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方法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发现“不一样的”,反复琢磨和品味
  所谓“不一样”就是那些表达很新鲜的、用词很特别的、一下子看不懂的、让自己心里一动的……我们在阅读时,尤其是第一遍读课文时感觉是最敏锐的,要边读边将自己觉得有些“不一样”的语句标画出来,这些语句就是需要琢磨和反复品味的。
  比如在读《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有一句话就特别“不一样”:“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为什么会是“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原来本文写于1938年,那时正是抗战开始的第二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在无情的践踏我美丽的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正在积极抗战,“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可以理解为正遭受日寇侵略的国土的象征;“悲愤的河流”可理解为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向河流一样汹涌奔流,不可遏制;而“激怒的风”是指人民对侵略者无耻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可理解为人民的革命战争必将取得胜利的象征。通过这样的理解,本诗歌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及人民的悲愤和对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就理解得十分透彻了。
  二、化整为零解深意,品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阅读时要抓住句子中那些起到修饰或限定作用的词语,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去体会其中的意味。
  如《孔乙己》中的这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与“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的特殊性,仅此一人。连起来看,这句话反映了孔乙己的思想意识与经济地位的矛盾,揭示了孔乙己特殊的社会地位。
  当我们对一个句子,尤其是一个长句子的意思感到难懂时,一定要将其按意思划分成一个个小的语言单位,抓住其中关键的部分,也就找到了理解上的盲点。攻克盲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提取关键词句,确保高效速读
  初中阶段,课文的篇幅越来越长,需要掌握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就需要在保证阅读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阅读速度,形成速读文章的能力。
  速读课文一般都用默读,速度快,还有利于展开思考。要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前后文的联系,不妨试试抓住每段的中心句和关键词。就拿《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来说,第一段段首句子“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就是本段的中心句,除了概括本段内容,可提取“姿态万千”和“变化无常”两个关键词来理解下面的内容。比如“羽毛”、“鱼鳞”、“羊群”、“棉被”等词语对应了“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则体现在“有时……有时……”、“刚才还……一霎间……”等句式中。
  就这样,边阅读边概括,每读完一段都要略停一下,思考它和上下文的关系。这样将文章梳理一遍后,不仅掌握了主要内容,还理清了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结构层次。
  四、做个看“门道”的内行,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技巧和规律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的阅读不能再只停留在文本内容的层面上,满足于知道写了什么就行。我们要试着去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技巧和规律,弄清楚作者为什么写得这样好。
  比如《白鹅》一课第四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因为附近的狗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视。”句中作者称鹅为“鹅老爷”,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老爷”原是旧社会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尊称,这里的鹅为“老爷”,可见白鹅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享受的特殊待遇。这一拟人化的称呼,活画出白鹅的傲慢神态,体现出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五、比较阅读,让阅读走向深入
  以前阅读我们往往专注于当前的文章,随着阅读能力不断提升,我们可以尝试将阅读视野放得宽一些,把几篇有联系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这种阅读方式会让你有更多的“发现”。
  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提高。从而使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等综合能力得以充分地体现,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鲁迅《故乡》一文时,学生就该文是小说还是散文提出了质疑和争论,由于缺乏确凿的依据,没有能够给学生以满意的解答。于是,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深入探究。很快,几位同学把《鲁迅日记》与《故乡》一文做比较阅读后,发现《故乡》有六处(鲁迅到家的时间、在家的时间、同行的人员、侄儿的年龄、离家的时间、卖房租房)与《鲁迅日记》的事实不符。这说明,《故乡》是根据鲁迅的有关事情写出的,但不是拘泥于事实的照搬,而是经过反复酝酿之后,再把现实生活用做文学作品题材的。经过这样分析和对比后,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会逐步形成一种规律性认识,这的确是一条快速提升阅读水平的途径。同时也可把这些知识用于写作当中。
  除以上这些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外,还有许多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我们教师如能因教材因学生施教,学生的阅读能力必会大有提高。
其他文献
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和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而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可以看出班主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时刻感受到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的态度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更关乎学生的未来,牵涉到学生背后的无数家庭。  一、班主任要给自己准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作文内容中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感觉,让他们用自己的目光和心灵在丰富多彩的现实中,品味人生,体验真情,使课堂活起来,让作文充满灵动和魅力。  一、选材内容生活化  作文内容生活化,指作文内容来自于生活,要反映生活,要围绕生活广开作文之“源”。可以每天读
期刊
在教学中,教师时常会遇到一些困惑。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不浓,学习非常被动;教师天天讲、时时提醒的问题,学生还是经常出错;讲了很多的阅读方法,但学生在运用时又不知如何操作。在提高课堂效率这方面,教师都有同感:想尽了办法,付出了努力,结果收效甚微。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大家都知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哪个教师的话,在课堂
期刊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背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中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推广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化社会呼唤教育信息化,当前,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已从幕后走到台前,由最初的“配角”逐渐成为“主角”。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在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应
期刊
高考复习我们确定了以“本”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充分的掌握课本,并注重向课外的适度延伸,力求课本与高考的要求和谐统一。  1、抓好基础。  抓好基础,首先应该老老实实抓好课本知识的梳理复习,完全抛弃语文课本的复习是不可取的。高考试题虽然年年在变,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从未改变。因此,高中阶段语文学过哪些知识,都需要认真地梳理。  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的实词、
期刊
学会阅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多种相关文章类比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几种阅读方式。群文阅读,让我们看到阅读教学的另一种可能,尽管似乎还蒙着一层面纱,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了让课内实现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为了让学生学会多篇文章的阅读,夏邑县试验中学七年级语文组开展了群文阅读的课题研究,并举行群文阅读教学的有关研讨活动,以利有效地更新教师阅读教学的意识
期刊
语文学习旨在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教学生会读书,会思考。语文教学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为部分重教轻学的语文教师所不了解,就是语文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语文学习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而新课改之后,教学课时大幅减少,学生课堂之外的学习时间明显增加。要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有效地开发课堂内外学生自主学习 、自我探究的空间,那么课前为
期刊
2014年4月14日上午,在高一(16)班开设《鸿门宴》公开课。学生已在课外完成预习作业:(1)通读课文,写一个15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2)摘录本课宜积累的重要实词、虚词。经检查,学生作业表面上看也过得去,于是按照教案完成了“宴前”的施教:(1)请学生概述故事情节;(2)围绕“沛公入关”一事,讨论项羽、刘邦这两个人物形象;(3)解读太史公的“不写之写”。但是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学生发言不踊跃,多数
期刊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宏伟历史一直是国人引以为傲的资本,我想,也正是因为有了一段足够长的历史,才能沉淀出像“六艺五术”、诸子百家之说这样的文明精华,而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国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博大精深最为恰当。说来幸运,本学期跟随邓老师畅谈国学与人生智慧,从中感触颇深。  现代文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范围,市场经济文化领衔世界,传统文化退居二线,时下流行的快餐文化就是最典型的例
期刊
说起习作,老师怕教,学生怕写。可是为什么也有这样的情况呢:有的学生写起作文洋洋洒洒,一泻千里,思如泉涌,情如花开,妙不可言;有的教师指导习作开渠引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佳作连篇,令人“忌妒”。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三年级习作是起始阶段的习作,怎样教才会让学生一开始习作不是怕而是爱呢?从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习作开始,到底该怎样教,到底该先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方法与技巧还是先不拘泥于这些,到底该先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