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ke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教育设施的不断完善,多媒体电教平台的不断普及,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掌握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并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多媒体教育技术将传统课堂的单一教学转变为现代课堂的多样展示,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多媒体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多媒体教学具有运载信息量大、反应速度快、综合表现力强的特点,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感悟。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境,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诱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作品。例如,在教学八年级课文《观潮》时,鉴于学生对海潮缺乏直观印象,对于南宋的都城临安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等学生可能不太了解,感受不了海潮的雄伟壮观,也无法从民俗风情方面来感知传统文化中美的一面。因此,上课伊始,可以先准备有关南宋地理图和其他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学习南宋时期的一些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风俗,让学生对当时的风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由于空洞的文字缺乏真实感,只有视觉上的冲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海潮的气势浩大。因此,上课的导入,可以引入一段关于钱塘潮的录像,运用昂扬的背景音乐、逼真的画面、历史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在一阵阵的惊叹声中体验海潮的壮观,使学生在导入的过程当中就能够体会到观潮场面的盛大。这样的导入,不仅能给学生们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还能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介,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在大屏幕前,教师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栩栩如生地摆在学生面前,引领学生去欣赏“春”的千姿百态,聆听“潮”的汹涌澎湃,感受“莲”文化的无穷魅力。动静结合,声像俱佳,学生乐学,教师不累,语文课上其乐融融。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因为苏州离学生较远,无法身临其境,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学习起来索然无味,结果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稀里糊涂。而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录像、配乐朗读、播放音乐、配备图片、视频等,恰恰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灵活,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以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给学生以置身其中的真实感,给学生以体验之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真正是“游”了一番苏州,这一遍下来园林的美妙不用多说也明白了八九分,再看课文已是一目了然。还可以请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教师提前按课文描述的内容制作好课件,让学生对着画面配解说词。学生站在大屏幕前煞有介事地介绍,俨然一位当地的导游,此时的学生有新鲜感、成就感,因此个个兴趣盎然,整个课堂气氛热烈。
  三、直观形象,理解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色、声、动感的优势,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直观的演示,这是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特色。按传统模式,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不但花很多的时间、精力,而且还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图形、声音、影像等交互界面及其交互操作,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的形象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这时候,教师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把握重点,使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顺利突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供开放的学习形式,营造信息场,多渠道地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多媒体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的质量。
其他文献
一、重视积累知识  1.基础知识方面:重视字音、字形、词语含义、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中鲁迅的《风筝》一文时,教师不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以便更充分地了解作家以及作品的相关内容,对资料进行整合梳理,让学生记录在课堂笔记上,印在脑子里,今后再学习有关鲁迅的文章时,只要再进行简单的回忆复习浏览就可以了。  2.文体知识方面: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有最基
期刊
一、阅读朗诵,品味感悟,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与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其中,朗读是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将无声、静止的语言变为有声、灵动的语言。尤其是有效朗读与文字语言、思想情感紧密相连,需要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对话,激活已有的经验与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就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文章的
期刊
写作能力主要是在写成一篇篇文章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的。写成一篇文章,修改是最后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提高作文质量和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不少学生不重视修改习作,他们认为写作文是自己的事情,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情,至于老师改了些什么,他并没有多想,对于批改过的作文只是看一看批语.全然没有注意老师精心修改之处.更没有想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改。也有的学生懂得修改的重要,但是却不会修改,看看自己写
期刊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呼唤学生主体情感的挥发,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我们所学的课本上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慨……,作品中那些“意义和情味”同作者的旨趣相同
期刊
语文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可谓没有穷尽,语文教学方法也是各式各样,没有定式。但许多教师都有一个共识:教语文太难。怎样才能教好语文呢?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归根到底,语文教学必须反璞归真,做到以下“五简”,就会“简简单单”。  一、简明的目标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明晰的学习目标作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作为语文教师,确定教
期刊
心理学认为,激励就是因外界事物的激发鼓励而使人产生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它驱使人为实现一定的目标积极活动,表现出高效的行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取决于对人的激励是否高效。  一、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就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1.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教师
期刊
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甚至把他们看成知识的容器,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育策略,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提高自我意识,增强内驱力和自信心,获得成功的机会。  一、增强成功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成功动
期刊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搞好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期刊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它包括交际过程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生“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现代社会交际的需要”。同时,要“善于倾听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实际教学中,好的课堂提问,能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诱发学生有思维兴趣,帮助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新颖设疑,激发情趣  课文中有些内容或情节,看似平淡无奇,但确实值得深入理解,如果教师从此处设计提问,定会起到良好效果。如,在进行《变色龙》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做,请学生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