的蘸料来吃。在老挝民间,有“饭团捏得越紧吃起来越香”的说法。
  不过,糯米饭中支链淀粉含量高,具有很强的黏性,不容易被消化酶水解,虽然扛饿,但容易胀气反酸,换哪个人顿顿吃也受不了。万事讲求平衡,饮食更是如此。信奉东方文化的老挝人自然不会亏待自己,每到华灯初上,他们便生龙活虎地张罗起来,用酒肉犒劳在淡乎寡味中煎熬一天的肠胃,无比惬意。
  此时,如果是你,是否会纠结于到底是去吃肉香四溢的烧烤,还是去吃温润清淡的涮锅?然而,老挝人那句口头禅“没问题”不是说说而已。每当夜幕降临时,湄公河畔的路边摆满了火锅摊,静候一拨儿又一拨儿的客人。跟中國火锅不同的是,老挝火锅“一锅两吃”,既可以涮又可以烤—特制的铝锅锅沿卷翘围成浅底,倒入汤底用来涮菜,是为“河”;锅中央隆起成半球形,又刻出许多细槽当作烤盘,是为“山”。这种“河涮山烤”模式的火锅被当地人形象地戏称为“牛上山”。
  火锅未动,蘸料先行,调制蘸料是个手艺活儿,关键在于一个“拌”字。老挝火锅摊提供的蘸料品种大多是东南亚特产,如香茅草、咖喱、柠檬、罗勒、青杧、鱼露、虾酱、南姜、薄荷、罗望子等,让人眼花缭乱。中国人最喜欢的香油、酱油、醋、葱、姜、蒜等也一字排开,自不待言,但放多放少,手上得有分寸。加辣更难,少了没味儿,多了喧宾夺主。蘸料齐备,火锅架在炭炉上开始预热,这时,需要夹片肥肉不断擦拭烤盘,用冒出的油脂滋润盘面,但也同样得讲究个度,擦得不均匀肉会粘锅,擦得太厚实则会冒烟呛人。
  准备工作停当,就要开始烤肉、涮菜了。老挝火锅体量不大,每次烤不了几片肉,也涮不了多少菜,一桌顶多围坐五六个人,悠闲惯了的老挝人慢慢烤,慢慢涮,慢慢吃。只要控制好食材的投放量,不让汤溢出,炭火就不会被浇熄,火力就足够持久,便能不疾不徐地把肉烤熟、蔬菜涮熟。如此,多等一会儿又有何妨?
  有了火锅,怎么能少得了清爽的啤酒?在老挝地界上,老挝政府和丹麦嘉士伯公司合资生产的“老挝啤酒”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老挝的茉莉香米和法国的大麦芽取长补短,它们又与德国的酿造及灌装设备相得益彰,口感相当不错。老挝人喝啤酒时通常要加入大量冰块,以此降低酒精度。一个人只需点上一瓶630毫升的啤酒,就能在火锅摊上打满全场。
  推杯换盏之间,啤酒“啵啵”冒泡,烤肉“嗞嗞”作响,锅底“咕咕”沸腾。一口冰啤,一口热菜,这种冰与火的交锋,安抚着忙碌了一天的躯体和灵魂,是属于每个老挝人独有的美好记忆。
  好酒好肉好心情,几天不来一顿“牛上山”就浑身不得劲儿。老挝火锅不但是美食,也是一种文化,在烟火缭绕中留下的欢笑和泪水,全都融化在老挝人的血液里。
  老挝人过日子就是这般简单,只要吃上一口“牛上山”,“便胜却人间无数”。
其他文献
一  两年前,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一款类似微博的印度社区App(应用程序)的运营。我所在的团队负责印度创作者的招募和培养。拉姆一度是我对接的“创作者”中粉丝最多的。  当时我们的产品仍在起步期,暂时无法付费引入创作者,距离“内容变现”也相当遥远,所以从外部招募较成熟的创作者很困难。毕竟鲜有人会仅因为内容创作的热情或信息共享的情怀,便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持续不断地进行免费内容创作,更别提在一个名不
期刊
一  每年11月到12月,考试的紧张气氛就会四处弥漫。与以往不同的是,近几年,尤其是2020年以来,西安出现的大大小小的付费“共享空间”为这团紧张的空气分担了 一部分压力。  打开“大众点评”,定位至西安,搜索关键词“共享自习室”,会显示60余个词条。粗略浏览一番,“安静”“沉浸”“看到努力的别人,自己都不好意思不认真”成为所有评价中的关键词句。  其实,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付费自习室这种模式就已
期刊
一  儿子乎乎上中学了,转眼已是初三,在一所重点学校。每月一考,压力可想而知。好在他总是有各种方式调节这压力,吃,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解压方式。有次放学回家,他告诉我:“妈,我下午上课时想了下,人生最有意义的时刻,不是什么干一番事业之时,而是吃的时候。”  看得出来,这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我一时也不好反驳,我难道能说:“不,你错了!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
期刊
我爱养兰花,也就是这两年爱上的。  兰花品格高雅,不知道这是谁说的。我只是觉得,兰花很干净、纯粹。它不像绿萝,一长一大捧,仿佛是谁的自来卷长发;也不像吊兰,我姑姑家里有一盆,年龄可能比我还大,我去参观过,吊兰绕过了电视机,在高低柜上盘着,像是绿色的水帘洞。  吊兰与绿萝不是不好,只是没有节制,它们肆意生长,见水就活,生命力太旺盛了,不符合我的气质。我的气质是“半死不活”的。  即便這样,我还是爱花
期刊
一  但凡和人有关的事物,总会染上点儿人的脾气。城市这样的人类聚居地,虽然是由水泥和钢筋构成、木石与花木点缀的,但因了城里居住的人的秉性,每座城市也就有了自己的气质。  作为历经千年的古城,成都的每块砖石都浸透了巴蜀文化乐天知命的气质。它虽然是西南重城,却毫无倨傲之气,反而散发着浓浓的市井气息。这儿的冬日里,随处可见卖蜡梅的小嫂子,她们把电动三轮车停在繁华路口,她们都有著鲜润的粉色脸颊,有着盈盈狡
期刊
前几年去一位老师的家里做客,她的孩子轩轩出来跟我打了一声招呼,然后进房间继续看书去了。老师当年教我时,轩轩还是一个被抱在怀里的孩子,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清秀腼腆的少年了,成绩稳居全校前三,会多种乐器,读书也多。我感慨道:“真不错,未来是个人才。”老师笑了笑,说:“他啊,什么都好,就是有一点不好。”我讶异地问是什么,老师瞥了一眼轩轩的房门,小声说:“我总觉得他太文气了,别的男孩子都会去打篮球、踢足球什么
期刊
亲子之间到底应该怎样相处,这是一个困扰现代人已久的问题。中国的家庭成员之间血脉相连、息息相关,在为彼此带来温暖和关爱的同时,也必定会伴随着无意识的越界、父母长辈的过度干预等让人头疼的“无可奈何”。怎样才能在亲情和自我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或者说,亲情和自我之间,真的存在完美的平衡吗?  姥姥和妈妈之间关于早餐的拉锯战,让彼时还小的作者肖遥迷惑不解。那一顿早饭里承载的东西,直到她成年后,才领悟了其中滋
期刊
一  我要说的,是正月里看秦腔的事。  正月里最主要的事情是过年,过年除了敬先人、串亲戚,还有两件大事,就是看戏、耍社火。正月初四,临近的两个大庄董家河、张家河的戏一前一后上演了,各演了三天三夜;初十晚上,社火就开始了,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六天六夜的戏,六个晚上的社火。  吃罢早饭,晌午时分,估摸着戏快要开演了,村子里年龄大些的娃娃就扯着嗓子吆喝开了:“看戏走!”然后挨家挨户地约伙伴。不一会儿,大路
期刊
一  在我家附近这几个小区里收废品的大姐都是河南老乡,我们小区小,只有一个大姐常驻,偶有更换。  一个春节过后,来了一个新的大姐。这个大姐个子小,黑瘦精干,走路带风,爱穿紫、红、橙、黄等艳色的衣服,常戴一顶红色的棒球帽。  我偶尔卖废纸盒时会跟她打交道。那年夏天,我们工作室有一个急活儿,一批物料需要有人重新手工挑拣并打包,事情紧急,我们一时忙不过来。我灵机一动,就跑去大门口,问大姐能不能来临时帮一
期刊
还在前往阿尔山的路上,便有一种进入人间仙境的恍惚。道路上人烟稀少,只有乘坐的大巴在阳光下耀眼的雪地上發出寂寞的声响。  两边是绵延不绝的森林,因为相隔遥远,所有的树木看上去便如灰黑色的粗硬的头发,生长在高低起伏的群山之上。这里是大兴安岭西南山麓的一部分。这粗犷壮阔、横亘于中国东北西南角的原始森林,总让人想起开天辟地的盘古。《山海经》里最早记录的颇似盘古雏形的人脸蛇身的神怪—烛龙,恰好也生长在北方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