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促进有效生成“三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anfeip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特别强调生成性,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彰显生命与活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呢?
  一、平等对话促生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这样的师生观念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做学生“平等中的首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这样才能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板书时将“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故意写成了“深”,学生发现了这个错误并要求教师改正过来。这使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受到了启示。随即便有学生提出:“白云生处”是指“山的深处”,这里为什么用“生机”的“生”而不用“深浅”的“深”呢?
  这一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于是教师便抛开了预设的教案,索性组织学生讨论:这里为什么用“生”而不用“深”?
  学生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飘浮,好像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有人家’让人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迹象。”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花更红,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眼里也是生机勃勃的。”“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着生机,真可谓是秋天里的春天。”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使学生敞开心扉、放飞思想地进行真诚对话。最后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交流碰撞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对话教学才出现了金石相击、火花迸射的精彩。
  二、巧抓错误促生成
  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他们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错误。当学生说错时,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一定要通过精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见解与课文“比较”,使学生与文本正确对话,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正确建构,挖掘文本应有的内涵,在“错误”中创造出“精彩”。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有一个学生对题目要不要加“必须”这个词提出了疑问,该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浅见”置之不理,而是及时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这一细节上做了一番文章。
  生:老师,我想建议作者把“必须”这个词去掉呢。
  师:(一愣)为什么呢?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觉得这题目太长了,读起来有点拗口,而且有没有“必须”这个词,题目的意思好像也没有什么变化,去掉反而更显得简洁一些。
  师:同学们能不能联系课文内容比较一下,加“必须”与不加“必须”的意思一样吗?
  (一番阅读思考后)
  生:不一样,课文里说:“这时,耳边传来爸爸低沉的声音:‘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是爸爸对汤姆说的话,这里的“必须”有一定得这样做的意思,如果去掉这个词,命令的语气就弱了。
  生:汤姆钓到这条大鲈鱼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用上“必须”,强调了12点之前钓到鲈鱼是非放掉不可的。
  师:比较得好!晚上12点之前不允许钓鲈鱼,是钓鱼人必须遵守的“法规”,的确也可以说是原则问题。
  生:还有,用上“必须”这个词,能更好地表现汤姆爸爸“斩钉截铁”的语气!
  师:“斩钉截铁”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师: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注意读出低沉的、坚决果断、斩钉截铁的语气。(生齐读)
  在该案例中,学生“个性化”见解是由于对文本内涵的模糊解读造成的,该教师以其敏锐的触角加以捕捉与点燃,勇敢地突破预设的教案,将纠错巧妙转化成了挖掘文本内涵的契机,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巧妙地把“错误”转化为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搭设了一座走向文本的桥梁,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生成了一段学生与文本的精彩对话。
  三、创设意境促生成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创设生动的意境,让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入情入境,这样有利于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出示了课文中的插图,以此创设文本的意境。此时,师生都沉浸在李白和孟浩然分别的场景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这样一番引领。
  师:同学们,看着这美丽的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杨柳呀杨柳,你们可以在此相拥,而两个故人却要在此时分别,你们是多么幸福呀。
  生:沙鸥呀,不要再发出你那离愁别绪的叫声了。你再叫,李白和孟浩然就更伤心了!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李白、孟浩然,你们不用伤心了。此时离别总有再相聚的时候。到那时,你们再把酒畅饮吧。
  ……
  可见,在优美的文本意境中,学生的有效思维就能够得到调动,智慧才能涌现。在这惬意的氛围中,课堂教学才会有更精彩的生成。
  (责编韦淑红)
其他文献
课文的图片、文字素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那么,如何用好教材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下面我以苏教版教材第二册第六课《蘑菇该奖给谁》,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巧用教材,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首要秘诀就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备受语文教师的关注。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文,学会在写作中感悟生活,体验情感,享受写作的快乐,是我们常常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要让学生乐于作文,就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积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寻找、积累材料,从而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大胆地表达出来,写出自己的个性和童真,从中体会写作的快乐。  我以一堂作文课——《我的好朋友》为例进行了尝试。这是一篇写入作
“识字起步,开篇阅读,开放识字,开发潜能”是小学语文课标教材的重要特征,也越来越受到低年级语文教师的关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会写800个左右;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积极地识字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并利用好母语学习的课程资源,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母语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开发并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的多种功能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那怎样利用好教材呢?  1.
<正>【背景】走进语文课堂,不乏书声琅琅,但仔细听学生朗读,就会发现学生或"朗读腔""表演腔"太浓,装腔作势;或语气夸张,对作品情感理解不到位,甚至错位;或语调平直,缺少个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就是表达。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表达的训练呢?  一、在文章留白处补白  平常我们说的“留白”是绘画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文章也有“留白”。教师引导学生对
语言表达是一种本领,是一种技能。学生要能驾驭它,单听老师的讲解分析不行,非亲历实践不可。一方面,要让学生大量、直接地接触规范的语言文字,习得祖国的语言,另一方面,需要教师适时地、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得当的点拨指导,学生通过大量有效的说、写实践,才能使这个薄弱环节得到实质上的改变。  一、语言表达训练的着力点很多,要靠教师在词句训练方面下工夫。教学中有许多值得推广的做法  1.字词是语文大厦的基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存在着教师批改难、学生作文难、反馈周期长、作文效率低等问题。究其原因,这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有关。传统的作文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这种教学思想把学生封闭在课堂中,局限在课本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胡编乱造,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这几年,我尝试了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开放式作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提及作文,我们定会为学生们那千篇一律的作文所困扰。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好作文呢?自高效课堂研究开展以来,作文教学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了作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就作文情境教学法,谈几点实践策略。  一、创设和谐情境  情境教学要抓住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有一句名言:“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因此围绕“情”字,我们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
在一次大型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上,主持人随机采访了一个刚上完课的学生,学生的一席话让人心动不已:“我感觉这节课的时间非常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老师的课识字有意思,读书有意思,平常不说话的同学,一下子也变得会说了。”是啊,能让“平常不说话的同学”都变得“会说了”,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向往的课堂教学效果吗?  “语言即人,即存在。”如何把学生内在的生命、美好的情思和新奇的创造力发掘出来呢?我以为,课堂教