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叫我“穿越”
夯石
北京卫视最近播出连续剧《别叫我兄弟》,80后演员任重、朱雨辰演绎改革开放之初两个胡同青年横跨30年的友情、爱情、成长和争斗。戏一开场,主角们就骑着车穿梭在胡同之间,白衣、蓝裤、海魂衫,一口北京胡同语言……应该说,他们演绎的是父辈的“成长的烦恼”,同样是“穿越”,这个难度要比回到大明和大唐简易得多,按理说,应该能做到真实地提炼生活,况且还有各自的父辈可以作为形象参照物和素材提供者。
而实际情况却是道具、置景、语言等“物质层面”都没问题,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物质遗存还大量存在,真正的问题是如此丰富的“物质基础”并没有使得提炼出的“生活”变得真实可信,相反,调侃、貌似、图解充斥了演员的表演和剧情,80年代的“画皮”下面是2000年后的乖张和嬉皮,眼神和语调带着后现代感,此外还有一些说不清是什么味道的“味道”,总之,难掩“穿越”的斑斑痕迹。不像十多年前的《梦开始的地方》等连续剧,直接从生活中“拎”出来,主创的眉毛上都还挂着80年代的露珠儿,身上都还带着80年代的土腥味儿。
不过,毕竟是80后在演绎60后,不尽如人意是必然。当爹还不是爹的时候,总有些不可告“儿”的话和事,作为后来者,演绎、掺水也是无奈之举,只是别把黑帮片和中外大片的“药水”也掺进去。由此看来,“穿越”也是需要成本的。而这个成本不应该只是80后演员集体记忆中的夏日冰棍、冬日黑炉爆米花以及散装啤酒、副食品店,还应该有点别的。别的什么呢?我想起《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尽管上过战场、经历过战火,但为了演好王成,还是申请到部队重新体验生活……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觉得那时候的演员工作效率实在太低,整一部戏一两年是常事,而片酬又低到跟现在的八流明星都张不开嘴。总之,一切的一切都不可同日而语。
令人失望的《别叫我兄弟》
木匠
在当下正在北京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别叫我兄弟》中,任重又一次以其标志性的憨憨傻傻、阳光、正义、良善的形象出场,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名叫“韩子辉”的青年,但与前面提到的两部戏不同的是,“韩子辉”不再是大夫了,而是一个“胡同串子”出身的“倒爷”,倘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再过几天,他就能混成亿万富翁了吧——此时此刻(也就是我坐在电脑前,冥思苦想,敲这篇小文的时候),我刚看完第四集,以后的剧情我无从知道,不过据我以往的观剧经验,想来是会朝着这个路子往下发展吧。
仅就已播出的四集来看,任重的表演还是很尽力的,但尽力却并不意昧着有说服力,而不具有说服力的表演,就是装。夫装者,假装、装相、装模作样也。通俗地说,就是表演痕迹过重,看着很假。不过,细想之下,这事儿似乎不能怪任重,要怪只能怪这部戏的编剧和导演。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这个故事好像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但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真不那个样子的。比如故事一开始打的那场群架,就几乎没有可能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打得起来,这种架七几年那会儿倒有可能打得起来。再有“拍婆子”这个词,也是北京六七十年代流行的,进入八十年代,基本就没人再说了;还有韩家爸爸是个普通的货车司机,韩家妈妈是个糊纸盒的,怎么可能住那么大的房子,屋里还堂而皇之地摆着两只康熙粉彩将军罐,坐的也是明式硬木圈椅……还有胖飞、庄大力看样子也都是最普通劳动人民的孩子,似不太可能经常把“我都好久没去吃老莫的罐焖牛肉,还有烤杂拌”挂在嘴边上,因为以他们的家庭条件,当年,应该是吃不起老莫的,除非是有非正道来钱途径的不良少年,而看他们的模样,却也不像…
凡此种种,这个戏拍得根本就是时空错乱,演员再怎么努力去演,也难演得真像是那么一回事。
那就玩儿混不论吧
邢大军
为了能在市场上讨个好彩头,如今的电视连续剧喜欢往自己身上贴标签,例如“虐心”。仿佛观众都是受虐狂,光毁了他们每天晚饭后的黄金时段还不算完,能把他们的小心脏揉捏个稀巴烂才算高级。日前在北京卫视开播的电视连续剧《别叫我兄弟》,在宣传上也打出了“虐心”二字,作为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广大观众中的一员,看着任重和朱雨辰两位青年演员揉着膀子卖力阐释“兄弟”,虐心之余,更多的感觉则是糟心。
“别叫我兄弟”这个片名兼口号提得好,一来说明了这部片子的主演是两住同龄男性,二来是“别叫”已经充分剧透,这两位同龄男性必将经历舍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过程。当然,“别叫我兄弟”这个片名兼口号提得也不好,满以为能在“别叫”上有承载时代并超越时代的全新诠释,但这一次“别叫”却偏偏又得落入蹩脚的三角恋,而且还习惯性的往年代戏这个俗套上靠。于是乎,对于任重和朱雨辰这两住演员而言,出路就只有一条,那就是玩儿混不论吧。
古往今来,“兄弟”二字已经被各种文艺形式轮番演绎了多遍,想要出新的确不容易。况且,从古至今,在“兄弟”二字上,人们也用尽了智慧尽情往上面贴过无数标签,例如“难兄难弟”、“亲兄热弟”、“龙兄虎弟”、“龙兄鼠弟”、“奔跑吧、兄弟”等等,而且先哲也留下“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兄友弟恭,中外和乐”等解析。对于“兄弟”二字的合并于拆分,现代艺术更是尝试过多次,而且多数都用到“重色轻友”的桥段,电视连续剧《别叫我兄弟》亦是如此。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不妨借用李宗盛早年的一首《凡人歌》,“多少男子汉,一怒为红颜,多少同林鸟,已成分飞燕。人生何其短,何必苦苦恋,爱人不见了,向谁去喊冤……”你瞧,不仅可以用做该剧的主题歌,而且也可涵盖这部电视剧。
剧作上的糟心,对于观众是“虐心”,对演员也是——两个在表演方式上外化倾向严重的演员,两个根本没那段生活经验却拼命往上靠的演员,除了玩儿混不论,还能有什么办法?!
俩“伪”胡同串子
董岩
同为“赵氏青春剧”捧红的青年演员朱雨辰和任重,在《别叫我兄弟》里演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经历过酸甜苦辣的发小,最终反目成死对头。现实中的两个人是铁哥们,都是1979年出生的,一个南方人一个北方人,一个喜欢摄影一个爱好音乐,相同的是都爱打游戏。他们成为戏外的兄弟因为有了共同的时代背景和共同的爱好就顺理成章了。剧中两人演绎的是上世纪青葱岁月的往事,虽然他们是两个很有个性和认真的演员,但总觉得“演”的痕迹过重。这与两人的年龄和生活环境不无关系。 朱雨辰和任重出演了不少青春题材电视剧,也因为年轻时尚的个性被不少观众喜爱,他们成长在上世纪80年代,对那个时代也是有记忆的,比如绿军装、海魂衫、蓝裤子。剧中可以看出不少当年的影子,相信两个人为了这个角色也做了不少功课,然而当他们真的以那个年代的人物出现在荧屏上,仍然会让人有出戏的感觉,因为他们演的是胡同儿里长大的孩子,胡同串子特有的语言感觉不是贴近就能够有的,他的动作、神情是一种附着在身上、灵魂里的气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记忆,也是美好充满温暖的,然而老北京的人和事儿,因为特殊文化、地域特色,只有亲历者才能感同身受。
各方观点
【北京晚报】
京味儿兄弟情来源于真实生活
《别叫我兄弟》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北京,四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经历了不同的成长轨迹,而后在商场及情感上展开了各种纠缠争斗。
【新浪娱乐】
朱雨辰和任重的寸头型爆
北京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别叫我兄弟》,剧情精彩让观众连连称好。而朱雨辰和任重两人戏里反目,戏外却情深。朱雨辰任重的寸头更是型爆,敢于留寸头的才是纯爷们儿。
【网易娱乐】
两人感悟了真正的兄弟真谛
电视剧《别叫我兄弟》,以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发小”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里,上演的一幕幕关于友情、爱情、成长、争斗的故事。剧中,朱雨辰和任重虽然在剧中反目成仇,各种针锋相对,最后,经过一场拼杀,两人感悟了真正的兄弟真谛。
【新华网】
发小反目上演80年代的宫心计
男人的友谊是最真诚的,小到好到同穿一条裤子,大到为兄弟两肋插刀。那兄弟反目怎么办?最近,由朱雨辰、任重主演的电视剧《别叫我兄弟》登陆北京卫视。戏里,朱雨辰任重相爱相杀,上演史上最虐心“兄弟情”;戏外,二人惺惺相惜,用相互珍惜的切实行动诠释着“好得要命”的铁哥们情谊。
【腾讯娱乐】
《别叫我兄弟》打造年代版“奋斗”
《别叫我兄弟》以老北京为故事背景,秉承真实还原时代风貌,讲述一群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兄弟间关于友情、爱情、成长、争斗的故事。现代社会中,谈到婚姻第一反映则是“有车有房”,“裸婚”逐渐成为年轻人不敢轻易触碰的敏感话题。然而,80年代的爱情则显得十分纯粹,冰箱、电视、洗衣机三大件成为当时婚姻的标准配置。书信传情、互赠钢笔、每天守在传达室等电话,《别叫我兄弟》中的爱情就展现了这样一场纯粹的爱情,任重、朱雨辰、姜妍、周璞、方安娜几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也更加牵动人心。
【海外网】
再造“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由任重、朱雨辰、姜妍、周璞、班赞、叶静、方安娜等领衔主演的32集年代情感大戏《剐叫我兄弟》登陆北京卫视黄金档,该剧力求“零误差”还原当年的场景,在很多拍摄环节“动真格”,不惜重金打造真实拍摄环境,光是群演费用就花费了近15万。有观众表示:“说到老北京可说的真是太多了,当时哥们几个用一个饭盒吃饭、一起在胡同里玩儿闹,甚至一起骑着自行车闲逛都是幸福的,现在想想那个年代的所有回忆都是弥足珍贵的。”
夯石
北京卫视最近播出连续剧《别叫我兄弟》,80后演员任重、朱雨辰演绎改革开放之初两个胡同青年横跨30年的友情、爱情、成长和争斗。戏一开场,主角们就骑着车穿梭在胡同之间,白衣、蓝裤、海魂衫,一口北京胡同语言……应该说,他们演绎的是父辈的“成长的烦恼”,同样是“穿越”,这个难度要比回到大明和大唐简易得多,按理说,应该能做到真实地提炼生活,况且还有各自的父辈可以作为形象参照物和素材提供者。
而实际情况却是道具、置景、语言等“物质层面”都没问题,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物质遗存还大量存在,真正的问题是如此丰富的“物质基础”并没有使得提炼出的“生活”变得真实可信,相反,调侃、貌似、图解充斥了演员的表演和剧情,80年代的“画皮”下面是2000年后的乖张和嬉皮,眼神和语调带着后现代感,此外还有一些说不清是什么味道的“味道”,总之,难掩“穿越”的斑斑痕迹。不像十多年前的《梦开始的地方》等连续剧,直接从生活中“拎”出来,主创的眉毛上都还挂着80年代的露珠儿,身上都还带着80年代的土腥味儿。
不过,毕竟是80后在演绎60后,不尽如人意是必然。当爹还不是爹的时候,总有些不可告“儿”的话和事,作为后来者,演绎、掺水也是无奈之举,只是别把黑帮片和中外大片的“药水”也掺进去。由此看来,“穿越”也是需要成本的。而这个成本不应该只是80后演员集体记忆中的夏日冰棍、冬日黑炉爆米花以及散装啤酒、副食品店,还应该有点别的。别的什么呢?我想起《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尽管上过战场、经历过战火,但为了演好王成,还是申请到部队重新体验生活……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觉得那时候的演员工作效率实在太低,整一部戏一两年是常事,而片酬又低到跟现在的八流明星都张不开嘴。总之,一切的一切都不可同日而语。
令人失望的《别叫我兄弟》
木匠
在当下正在北京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别叫我兄弟》中,任重又一次以其标志性的憨憨傻傻、阳光、正义、良善的形象出场,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名叫“韩子辉”的青年,但与前面提到的两部戏不同的是,“韩子辉”不再是大夫了,而是一个“胡同串子”出身的“倒爷”,倘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再过几天,他就能混成亿万富翁了吧——此时此刻(也就是我坐在电脑前,冥思苦想,敲这篇小文的时候),我刚看完第四集,以后的剧情我无从知道,不过据我以往的观剧经验,想来是会朝着这个路子往下发展吧。
仅就已播出的四集来看,任重的表演还是很尽力的,但尽力却并不意昧着有说服力,而不具有说服力的表演,就是装。夫装者,假装、装相、装模作样也。通俗地说,就是表演痕迹过重,看着很假。不过,细想之下,这事儿似乎不能怪任重,要怪只能怪这部戏的编剧和导演。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这个故事好像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但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真不那个样子的。比如故事一开始打的那场群架,就几乎没有可能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打得起来,这种架七几年那会儿倒有可能打得起来。再有“拍婆子”这个词,也是北京六七十年代流行的,进入八十年代,基本就没人再说了;还有韩家爸爸是个普通的货车司机,韩家妈妈是个糊纸盒的,怎么可能住那么大的房子,屋里还堂而皇之地摆着两只康熙粉彩将军罐,坐的也是明式硬木圈椅……还有胖飞、庄大力看样子也都是最普通劳动人民的孩子,似不太可能经常把“我都好久没去吃老莫的罐焖牛肉,还有烤杂拌”挂在嘴边上,因为以他们的家庭条件,当年,应该是吃不起老莫的,除非是有非正道来钱途径的不良少年,而看他们的模样,却也不像…
凡此种种,这个戏拍得根本就是时空错乱,演员再怎么努力去演,也难演得真像是那么一回事。
那就玩儿混不论吧
邢大军
为了能在市场上讨个好彩头,如今的电视连续剧喜欢往自己身上贴标签,例如“虐心”。仿佛观众都是受虐狂,光毁了他们每天晚饭后的黄金时段还不算完,能把他们的小心脏揉捏个稀巴烂才算高级。日前在北京卫视开播的电视连续剧《别叫我兄弟》,在宣传上也打出了“虐心”二字,作为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广大观众中的一员,看着任重和朱雨辰两位青年演员揉着膀子卖力阐释“兄弟”,虐心之余,更多的感觉则是糟心。
“别叫我兄弟”这个片名兼口号提得好,一来说明了这部片子的主演是两住同龄男性,二来是“别叫”已经充分剧透,这两位同龄男性必将经历舍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过程。当然,“别叫我兄弟”这个片名兼口号提得也不好,满以为能在“别叫”上有承载时代并超越时代的全新诠释,但这一次“别叫”却偏偏又得落入蹩脚的三角恋,而且还习惯性的往年代戏这个俗套上靠。于是乎,对于任重和朱雨辰这两住演员而言,出路就只有一条,那就是玩儿混不论吧。
古往今来,“兄弟”二字已经被各种文艺形式轮番演绎了多遍,想要出新的确不容易。况且,从古至今,在“兄弟”二字上,人们也用尽了智慧尽情往上面贴过无数标签,例如“难兄难弟”、“亲兄热弟”、“龙兄虎弟”、“龙兄鼠弟”、“奔跑吧、兄弟”等等,而且先哲也留下“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兄友弟恭,中外和乐”等解析。对于“兄弟”二字的合并于拆分,现代艺术更是尝试过多次,而且多数都用到“重色轻友”的桥段,电视连续剧《别叫我兄弟》亦是如此。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不妨借用李宗盛早年的一首《凡人歌》,“多少男子汉,一怒为红颜,多少同林鸟,已成分飞燕。人生何其短,何必苦苦恋,爱人不见了,向谁去喊冤……”你瞧,不仅可以用做该剧的主题歌,而且也可涵盖这部电视剧。
剧作上的糟心,对于观众是“虐心”,对演员也是——两个在表演方式上外化倾向严重的演员,两个根本没那段生活经验却拼命往上靠的演员,除了玩儿混不论,还能有什么办法?!
俩“伪”胡同串子
董岩
同为“赵氏青春剧”捧红的青年演员朱雨辰和任重,在《别叫我兄弟》里演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经历过酸甜苦辣的发小,最终反目成死对头。现实中的两个人是铁哥们,都是1979年出生的,一个南方人一个北方人,一个喜欢摄影一个爱好音乐,相同的是都爱打游戏。他们成为戏外的兄弟因为有了共同的时代背景和共同的爱好就顺理成章了。剧中两人演绎的是上世纪青葱岁月的往事,虽然他们是两个很有个性和认真的演员,但总觉得“演”的痕迹过重。这与两人的年龄和生活环境不无关系。 朱雨辰和任重出演了不少青春题材电视剧,也因为年轻时尚的个性被不少观众喜爱,他们成长在上世纪80年代,对那个时代也是有记忆的,比如绿军装、海魂衫、蓝裤子。剧中可以看出不少当年的影子,相信两个人为了这个角色也做了不少功课,然而当他们真的以那个年代的人物出现在荧屏上,仍然会让人有出戏的感觉,因为他们演的是胡同儿里长大的孩子,胡同串子特有的语言感觉不是贴近就能够有的,他的动作、神情是一种附着在身上、灵魂里的气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记忆,也是美好充满温暖的,然而老北京的人和事儿,因为特殊文化、地域特色,只有亲历者才能感同身受。
各方观点
【北京晚报】
京味儿兄弟情来源于真实生活
《别叫我兄弟》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北京,四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经历了不同的成长轨迹,而后在商场及情感上展开了各种纠缠争斗。
【新浪娱乐】
朱雨辰和任重的寸头型爆
北京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别叫我兄弟》,剧情精彩让观众连连称好。而朱雨辰和任重两人戏里反目,戏外却情深。朱雨辰任重的寸头更是型爆,敢于留寸头的才是纯爷们儿。
【网易娱乐】
两人感悟了真正的兄弟真谛
电视剧《别叫我兄弟》,以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发小”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里,上演的一幕幕关于友情、爱情、成长、争斗的故事。剧中,朱雨辰和任重虽然在剧中反目成仇,各种针锋相对,最后,经过一场拼杀,两人感悟了真正的兄弟真谛。
【新华网】
发小反目上演80年代的宫心计
男人的友谊是最真诚的,小到好到同穿一条裤子,大到为兄弟两肋插刀。那兄弟反目怎么办?最近,由朱雨辰、任重主演的电视剧《别叫我兄弟》登陆北京卫视。戏里,朱雨辰任重相爱相杀,上演史上最虐心“兄弟情”;戏外,二人惺惺相惜,用相互珍惜的切实行动诠释着“好得要命”的铁哥们情谊。
【腾讯娱乐】
《别叫我兄弟》打造年代版“奋斗”
《别叫我兄弟》以老北京为故事背景,秉承真实还原时代风貌,讲述一群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兄弟间关于友情、爱情、成长、争斗的故事。现代社会中,谈到婚姻第一反映则是“有车有房”,“裸婚”逐渐成为年轻人不敢轻易触碰的敏感话题。然而,80年代的爱情则显得十分纯粹,冰箱、电视、洗衣机三大件成为当时婚姻的标准配置。书信传情、互赠钢笔、每天守在传达室等电话,《别叫我兄弟》中的爱情就展现了这样一场纯粹的爱情,任重、朱雨辰、姜妍、周璞、方安娜几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也更加牵动人心。
【海外网】
再造“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由任重、朱雨辰、姜妍、周璞、班赞、叶静、方安娜等领衔主演的32集年代情感大戏《剐叫我兄弟》登陆北京卫视黄金档,该剧力求“零误差”还原当年的场景,在很多拍摄环节“动真格”,不惜重金打造真实拍摄环境,光是群演费用就花费了近15万。有观众表示:“说到老北京可说的真是太多了,当时哥们几个用一个饭盒吃饭、一起在胡同里玩儿闹,甚至一起骑着自行车闲逛都是幸福的,现在想想那个年代的所有回忆都是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