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停搏复苏后亚低温治疗临床分析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516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停搏复苏后亚低温疗法的实施策略,提高脑复苏成功率。方法 对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住我院ICU中27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并持续昏迷患者亚低温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7例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患者,复苏后第7天格拉斯哥(GCS)评分较复苏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1);復苏后6个月时,良好神经学结局患者(脑功能评级为1或2)14例(52%),不良神经学结局13例(48%),其中死亡9例(34%);未观察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亚低温治疗有助于改善心脏停搏复苏后患者神经学结局;但亚低温疗法的技术细节及其机制等问题仍需完善;临床需要总结出一套安全有效的降温疗法、实施规范的观察指标。
  关键词:心脏停搏;心肺复苏;脑复苏;亚低温
  随着临床医生对心肺复苏技术的熟练掌握,心脏停搏患者抢救成功率越来越高,高级生命支持也就受到更多的重视,脑功能恢复被认为是继续生命支持的核心。到目前为止,治疗性低温疗法是最具有支持力并取得随机临床试验证据的治疗方法。就治疗性低温疗法而言,尽管已经得到众多研究的证实,但还是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本文对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住我院ICU中27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并持续昏迷患者亚低温治疗进行回顾分析。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院外、院内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男18例,女9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4.3岁。心脏停搏原因:心源性11例,感染性6例,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2例,外伤1例,窒息1例,蛇咬伤1例,麻醉意外1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其他3例。
  1.2纳入标准  从心脏停搏至开始CPR时间5-10min内,从心脏停搏至实施CPR的持续时间小于45min,心脏停搏复苏后到实施亚低温治疗时间小于8小时,存活时间大于12小时。
  1.3排除标准  发病前期出现严重脑损伤,严重基础疾病,各种疾病的终末期所致的心脏停搏,因特殊原因中途退出治疗者。
  1.4抢救措施  27例患者均按照《2010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要求行停搏后处理,予治疗性轻度低温疗法(亚低温)、继续呼吸支持、循环支持、控制抽搐/肌阵挛、血糖控制、镇静镇痛、降颅压、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营养脑细胞及预防感染等处理。
  1.5亚低温治疗  应用HGT 200Ⅱ亚低温治疗仪(珠海和佳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用冰毯包裹其头颈部及全身进行降温,6 h后使肛温降到32~34℃;根据肛温调节冰毯的温度,维持肛温在32~34℃;同时给予镇静肌松治疗,根据体温和肌张力调整镇静肌松药物用量,使患者不出现寒战。治疗24小时后开始复温。自然复温,避免主动复温,复温一般以0.2-0.5℃/h,甚至1 ℃/d的速度复温。复温的目标温度:36 ℃,不超过37 ℃,当体温升至36 ℃时可适当应用些降温措施来保持这一温度,以防止复温后反应性高热。
  2  结果
  本组27例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患者,复苏后第7天,格拉斯哥(GCS)评分较复苏后第1天明显升高(5.7±1.4 VS 10.7±4.3  P<0.01)。复苏后6个月时,根据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表现评级,良好神经学结局14例(52%),不良神经学结局13例(48%),其中死亡9例(34%)。未观察到严重的并发症。
  3  讨论
  亚低温疗法是心脏停搏复苏后处理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是迄今为止得到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能够改善心脏停搏患者神经学结局的唯一有效措施,2005年以来已被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列为重要的治疗措施。但是,亚低温疗法的适应症、最佳降温时机、最佳降温方法、维持时间及并发症的预防等技术细节及其机制等问题仍需完善。本文就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住我院ICU中27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并持续昏迷患者亚低温治疗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3.1  研究发现,亚低温(32-34℃)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具有多重保护作用,亚低温可降低脑的代谢率、抑制脑组织细胞凋亡、减轻脑水肿、抑制心脏停搏后脑内内源性损害因子的释放以及减轻再灌注后炎症反应,从而起到保护脑和神经功能的作用【1】。欧洲的心脏停搏后亚低温(HACA)研究【2】显示,对院外心脏停搏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昏迷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使患者体温降至32~34℃并持续24小时,出院后6个月时,亚低温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达55%,明显高于常温组的39%(P<0.05);亚低温组病死率为41%,低于常温组的55%(P<0.05)。Bernard等研究【3】显示,对院外心脏停搏自主循环恢复的昏迷患者,用冰袋降温至33℃并维持12小时,43例患者中22例(49%)获得良好预后,明显优于常温组的26%(P=0.046)。石波等研究【4】显示,院内心脏骤停接受亚低温治疗患者在CPR术后7天,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治疗组,24h血乳酸清除率在亚低温治疗组亦高于常温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的APACHE评分低于常温治疗组。李道海等【5】对院内心脏停搏亚低温治疗患者研究亦显示,在心肺复苏后第7天,亚低温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在复苏后6个月,亚低温组53.8%(14/26)患者神经功能良好,明显高于常温组24%(P=0.029);亚低温组6个月时病死率为34.6%(9/26),明显低于常温组64%(P=0.036)。以上研究与本组病例观察结果相似。这些研究都表明,亚低温治疗可改善院外、院内心脏停搏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预后,降低病死率。鉴于此,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理应得到临床普遍推广和应用。但国内有研究【6】显示,亚低温治疗在国内研究和应用仍不普及,未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   3.2  适应症  目前低温疗法主要应用于由心室纤颤/室性心动过速后抢救成功的昏迷患者,可能原因是如对非昏迷患者给予低温治疗,患者无法耐受低温带来的寒战等并发症,尤其是要达到亚低温的目标温度。再者,低温导致心律失常,其他形式的心脏停搏复苏后用低温疗法患者可能无法耐受低温的刺激,这点仅是推测,并没有进一步的研究。然而,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高级生命支持特别小组及美国心脏协会认为,对于因其他心律失常而致的心脏停搏患者亚低温治疗也能获得益处。本组病例也纳入了非可电击性停跳复苏后昏迷的患者,未观察到低温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对于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并没有明确的临床适应症及禁忌症。
  3.3  开始时机  降温开始的最佳时间尚无统一意见,大多数临床研究选择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开始降温,但动物试验研究表明在心搏骤停期间给予低温治疗,有利于复苏成功并更好地保护神经功能【7】。故有研究者建议亚低温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心脏停搏复苏后到实施亚低温最长不应超过8小时【8】。亦有研究发现,即便是那些无目击者、无CRP施救者的院外心脏停搏后ROSC患者也可从亚低温治疗中获益。本组病例亚低温开始时机纳入标准为心脏停搏复苏后到实施亚低温治疗时间小于8小时,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因此,亚低温治疗开始时机并不能生搬硬套,不管自主循环恢复后多长,只要有条件,建议亚低温脑复苏治疗,让更多患者受益。
  3.4  降温方法  针对降温方法而言,国内外都有研究,可分为浸入性降温和非浸入性降温技术。浸入性降温技术包括心室内降温技术,体外循环冷却血液技术,心肺转流术,股动脉、颈动脉通路降温,血管内降温,冷乳酸林格液,经冷却技术进行交换的腹腔灌洗,鼻、鼻胃、直肠灌洗,鼻咽气囊导管等【9】。非浸入性降温技术包括充气式或水循环式降温毯,冰帽或头盔,冰袋,冷水浸浴,水凝胶包被的降温毯,乙醇擦拭等。但是,现在的各种降温技术都各有千秋,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改正,寻求更好的降温方法。因此,在临床实施过程中,究竟采用何种降温方法,需根据本单位条件及技术水平,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体温尽快平稳恒定达到目标管控温度。本组病例采用了电脑自动控制的降温治疗仪降温方法,操作简便,降温速度快,体温波动小且平稳恒定,可明显减少护理人员工作负担,弥补了传统的降温法的不足。
  3.5  降温目标  2008年举办了两次大型多中心的前瞻性的随机临床研究,在研究中表明,当温度控制在亚低温(32.0-34.0℃)时,能够有效地保护脑机体,有助于神经系统的恢复【10】。在《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中也推荐使起始心律为心室纤颤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如自主循环恢复后无意识者)处于亚低温状态12-24小时,体温控制在32.0-34.0℃。其他大量研究也证明亚低温对脑保护效果最好。目前大多数出版物及欧美复苏组织均建议低温治疗的目标温度为32.0-34.0℃。复苏至达标准温度的时间宜在4-16小时,平均约8小时。但也有研究表明,只要降低温度,不一定非要达到目标温度,也可以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11]。
  3.6  降温维持  若维持时间较短,不能够对脑功能产生保护作用,若时间过长,更容易形成并发症,对后期的治疗产生影响。多数研究倾向于在达到目标温度后维持12至24小时,还有研究指出,维持48-72小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目标温度后需维持多长时间最合适,尚无统一的标准,需进一步研究明确。在维持阶段应尽量保持中心温度无波动或仅有微小波动(波动幅度最多0.2-0.5℃)。
  3.7  降温结束后复温  到目前为止,最佳复温速度,复温方式是自动复温还是给予干预手段复温尚未明确。复温过快可能会引发反应性高热等并发症,从而可能会削弱或抵消低温治疗的神经保护作用。从目前多数研究结果看,复温速率多以0.2-1.0℃/h为宜,根据不同患者情况采取不同的复温方式。复温的目标为中心体温不能超过37℃,随时观察体温,以防出现反应性高热。
  3.8  亞低温治疗并发症  亚低温治疗可出现寒战、心律失常、凝血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免疫抑制、增加感染发生及高血糖风险、肠道功能损害、影响肝、肾功能致影响药物清除及效能等并发症。目前发表的多项大型随机研究并未观察到严重的并发症,证明了亚低温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2,3,6]。有些不良反应只要注意预防,加强护理,及时处理,并不妨碍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
  3.9  影响脑复苏成功的其他因素  脑复苏成功率高低跟心脏停搏时间、复苏手法、复苏时间等这些决定因素密切相关,还跟年龄、猝死原因及原发病等相对客观因素有关。研究显示,脑复苏成功率以21-30岁年龄段最高,其次为10-20岁年龄段,以后随年龄增长成功率下降,这可能与年龄较轻者心脏代偿功能较好,脑动脉无明显硬化,脑血流容易恢复有关[12]。故年龄较轻者更应尽最大努力积极抢救。原发病不同对脑复苏成功与否有重要影响,心源性者脑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非心源性者[12,13]。心脏停搏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对预后至关重要[14,15],有资料表明,5分钟内开始抢救者,脑复苏成功率达58.33%,10分钟内者为31.57%,而15分钟内者仅16.88%,20分钟以上者脑复苏无一例成功[12]。可见现场尽早复苏至关重要,要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在社区开展群众性复苏技术学习也是急诊医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ICU病房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除了ICU病人受到严密监护心跳呼吸骤停能被及时发现和及时抢救外,更重要的是ICU医生均接受心肺复苏专业培训,能对患者进行更正确的复苏,从而大大提高了心肺脑复苏成功率。
  4  小结   心肺复苏后的亚低温脑保护作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手段已于临床广泛应用。但是,亚低温疗法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为临床需要总结出一套安全有效的降温疗法、实施规范的观察指标,应开展多中心的、更大型的随机临床试验。为提高脑复苏成功率,积极心肺复苏、重视心肺复苏质量的研究及开展社区群众性复苏技术学习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同时,与其他的脑保护方法(溶栓治疗、抗凋亡药物治疗及中药治疗等)联合治疗是否能更好地改善心肺脑复苏的预后,也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及评估。
  参考文献:
  [1]花嵘,李春盛.亚低温用于心搏骤停后脑保护的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0):1109-1111.
  [2]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 Study Group.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to improve the neurologic outcome after cardiac arrest[J].N Engl J Med,2002,346(8):549-556.
  [3]Bernard SA,Gray TW,Buist MD,et al.Treatment of comatose survivor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with induced hypothermia[J].N Engl J Med,2002,346(8):557-563.
  [4]石波,崔惠芬,包小麗,等.亚低温治疗对院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9(11):53-55.
  [5]李道海,林锦潮,梁子敬,等.亚低温治疗对院内心脏停搏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10):5-7.
  [6]胡春林,魏红艳,李玉杰,等.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荟萃分析[J].中华生物工程医学杂志,2009,15(2):135-140.
  [7]王杨,李承晏.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不同复温速率的比较[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1):18-20.
  [8]黄潇红,杨淑芬.1例心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实施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0,5B(8):1310-1311.
  [9]Varon J,Acosta P.Therapeutic hypothermia:past,present,and future[J].Chest,2008,133(5):1267-1274.
  [10]戴瑄,胡春林,魏红艳,等.新型腹腔降温法对心肺复苏后兔肠粘膜损伤的影响[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0,4:9-11.
  [11]刘法,于学忠,郭树彬.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在复苏后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6):555-559.
  [12]楼正家,郑文龙,诸葛丽敏,等.91例心肺脑复苏成败原因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3,7(5):491-492.
  [13]迪丽拜尔,宋志芳.心肺脑复苏出院存活率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6,1(26):61-2.
  [14]Idit M,Amir S,Moshe H.et al.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s outcome related to the time of arrest[J].Resuscitation.2006,71(1):56-64.
  [15]李雄杰,胡塞,黄艳.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09,7(8):415-6.
  作者简介:张族勤,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其他文献
腹主动脉血栓形成综合症(Leriche syndrome),又称主动脉分叉闭塞综合症,末端主动脉血栓形成综合症,末端腹主动脉血栓形成综合症。典型表现为Leriche三联征:下肢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男性患者阳痿或阴茎勃起困难,腹主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1]。按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的解剖分型Leriche综合征分为3型[2]。I型病变局限于腹主动脉末端及髂总动脉;II型病变涉及主动脉分叉、髂总与髂外动脉;I
期刊
摘要:目的 对于肛肠疾病术后患者,避免发生尿潴留或通过规范化护理措施解除术后尿潴留。方法 将128例肛肠疾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尿潴留发生率及导尿率。结果 对照组64例,发生尿潴留24例,经常规护理后11例自行排尿,15例行导尿术(3例感染);实验组64例,发生尿潴留者7例,5例自行排尿,行导尿术者3例。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
期刊
摘要:总结21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护理经验。通过对患者的心理、饮食、腰椎穿刺术前后的护理及临床症状、用药观察及护理,本组有15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3例随访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1例死亡,2例放弃。  关键词: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情观察;护理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于新型隐球菌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再经血液转播至脑内。偶可经皮肤或粘膜进入体内。是深部真菌病
期刊
关键词:肝硬化;并发症;护理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临床上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晚期常出现多种并发症,世界范围内的年发病率为100(25-400)/10万,以男性多见,出现并发症后死亡率高[1]。肝硬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心理压力极大[2],肝硬化的防治工作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将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收治86例肝硬化患者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措施。方法 对23例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根据隔离制度进行隔离,嘱患者卧床休息,做好急诊准备;给予患者合理饮食,尽量保护胎儿。患者在分娩前做好交叉配血试验,防止产后大出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结果 23例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能平稳度过危险期,母亲和婴儿平安出院。结论 对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做好早期护理干预,以及有效的营养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全科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腹部手术的患者108例,将其按照术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行全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情况和对疼痛控制的满意程度。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为(7.02±0.59)分,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为(2.19±0.11)分;对照组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
期刊
ICU是集中救治危、急、重病人救治的场所,是托起患者生命的地方,在医院及救治病人生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ICU收治的病人病种辐射面广,危重程度高,劳动强度大,先进仪器设备多,抢救频率高,医疗护理操作,突发应急事件多,更强调多科协作,院感防控压力及安全潜在的风险高于其它科室,对护理人员要求更高的专业化程度和更全面的综合素质,如何做好ICU护理安全管理,确保病人的救治,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现将ICU护
期刊
摘要:目的 总结5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使用BiPAP呼吸机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患者使用BiPAP呼吸机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及综合护理干预方法,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使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后患者血氧饱和度升至正常范围,气喘改善,呼吸频率趋于正常,口唇转为红润,可安静高枕卧位休息。结论 对使用BiPAP呼吸机的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可提高急性左心衰的抢救成功率。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吉林市妇产医院确诊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78例(腹腔镜组),随机抽取同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80例(对照组),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7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在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痔疮早期预防提前干预和术后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对痔疮术后患者的护理进行全面分析。结果:通过提前干预可缓解患者术后尿潴留,术后疼痛,便秘等,减轻患者痛苦。结论:护理人员应掌握痔疮早期预防及术后护理相关知识,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舒适度。  关键词:痔疮;预防;护理;手术  痔(haemorrhoids)是直肠末端黏膜,肛管皮肤下痔静脉丛屈曲和扩张而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